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5月2日) |
22°28′06″N 114°16′50″E / 22.46833°N 114.28056°E
维多利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Victoria | |||||||||||||||||||||||||||||||||||||||||||||||||||||||||||||||||||||||||||||||||||||||||||||||||||||||||||||||||||||||||||||||||||||||||||||||||||||||||||||||||||||||||||||||||||||||||||||||||||||||||||||||||||||||||||||||||||||||||||||||||||||||||||||||||||||||||||||||||||||||||||||||||||||||||||||||||||||||||||||||||||||||||||||||||||||||||||||||||||||||||||||||||||||||||||||||||||||||||||||||||||||||||||||||||||||||||||||||||||||||||||||||||||||
香港(英语:Hong Kong,缩写:HK;简称港,雅称香江)是中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注 1],位于南中国海沿岸,地处珠江口以东,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西接珠江,其余两面与南海邻接,其中西面与澳门隔珠江相望。全境由香港岛、九龙、新界等3大区域组成,其中香港岛是全港的发展核心;地理环境上则由九龙半岛等大陆土地、以及263个岛屿构成[1],人口约723万人。公元前214年,香港被秦朝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此后长时间均为中国领土,至1842年起成为英国殖民地,期间曾在二战时被日本军事占领约3年8个月。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开埠前,未计九龙和新界,香港岛已经是一个有数千人口的小岛[15]。英国人看中维多利亚港是一个水深港阔、四季不结冰,而且不在地震带的天然良港。1842年,清廷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分阶段割让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国,香港自此成为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香港保卫战中攻占香港,香港成为大日本帝国的境外领土,经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占时期。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英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基于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环境下,避免受到中国大陆长期乱局影响;太平天国[16]、国共内战、阶级斗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中国大陆难民逃港,香港人口迅速增长,因而带来充足劳动力,加上资金和技术,使香港经济于20世纪后期急速增长,逐步发展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化国际大都会,获誉为亚洲四小龙和纽伦港[注 2]之一。中国依此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一国两制”的基本统治原则,《香港基本法》订明香港不实行社会主义,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除国防和外交外,香港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终审权以及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是第一章:总则。然而,近年香港人对特区政府及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每况愈下。更今香港步入恐怖时代[17]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服务业及航运中心,以政府廉洁[18]、治安优良、经济自由、税制简单和法律制度健全而闻名于世[19]。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上一直名列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20],连续第20年获得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评级[21],经济自由度指数排名第一[22]。香港同时为全球最安全、生活水平高、繁荣及人均寿命最长的大都会之一[23],素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购物天堂和东方曼哈顿等美誉,亦拥有幅员辽阔而且近在咫尺的郊野公园。2012年,《经济学人》评选香港为“全球最宜居城市”[24][25][26]。“亚洲国际都会”则为官方香港品牌[27]。 历史香港地名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说是英国军队最初登陆香港岛赤柱时,原居民陈群带领英军到港岛北的故事(参考阿群带路图)。但英国于香港建立殖民地前,其实明朝末年已经有香港地方概念,当时的所指的香港是指铁坑对面的小岛,即现今黄竹坑对面的鸭脷洲[28],而不是指现今的香港仔。因鸭脷洲上拥有隋唐时代开始已为人信奉的洪圣爷庙(鸭脷洲洪圣庙),而香港仔只有清初才多人信奉的天后庙,鸭脷洲的开发历史应比香港仔更早,而香港仔这名字本身已说明它是比香港一名更晚才出现,而且现今黄竹坑、香港仔和田湾一带,在100年前还是海湾,平地稀少,人口应不多。 于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香港和附近地区已有人类活动[29],主要遗址位于黄地峒一带。 公元前3000年起,长江中游文化、东南亚沿海文化、殷商青铜文化和古越文化先后传入香港。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都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和玦饰工场遗址[30]。 在前2000年至前1000年青铜器时代,香港一带初期受到东南沿海原始文化影响,后来商代青铜文化传入香港。 秦至元朝时期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军攻占百越,置南海郡,将香港正式纳入秦国地图。由前203年开始,香港由南越国管辖,直至前111年西汉灭南越,香港才再由中原王朝管治。其后东汉、东吴、西晋及东晋初年,香港一直仍属番禺县。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起,该地区属宝安县管辖。[31] 公元736年(唐朝开元二十四年),香港属于循州(今惠州市),并设立屯门军镇,当中两千名士兵驻守屯门,主力保护海上贸易。自唐朝,香港沥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沙螺湾土壤都适合牙香树生长,种香及产香也逐渐发展起来。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海禁迁界为止。根据考证,明朝时期由东莞南部及新安全境(包括香港)香树制品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以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艚船(俗称为“大眼鸡”)运至广州,最后送往苏杭销售[32]。“香港”这个名称由来,其中一个说法源于香港盛产和出口香木,因此得名(运送香料的港口)[33]。 五代十国时期,香港由割据两广的南汉国管治。[34]由于大步一带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963年设立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宋灭南汉,北宋政府于九龙湾一带设立官富场,并派盐官驻守。南宋末年,宋端宗和宋帝昺为躲避元朝军队,逃到香港,传说他们曾在土瓜湾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或者宋皇台。 明清时期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最后全胜。 清朝初年,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南明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迁界令,加上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许弛禁,原有宗族陆续迁回,外来宗族亦应广东省政府鼓励乘势迁入,当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广东惠州、梅州等客家籍农民,新界宗族分布新局面逐渐形成[注 3][35]。 英国殖民地初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清朝道光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与查理·义律在清廷与英国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36],于1月20日由查理·义律发出《致女皇陛下臣民通函》中,宣称和琦善之间“达成了初步协议”[注 4],其中包含“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及后于香港岛赤柱登陆,获香港岛原居民陈群引路到香港岛北部,当英兵行经香港村时从陈群以客家话回答中得知“Heong Kong”发音后记载于香港政府第二号宪报,后来简略为“Hong Kong”拼法成为全岛名称,沿用至今。由于清廷和英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存在《穿鼻草约》。直至1842年,英军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败清军,翌年派砵甸乍签订《中英南京条约》[37],清廷将香港岛连同邻近鸭脷洲正式永久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军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联军之役)中再次战败,签下《中英北京条约》[36],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两地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隔,位置就在今日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38]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两百多个岛屿(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割让和租借后得出的土地形成了今天香港的全境。[38] 日占时期1937年,日本侵华。1938年,侵华日本军在广东登陆,迅速侵占香港旁边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且派遣间谍潜入香港调查驻港英军的防御位置。[37]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数小时后,发动攻击侵略香港。其间日本和英军、加拿大军队和不列颠印度军队发生了多场激烈的战事,历史称为香港保卫战。12月25日,由于驻港的军队太少和战略运用失当,令香港迅速被日本攻陷。