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注音符号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pgg33044304留言 | 贡献2014年12月13日 (六) 13:36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注音符号
“百科全书”的注音符号拼法
类型 (汉字旁注标记)
创造者中华民国教育部
使用时期
台湾:1946年至今
中国大陆:1918年至1958年
书写方向从左至右、从右至左书写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中华民国国语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汉字
  • 注音符号
子体系台语方音符号
姊妹体系日语假名台湾语假名
ISO 15924
ISO 15924Bopo (285), ​Bopomofo
Unicode
别名Bopomofo
范围U+3100–U+312F
 本条目包含国际音标 (IPA) 符号。 有关 IPA 符号的介绍指南,请参阅 Help:IPA[ ]/ / 及 ⟨ ⟩ 之间的区别,参阅IPA§方括号与转录定界符

注音符号,旧称注音字母,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的北京官话汉字标音符号,1912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注音符号经过百年演变,现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目前仍为中华民国重要的官话汉字拼读工具,小学语文教育必修内容;中国大陆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后停止使用,但在主要汉语官话工具书[1]仍可见其踪影。


历史

制订过程

章太炎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制定“注音字母”。以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并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顺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传统,以“见溪”开始,“来日”结束。字母的顺序规定如下:

声母 介母 韵母
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ㄧㄨㄩ ㄚㄛ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1919年重新排定注音字母,依发音部位排列并分组,即

声母 介母 韵母
ㄅㄆㄇㄈㄪ ㄉㄊㄋㄌ ㄍㄎㄫㄏ ㄐㄑㄬㄒ ㄓㄔㄕㄖ ㄗㄘㄙ ㄧㄨㄩ ㄚㄛㄝ ㄞㄟㄠㄡ ㄢㄣㄤㄥ

1920年,增字母“ㄜ”排列于“ㄛ”之后,共计达40个。1930年,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中文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注音符号表成为现在使用的形式

声母 介母 韵母
ㄅㄆㄇㄈ ㄉㄊㄋㄌ ㄍㄎㄏ ㄐㄑㄒ ㄓㄔㄕㄖ ㄗㄘㄙ ㄧㄨㄩ ㄚㄛㄜㄝ ㄞㄟㄠㄡ ㄢㄣㄤㄥ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便利说明,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即虚母)。另外有三个注音符号ㆭ(-ng)、ㆬ(-m)、乃(-n),用作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笔直竖,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为ㄚ+(-n)、ㄣ为ㄜ+(-n);同理,复韵母ㄞ解为ㄚ+ㄧ、ㄠ为ㄚ+ㄨ。ㆭ、ㆬ、(-n)绝少单独使用,“嗯”常念作“˙ㄣ”,也有人念成“˙(-n)”。但以上符号只作为发音辅助说明用 未列入正式符号表中。

198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罗马字拼写的“注音符号第二式”,注音符号因此又称为“第一式”。

使用现况

在台湾,小学生学习汉字前,必须上十周的注音符号教学课,但不少幼稚园亦已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号既用来标注生僻字,亦是常用的汉字输入法,其推广相当普遍,多数幼童均熟练使用。

台湾话客家话的教学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称之为“台语方音符号”,比如台湾话音节的ㆭ、ㆬ,被正式订为台语方音符号,载入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n)则没有收入,故无法显示。

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学校不教注音符号,但是一些字典、词典都通过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并列使用的方式给字词注音,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

注音符号系统

注音符号表

台湾国民小学教育中所使用的注音符号表为传统中文的直排。顺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国语注音符号
韵母 介母 声母
卷舌韵母 鼻韵母 复韵母 单韵母 介母 平舌音 卷舌音 舌面前音 舌根音 舌尖中音 唇音

