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又稱燕薊十六州或燕雲之地,古中國地理名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包括燕薊節度使所轄的燕、蓟等十一州,與河東節度使所轄的雲、蔚等五州。
「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燕雲十六州東西寬約600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總面積約120,000平方公里。幽、蓟、瀛、莫、涿、檀、顺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东南方,其餘的雲、儒、妫、武、新、蔚、应、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所处的地勢居高临下,易守難攻。
中国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原为后唐河东节度使)於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扶植其建立後晋,契丹首領耶律德光与石敬瑭结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没能将燕雲十六州完全收復,割让燕雲十六州,致使中原政权感受強大的威嚇,持续長達近二百年。[1]
範圍
燕薊節度使轄區
- 燕州(或作幽州):今北京
- 蓟州:今天津蓟县
- 顺州:今北京顺义
- 檀州:今北京密云
- 儒州:今北京延庆
- 瀛州:今河北河间
-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 涿州:今河北涿州
- 新州:今河北涿鹿
- 妫州:今河北怀来
- 武州:今河北宣化
河東節度使轄區
歷史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之后,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后唐。到末帝李从珂继位时,大将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借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后晋,在938年按约定将燕雲十六州献给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让以后,中原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和人工防线,辽国也开始从单纯的游牧民族,过渡为游牧与农耕相交杂的民族。在燕雲十六州,汉人也和契丹人混居,或通婚和漢化。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河北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1]
宋朝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胁,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赵匡胤不忘收复燕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还在河北南部兴建“北京”大名府和辽国对峙。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地区,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乘驴车逃走,多年後瘡發去世。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北宋一直未能收复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渊之盟”,之後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于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后明在此建内长城)以南的燕京[註 1]、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约归还[註 2]。
但阿骨打死后,金以張覺事变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区。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佔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153年完顏亮再扩建燕京為金中都,定為首都。宋舊皇室衣冠南渡,遷都臨安(杭州),建立南宋偏安政權。[1][2]
元朝
1213年,燕雲十六州被蒙古帝国占领。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橫掃河北,二年後,中都為蒙古佔領,金朝南遷開封,疆土僅剩黃河南北之地,1234年蒙古滅金。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市)後来南宋政權亦為蒙古所消滅。[1]
明朝
1368年,燕雲十六州在遊牧民族的统治者统治了四百年之後,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重回漢人手中。[1]
注释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http://travel.ifeng.com/around/detail_2011_04/17/5794422_0.shtml 幽云十六州历史背景与传奇故事介绍_凤凰网 旅游频道
- ^ http://www.kfwhw.com/news/bencandy.php?fid=56&id=2583 北宋国库与燕云十六州_历史典故 开封文化网
外部链接
参见
引用错误:页面中存在<ref group="註">
标签,但没有找到相应的<references group="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