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最后宣布向日本投降。香港人称这一日为黑色圣诞节。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日治时期开始。[37] 二战后1945年,日本投降,8月30日,英国宣布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当时国共内战再次展开,中华民国无暇向英国政府拿取香港。[37]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非正式协议:北京无意拿取香港主权,亦不干预中华民国的公民和军人在港活动,以此来换取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代,新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和西方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国大陆转运物资(包括取得难以取得的东西和出口货物赚取外汇,外汇包括港币)、征集资金和收集情报的唯一地点。香港亦从转口港逐渐发展为工业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期间除了右派发动的双十暴动外政治基本平稳[36]。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大陆,红卫兵多次意图越过港陆边境。后来六七暴动[36],香港左派响应大陆造反派的号召,在香港多处策动暴乱。当时,香港街头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萝”(香港人形容土制炸弹的俚语),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期间有若干市民被真炸弹和其它方法杀害,例如林彬被烧死。后来透过戒严,驻港英军军队攻陷左派总部,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声明“长期利用、充分打算”方针,不许左派人士再搞乱香港[39][40],事情逐渐平息,香港继续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继续角力的场地。 经历过1956年双十暴动以及1960年代末的六七暴动,即使时任香港总督杨慕琦在推行属殖民地时期香港政治制度改革一部分的“杨慕琦计划”时,容许其殖民地在战后可拥有高自治权、自主权以及独立,但在二战后,英国因不能防卫香港被中国大陆进攻,英国当局深知香港易攻难守(1941年的香港保卫战足以证明),在暴动、间谍和颠覆局势不稳定之下,“杨慕琦计划”告吹。[37] 香港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政策方针,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减少危害英国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衰退,但自1974年开始高速增长达20多年。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九年免费教育开始实行,香港公共房屋计划进一步扩展,如十年建屋计划及居者有其屋计划[37],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问题,使香港政府要考虑香港前途问题。英国政府曾多次要求中国当局延续新界租约。1980年代初,英国提出分拆香港主权和治权,主权归中国,英国仍保留管治权,均被中共拒绝。[37]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北京提出这个方针,打算延续香港管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强烈反对,并表示绝不让步,他说可以让香港人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37]。1983年,被指放弃香港的驻华大使柯利达爵士代表英方继续谈判。[41]中国对香港主权立场强硬,期间香港房地产、股票和港币汇率持续急挫。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币兑美元由1982年约6港元跌至9.6港币对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香港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注 5],汇率定为7.8港币对1美元。此后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分别以中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代表,在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中国国家主席李先念和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等人见证下,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37],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该《联合声明》规定,英国政府在1997年7月1日需将永久割让予英国的九龙与香港岛和租约到期的新界一并交给中国,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北京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港人治港”的政策,确保香港继续奉行资本主义制度,不抵触基本法的法律予以保留,50年内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及防务外于其它事务享有高度自治权。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响,香港人对主权移交和中国政府更加失去信心,人心惶惶,香港的资产价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现,香港政府遂推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以令公民稳定。1990年4月4日,中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由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主席令,正式颁布《香港基本法》[37]。 1992年,曾经出任英国保守党主席的彭定康到香港接替卫奕信,成为最后一位香港总督。彭定康总督主张香港在主权移交之前推行民主,改革了立法局和市政局的选举制度。彭定康推行的政改方案下所产生出的立法局如果能够过渡1997年后,会使1997年后中国政府难以全面操控香港政治。1994年,北京政府以该政改方案“三违反”等为理由[37],宣布立法局全体议员不能够直接过渡到特别行政区时期的立法会,并且即时建立当时对于香港政府属于非法的临时立法会,临时立法会当时在深圳开会,以避免香港政府取缔和监视。1996年,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届行政长官[37]。 香港特别行政区时期1997年7月1日,在中英两国元首(或其代表)江泽民主席和查尔斯王储的见证下,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内英国国旗伴随《天佑吾王》徐徐降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升起,现场并奏起《义勇军进行曲》,标志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从而也代表着英国正式结束其对香港长达156年的管治,香港主权移交也正式完成。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也于同日零时从深圳驶入香港境内,正式接替英国皇家军队进驻香港履行防务职责。董建华正式就任香港首届行政长官。 回归第二天,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由于香港特区政府的积极应对,有效的避免了此次危机对港币所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使香港的经济不至于崩溃,另关于本次事件的详细描述,可参考亚洲金融风暴页面。 2003年春季,非典型性肺炎爆发。这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了SARS,共有299人死亡,为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8亿港元[42],失业率上升至8.7%的历史新高。同年年中,香港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立法时,在极强反对声音中依然因为选举制度问题将近而通过,成为了香港市民对政府不满的导火线。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推行一些对香港有利的政策,例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兴建港珠澳大桥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贸易和物流中心的地位,但是仍然无法阻止同年香港主权移交六周年当日逾50万人参与七一游行(占香港人口1/14);最后自由党根据民意转为反对,政府最终搁置立法建议。游行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推行港澳个人游以刺激市道,香港政府的施政再度以经济和民生为主,从而减少香港市民的不满。香港政府制订人口政策以吸引专才移民和投资移民,以提升人口质素。 2004年7至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正式走出持续了68个月的通缩时期。同年4月26日,200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产生办法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否决双普选,并解释,到2017年及以后先后实行特首和立法会普选[43]。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因为“健康问题”辞职。作为补选中唯一候选人,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于同年6月21日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出任行政长官。同年,香港政府推出了《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被泛民主派批评为“原地踏步”,议案最终因为票数不逾2/3而未有通过,故2007年行政长官选举及2008年立法会选举办法维持不变。同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香港运动员高礼泽及李静在男子双打乒乓球项目中夺得银牌,为香港取得历来第二面奥运会奖牌。 2006年及2007年,因为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旧中环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被香港政府宣布临时拆卸,保育组织发起保留旧中环天星码头事件及保留皇后码头事件,包括举行论坛、静坐和绝食,事件后来演变成警民冲突。两次事件也提高了香港市民对保育文物、公共空间及城市规划的意识。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决议[44],决定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 香港经济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稳定,因为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而失控地急转直下,结束了香港自2003年7月开始5年来的经济复苏,股市、楼市暴挫,裁员及结业的情况此起彼落。