符号字源及发音

声母
注音 字源 笔顺 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发音
勹,说文解字:“包,裹也,像人曲行,有所包裹”取其声 p b p 八 (ㄅㄚ, bā)
扑,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取其声 p p' 杷 (ㄆㄚˊ, pá)
幂,遮蔽覆盖之意,取其声 m m m 马 (ㄇㄚˇ, mǎ)
匚,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盛器,取其声 f f f 法 (ㄈㄚˇ, fǎ)
刀字异体,取其声 t d t 地 (ㄉㄧˋ, dì)
同突(凸),取其声 t t' 提 (ㄊㄧˊ, tí)
乃字变体,取其声 n n n 你 (ㄋㄧˇ, nǐ)
力字变体,取其声 l l l 利 (ㄌㄧˋ, lì)
浍,说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田间水道,取其声 k g k 告 (ㄍㄠˋ, gào)
考,说文:“丂,气欲舒出,𠃑上碍于一也。”取其声 k k' 考 (ㄎㄠˇ, kǎo)
厂(hàn;非“廠”之简化),部首名,说文:“山石之厓岩,人可居” x h h 好 (ㄏㄠˇ, hǎo)
纠,说文:“丩,相纠缭也。”取其声 ʨ j ch 叫 (ㄐㄧㄠˋ, jiào)
𡿨,田间水道,取其声 ʨʰ q ch' 巧 (ㄑㄧㄠˇ, qiǎo)
下之古字,取其声 ɕ x hs 小 (ㄒㄧㄠˇ, xiǎo)
“之”的古字,取其声 ʈʂ zh ch 主 (ㄓㄨˇ, zhǔ)
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取其声 ʈʂʰ ch ch' 出 (ㄔㄨ, chū)
尸之古字,取其声 ʂ sh sh 束 (ㄕㄨˋ, shù)
日之象形古字 ʐ r j 入 (ㄖㄨˋ, rù)
节之古字,取其声(读尖音 ʦ z ts 在 (ㄗㄞˋ, zài)
七之古字,取其声(读尖音 ʦʰ c ts' 才 (ㄘㄞˊ, cái)
私之古字,取其声 s s s 塞 (ㄙㄞ, sāi)
介母
注音 字源 笔顺 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发音
源自“一”字 i i i 逆 (ㄋㄧˋ, nì)
“五”之古字 u u u 努 (ㄋㄨˇ, nǔ)
说文:“凵(音qū)卢,饭器,以柳为之。象形。” y ü ü 女 (ㄋㄩˇ, nǚ)
韵母
注音 字源 笔顺 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发音
中古汉字,指上端分出的东西,取其韵 ä a a 大 (ㄉㄚˋ, dà)
近似呵,取其韵 o o 多 (ㄉㄨㄛ, duō)
“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为后来新加 ɯʌ e ê 得 (ㄉㄜˊ, dé)
也之变体 ɛ ie eh 爹 (ㄉㄧㄝ, diē)
亥之变体,取其韵 ai ai 晒 (ㄕㄞˋ, shài)
说文:“同戾也,从反丿,读与弗同”取其韵 ei ei 谁 (ㄕㄟˊ, shéi)
说文:“幺,小也”,取其韵 ɑʊ ao ao 少 (ㄕㄠˇ, shǎo)
今字又,右手之象形古字,取其韵 ɤʊ ou ou 收 (ㄕㄡ, shōu)
说文:“ㄢ,艸木之华未发函然。” än an an 山 (ㄕㄢ, shān)
今字隐 ən en ên 申 (ㄕㄣ, shēn)
本字尪,音wāng,骨胳弯曲不正 ɑŋ ang ang 上 (ㄕㄤˋ, shàng)
同肱,音gōng,上臂也 ɤŋ eng êng 生 (ㄕㄥ, shēng)
儿,孩童 ɑɻ er êrh 而 (ㄦˊ, ér)
老国音用声母
注音 字源 笔顺 国际
音标
汉语
拼音
威妥玛
拼音
例子(注音,
汉语拼音)
发音
同“万”字 v v v
兀,说文解字:“高而上平也。” ŋ ng ng
广(非“廣”之简化),说文解字:“因厂(崖)为屋也。” ȵ - gn

注音符号正体、活体、草体

声调

注音声调采用黎锦晖的提案:直写时调号标在声母韵母左方;横写时调号标在左上方。而轻声在直写时则是标在最上方;横写时标在最左方。轻声只是将字轻读,一般而言不列入四声

名称 阴平声 阳平声 上声 去声 轻声
顺序 一声 二声 三声 四声
符号 不标 ˊ ˇ ˋ ˙

写法

依照中华民国教育部于民国24年规定,注音符号的“ㄧ”在直写时要写成“一”、而横写时写成“丨”。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丨”,在横写时亦写成“一”。但为因应电脑化,要输入直的“丨”较为困难,故自民国97年起,横式以写成“一”为原则,亦可写成“丨”。[2]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提倡横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状。下为瓶子两字的排列方法:



ㄥˊ
˙
ㄆ丨ㄥˊ ˙ㄗ

系统特征及对应

注音符号诉求系统性采用基底形式(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标音,而非实际念法的表层形式(Surface representation)。故某些特殊符号组合时会有音变现象,一般人不注意并不会发觉,代表脑中已有一个音韵规则(Phonological rule)。注音符号中的音变现象及与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有差异的音节表列如下

