注音符号
注音符号 | |
---|---|
类型 | (汉字旁注标记) |
创造者 | 中华民国教育部 |
使用时期 | 台湾:1946年至今 中国大陆:1918年至1958年 |
书写方向 | 从左至右、从右至左书写 |
语言 | 中华民国国语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汉字
|
子体系 | 台语方音符号 |
姊妹体系 | 日语假名、台湾语假名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Bopo (285), Bopomofo |
Unicode | |
别名 | Bopomofo |
范围 | U+3100–U+312F |
汉语族拼音方案 |
---|
汉字注音史 (*代表为现行由政府公告承认) |
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的北京官话汉字标音符号,1912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注音符号经过百年演变,现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目前仍为中华民国重要的官话汉字拼读工具,小学语文教育必修内容;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停止使用,但在主要汉语官话工具书[1]仍可见其踪影。
|300px|缩略图|注音符号繁体、活体、草体]]
历史
制订过程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制定“注音字母”。以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并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顺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传统,以“见溪”开始,“来日”结束。字母的顺序规定如下:
声母 | 介母 | 韵母 |
---|---|---|
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 ㄧㄨㄩ | ㄚㄛ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
1919年重新排定注音字母,依发音部位排列并分组,即
声母 | 介母 | 韵母 | ||||||||
---|---|---|---|---|---|---|---|---|---|---|
ㄅㄆㄇㄈㄪ | ㄉㄊㄋㄌ | ㄍㄎㄫㄏ | ㄐㄑㄬㄒ | ㄓㄔㄕㄖ | ㄗㄘㄙ | ㄧㄨㄩ | ㄚㄛㄝ | ㄞㄟㄠㄡ | ㄢㄣㄤㄥ | ㄦ |
1920年,增字母“ㄜ”排列于“ㄛ”之后,共计达40个。1930年,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中文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注音符号表成为现在使用的形式
声母 | 介母 | 韵母 | ||||||||
---|---|---|---|---|---|---|---|---|---|---|
ㄅㄆㄇㄈ | ㄉㄊㄋㄌ | ㄍㄎㄏ | ㄐㄑㄒ | ㄓㄔㄕㄖ | ㄗㄘㄙ | ㄧㄨㄩ | ㄚㄛㄜㄝ | ㄞㄟㄠㄡ | ㄢㄣㄤㄥ | ㄦ |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便利说明,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即虚母)。另外有三个注音符号ㆭ(-ng)、ㆬ(-m)、乃(-n),用作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笔直竖,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为ㄚ+(-n)、ㄣ为ㄜ+(-n);同理,复韵母ㄞ解为ㄚ+ㄧ、ㄠ为ㄚ+ㄨ。ㆭ、ㆬ、(-n)绝少单独使用,“嗯”常念作“˙ㄣ”,也有人念成“˙(-n)”。但以上符号只作为发音辅助说明用 未列入正式符号表中。
198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罗马字拼写的“注音符号第二式”,注音符号因此又称为“第一式”。
使用现况
在台湾,小学生学习汉字前,必须上十周的注音符号教学课,但不少幼稚园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号既用来标注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汉字输入法,其推广相当普遍,多数幼童均熟练使用。
在台湾话、客家话的教学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称之为“台语方音符号”,比如台湾话音节的ㆭ、ㆬ,被正式订为台语方音符号,加载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n)则没有收入,故无法显示。