也就在同时,香港承办了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比赛。而香港政府又在此一段时期多番出现施政争议,例如副局长风波[45]及处理滞留泰国的香港人事件等等[46],令到民怨日深,行政长官曾荫权民望大幅下滑,失去了普遍香港市民的支持。[47] 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逼亚洲,香港政府以高标准处理。香港于5月1日确诊首宗病例,史无前例宣布把该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湾仔维景酒店封锁。同年12月,香港举办了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为香港首次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2009年末至2010年初,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的拨款在立法会审议,期间引起了争议,发生了一系统的社会运动,包括反高铁运动、撑高铁运动及五区苦行,最终更爆发了警民冲突。 2010年,香港政府再次就政制改革咨询香港市民,期间5名地区直选立法会议员发起五区总辞,以他们辞职后举行的补选作为“公投”。政府发表《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建议方案》,最终由民主党提出的“改良方案”在建制派和民主党的支持下,在立法会以2/3票数通过,2012年行政长官选举委员会委员增加至1,200名,而2012年立法会地区直选及功能组别(即超级区议员)则各增加设备5席。2011年,为了堵塞五区总辞的漏洞,香港政府提出递补机制,然而没有进行咨询,成为了当年七一游行的一大诉求之一,其后香港政府宣布押后立法,并且进行咨询。 2010年8月23日,香港康泰旅行社一辆载有20名香港游客的旅游巴士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被一名当地前任警务高级督察挟持,最终酿成8死7伤的惨剧,香港政府称事件为马尼拉人质事件。事件造成菲律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香港关系一度紧张。香港政府在事件发生的开端时就随即成立了紧急应变小组尝试解决事件,于事发当日下午,联络菲律宾的总统、派出专机与医疗支援队前往灾场善后,并且于事后派遣政务司司长亲身前往接机及慰问幸存者、安排香港警察乐队举行迎接殉难仪式、安排专家作出应变与调查、对香港传媒实行每天隔时段消息公布。此外,8月24日至26日连续3日香港区旗下半旗致哀,8月26日,全香港哀悼,早上8时正升旗礼及下半旗后默哀3分钟,获得全港各界的响应。香港政府对事件的迅速反应和处理手法,使到香港市民对香港政府的高级官员评分及满意度和信任度一度上升。经过3年多的时间,菲方在2014年4月对港方作正式声明和赔偿,声明说菲方对人质事件“致以最悲痛的歉意”[48]。 2011年香港区议会选举中,出现种票风波,例如美孚出现“1屋7姓13票”[49]等,曾引起社会的广泛讨论。翌年2012年,三名候选人梁振英、何俊仁和唐英年参选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最终梁振英以689票胜出当选[50]。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自由车女子凯林赛,香港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夺得铜牌。 2012年9月8日,政府计划开展“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不过由于在政府资助出版的课程参考书《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中出现了将中国共产党形容为“进步、无私与团结的执政集团”等称颂中国共产党的内容,以及《课程指引》中载有“国情范畴学习,重视‘情怀’、注重‘情感’、本于‘真情’”,被社会质疑课程是“洗脑”教育,从而引起一连串大规模反对设立国民教育科的运动,例如设置街站、联署、游行、集会及绝食等,要求港府撤回该科目。同年10月9日,特首梁振英宣布在其任期内搁置国民教育科的课程指引,但拒绝撤回科目。[51] 2013年发生的免费电视牌照争议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和批评,王维基的香港电视网络不获发牌激起市民反弹,有评论指一连串事件已令政府的公信度急跌,引发管治危机[52][53]。翌年2014年6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逾23,000字的一国两制白皮书。市民对白皮书普遍态度负面,担心“一国两制”名存实亡。 地理地貌香港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04.32平方公里[1],水域面积1,650.64平方公里。香港土地可概括为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大部分及263个岛屿[54],众岛屿中以大屿山面积最大。 香港为受到海水淹没的多山地体,亦属典型的滨海丘陵地形,山岭多平地少,地貌丰富[55]。山脉走向为东北至西南[56],最高点为新界海拔957米的大帽山。现时香港有少于25%土地为已开发土地,约40%土地被划为郊野公园及生态保育区。大面积天然平地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平原及粉岭等,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其余主要城市发展区多数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岸,该平地是近百年来香港填海工程的成果,将原来狭窄的土地经过多番填海而向外扩张,香港自1887年以来填海所得土地逾68平方公里[57]。 九龙及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则因为港阔水深和四面抱拥,有利于船只航行,誉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58]。香港最初就是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平地开始发展,至今该区仍然是香港都市的命脉所在。 占地50平方公里的香港世界地质公园是世界地质公园,包括西贡火山岩和新界东北沉积岩两个园区,展现香港独特的地貌[59][60]。 香港位于大陆南岸和珠江河口附近。深圳河是香港和大陆之间的边界线。虽说是“一河之隔”,但由于深圳河的源头和沙头角河的源头几乎都是在同一点,使得两地之间没有陆地交接点,在地理学角度上可以称新界为一个分隔开的岛屿。不过随着1960年代沙头角河河口被填海工程填塞而兴建了中英街后,使得香港和大陆之间出现了陆地交接点,故此可以说新界和大陆相连。 生态香港有75%土地为郊区,自然生态盎然。至2006年6月,香港有逾3,100个维管植物品种或变种,境内繁殖的陆栖哺乳动物超过50种,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分别都过百种。当中不乏香港特有种,例如香港细辛、香港巴豆及卢文氏树蛙等。另外,香港位于亚洲鸟类迁徙路线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泽区有最多候鸟栖息,所属的后海湾湿地自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濒危品种包括黑脸琵鹭、白腹军舰鸟和勺嘴鹬等亦会在香港过境。香港政府将部分郊区划为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以保护陆地自然生态环境;亦设有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以保护海洋自然生态[61]。 气候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北回归线的南部,背靠欧亚大陆及面向太平洋,形成了海洋性副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年底,西伯利亚聚积的高气压将干燥而寒冷的空气吹向低气压的太平洋,成为了香港冬季时间的季候风。年中时间,太平洋形成了高气压,这股夏季季候风则会吹向欧亚大陆,为香港带来多雨潮湿的夏季[62]。每年约3月至5月为春季,气候温和潮湿,多云有雾,能见度低。6月至8月为夏季,气温炎热,潮湿,降雨量高。9月至11月为秋季,大致凉爽,阳光充沛。夏秋两季亦是台风季节,有时会引发水浸及山泥倾泻;经常受到热带气旋吹袭[注 6]。12月至翌年2月则是冬季,清凉干燥,高地偶有霜降[63],不会降雪。 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且密布,香港人口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新界一些地区例如打鼓岭、石岗及北潭涌等地比较接近内陆,早晚温差亦普遍地比较市区大,一般平均日温差约8度。 受到中国大陆的影响,工业发展产生污染物经东北风吹至香港,以致空气污染日益严重。高楼大厦林立的市区也令到空气中的悬浮粒子和微尘难以被吹散,屏风楼阻碍空气流通,烟霞密布及低能见度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多[64]。由其在冬季,烟霞多在弱北风刚到达香港或者当影响香港的东北季候风缓和时发生。另外,当有热带气旋于台湾附近,香港就会受到其外围环流影响而转吹西北风及出现下沉气流,空气污染亦会变得严重[65]。
行政分区香港下设为18个行政区划,方便香港政府协调及管理地区层面的服务及设施,并且鼓励香港市民参与地区事务。各地区均是设有区议会,功能主要是属咨询性质。区议会是香港议会制度的一部分,但是不具备有立法和审批公共财政的权力[注 7]或税收[68]。 18个分区分别为:
交通香港拥有高度发达及方便的交通网络,公共运输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铁路、巴士、小巴、的士及渡轮等,亦有电车及轻铁等。其中铁路是最主要公共运输工具,每日载客约442万人次[69];其次是专营巴士,每日载客约376万人次[69]。香港是首个于公共运输广泛使用电子货币的地区,名为八达通的电子车票兼且货币智能卡系统,总流通量逾2,400万张。[70]2007年年底,地铁和九广铁路合并为港铁[71],至今共有84座铁路车站(连轻铁则共152个站)。 香港人口密度高,对高载客量的交通工具有相当的需求,巴士大多数是双层巴士;而行驶在香港岛北岸的电车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两层电车的车队。至于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则为世界上最长的有盖自动行人电梯系统。而在大屿山的昂坪360亦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索道系统。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位居世界前列[72],道路总长度有2040公里,主要由街道、桥梁及隧道等组成9条主要的干线连接香港各地。香港最长的桥梁为青马大桥(主跨距长1,377米)和斜拉式设计的汀九桥(两主跨距总长923米)。而香港的道路通行方向是根据英国的靠左行驶,有别于中国大陆。在香港注册的60多万架车辆当中,有68%是私家车,而每公里道路有约311辆车辆行走[73]。和其他国际大城市一样,香港同样面对着交通挤塞、旧区道路设计过时和汽车流量过大等问题。 在对外航空交通方面,位于赤鱲角的新香港国际机场载客运输数量位居全球机场前列,是来往欧美、亚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转机点。香港也因为政治上较为中立的地位,得以曾经长时间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转运站。香港国际机场全年24小时运作,于2011年处理了333,760架次飞机升降量[74]、5,390万人次旅客及410万公吨货物[75][76];于2001年起至今一直挤身世界三甲最佳机场,当中8度被评级为全球最佳机场。旅客可以透过机场快线及公路与香港市区连接,24分钟以内就可以抵达中环中心商业区。现时机场已经分阶段地扩展,包括中场发展计划及三跑道系统以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及加强对珠江三角洲邻近地区的连接,进一步发展为区内旅客转运中心,继续巩固为亚洲转运机场的地位。 