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三國時期 | ||||
---|---|---|---|---|
曹魏 | 東吳 | 蜀漢 | ||
首都 | 洛陽 | 建業 | 成都 | |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
5帝 曹丕 曹奐 |
4帝 孫權 孫皓 |
2帝 劉備 劉禪 | |
成立 | 220年 | 229年 | 221年 | |
灭亡 | 265年 | 280年 | 263年 |
三國是中國的一个历史時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實際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承其位,同年強迫東漢的末代皇帝獻帝刘协将皇位禪讓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東漢政权正式滅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為根據地的劉備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漢”。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東吳”。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馬家族於263年吞併蜀汉後,司馬炎於265年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晋”,史称“西晉”。西晉於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統一中國,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古代中國地区中,皇帝称号只能由一個人使用,但是這時同時出現了三個。西晉時陳壽編撰的史書《三國志》从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之後的東漢末年的動亂時期開始記述,所以歷史學家多以黃巾之亂的結束為三國時代開始。明代羅貫中根據這個時代的歷史為藍本而撰寫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成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歷史
戰亂開始
東漢帝国的衰亡可以归咎為朝廷內部與地方两大因素。在朝廷內部,自漢和帝起,皇帝多數年幼即位,并由其母族(即外戚)控制政权,待到皇帝成年后,又往往借助其身边亲信的宦官协助夺回政权,于是出现了不断循环,几乎贯穿整个东汉中后期的戚宦之爭。这令中央政府政令不一,政策前后矛盾,朝臣耽于内斗,毫無建樹,而外戚和宦官兩方势力又内耗不断,不斷排除異己,於漢桓帝及漢靈帝時發生兩次黨錮之禍,朝中有能之士不是被殺就是被罷官,朝政无比黑暗。地方上,各地的豪强地主也都借机疯狂吞并土地人口,加上天灾不断,导致民不聊生,百姓逐渐对政府失去信心。種種因素,令有些地方的農民餓死者甚多,百姓被逼反抗。
184年2月,太平道首領張角以及其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起義,自称“天公将军”,以頭裹黃巾為記號,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號,各地疾苦農民爭相加入,聲勢浩大。東漢政府極之震驚,但由于中央军队腐败,力量不足,漢靈帝只得下诏各地地方政府和豪强地主可以自己招募“义军”“勤王”,一同进剿。而黃巾軍因为毕竟不是正規軍,加上力量分散,结果起义被迅速镇压(詳見黃巾之亂)。但反抗並未完全消除,其餘部散佈在各地,仍然不断反抗,这令朝廷和各地政府疲于应付,更難討伐。
漢靈帝有鑑及此,決定將部份刺史改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擔任,讓其擁有地方軍、政權,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餘部,不過此舉卻與靈帝意向相反。州牧因在地方擁有过大的權力,變成一州之内的「皇帝」,逐渐尾大不掉,帶頭对抗朝廷,更有甚者,與叛亂份子聯合,如益州牧劉焉就支持五斗米道的張魯進攻漢中,東漢政权對地方的控制力更加薄弱。所以黃巾之亂是東漢滅亡的導火線。
董卓亂政
189年,靈帝駕崩,但朝廷並沒有平靜下來。宦官蹇硕欲先杀汉灵帝儿子刘辩的母舅:外戚大将军何进,再立灵帝的另外一个儿子刘协为帝,但失败,劉辯繼承帝位后,何进又派人收押蹇硕并将其诛杀。至此,何進與十常侍鬥爭更趨白熱化,雖然灵帝的皇后,何进之妹何皇后曾勸阻何進诛杀宦官,但是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何進想借外力铲除宦官,便召董卓、丁原帶兵入洛陽,但地方軍隊未到,宦官就已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何进。雖然袁紹随即率领部曲入宫,殺掉宦官二千餘人,皇帝刘辩和皇弟刘协卻被宦官挟持出宫,然后剛到達的董卓抢先找到皇帝并控制之,開始专权統治。
董卓想廢掉少帝刘辩,擁立其弟陈留王劉協為帝,于是用計壯大自己的勢力,並剷除反對者,如诱使呂布殺死丁原以奪其兵馬, 和逼走袁紹。一切準備好後,便立刻廢少帝为弘农王,而推劉協為獻帝(學者多以此為三國時代的開始)。逃出的袁绍不忿,在190年於勃海起兵,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推袁绍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畏惧,于是鸩杀刘辩,火燒洛陽,挾持獻帝退往长安,一併强徙洛阳居民。其間,孫堅、曹操曾出兵攻打董卓,但得不到支援而撤退,關東軍也解散。(詳見董卓討伐戰)
迁都长安后,董卓自封為太师,且授与其族人要职,并继续施行暴政,百姓生活在極權之下,最后在192年,董卓被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谋刺殺,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但董卓的屬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长安,殺死王允,呂布兵敗逃亡。李傕等繼續董卓的暴政,群雄割據的局面正式開始。