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学校不教注音符号,但是一些字典、词典都通过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并列使用的方式给字词注音,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注音符号系统
注音符号表
在台湾国民小学教育中所使用的注音符号表为传统中文的直排。顺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国语注音符号 | ||||||||||
---|---|---|---|---|---|---|---|---|---|---|
韵母 | 介母 | 声母 | ||||||||
ㄦ | ㄢ | ㄞ | ㄚ | ㄧ | ㄗ | ㄓ | ㄐ | ㄍ | ㄉ | ㄅ |
ㄣ | ㄟ | ㄛ | ㄨ | ㄘ | ㄔ | ㄑ | ㄎ | ㄊ | ㄆ | |
ㄤ | ㄠ | ㄜ | ㄩ | ㄙ | ㄕ | ㄒ | ㄏ | ㄋ | ㄇ | |
ㄥ | ㄡ | ㄝ | ㄖ | ㄌ | ㄈ | |||||
卷舌韵母 | 鼻韵母 | 复韵母 | 单韵母 | 介母 | 平舌音 | 卷舌音 | 舌面前音 | 舌根音 | 舌尖中音 | 唇音 |
符号字源及发音
声母 | |||||||
---|---|---|---|---|---|---|---|
注音 | 字源 | 笔顺 | 国际 音标 |
汉语 拼音 |
威妥玛 拼音 |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
发音 |
ㄅ | 勹,说文解字:“包,裹也,像人曲行,有所包裹”取其声 | p | b | p | 八 (ㄅㄚ, bā) | ⓘ | |
ㄆ | 扑,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取其声 | pʰ | p | p' | 杷 (ㄆㄚˊ, pá) | ⓘ | |
ㄇ | 幂,遮蔽覆盖之意,取其声 | m | m | m | 马 (ㄇㄚˇ, mǎ) | ⓘ | |
ㄈ | 匚,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盛器,取其声 | f | f | f | 法 (ㄈㄚˇ, fǎ) | ⓘ | |
ㄉ | 刀字异体,取其声 | t | d | t | 地 (ㄉㄧˋ, dì) | ⓘ | |
ㄊ | 同突(凸),取其声 | tʰ | t | t' | 提 (ㄊㄧˊ, tí) | ⓘ | |
ㄋ | 乃字变体,取其声 | n | n | n | 你 (ㄋㄧˇ, nǐ) | ⓘ | |
ㄌ | 力字变体,取其声 | l | l | l | 利 (ㄌㄧˋ, lì) | ⓘ | |
ㄍ | 浍,说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田间水道,取其声 | k | g | k | 告 (ㄍㄠˋ, gào) | ⓘ | |
ㄎ | 考,说文:“丂,气欲舒出,𠃑上碍于一也。”取其声 | kʰ | k | k' | 考 (ㄎㄠˇ, kǎo) | ⓘ | |
ㄏ | 厂(hàn;非“廠”之简化),部首名,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 | x | h | h | 好 (ㄏㄠˇ, hǎo) | ⓘ | |
ㄐ | 纠,说文:“丩,相纠缭也。”取其声 | ʨ | j | ch | 叫 (ㄐㄧㄠˋ, jiào) | ⓘ | |
ㄑ | 𡿨,田间水道,取其声 | ʨʰ | q | ch' | 巧 (ㄑㄧㄠˇ, qiǎo) | ⓘ | |
ㄒ | 下之古字,取其声 | ɕ | x | hs | 小 (ㄒㄧㄠˇ, xiǎo) | ⓘ | |
ㄓ | “之”的古字,取其声 | ʈʂ | zh | ch | 主 (ㄓㄨˇ, zhǔ) | ⓘ | |
ㄔ | 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取其声 | ʈʂʰ | ch | ch' | 出 (ㄔㄨ, chū) | ⓘ | |
ㄕ | 尸之古字,取其声 | ʂ | sh | sh | 束 (ㄕㄨˋ, shù) | ⓘ | |
ㄖ | 日之象形古字 | ʐ | r | j | 入 (ㄖㄨˋ, rù) | ⓘ | |
ㄗ | 节之古字,取其声(读尖音) | ʦ | z | ts | 在 (ㄗㄞˋ, zài) | ⓘ | |
ㄘ | 七之古字,取其声(读尖音) | ʦʰ | c | ts' | 才 (ㄘㄞˊ, cái) | ⓘ | |
ㄙ | 私之古字,取其声 | s | s | s | 塞 (ㄙㄞ, sāi) | ⓘ | |
介母 | |||||||
注音 | 字源 | 笔顺 | 国际 音标 |
汉语 拼音 |
威妥玛 拼音 |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
发音 |
ㄧ | 源自“一”字 | i | i | i | 逆 (ㄋㄧˋ, nì) | ⓘ | |
ㄨ | “五”之古字 | u | u | u | 努 (ㄋㄨˇ, nǔ) | ⓘ | |
ㄩ | 说文:“凵(音qū)卢,饭器,以柳为之。象形。” | y | ü | ü | 女 (ㄋㄩˇ, nǚ) | ⓘ | |
韵母 | |||||||
注音 | 字源 | 笔顺 | 国际 音标 |
汉语 拼音 |
威妥玛 拼音 |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
发音 |