陆路交通方面,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建造工程于2010年1月正式展开[77],预定于2017年通车。高铁香港段全长约26公里,总站位于西九龙总站,经过地下铁路隧道直接抵达香港及深圳的边境,连接16,000公里长的中国高速铁路网络。高铁香港段落成后,由广州至香港的行车时间将会减半至约48分钟。此外,连接香港东涌至澳门和珠海市的港珠澳大桥亦在建造中,大桥落成后从香港驾驶至澳门及珠海车程将从4至5小时缩短至约30分钟。此外,港深机场铁路亦正在计划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将会可以经过香港国际机场乘搭港深机场联络线前往深圳宝安机场,继以通往中国各地。 建筑香港城市以现代主义建筑为主,大量香港摩天大楼分布于维多利亚港两岸,高度逾90米的建筑逾3,069座[78],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宽的天际线。从太平山山顶俯瞰维多利亚港两岸或者从尖沙咀往香港岛方向眺望,以其城市景观及海景优美之特色,成为香港吸引游客之处,享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誉。香港的摩天大楼不限于商业大厦,不少住宅同样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逾半位于香港[79]。 过去,摩天大楼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自从九龙启德机场于1998年关闭后,香港政府大幅放宽高度限制,使九龙半岛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兴建。于2010年落成、位于西九龙的环球贸易广场,高度为484米,成为香港最高、全球第4高建筑物。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多,加上八万五建屋计划之助力,即使是远离香港市区的新界,楼高40层以上的住宅大楼并不罕见,当中不少是公共房屋。另外,近年发展商主力发展新界地区,例如将军澳、沙田和元朗等,使新界像市区般多了高楼建筑,大多楼高40层以上,其中将军澳问题最为广泛,当中包括日出康城及峻滢等,使摩天住宅群由市区伸延至新界。 虽然建筑物高耸予人一片繁荣景象,但过于集中亦容易造成屏风楼及热岛效应。2000年,香港政府进行咨询[80],在2008年在各分区规划大纲图中制定建筑物在所属分区之高度限制。 香港不少著名建筑,当中包括有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其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高升”的竹笋一样,为最瞩目的香港地标之一。除此之外,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总行大厦于1985年重新兴建完成之时,为当时全球最昂贵建筑物;香港国际机场建筑设计也是出自其手笔。[81]
香港桥梁的建筑技术位居世界前列,连接青衣岛及马湾的青马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悬索吊桥,而邻近的汲水门大桥和汀九桥则分别为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斜拉桥和最长的三塔式斜拉桥。另外还有跨越蓝巴勒海峡,将昂船洲和青衣岛东南角的9号货柜码头连接起来的昂船洲大桥,桥塔是全球首次采用以不锈钢及混凝土的混合式结构。对香港港口物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也是香港新的建筑地标之一。 自195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积极规划很多建设项目,包括兴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他配套设施。同时,香港政府开始在新界各区设立卫星城市,到了2007年共建立了9座新市镇,容纳约320万人口[82]。这些新市镇应付了香港的人口增长,分散香港市区挤迫的人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香港政府也积极进行填海工程,以使市区有更多可以使用的土地,但是近年来由于保育人士反对而大幅度地减少了填海幅度。而未来香港土地利用的焦点包括西九龙填海地及前启德机场土地:前者将会发展为西九文化区;后者则将会发展成为一个集休闲、旅游、体育及中低密度商住区域。 政治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殖民总督曾多次试图推行民主政治,但均遭大陆中共极力反对。[83]当前香港政治大致上沿袭至自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系统,行政、立法、司法及执法均互不隶属。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政治制度保持独特,和大陆很不一样。宪制文件《基本法》确保邓小平所构想的“一国两制”构思得到落实,法治和司法独立不会受到干预。另外,根据“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除了外交由北京政府负责和防务由驻港解放军负责外,香港继续管理其它所有本地事务。香港可以中国香港名义参与国际事务,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等[84]。 香港、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都不只一次的表示1997年后“一国两制”得到落实[84],但是仍然有香港政治人物及舆论质疑“一国两制”的运作。例如,法轮功在香港的公开活动[85]、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争取普选的态度[86]、香港政治人物公开发表对大陆制度的意见[87]、2007年行政长官候选人梁家杰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实行香港政府高级官员任命权力等[88],均引起了部分人士质疑这是挑战一国两制和“河水不犯井水”原则。 行政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长(简称特首),代表香港政府[89]。行政长官每届任期为5年(由选举年7月1日起),可以连任1次。由行政长官主持的行政会议为政府最高行政决策机关[90]。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为董建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委任的400人推选委员会在1996年12月的第一届行政长官选举胜出,在1997年7月1日宣誓就任。2002年2月,董建华获得由800人选举委员会所组成的逾700委员的提名,参加第二届行政长官选举,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自动当选,任期为2002年7月起的5年;然而,他于2005年3月以“健康理由”辞职,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出任署理行政长官。2005年6月,曾荫权在行政长官补选中自动当选,任期至2007年6月,即第二届所余下的任期。2007年,曾荫权争取连任,泛民主派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梁家杰取得足够提名进入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曾荫权成功连任。2012年,曾经出任行政会议召集人的梁振英在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中,以689票击败对手唐英年和何俊仁,当选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董建华于2002年7月1日实施主要官员问责制,除了行政长官及行政会议外,香港政府由三层架构组成:第一层是司长,即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长[注 8],均是行政长官的首席顾问,负责制订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层是决策局,负责制订、统筹及检讨特订范畴,如公共卫生、运输及治安等的政策,和监督属下执行部门的工作;2007年7月1日起,决策局重新组织,加入发展局及改变组织其他决策局,使到决策局总共增加至12个[90];第三层是部门,是政府政策的执行部门,大多以署或处为名称。 立法香港的立法机构是立法会,每届任期4年,原有60个议席,于2012年起增至70席[90]。在第五届香港立法会中,70名议席的其中35席经5个地方选区以比例代表制直选产生,有5席以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以直选产生,其余30席经28个功能界别以团体或个人票的选举产生。并非全体立法会议席通过普选产生,所有选民均可在地区直选投票,传统功能界别议席则只有数十万名选民有投票权,区议会(第二)界别由未有传统功能界别投票权的选民选出。立法会议员个人提出的议案、法案和对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须分别经地方直选议员及功能界别议员各过半数通过。[91] 香港主权移交后,讫今共举行了5次立法会选举,分别于1998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及2012年举行。由2012年选举所产生的第五届香港立法会中,亲建制派取得43席,泛民主派则取得27席。以政党计,民建联为立法会第一大党,其次为公民党及民主党。 司法及法律制度香港司法机构负责就一切检控案件及民事诉讼作出聆讯,包括个人与政府之间的民事诉讼[90]。香港法律制度建于司法独立之上,司法机构人员执行职责时,完全不受到政府行政和立法机关影响[92]。 香港主权移交后,宪制性文件《基本法》开始实施。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基本法》第8条确立香港继续以普通法为依归,并且由多条《香港法例》作为补充,有别于中国大陆的大陆法[93]。第19条订明香港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基本法》第4章第4节则列明其他司法机关的安排,如第82条及第92条订明了可以按需要从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聘用司法人员,审判终审法院案件;第84条订明可以参考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司法判例。另外,第158条订明《基本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曾经4度解释基本法,其中两次由香港政府请求:包括香港人在中国大陆所生子女的居港权问题(1999年)以及行政长官呈辞后继任人任期问题(2005年),1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自行释法:对《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作出解释(2004年),及1次由终审法院提出:对刚果民主共和国实施的外交豁免权(2011年)。 司法机构由各级法院、特别法庭和审裁处组成。香港主权移交后,司法终审权的所属由英国枢密院改为香港自己设立的终审法院,法官由行政长官任命。高等法院分为原讼法庭及上诉庭。区域法院设有家事法庭。其他审裁机关包括各个裁判法院、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土地审裁处、劳资审裁处、小额钱债审裁处及审裁非电影类作品级别及性质的淫亵物品审裁处[94]。 一如英国的制度,香港律师分为讼务律师(大律师)及事务律师(律师)。2012年5月,香港共有1,108名讼务律师,当中90名为资深讼务律师和6,260名持牌及1,089名非持牌事务律师,分别由香港大律师公会和香港律师会授予证书及管理纪律[95]。事务律师在裁判法院和区域法院有出庭权[96],终审法院及高等法院则限于讼务律师。香港法院亦保留了英国法庭礼仪,包括法官及律师穿长袍及戴假发等[97]。 