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愨
韋愨(1896年9月15日-1976年11月25日),原名乃坤,別號捧丹,筆名普天。廣東香山縣翠微鄉(後廣東省中山市翠微村,現廣東省珠海市翠微村)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1914年赴英國留學,翌年轉往美國。1918年獲俄亥俄州奧柏林學院文學士學位,1920年獲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孫中山非常大總統秘書兼外交部秘書,上海教育局局長,上海青年會中學校長,復旦大學、光華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教授,商務印書館編審部主任等。進入蘇北和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後,任新四軍江淮大學校長,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華東大學校長等。解放後,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兼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華僑大學代理校長,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年表
1896年9月15日,出生於廣東香山縣翠微鄉(後廣東省中山市翠微村,現廣東省珠海市翠微村)。
1905年,9歲進入廣州南武中學附屬小學就讀。
1909年,13歲加入同盟會,也成為全校第一個剪去辮子的學生。
1911年,15歲參加辛亥革命,10月25日,因參與刺殺清廷廣州將軍鳳山行動,遭到當時兩廣總督張鳴岐的通緝。[2]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廣東都督胡漢民擬定派遣韋愨等三名青年赴英國留學。[2]
1914年2月7日,韋愨同另外5人乘輪船赴英國留學,於3月28日抵達倫敦,[2]進入英文補習學校。
1915年2月,考入了格拉斯大學,選學機械工程專業,3月,因為一次大戰影響,韋愨從利物浦轉往美國留學,進入俄亥俄州奧柏林學院學習,繼續修習機械工程課程,後他轉學社會科學,以哲學為主科,政治學為副科。[2]
1918年6月,在奧柏林學院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進入芝加哥大學研究院研究政治、社會哲學及教育,成績優秀,當年獲研究院獎學金。
1919年,韋愨獲中國教育部公費留學待遇。
1920年6月,韋愨與旅美僑領、芝加哥唐人街創建者梅宗周的女兒梅美恩結婚。同年冬天,獲芝加哥大學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
1921年1月從加拿大溫哥華與夫人乘船返回祖國。在廣州嶺南大學主講政治學和哲學,,同時兼任廣州高等師範學校的教育哲學、心理學等課程。5月,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韋愨被委任為秘書兼南方革命政府外交部秘書。8月,他與謝已原作為革命政府代表,會合北洋政府代表蔡元培、江蘇教育會代表林士謨、夏威夷大學漢文歷史系教授王天木,五人代表中國,出席在檀香山舉行的太平洋教育會議。
1922年1月,由蘇兆征、鄧發等領導的省港海員大罷工進入關鍵時刻,韋愨協助蘇兆徵到香港與港英當局交涉。[2]6月,陳炯明叛變,砲轟總統府,孫中山避居永豐艦,宋慶齡避居鍾榮光家,時任外交部長的伍廷芳避居韋愨家中。
1923年3月,桂軍驅逐陳炯明,孫中山重返廣州設大本營,任海陸軍大元帥,韋愨在大元帥府從事外交工作,[3]併兼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代理委員長。該委員會取消後,改任廣州市政府參事,但仍在嶺南大學兼課。[2]
1924年1月,第一次國共合作中,韋愨認識了共產黨人張太雷、惲代英和越南領袖胡志明。
1925年,韋愨初與毛澤東初次相識,在當時任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部長的廖仲愷幫助下,他回到故鄉香山縣開展農民運動。
1926年6月,由蘇兆征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但未履行正式入黨手續。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韋愨任外交部秘書兼國際司司長,併兼任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委員。12月初,隨着北伐戰爭的勝利,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往武漢,韋愨也由廣州經南昌前往武漢。
1927年1月,韋愨寫了《國民政府教育方針草案》,經當時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大會通過,並在報上發表。4月12日,四一二事變發生,韋愨被列入逮捕名單,從武漢避到上海,5月初,他在上海見到了蔡元培,[2]在蔡元培和蘇聯顧問的幫助下,籌得2000美金。6月初,韋愨乘船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期間他以講學為主。10月中旬抵達歐洲,先後與美國、法國政界、學界人士會晤,討論中國大革命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問題。11月中旬,他應邀赴英國倫敦大學、利物浦大學、牛津大學講學。後蘇兆征托人發急電催其回國,韋愨結束流亡生涯乘船回國。
1928年2月抵達香港,才發現蘇兆征叫其回來參加廣州起義,[2]此時廣州起義已經失敗了。旋即與在香港避難的家人前往上海。5月,經蔡元培推薦,任上海教育局局長。
1929年5月,韋愨辭去了上海教育局局長職務,任上海青年會中學校長。[2]同時韋愨在南京任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南京中央實驗小學校長。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韋愨撤到租界,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42年1月,韋愨離開上海,12月,到蘇北和皖東北抗日民主根據地任江淮大學校長。
1943年,韋愨由陳毅、張雲逸介紹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秘密黨員。
1945年10月至1946年12月,韋愨任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4]
1946年,內戰爆發,韋愨時任蘇皖邊區政府副主席,他隨軍從淮陰轉移山東沂蒙山區和膠東地區。[2]
1948年夏,他根據中共華東局的指示,到山東濰縣籌辦華東大學,並擔任校長。[2]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韋愨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9月,他作為代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參加開國大典,擔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
1950年9月,兼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常務委員,副主任等職,是中國文字改革運動領導者和組織者。
1954年,韋愨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6年,中央決定成立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韋愨等為委員。
1959年,韋愨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0年,他才公開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組織生活。
1964年1月,韋愨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4月調入華僑大學任副校長,代理校長。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在華僑大學與其他校領導被抓出來批鬥,並被認定為「資產階級當權派」與「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5][6]
1969年,華僑大學停辦。韋愨後來回到北京。
1976年11月25日,韋愨病逝於湖北省宜昌市,終年80歲。
參考文獻
- ^ 韦弃工学文倡教育 历经世变成大家. 南方都市報 (中文(中國大陸)).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戴學稷. 韦 悫——著名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改革家. 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網站 (中文(中國大陸)).
- ^ 韦悫.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網站 (中文(臺灣)).
- ^ 王遠明. 韦悫——教育家、语言文字改革家. 《風起伶仃洋》.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 (中文(中國大陸)). 已忽略未知參數
|month=
(建議使用|date=
) (幫助) - ^ 怀念华侨大学原副校长韦悫. 華僑大學校慶網 (中文(中國大陸)).
- ^ 陳湃. 华侨大学校长韦悫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