注音 国际音标 汉语拼音 威妥玛拼音 说明
整体音节的音变比较
ㄅㄛ pu̯ɔ bo po 实际读作ㄅㄨㄛ、ㄆㄨㄛ、ㄇㄨㄛ。因为唇音ㄅㄆㄇ及后元音ㄛ已带有合口音ㄨ的圆唇性质,故从简,如:柏(ㄅㄛˊ)、婆(ㄆㄛˊ)、魔(ㄇㄛˊ)。拼音中大多采用与注音符号相同的方式。
ㄆㄛ pʰu̯ɔ po p'o
ㄇㄛ mu̯ɔ mo mo
ʈʂ͡ɨ zhi chih “ㄓㄔㄕㄖ”与空韵“ㄭ”结合时,韵母不写出,如:制(ㄓˋ)、赤(ㄔˋ)、是(ㄕˋ)、日(ㄖˋ)。事实上空韵有两种不同的发音,在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中皆结合为一种,威妥玛拼音中仍分为两种。
ʈʂ͡ʰɨ chi ch'ih
ʂ͡ɨ shi shih
ʐ͡ɨ ri jih
ʦ͡ɯ zi tzu “ㄗㄘㄙ”与空韵“ㄭ”结合时,韵母不写出,如:字(ㄗˋ)、次(ㄘˋ)、四(ㄙˋ)。事实上空韵有两种不同的发音,在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中皆结合为一种,威妥玛拼音中仍分为两种。
ʦ͡ʰɯ ci tz'u
s͡ɯ si ssu
组合韵母的音变比较
ㄧㄡ jɤʊ̯ you / iu yu / iu 实际上无音变现象,拼音采用省略写法。
ㄧㄢ iɛn yan / ian yen / ien 结合时产生 [a] -> [ɛ] 的音变,威妥玛拼音较接近实际发音。
ㄧㄣ in yin / in yin / in ㄣ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ən],但与介母ㄧ结合时仅发 [n]
ㄧㄥ ying / ing ying / ing ㄥ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ɤŋ],但与介母ㄧ结合时仅发 [ŋ]
ㄨㄟ weɪ̯ wei / ui wei / ui 实际上无音变现象,拼音采用省略写法。
ㄨㄣ uən wen / un wên / un 实际上无音变现象,拼音采用省略写法。
ㄨㄥ uɤŋ / ʊŋ weng / ong wêng / ung 在1941年的中华新韵中,独立成音节时(如:翁 ㄨㄥ)和与声母相拼时(如:东 ㄉㄨㄥ)属不同韵目,发音也有所不同。注音符号并未分别以一差异,但在拼音中皆有分别。
ㄩㄢ yɛn yuan / uan yüan / üan 结合时产生 [a] -> [ɛ] 的音变,注音与拼音接未反应此现象。
ㄩㄣ yn yun / un yün / ün ㄣ做单独韵母时发音为 [ən],但与介母ㄧ结合时仅发 [n]
ㄩㄥ iʊŋ yong / iong yung / iung 与ㄨㄥ类似的音变现象。注音符号并未分别以一差异,但在拼音中皆有分别。

注音与拼音系统其他相异之处还有:

  • 如果“ㄧ、ㄨ、ㄩ”为音节之开头音时,需增加或改写成“y、w”以符合拼音的规则,详见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主条目。[3]
  • “ㄦ”在单一音节写作“er”或“êrh”,但作儿化韵尾时仅写“r”。

电脑支援

编码与Unicode

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流行电脑编码,均有收录现代标准汉语的37个注音符号。台湾的 Big5 把注音符号收录在 A3 区段(注音符号内码为 A374-A3BA,调号为 A3BB-A3BF),中国大陆的 GB 2312-80 则收录在 08 区段(EUC-CN内码为 0xA8C5-0xA8E9,调号另行收录)。

在 Unicode 方面,自 1.0 版即收录了 40 个注音符号(包括ㄪ、ㄫ、ㄬ)在 U+3105-U+312C[4]。“ㄭ”()在过往各版本的 Unicode 均未收录。在2008年4月发行的 Unicode 5.1 版,把“ㄭ”放到U+312D[5][4]

注音符号
Bopomofo[1][2]
Unicode联盟官方码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310x
U+311x
U+312x
注释
1.^ 依据 Unicode 13.0
2.^ 灰色区域为未编配码位

键盘及输入法

台湾行动电话上附有注音的数字键盘

注音符号的电脑键盘排列共分为大千式、倚天式、精业式、IBM式等。当中大千式在Microsoft Windows称为标准式,是台湾使用最广的排列方式。而行动电话另采另外的编排法,大致是将注音依序分散各键,因各家而异故无一定标准。

台湾市面上的键盘多数为大千式。其特点是直接将注音符号表放在键盘上,由上至下、由左而右把注音符号依序排列。由于注音符号一定按照“声母→介母→韵母”的顺序出现,注音符号表也有如此的顺序。故使用大千式键盘时,一定是从左边向右边输入(除声调外)。另外,初学者学习的时候,也比较有迹可循找到注音的位置,不需要大海捞针。

大千式键盘排列方法

参见

参考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