律政司会负责检控刑事罪行,在控告政府的诉讼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律政司负责维护公众利益,也可以申请司法复核或者是介入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的案件[98]。 政制改革1990年代,当时的三大政党民主党、自由党和民建联均支持0708双普选。[99][100][101] 2004年4月26日,2007年行政长官及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2007年及2008年不实行双普选,但承诺“最终将会实现普选”。 在2003年、2004年7月1日,分别有50万名香港市民游行“争取0708双普选”;在2004年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取得6成选票,议席由22席升至25席,建制派则凭着较多的功能界别席位有35席。2005年政改方案,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但被民主派议员反对,批评议案最终因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票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普选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按照该《决定》,2012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选举,在不实行普选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适当修改。《决定》又明确了2017年行政长官选举可以采用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在行政长官由普选产生后,立法会选举亦可以采用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决定》最后决定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另外可以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102] 2012年政改方案[103],与2005年相比,议席同样增至70席,新增的功能组别由民选区议员互选产生,其后政府接受民主党的方案,由民选区议员提名,全部选民投票选出,最终获得通过。[104] 2017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及此后的立法会选举办法备受争议,民主派正酝酿“占领中环”运动,争取真普选。 社会运动英国殖民地时期,香港已经出现了一些具规模的社会运动,包括1920年代的海员大罢工及省港大罢工、1956年的双十暴动、1960年代中期的九龙暴动及六七暴动等。1970年代,中文运动、保钓运动、“反贪污,捉葛柏”及金禧事件等亦引起了社会运动。而香港历来最多人参与的社会运动,是于1989年5月20日,约100万香港市民在台风下在中环皇后像广场集会,声援六四事件中的学生。[105][106][107] 香港主权移交后,基于部分市民对香港政治选举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干涉的不满意[108][109]、香港经济衰退及政府的施政失误等,使到累积了一定的民怨。至2003年7月1日,以反对《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为首的大批市民参与了2003年香港七一游行[110],主办单位指人数达50万人。其后每年7月1日均有游行,主要为争取双普选。其中,于2005年12月4日举行的争取香港普选大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有25万人参与。2005年12月,第六次世贸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举行,引来世界各国反对世界贸易组织和反全球化等人士齐集示威,韩国农民、示威者与警察在湾仔一带发生冲突。 香港人因为经常举行游行及示威而致使香港被形容为“示威之都”,亦因此而被国际旅游指南《寂寞星球》评级为2012世界十大旅游城市[111]。于2011年,全年有逾7,000宗公众集会游行活动,每日平均有逾19宗[112][113]。至2012年,全年有7,529宗公众集会游行活动[114]。 对外事务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的外交事务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处理部分对外事务,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和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协议。香港参与的国际组织包括有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国际结算银行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共14个,香港在当中是正式会员或创会会员(香港在港英时期已加入部分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亦有派出代表参与。 独立和自治运动香港独立运动与香港自治运动是两个同属本土主义,但主张并不同的运动。 香港独立运动是指让香港成为类似新加坡,主权独立的华人城邦国家的运动[115]。其发展根源可追溯至英治时期的杨慕琦计划、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港两地意识形态差异等多方面因素。2012年起,有示威者多次在各次游行中高举香港旗,被陈佐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认为是港独势力抬头[116]。 据2007年港大民意研究调查,有独立倾向的香港人约占35%,不认同独立的约占54.7%,另有33%的香港人认为若果中国继续由中国共产党统治则会增加香港的独立倾向。而有39.1%香港人认为,香港与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历史背景的差异是倾向香港独立的理由。[117]。但有意见认为,这些香港旗的出现是为了抗议中共多次干预香港事务及香港人对大陆人反感有关,而此行动其后亦被中国政府官员指为极少数的港独分子。一些“港独”分子并非真正支持香港独立,而是主张回归英国统治,像其他共和联邦王国国家(部分前英国殖民地)一样实行西敏制民主。香港自治运动性质与香港独立运动相近,但并非主张或者提倡香港独立,而是促进港人本土自治的公民意识运动。2011年起,双非婴儿问题、中港矛盾加剧以及发生D&G禁止香港人摄影风波及光复上水站,致使部分香港网民透过网上集合资金,于2012年2月1日在两份报章上刊登一个反对双非的全版广告,被认为是香港本土主义兴起[118]。香港自治运动某种意义上是香港人的自治意识上升。 经济香港奉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重点在于政府施行自由放任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放任经济典范。纵使政府于2006年9月宣布香港首创“积极不干预”政策不再适用[119],政府经济政策理念仍然是让市场力量主导经济,避免操控或者指导市场发展。商业规管精简、政府廉洁而高效率、简单低税制、法制健全及具高透明度、产权观念牢固及货币稳定等因素,加上香港拥有高技能及高效率劳动力,令大部分经济学家均认为香港是市场经济运作的佼佼者[19]。香港经济以全球最自由开放而全球知名,美国传统基金会于1995年起[120]、加拿大费沙尔学会(Fraser Institute)于1996年起[121]及智库卡都研究所等所发表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均将香港评定为全球首位[122]。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都对香港经济作出极大贡献[19][123][124][125][126]。2010年3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7次评分,香港位居第3名,仅次于伦敦与纽约。于2011年及2012年连续两年,香港于世界经济论坛的《金融稳定指数发展报告》中均是排名首位。[127][128][129][130]2013年2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其全球化报告,全球化指数涵盖60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分别计量其本地生产总值各个环节的全球化程度,计算方法基于5大驱动全球化因素:即对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和文化整合性,结果显示香港连续3年排名最高[131]。 经济发展英国甫占领香港,即于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为自由港[132],允许商船自由进出。香港凭着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阔的海港,发展为转口贸易航运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国内战的难民到港,当中不乏带着技能和资金的商人。二战后,中国大陆因为朝鲜战争而于1950年代初面对联合国实施禁运,香港作为转口港大受打击。凭着工业家的创意以及庞大而廉价的劳动人口,香港开始转型为轻工业型经济,工厂如雨后春笋冒起,加工出口的制品包括纺织品、胶花、假发、钟表、电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制造业开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为亚洲区的转口港,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功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1960到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赢得“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133][134]。在1987年,香港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购买力平价)追过英国[135];在1993年,香港国内生产总值更高达中国大陆全境31省的四份之一[136]。不过,到了接近主权移交时,受到移民潮的影响,香港不少人才和资金外流,使不少人对香港经济前景感到悲观,1995年《财富杂志》更发表了一篇题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报道,担心中国接管后,一切都会“完了”(“It's over”)[137]。后来时代杂志表示错言“香港之死”[138]。 自1997年主权移交之后,香港经济发展可谓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业市场及股票市场的泡沫爆破,市民消费意欲受到影响[139]。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8月有国际投机者狙击港元、期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政府于8月14日决定史无前例投放庞大资金入市干预,惹来极大争议。连同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区内需求减少,全年经济出现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1%[140][141]。政府其后于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将所购入股票逐步沽售[142]。1999年,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香港经济略见起色。但随着美国科网热减退,香港的互联网泡沫亦随即破灭。