群雄割據
討伐董卓後,各地方軍閥對漢帝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個人勢力。191年孫堅攻打劉表所據的襄陽時戰死,長子孫策向袁術借兵及任用孫堅的舊部,在196年到199年間在江東四處征戰,最後更脫離袁術,獨領江東,一面與坐擁荊州的劉表發生零星战斗,另一方面等待時機北上。194年,益州之主劉焉病死,其子劉璋接任,後與漢中的張魯決裂,兩方對峙;而西北方,馬騰、韓遂等人於涼州、雍州都各自建立了較大規模的半獨立性地方政權;而劉備雖曾兩度擁有過徐州,但先後被呂布及曹操打敗,四處依附,最後借助袁紹在汝南一帶組織起小型軍隊。
而當中最突出的是袁紹與曹操,袁紹先用計佔據了韩馥的冀州,後再打敗公孫瓚,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氣勢強勁;曹操收編了青州三十萬黃巾軍,開始四處征戰,幾經轉折,控制了兗州,迎接從李傕等人逃出來的獻帝於許,挾天子以令諸侯,更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降張繡、逐劉備,擁有兗、徐二州,及部份司隸、豫州。而正因袁曹雙方勢力漸大,兩軍的衝突也愈激烈。
統一北方
200年4月,一向支持與袁紹結盟的孫策遇刺身亡,繼位的孫權改向曹操發出善意。而袁紹見曹操日益壯大,決定南下,他先後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及文醜進攻延津,但都被曹操用計打敗殺害。袁紹決定親自領兵,進軍陽武,而曹操也調兵回官渡防守,兩軍對峙達半年,最後曹操夜襲袁軍糧倉,付之一炬,袁紹軍心大動引致兵敗,逃回北方,此戰成為曹操控制北方的決定性戰役(詳見官渡之戰)。
其後,袁紹曾組織軍隊再戰,但不成功,至此已無力與曹操相爭,而曹操也轉攻南方的劉備,劉備兵敗逃往荊州依附於劉表。202年,袁紹病死,袁紹長子袁譚及三子袁尚間爆發內戰,曹操乘機擊敗袁尚,殺袁譚。後袁尚因舊部叛亂,逃到東北、投奔支持袁紹的烏桓,同時曹操又打敗袁紹外甥高幹,佔領并州,初步統一北方。207年,曹操納郭嘉之言,决定斬草除根,以輕兵突擊烏桓,斬殺其首領蹋頓,袁尚最後逃到公孫康處,公孫康因懼怕曹操攻擊,殺死袁尚,並向曹操送上袁尚的頭顱。曹操至此完全統一北方,開始籌備南下。
三分雛型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向荆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並向曹操投降,刘备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孫權部下魯肅到劉備處探聽情況,劉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孫劉聯軍便以周瑜、程普為都督抗曹,雙方隔江相对,周瑜利用火計在赤壁大败曹軍,曹操退回北方(详见赤壁之战)。
孙权、刘备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刘备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孙权部將周瑜也向荊州南郡發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孫權為向劉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劉備。而孫權為拓展勢力,佔據了交州。其後,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其位,並將南郡借給劉備。而曹操在南方戰爭失敗,轉移向西發展,曹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曹操率軍鎮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三國鼎立
在荊州的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劉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劉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後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劉備調兵直指成都的劉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中流矢死,但仍於214年成功逼使劉璋投降,劉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荊州。同時,曹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後雙方撤退。
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生戰鬥,兩軍對壘。但劉備得悉曹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孫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係經已惡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後,劉備進攻漢中,而曹操內部有守將叛亂,孫權也偷襲合肥(詳見合肥之戰),漢中成功落入劉備之手,曹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詳見漢中之戰)。219年,劉備自封漢中王。
同年,關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並擒殺關羽。220年,曹操死,曹丕登位,並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於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孫權向魏稱臣,而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锡。同年,劉備以報關羽之仇為名東征孫權,孫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結果劉備慘敗,不久病死于白帝城(詳見夷陵之戰)。223年,劉禪登位,蜀吳再度結盟,最終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吳王孫權稱帝,建立吳。