ㄚ | 中古汉字,指上端分出的东西,取其韵 | ä | a | a | 大 (ㄉㄚˋ, dà) | ⓘ | |
ㄛ | 近似呵,取其韵 | uɔ | o | o | 多 (ㄉㄨㄛ, duō) | ⓘ | |
ㄜ | “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为后来新加 | ɯʌ | e | ê | 得 (ㄉㄜˊ, dé) | ⓘ | |
ㄝ | 也之变体 | ɛ | ie | eh | 爹 (ㄉㄧㄝ, diē) | ⓘ | |
ㄞ | 亥之变体,取其韵 | aɪ | ai | ai | 晒 (ㄕㄞˋ, shài) | ⓘ | |
ㄟ | 说文:“同戾也,从反丿,读与弗同”取其韵 | eɪ | ei | ei | 谁 (ㄕㄟˊ, shéi) | ||
ㄠ | 说文:“幺,小也”,取其韵 | ɑʊ | ao | ao | 少 (ㄕㄠˇ, shǎo) | ⓘ | |
ㄡ | 今字又,右手之象形古字,取其韵 | ɤʊ | ou | ou | 收 (ㄕㄡ, shōu) | ||
ㄢ | 说文:“ㄢ,艸木之华未发函然。” | än | an | an | 山 (ㄕㄢ, shān) | ⓘ | |
ㄣ | 今字隐 | ən | en | ên | 申 (ㄕㄣ, shēn) | ⓘ | |
ㄤ | 本字尪,音wāng,骨胳弯曲不正 | ɑŋ | ang | ang | 上 (ㄕㄤˋ, shàng) | ||
ㄥ | 同肱,音gōng,上臂也 | ɤŋ | eng | êng | 生 (ㄕㄥ, shēng) | ||
ㄦ | 儿,孩童 | ɑɻ | er | êrh | 而 (ㄦˊ, ér) | ⓘ | |
老国音用声母 | |||||||
注音 | 字源 | 笔顺 | 国际 音标 |
汉语 拼音 |
威妥玛 拼音 |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
发音 |
ㄪ | 同“万”字 | - | v | v | v | ||
ㄫ | 兀,说文解字:“高而上平也。” | - | ŋ | ng | ng | ||
ㄬ | 广(非“廣”之简化),说文解字:“因厂(崖)为屋也。” | - | ȵ | - | gn |
声调
注音声调采用黎锦晖的提案:直写时调号标在声母韵母左方;横写时调号标在左上方。而轻声在直写时则是标在最上方;横写时标在最左方。轻声只是将字轻读,一般而言不列入四声。
名称 | 阴平声 | 阳平声 | 上声 | 去声 | 轻声 |
---|---|---|---|---|---|
顺序 | 一声 | 二声 | 三声 | 四声 | |
符号 | 不标 | ˊ | ˇ | ˋ | ˙ |
写法
依照中华民国教育部于民国24年规定,注音符号的“ㄧ”在直写时要写成“一”、而横写时写成“丨”。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丨”,在横写时亦写成“一”。但为因应电脑化,要输入直的“丨”较为困难,故自民国97年起,横式以写成“一”为原则,亦可写成“丨”。[2]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提倡横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体,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状。下为瓶子两字的排列方法:
|
或 |
|
系统特征及对应
注音符号诉求系统性采用基底形式(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标音,而非实际念法的表层形式(Surface representation)。故某些特殊符号组合时会有音变现象,一般人不注意并不会发觉,代表脑中已有一个音韵规则(Phonological rule)。注音符号中的音变现象及与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有差异的音节表列如下
注音 | 国际音标 | 汉语拼音 | 威妥玛拼音 | 说明 |
---|---|---|---|---|
整体音节的音变比较 | ||||
ㄅㄛ | pu̯ɔ | bo | po | 实际读作ㄅㄨㄛ、ㄆㄨㄛ、ㄇㄨㄛ。因为唇音ㄅㄆㄇ及后元音ㄛ已带有合口音ㄨ的圆唇性质,故从简,如:柏(ㄅㄛˊ)、婆(ㄆㄛˊ)、魔(ㄇㄛˊ)。拼音中大多采用与注音符号相同的方式。 |
ㄆㄛ | pʰu̯ɔ | po | p'o | |
ㄇㄛ | mu̯ɔ | mo | mo | |
ㄓ | ʈʂ͡ɨ | zhi | chih | “ㄓㄔㄕㄖ”与空韵“ㄭ”结合时,韵母不写出,如:制(ㄓˋ)、赤(ㄔˋ)、是(ㄕˋ)、日(ㄖˋ)。事实上空韵有两种不同的发音,在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中皆结合为一种,威妥玛拼音中仍分为两种。 |
ㄔ | ʈʂ͡ʰɨ | chi | ch'ih | |
ㄕ | ʂ͡ɨ | shi | shih | |
ㄖ | ʐ͡ɨ | ri | jih | |
ㄗ | ʦ͡ɯ | zi | tzu | “ㄗㄘㄙ”与空韵“ㄭ”结合时,韵母不写出,如:字(ㄗˋ)、次(ㄘˋ)、四(ㄙˋ)。事实上空韵有两种不同的发音,在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中皆结合为一种,威妥玛拼音中仍分为两种。 |
ㄘ | ʦ͡ʰɯ | ci | tz'u | |