2001年美国经济低迷拖累外围环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击旅游业,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急跌至0.1%[143]。2002年经历稍微复苏后,2003年3月中爆发SARS,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旅游警告,旅游业受重创,市民消费意欲受严重打击,政府动用118亿港元纾困。香港终于在6月23日从疫区名单剔除。其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7月28日首次推出个人游计划刺激旅游业发展。美元开始转弱,与其挂钩的港元在国际市场显得更具竞争力,惠及香港出口货品表现[144]。同年的施政报告,政府确立了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并且加以发展[145]。此后,经济增长势头渐趋强劲,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首次冲破2万点,当日成交达542亿元[146],2007年10月26日更到达3万点的历史高位。2007年香港经济总体被认为是形势较好的一年,失业率下降,股票市场畅旺,楼市复苏,当时各界都预料香港在未来发展仍会受惠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但稳定情况于2008年下半年因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而急转直下,香港自2003年7月以来长达5年的经济复苏结束,股市、楼市暴挫,裁员、结业此起彼落。直至2009年年中,香港出现轻微经济复苏迹象。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两岸四地294座城市的竞争力排行,香港连续十年排行榜首。报告分析指出,香港的金融业及专业服务业是中国城市中最优秀的[147],在贸易、法制及自由市场中拥有明显优势[148][149][150][151][152][153]。同年,香港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两岸四地城市中,蝉联榜首[154][155]。主办单位指出,香港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港口,亦是主要黄金交易中心,竞争力在国际间不断上升[156]。同时香港也是连续两年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级为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的经济体系[157][158][159][160]。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该年度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香港名列世界第8[161]。 经济结构时至今日,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口为全球第3繁忙的货柜港口,2008年达2,449万个20呎标准货柜单位。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第三繁忙机场。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由于2006年多间大型中国公司纷纷到香港上市,所以同年集资总值超越纽约,世界排名升为第二,仅次伦敦。根据穆迪信用评级,香港政府债券获Aa1评级,表示前景展望正面,反映香港经济具有极高弹性,及政府财政状况强劲。香港在多次金融冲击中表现出经济抗跌力,仍能维持较高人均收入、经济增长及财政灵活性。[162]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数据,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43,811美元,全球排名第7、亚洲排名第4,超越西欧的四个主要经济体系;按国际汇率则为30,755美元,全球排名第28、亚洲排名第7,次于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新加坡、日本及文莱[163]。综观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8年数字为92.3%,当中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9.1%,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26.9%,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则占17.1%[164]。 香港服务行业的对象并非限于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务输出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甚高,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达923亿美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2.9%。输出服务主要包括商贸服务及贸易相关服务(占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的30.3%)、运输服务(30.8%)及旅游服务(16.4%)[165]。 面对科技迅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服务业主导的香港经济也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香港经济开始转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务、知识为本的经济活动[165]。此外,中国大陆经济进一步自由化,为香港多个服务行业带来更大商机,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当中,香港与中国大陆于2003年6月29日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促进跨境贸易,鼓励香港商业开拓更庞大的国内市场,同时鼓励中国大陆企业通过香港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关协议容许香港货物输入中国大陆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香港服务业可享有优惠待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两地专业资格互认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贸易投资等安排[166]。 货币港元,原称“港圆”,俗称“港币”或“港纸”,是香港的法定流通货币,其货币及基金代码之表示法为HKD(Hong Kong Dollar),标志为HK$。港元纸币绝大部分由经过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权并监管下的三家发钞银行所发行。该三家发钞行分别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 社会香港政府致力于体现社会核心价值,包括爱心、关怀、互助、履行公民责任和维护传统价值。近年积极投放资源,推动家庭关系、抗毒运动、教育改革、青少年发展、体育发展、长者服务、残疾人士及精神科病人康复服务、社会企业以及就业服务,以及解决贫富悬殊问题。[167] 香港贫富悬殊全亚洲最严重。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发表年度报告[168],指香港是全亚洲贫富悬殊最严重的城市,也是全球贫富悬殊先进地区之首,其基尼系数高于0.4警戒线,高达0.53,比拉丁美洲城镇地区的平均基尼系数0.5还要高。 人口香港人口密度每年上升,根据2011年官方数据指出,香港的人口密度全世界第3[注 9]。截至2014年年中,香港总人口约7,234,800人[4],较2013年同期增加47,300人,与2004年年中相比更大增451,300人[169]。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楼大厦,近十年兴建的住宅楼宇多在30至40层以上,部分更达70层,商业大厦可达约100层。而且,一个四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拥有面积在400至1000平方英尺(约37.2至74.3平方米,12.3至30.7坪)的空间[注 10][170]。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仍然保留大量未开发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广家庭计划,倡导每个家庭供养两名孩子,目的是想减少当时颇高的生育率。可是,于2006年,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个国家及地区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9.6个新生婴孩[171]。另一方面,香港是享有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男性的预期寿命为80.5岁,女性则为86.7岁[171]。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将会越趋老化,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估计于2033年将会增长至27%[172]。 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3%[5],当中有一部分人士以暂居心态迁移到香港,即使于香港成立地区性联谊会或商会仍然以“旅港”两字作为标示,香港共有逾55万人持外国护照。华人以外的种族,以印尼人及菲律宾人人数最多,其次为欧洲人及印度人。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与来自印尼及泰国的一样,大部分是家庭佣工,也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定居香港的菲籍歌手和乐师,于酒廊或休闲场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于英治时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尔被英国征召及招聘到香港出任警员及军人(如踞喀兵)、银行护卫、建筑工人或在公立学校和津贴学校教授英语的南亚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国人大都在英治时期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高层、专业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贴学校的英语教师。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资大企业中高层。 香港自2000年开始出现女多男少现象,当时的男女口比例是每1,000名女性比967名男性,有关差距于过去数年一直扩阔。2011年女性较男性多出46万人,每1,000名女性只有876名男性。[5] 原籍情况 现时香港居民原籍情况也是以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广府民系为最多,如南番顺、四邑、东莞、宝安、香山等,比例超过总人口的六成。原居民主要为沿海平原的广府民系的围头人和蜑家人及居住在北部山区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广府民系的围头人和蜑家人操粤语莞宝片围头话和蜑家话,客家民系客家人则操客家语惠阳音,而在人口数方面围头人占香港原居民人口的8成。因此香港人口中的原居民,特指围头人。 语言香港主要语言为粤语,当地惯称广东话,是香港官方用语之一。