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柯棣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Sgsg對話 | 貢獻2015年3月10日 (二) 18:21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中的柯棣華雕像

柯棣華(1910年10月10日—1942年12月9日),本名德瓦納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Dwarkanath S. Kotnis天城文द्वारकानाथ शांताराम कोटणीस),「柯棣華」是其中文名,生於印度孟買印度醫生,因參加印度援華醫療隊來到中華民國,後因積勞成疾辭世。[1]

生平

柯棣華出生於印度孟買省的紹拉普爾(今屬馬哈拉施特拉邦)。[1]家庭出身屬於較高種姓,但因兄弟姊妹共有8人,生活並不富裕。其母有殘疾,父親有民族解放思想。柯棣華幼時即隨父親參加過抵制英國貨的運動。[1]

1914年,柯棣華在家鄉小學上學。1920年畢業,隨即升入公立英語學校諾思科特中學。1921年,轉入文古拉上中學。1928年中學畢業。在浦那入德干學院預科學習三年。1931年,在孟買的戈瓦德達斯·桑達爾達斯醫學院學習。因為參加學生運動,並且得罪了學院的新任院長而被迫退學。1932年12月,入孟買格蘭特醫學院學習。1936年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並開始研究生學習。1937年,在格蘭特醫學院出任住院外科醫生,並準備參加更高學位的考試。[1]

中國抗日戰爭於1937年爆發後,1938年6月9日,柯棣華在孟買申請加入印度援華醫療隊。1938年9月1日,印度援華醫療隊一行五人自孟買乘「拉齊普塔那號」郵船赴中國。1938年9月8日到9月14日,經檳榔嶼新加坡抵達英屬香港。1938年9月17日,醫療隊抵達中國廣州[1]

1938年9月25日到11月16日,醫療隊先後到中國國民黨統治區的長沙漢口宜昌等地,曾在六十四陸軍醫院、八十七陸軍醫院等處工作。1938年11月21日,醫療隊抵達重慶。此後曾在重慶市醫院工作。1938年12月9日,醫療隊五位大夫取了中國名字,即愛德華卓克華木克華巴蘇華、柯棣華。1939年1月16日,柯棣華得知父親桑塔拉姆·納拉揚·柯棣尼斯的死訊。[1]

1939年1月21日,醫療隊離開重慶,經西安延安。1939年2月12日,醫療隊到達陝甘寧邊區首府延安,受到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及陝甘寧邊區人民歡迎。1939年3月18日,柯棣華被分配到距離延安25公里的拐峁八路軍總醫院擔任外科醫生。[1]

1939年11月4日,愛德華、柯棣華、巴蘇華赴晉東南抗日前線。1939年11月上旬到12月中旬,三人經西安、潼關,渡過黃河,翻越山脈,穿過日軍的封鎖線,於1939年12月21日抵達山西武鄉縣王家峪八路軍總司令部,受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歡迎。1940年2月3日,愛德華因患頑固性濕疹而被迫返回印度。醫療隊僅剩柯棣華、巴蘇華。[1]

1940年2月上旬到3月底,柯棣華參訪八路軍總司令部下屬單位。由於日軍進攻,柯棣華隨部隊轉戰各地,最後到晉冀交界處,沿着太行山東部向前進。1940年4月初,柯棣華來到冀西抗日根據地,參與伏擊日軍軍用列車。隨後,柯棣華越過平漢鐵路,抵達冀南抗日根據地。[1]

1940年5月9日到5月底,柯棣華在山東省界向東走。途中所在部隊駐地遭日軍襲擊,柯棣華與冀南軍區司令部一道轉移。日軍包圍冀南,柯棣華隨一個騎兵連衝出包圍,穿過日軍多道封鎖線,渡過滹沱河抵達冀中根據地。此後再度穿越平漢鐵路,於1940年5月28日到達晉察冀邊區。5月30日抵達冀中軍區司令部,併到後方醫院短暫工作。[1]

1940年6月19日,柯棣華抵達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1940年6月21日,柯棣華代表印度援華醫療隊參加了白求恩大夫陵墓揭幕儀式,獻花圈。1940年6月28日,自保定以北70里處的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啟程前往北平以西的平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7月到8月初,抵達八路軍平西挺進軍司令部,為所屬醫院巡診。[1]

1940年8月6日到8月中旬,赴晉察冀邊區唐縣葛公村,在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及附屬醫院任外科醫生及外科教員。1940年9月20日,參加百團大戰,率一支醫療隊到晉察冀軍區第四軍分區南線搶救傷員。1940年10月,回到葛公村的駐地。巴蘇華奉命去延安。[1]

1941年初,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附屬醫院擴建,更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柯棣華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1941年6月,柯棣華初顯癲癇病象。此後癲癇一再復發。1941年11月25日,和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護理教員郭慶蘭結婚。1942年7月7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8月23日,郭慶蘭生一子,聶榮臻司令員為其取名「印華」(「印」代表印度,「華」代表中華,連起可視為「印度之花」或「印度和中國」)。[1]

1942年12月9日凌晨6時15分,柯棣華因癲癇發作,在前線河北省唐縣葛公村逝世,年僅32歲。 [1]柯棣華被安葬在唐縣晉察冀烈士陵園。1953年,和白求恩一道遷葬石家莊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毛澤東為悼念柯棣華親書條幅:「印度友人柯棣華大夫遠道來華,援助抗日,在延安華北工作五年之久,醫治傷員,積勞病逝,全軍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華大夫的國際主義精神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這幀條幅目前存放於柯棣華家族。

紀念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內的柯棣華墓
「中國緣·十大國際友人」
加拿大 白求恩 大夫、同志
西德 約翰·拉貝 先生
西班牙 薩馬蘭奇侯爵 先生
美國 埃德加·斯諾 同志
英國 李約瑟 博士
波蘭 中華人民共和國 愛潑斯坦 同志
新西蘭 路易·艾黎 同志
英屬印度 柯棣華 大夫、同志
泰國 詩琳通公主 殿下
日本 平松守彥 先生
2009年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發起並聯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國家外國專家局主辦,國際在線承辦、新浪網協辦,網民投票選出。

很多訪問印度的近現代中國領導人,如周恩來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2]李克強[3]等,都慰問過他在印度的家族。2014年,在習近平訪問印度時,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友誼獎頒發給了柯棣華的家族代表[4]

中國印度都為了紀念他發行過郵票,印度還曾以他的生平事跡拍過一部電影[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