ㄙ | s͡ɯ | si | ssu | |
组合韵母的音变比较 | ||||
ㄧㄡ | jɤʊ̯ | you / iu | yu / iu | 实际上无音变现象,拼音采用省略写法。 |
ㄧㄢ | iɛn | yan / ian | yen / ien | 结合时产生 [a] -> [ɛ] 的音变,威妥玛拼音较接近实际发音。 |
ㄧㄣ | in | yin / in | yin / in | ㄣ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ən],但与介母ㄧ结合时仅发 [n]。 |
ㄧㄥ | iŋ | ying / ing | ying / ing | ㄥ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ɤŋ],但与介母ㄧ结合时仅发 [ŋ]。 |
ㄨㄟ | weɪ̯ | wei / ui | wei / ui | 实际上无音变现象,拼音采用省略写法。 |
ㄨㄣ | uən | wen / un | wên / un | 实际上无音变现象,拼音采用省略写法。 |
ㄨㄥ | uɤŋ / ʊŋ | weng / ong | wêng / ung | 在1941年的中华新韵中,独立成音节时(如:翁 ㄨㄥ)和与声母相拼时(如:东 ㄉㄨㄥ)属不同韵目,发音也有所不同。注音符号并未分别以一差异,但在拼音中皆有分别。 |
ㄩㄢ | yɛn | yuan / uan | yüan / üan | 结合时产生 [a] -> [ɛ] 的音变,注音与拼音接未反应此现象。 |
ㄩㄣ | yn | yun / un | yün / ün | ㄣ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ən],但与介母ㄧ结合时仅发 [n]。 |
ㄩㄥ | iʊŋ | yong / iong | yung / iung | 与ㄨㄥ类似的音变现象。注音符号并未分别以一差异,但在拼音中皆有分别。 |
注音与拼音系统其他相异之处还有:
电脑支持
编码与Unicode
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流行电脑编码,均有收录现代标准汉语的37个注音符号。台湾的 Big5 把注音符号收录在 A3 区段(注音符号内码为 A374-A3BA,调号为 A3BB-A3BF),中国大陆的 GB 2312-80 则收录在 08 区段(EUC-CN内码为 0xA8C5-0xA8E9,调号另行收录)。
在 Unicode 方面,自 1.0 版即收录了 40 个注音符号(包括ㄪ、ㄫ、ㄬ)在 U+3105-U+312C[4]。“ㄭ”()在过往各版本的 Unicode 均未收录。在2008年4月发行的 Unicode 5.1 版,把“ㄭ”放到U+312D[5][4]。
注音符号 Bopomofo[1][2] Unicode联盟官方码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310x | ㄅ | ㄆ | ㄇ | ㄈ | ㄉ | ㄊ | ㄋ | ㄌ | ㄍ | ㄎ | ㄏ | |||||
U+311x | ㄐ | ㄑ | ㄒ | ㄓ | ㄔ | ㄕ | ㄖ | ㄗ | ㄘ | ㄙ | ㄚ | ㄛ | ㄜ | ㄝ | ㄞ | ㄟ |
U+312x | ㄠ | ㄡ | ㄢ | ㄣ | ㄤ | ㄥ | ㄦ | ㄧ | ㄨ | ㄩ | ㄪ | ㄫ | ㄬ | ㄭ | ㄮ | ㄯ |
注释 |
键盘及输入法
注音符号的电脑键盘排列共分为大千式、倚天式、精业式、IBM式等。当中大千式在Microsoft Windows称为标准式,是台湾使用最广的排列方式。而行动电话另采另外的编排法,大致是将注音依序分散各键,因各家而异故无一定标准。
台湾市面上的键盘多数为大千式。其特点是直接将注音符号表放在键盘上,由上至下、由左而右把注音符号依序排列。由于注音符号一定按照“声母→介母→韵母”的顺序出现,注音符号表也有如此的顺序。故使用大千式键盘时,一定是从左边向右边输入(除声调外)。另外,初学者学习的时候,也比较有迹可循找到注音的位置,不需要大海捞针。
参见
参考
注释
参考文献
- 于锦恩,《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ISBN 978-7-101-05395-1
-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中华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ISBN 957-02-7324-0
外部链接
- 注音符号的Unicode参考字体(PDF格式)
- 中文罗马化转换器 - 在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国语罗马字及其他罗马化系统之间的转换
- 注音->IPA 注音符号与国际音标(IPA)的对照表(部分有误。)
-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互换器
- 注音符号音节列表,附汉语拼音对照
- 通用拼音、汉语拼音、注音比较
- 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基本规则对照表
- 注音转换工具 - 各种注音方式之间的转换
- 在统一码中的注音符号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