香港英文名称为原居民的语言粤语蜑家话音译,并非广州话念法Heong Kong[注 11]。由于香港曾由英国管治,英文和中文同样享有官方语言地位,同时英文也是香港常用语言,广泛用于商业和教育中,不少东南亚外籍家佣也在雇用者家中使用英文。香港失聪人士沟通时,会使用香港手语作为主要语言。 随着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由于中国大陆与香港交流日益频繁,普通话在香港社会地位略为提升。为方便中国大陆游客,香港大部分公共交通系统都会分别以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广播。香港学校亦增设普通话科为小学和初中必修学科。香港政府亦鼓励两文三语[173]:即书写使用中文、英文,语言使用广东话、英文和普通话。 文字港英时代,英文长期是香港唯一法定语言;直至1971年,中文才定为另一种法定语言。两种语文并行地位,是依据《香港法例》[174]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而确立。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中文和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语言。香港特区政府在主权移交后,实行“两文三语”语文教育政策:写中英文,用广东话、英文和普通话。中文写作以繁体中文(繁体中文)为主,随着与中国大陆交流增加,香港人对简体中文认识逐渐增加,部分人因贪图方便而使用简化字。而且不少源自中国官方及民间的用语也传至香港,甚至取代香港原使用字词,成为主流用词。 粤语白话文是香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写法跟粤语口语的句式、语法、词汇吻合。粤文在香港随处可见,但在正式场合和正式公文中则以规范书面语书写。在过去的电脑系统中并不支援一些新出现的粤语字,香港政府已于1995年将这些字规范化为香港增补字符集中的粤语汉字,而现时Unicode亦包含这些新增汉字。 治安香港治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决策局之一的保安局负责,包括维持公共安全、出入境、海关、管理在囚人士、更生、提供消防和紧急医疗服务(包括救护车和沿自联合皇国皇家空军的飞行服务队)等。保安局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一个安稳太平的都会。保安局的部门当中,以香港警务处为首,负责最多的保安事务。 根据政治及经济风险顾问公司在2008年11月发表的调查,在所调查的亚太区的(国家和城市)地区中,香港被评定为最安全稳定的地方。比较各地数字得出,香港罪案率为亚洲最低,为全亚洲最安全(国家和城市)地区,亦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地区之一[175]。 根据由香港大学进行的警队服务对象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95%受访者表示在香港日间感到安全,76%受访者表示在香港夜间感到安全[176]。;以美国为基地的世界正义工程(WorldJusticeProject)于同年发表的法治指数(RuleofLawIndex)将香港的公共秩序和安全在全球66个国家或地区中排列首位[177]。 教育香港最早记载的学校是锦田的力瀛书院,1075年由北宋进士邓符协所建[178]这类书院和书室属于私人学校,教授《四书》和《五经》[179],然后在英国统治时期逐渐转变为乡村学校或者公立学校。 英国接管香港后,在香港发展和英国相似的教育制度,设立多间官立小学和中学,以英文授课,并在1910年成立香港首间大学香港大学培训学术人才;香港发展至今共有8间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公立)大学及1间私家大学(香港树仁大学)。 现时香港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教育局管理,学校可分为四种:津贴学校、官立学校、直资学校及私家学校。主流教育可分为四大部分:学前教育,3年幼稚园、6年小学、6年中学(包括3年初中和3年高中)及大专教育(包括学士、副学士、文凭和高级文凭等),并有国际文凭(中学课程,通常为国际学校所使用以方便国际学生在全球学习和升学,也方便香港人在全球升学)沿用至今。 香港主权移交后,政府推行一连串教育制度改革(简称教改)措施[180][181][182],包括母语教学、一条龙办学及升学模式、三三四高中教育、小班教学和幼稚园学券等。前教育统筹局于2006年至2007年新学年的中一新生起将教育制度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学,整合香港中学会考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为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并于2009年开始逐步在各科推行“校本评核”作为学生在公开考试的评分准则。同时,前教育统筹局已于2007年至2008年起,为3至6岁幼稚园学生提供幼稚园学券津贴。上述改革主要为香港教育带来不同的教学模式,为部分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183]。 宗教高度的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并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谐并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和犹太教等。许多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外,也乐心公益,有兴办学校、提供卫生福利设施等。 民生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年度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报告,以基尼系数作为评定城市财富分配平均程度——即“平等程度”的标准。这个指数在0和1之间,数值愈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愈均匀;反之亦然。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其中亚洲中基尼系数最高的城市为香港,高达0.53。[184]
香港历年来的基尼系数(资料来源:香港政府统计处) 社联所作的研究表明,若以全港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作为贫穷线,则香港的整体贫穷率高达18.1%。贫穷情况在65岁或以上的老人中尤其严重,达33.9%。2009年,香港本地家庭的收入中位数是每月1.75万元,跟10年前1999年相比虽说没有改变;但收入少于1万元的家庭总数,却由498,600户增至649,900户,而收入少于2.5万元者,由1,319,500户增至1,511,600户(即全港总家庭户数的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富裕家庭(月入10万元或以上)也由46,700户增至65,600户,收入差距迅速扩大。[185] 香港社会向上的流动性也大为减弱,持专上非学位[186]及学位学历的雇员,所得月收入的中位数已分别由1999年的1.6万元及2.3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1.3万元与2.22万元,即10年内间物价上升,市民实际收入下降。另外过去10年中,在金融机构工作的经理和专业人士收入比过去增加,但同样职位在其它行业例如运输、仓务、零售和贸易则多数收入倒退。较低薪技术、文职、服务业和非生产性工人,普遍薪金停滞和下降。[185] 健康香港医疗系统优良,医疗技术达至国际水平。政府实行一个以公营系统为核心、公私营并行的双轨医疗制度,提供基础医疗给经济困难的公民,并兴建多种公营医疗服务和设施,应付公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并大力防控传染病和推广健康教育,全面保障公民健康。二手烟祸害也不容忽视。政府已进一步收紧控烟法例,现时香港大部分室内地方和户外康乐场地,包括食肆、酒吧、室内工作间和户外休憩用地,都已全面禁烟。 香港有42间公立医院和公立医疗机构[187],并有11间私家医院。香港公营医疗和私营医疗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合作。根据联合国估计,香港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长地区,而人口老化将是香港医疗未来发展要面对的大问题。 香港的医疗和保健服务由食物及卫生局制订政策和分配资源,公营医疗主要由医院管理局和卫生署负责,医院管理局负责执行公共医疗政策,提供公立医院及相关的医疗服务,管理香港公立医院,各医院及门诊,并按其所属区域划分为七个医院联网,总共有42间公立医院(包括两间精神科医院)和医疗机构,合共提供近3万张病床,并有48间专科门诊诊所和73间普通科门诊诊所。而卫生署主要负责预防及治疗一些传染病并提供少量健康护理服务,辖下有一些诊所和健康中心,为香港公民提供医院管理局以外的少数服务。同时也有自己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防护中心。 香港有两间医学院,一间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另一间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两间医学院都和公立医院合作,让公立医院作为学院的教学医院和研究地点。香港目前并没有动物医学院。 曾任卫生署署长的陈冯富珍是首位出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的中国人,更是首位出任国际组织最高领导的香港女性。[188] 与中国内地关系中港矛盾又被称为陆港矛盾。现在每天香港有150个单程证配额。而这150个配额并不是由香港审批,而是单方面由内地审批,因而香港无法决定和知道每天有什么人经单程证来到香港。[189] 同时,自由行的开通,使得每年几千万的内地民众到香港旅行,且人数每年都急速增长,令香港这个本就面积狭小的地方不胜负荷。 2012年,因内地小童在港铁车厢吃东西,引发了一连串中港冲突,中港矛盾日益成为两地人民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其中孔庆东骂狗事件获广泛关注。 2014年4月15日,发生了中国内地居民赴港旅游因小孩儿当街撒尿,而与当地港人发生争执的事件,此事件迅速在两地民众特别是在内地网民当中引发争议。 文化官方代表物19世纪末,香港发现了一种新物种——洋紫荆,其学名以时任港督卜力的名字(Sir Henry Arthur Blake)命名(Bauhinia blakeana)。1960年代市政局采纳它为标志,并于1965年把它定为香港市花,后来有人在《基本法》的草议过程中把它选为香港区旗和香港区徽的设计蓝本。 香港除了以洋紫荆作为代表花外,于殖民时代会以“阿群带路图”及帆船作为官方或重要物件的纹饰,如香港警务处徽章、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和香港殖民地旗帜上的图案等。2000年2月,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向当时的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建立香港品牌的计划,并设立跨部门工作小组为香港品牌计划进行筹备工作。最后港府以900万港元委托顾问公司,为香港设计具代表性的飞龙标志,并将香港定位为亚洲国际都会。 流行文化香港被称为“华人流行文化之都”,最大的贡献是将流行文化带入华人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将东方之珠的魅力向全球输出。被称为“华人娱乐码头”的香港具有大中华地区最发达、先进的文化产业。无论是电影、电视、电台广播还是乐坛,香港娱乐业一直带领潮流。 粤语流行音乐粤曲是香港早年的普及娱乐,随着1920年代“省港班”兴起,薛觉先、马师曾等着手改良唱腔,出现薛马争雄的粤曲黄金时代。这时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如省港班就是穿梭粤港两地以至东南亚演出,并未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香港开始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五六十年代都以欧西流行曲及国语时代曲为主,粤语流行曲还方兴未艾。 