內爭外戰
劉備死後,蜀汉經過討伐南中拱固益州後方(詳見南中之戰),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間向曹魏實行五次攻伐,但最終未能成功(詳見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姜维也多次伐魏,也都没能取得明显战果,反而使得国力大为消耗(詳見姜維北伐)。此外,蜀漢後期,劉禪因寵信宦官黃皓而令朝政敗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而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內外分歧嚴重。
吳國的陸遜、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詳見合肥之戰),但未能取得大進展。不過在南方,諸葛恪就成功令山越歸順。而吳國內部卻發生鬥爭,早在孫權死前就出現皇子結黨爭奪太子位之事,皇子惡鬥的結果導致孫權最後只能選擇年幼的孫亮繼承皇位,孫權於252年逝世,死前委以國政的太傅諸葛恪卻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孫峻誅殺,孫峻與從弟孫綝專政期間行恐怖統治,大臣世家牽連身死者多,孫綝最後雖為吳帝孫休誅殺,但吳國國政已江河日下。
魏國主要戰爭都是抵抗蜀、吳的攻擊,曹真、張郃、司馬懿都極為活躍。其中,司馬懿也討平了公孫淵的亂事,收復東北。而曹魏內部,在明帝曹叡死後,權臣司馬懿與宗族領袖曹爽出現權力鬥爭。249年,司馬懿於高平陵事件中罷黜當時任大將軍的曹爽,至此魏國朝政為司馬懿父子掌握,後來其子司馬師、司馬昭更專權,皇帝廢立由己,高貴鄉公曹髦甚至被司馬昭部下殺害。曹魏內部雖然有多次的起義欲剷除司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別由王淩、毌丘儉和諸葛誕發動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馬家平定。
三分歸晉
263年,司馬昭派鍾會、邓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將領姜維發生拉鋸戰,魏軍被擋於劍閣前,鄧艾避开姜維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蜀主劉禪投降,蜀被魏所灭(詳見魏滅蜀之戰)。及後鍾會、姜维在蜀發生叛變,但因魏將司馬昭及時發現,快速平定,並未引起大亂。
265年,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並開始籌備伐吳。279年,司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東吳進發,吳主孫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統治下,士兵毫無戰意,晉軍勢如破竹。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孫皓投降,吳國滅亡,西晉成功統一天下(詳見晉滅吳之戰)。
戰役
主要戰役
戰役 (地點) | 時間 | 攻方 | 主帥 | 守方 | 主帥 | 勝方 | 影響 |
---|---|---|---|---|---|---|---|
黃巾之亂
(全國性爆發) |
184年、188年 | 太平道 | 張角、張曼成 波才 |
東漢 | 皇甫嵩、朱雋 曹操、盧植 |
東漢 | 為了打擊黃巾叛亂,政府給於州牧兵權,許多州牧趁機坐大,中央政府影響力開始下降。 |
討伐董卓
(關中) |
190年 | 袁紹 | 各路地方軍 | 董卓 | 華雄、呂布 胡軫、徐榮 |
袁紹 | 董卓挾天子遷都長安,地方諸侯內鬥更深 |
官渡之戰
(河北南部) |
200年 | 袁紹 | 袁紹 | 曹操 | 曹操 | 曹操 |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中原成為最有實力的諸侯 |
赤壁之戰
(荊州南部) |
208年 9月19日–20日 |
曹操 | 曹操 | 孫權、劉備 | 周瑜、程普 劉備 |
孫權、劉備 |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畫挫敗,劉備趁機取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
夷陵之戰
(荊州南部) |
222年 | 蜀漢 | 劉備 | 孫權 | 陸遜 | 孫權 |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
諸葛亮北伐
(雍州) |
228年——234年 | 蜀漢 | 諸葛亮 | 曹魏 | 曹真、司馬懿、張郃 | 互有勝負 | 蜀漢諸葛亮病逝,曹魏司馬懿抬頭 |
姜維北伐
(雍州) |
253年——263年 | 蜀漢 | 姜維 | 曹魏 | 司馬昭集團 | 互有勝負 | 蜀國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
魏滅蜀之戰
(益州) |
263年 | 曹魏 | 鄧艾、鍾會、諸葛緒 | 蜀漢 | 劉禪、姜維、諸葛瞻 | 曹魏 | 蜀漢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
晋灭吴之战 | 280年 | 西晉 | 賈充 | 孫吳 | 孫皓 | 西晉 | 孫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
其他戰役
重要人物
模板参数错误!(代码36)
|
(按對該勢力的加入時間排列,君主等按執政先後排列)
|
|
|
漢末
|
其它重要人物 |
参看
前朝: 汉朝:东汉 |
中国朝代 | 后朝: 晋朝:西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