自1970年代起,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于电视节目《双星报喜》中演绎《鐡塔凌云》一曲,大获好评,因为该曲字词文雅、秀丽,摆脱了一般粤语流行曲给人粗俗不堪的印象,从而带动了的一股粤语流行曲的潮流,其后“粤语流行曲”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粤语流行曲的热潮亦有赖《家变》、《狂潮》、《小李飞刀》等电视剧主题曲。在1976至83年间,当时的流行曲多以电视剧主题曲为主。 到了1980年代,除许冠杰之外,关正杰、谭咏麟、梅艳芳、张国荣、罗文、陈百强、徐小凤、林子祥等都是当时乐坛的著名歌手,而本土乐坛具有相当潜力的新人亦积极涌现,包括张学友、林忆莲、叶倩文和陈慧娴等人,使香港唱片工业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香港的粤语歌曲通过电台上的播放而普及起来,再加上形象包装及演唱会热潮,粤语流行曲逐渐建立自身的独特感;不过,当时的粤语流行歌曲参照不少日本歌曲及西方音乐,譬如乐与怒、蓝调、民歌,由于日本歌曲比较有时代感,改编日本歌曲成了一个热潮。同时,香港也开始出现本地原创音乐乐队组合,例如Beyond、太极、达明一派、梦剧院及Face To Face等。 及至1990年代,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亦享有“四大天王”的称号,张学友的唱片品质以及销量在1990年代中期更曾引起欧美瞩目,成为香港演艺行业其中的一个国际明星,他的成功令香港本土音乐作品到达了一个对外产生影响力的巅峰时期。在这期间,女歌星中亦有陈慧琳、王菲、郑秀文,她们在乐坛亦占有重要地位,差不多与四大天王平起平坐,影响遍及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 进入2000年代,谢霆锋、古巨基、陈奕迅、容祖儿、何韵诗和Twins等歌手,深深影响了中国内地的流行文化。另外以唱作人身份出道的歌手也不少,他们往往是集作曲人、填词人、歌手于一身,如唱作四小强:王菀之、张敬轩、张继聪、方大同。 电影“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港产片’”,多年来香港电影让全球各地观众近距离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香港乐土孕育出植根传统中国文化、融汇中西的华人本土电影产业,是全球华人社会中最为瞩目的电影天堂。得益于华洋合璧的体制、自由创作的创意领域,让香港知识分子和电影人筑起仅次于美国,在当时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电影生产出口基地,被称为“东方好莱坞”、“华语梦工场”。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黎民伟编演的首部港片《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中国大陆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中华、永华、长城等公司先后成立,粤语片大放异彩。当中胡鹏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电影,连拍60个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任剑辉、白雪仙的演出亦被传颂数十年[195]。加上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李小龙、王家卫、吴宇森、周润发、梁朝伟、梁家辉、李连杰、成龙、刘德华、张曼玉、周星驰、张国荣、谢霆锋等影人在华人地区乃至国际上均享负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不过,自1990年代中后期,香港娱乐事业开始走向下坡,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但2004年只余下60部[196]。而随着台湾、中国大陆和东亚各国的音乐兴起,香港唱片销量亦大不如前。香港娱乐文化的前途是一个长久讨论的题目[191]。 21世纪,香港电影类型开始式微,大型电影院院往往只有传统的动作片、警匪片,很多时候更只有外来电影,香港电影虽然力求创新,有不少歌舞片等新型电影开拍,但受限于投资和市场减少,又欠缺相关培训,香港电影工业正慢慢没落。但香港的电影工作者还十分努力,而且夺得多个国际奖项,如《岁月神偷》夺得2010年柏林影展新生代单元儿童电影部分最佳影片水晶熊奖,叶德娴凭许鞍华导演的《桃姐》在2011年威尼斯影展夺得最佳女演员奖。 由于香港近年本地租金不断提升,加上香港人民的工作时间加长没有休憩时间,令很多本地电影院经营困难陆续结业,影响香港本地票房。电影工作者和投资者只好转移期望大陆昁场和投资者,“北上合拍”的方式成为流行,由于需要考虑内地市场的因素,影响了香港人北上合拍的电影,近年的电影往往冠香港的名,而内容却是内地题材。 而有部分留守香港本土的电影工作者,则以各式创新的手法希望重新革新了香港电影,希望令香港重新成为东方好莱坞。好似近年的《低俗喜剧》和《狂舞派》都得到好评。 传媒香港的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8年,香港电台的前身“GOW”电台在香港启播。而香港第一间有线电视台丽的映声(亚洲电视的前身)就在1957年启播,更是全球华人地区首家电视台[190][191]。及至1967年香港第一间无线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启播,电视广播进入免费年代,令电视机在香港普及起来。[192] 第三间免费商营电视台,佳艺电视在1975年开台,但1978年宣布因财政陷入困境而停业。 时至今日,香港有无线电视及亚洲电视两间免费电视台;另外,有线电视、now宽频电视、无线网络电视、香港宽频bbTV则提供收费电视广播服务。还有其他公司透过不同方式,例如卫星电视,提供非本地电视广播节目,其中凤凰卫视于香港设立总部。 电台方面,除了公共广播机构香港电台,香港在1959年及1991年分别出现了香港商业电台、新城电台两家商营电台。而随着通讯科技普及,在21世纪初,网上电台、网志等新式电子媒体也开始流行。 香港早期报章都由西方人开办,包括香港第一份英文报《香港公报》(1841年),和香港第一份全中文报《中外新报》(1858年)。直至1874年香港才出现第一份中国人办的报章《循环日报》。[193]现时,除了5份免费报章[194](am730、都市日报、头条日报、晴报、英文虎报),本地中文报章每份售价为港币4至7元,英文报章则售价为7至15元。而其他地区所印制的报刊普遍比本地报章为贵[注 12]。也有不少只报导香港赛马消息的报章,俗称“马经”。 饮食香港人对饮食极为重视,除了以粤菜闻名外,日、韩、台、越、泰、印度及欧洲的菜系亦十分常见[195],享有“美食天堂”的称号[196]。2008年12月,米其林为香港出版美食指南。 早年香港人习惯上茶楼,早上泡一壶茶、叫两件点心(一盅两件)[197],这经常成为西方人眼中香港饮食文化的典型。受英国影响,港人同样喜好吃下午茶,多数吃一件三文治、蛋挞,喝奶茶或咖啡。 在华洋杂处下,香港发展出茶餐厅的独特餐馆[198],而大牌档及冰室也曾经是非常普遍的食肆[198]。冰室原本出售一些三文治、咖啡等廉价西式小食,后来食品种类逐渐增加,又与西菜馆和餐室的模式结合,演变成为今日的茶餐厅。茶餐厅引入传统中国小炒及欧美食物,后来更发展至晚饭小菜,并且自创炒或捞快速面、菠萝油(菠萝包加牛油)、柠檬七喜/柠檬可乐、鸳鸯(港式奶茶加咖啡)等,款式可谓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厅名义经营的为1946年开办的中环兰香阁茶餐厅,1952年开业的兰芳园则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餐厅。 此外,香港街头小食也多姿多彩,小食中例如鱼蛋、鸡蛋仔、砵仔糕、煎酿三宝、碗仔翅和车仔面等均深受香港人欢迎。 另一方面,香港也深受外来饮食文化影响。中环兰桂坊、苏豪区、湾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而慕尼黑啤酒节更由1991年起每年于尖沙咀广东道举行;亦有不少从外地传来的潮流饮食,如来自澳门的葡挞、台湾的珍珠奶茶、日本的寿司及美国的家乡鸡、意大利薄饼、甜品芝士蛋糕等。 传统本地菜以广东菜、客家菜及潮州菜为主,盆菜则是新界原居民在节庆时的传统菜。由于香港临近海洋,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亦发展出如避风塘炒蟹的避风塘菜色。另外,位于香港仔避风塘的珍宝王国是著名的海上食府,而西贡市、南丫岛、流浮山和九龙鲤鱼门也是吃海鲜的热点。 快餐方面,美式快餐主要由麦当劳及肯德基经营,而香港也发展出自己的港式快餐,当中以大家乐、大快活及美心MX等集团为代表;以走高级茶餐厅路线的翠华餐厅,及以中式烧味店驰名的太兴烧味,也发展成为港式快餐连锁店。另外,日本著名盖饭快餐吉野家及主要经营广东粥品的海皇粥店,亦先后以连锁式经营,于1990年代打入了香港的快餐市场。 香港共有 221咖啡店 购物香港被称誉为“购物天堂”,于2012年10月,国际消费公司环球蓝联发表全球购物者指数调查结果,根据全球购物者的购物体验考虑到商店、价格、便利性、酒店与交通及文化与气候5项指标,显示在25个亚太区最佳购物城市排名中,香港位居榜首[199][200]。 体育体育运动当中以篮球、足球、乒乓球、踏单车、慢跑和跑步较多香港公民参予。香港赛马历史悠久,为香港境内合法的赌博运动,有大量马迷和赌家参与赌搏。香港是亚洲最早实行职业足球的地区,香港甲组足球联赛是本地最高水平比赛(已被香港超级足球联赛取代)。除此之外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和欧洲冠军联赛的电视直播多年来深受市民喜爱,多个欧洲著名球会在香港拥有大量的球迷群体,并有大量球迷和赌家参与香港的合法足球比赛赌搏。香港众运动代表队中,尤以单车代表队、乒乓球代表队、羽毛球代表队、滑浪风帆代表队、三项铁人代表队和壁球代表队为佳。 香港代表团从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起一直参与夏季奥运会,只有1980年因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而缺席一届。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李丽珊在滑浪风帆项目夺得香港首项奥运金牌[201][202],也是英国殖民地时代唯一一面奥运奖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香港首次以“中国香港”名义参加奥运。2004年雅典奥运会,香港乒乓球选手李静和高礼泽夺得乒乓球男子双打银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单车运动员李慧诗取得女子凯林赛铜牌,是香港运动员的第三面奥运奖牌。近年香港伤残运动员在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夺得佳绩:2004年夏季残奥会中,香港在144个参加国家及地区中居奖牌榜第17位。 香港由1954年起一直参加亚洲运动会,车菊红在1986年汉城亚运会保龄球项目夺得第一表亚运金牌。[203]于2006年多哈亚运会,王晨和叶姵延在女子羽毛球单打项目包揽两个决赛席位,是香港首次在大型运动会包办金、银两牌[204]。2010年广州亚运中,香港夺得8金、15银、17铜共40面奖牌。 香港被回归前参加了五届共和联邦运动会,其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香港主办过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马术项目和2009年东亚运动会。1976年起,香港每年举行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其后更成为IRB世界七人榄球巡回赛中的其中一站。此外,香港经常举办重要的国际运动赛事,包括:渣打香港国际马拉松比赛、东亚足球锦标赛、亚洲杯足球赛、贺岁杯足球赛等等。 另类文化香港人口密度高,加上科技日渐发达促使传媒发展迅速,另类文化能于大众社会广泛流传。例如曾灶财为香港建立了新文化,政府更替他的书法作品保育;亦有港式幽默、无厘头文化高登文化等。 香港主题条目索引
注释引用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