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三国时期 | ||||
---|---|---|---|---|
曹魏 | 东吴 | 蜀汉 | ||
首都 | 洛阳 | 建业 | 成都 | |
君主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
5帝 曹丕 曹奂 |
4帝 孙权 孙皓 |
2帝 刘备 刘禅 | |
成立 | 220年 | 229年 | 221年 | |
灭亡 | 265年 | 280年 | 263年 |
三国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并实际上以丞相的职位掌握东汉政权,取得“魏王”称号,加九锡。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承其位,同年强迫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将皇位禅让给他,建立了曹氏政权,国号“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政权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221年,以益州为根据地的刘备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割据扬州、荆州、交州等地的孙权接受曹魏政权的册封,开始称“吴王”。229年,他正式称帝建国,国号“吴”,史称“东吴”。已经事实上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于263年吞并蜀汉后,司马炎于265年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西晋于280年攻克江南的孙吴政权,正式统一中国,三国时代就此结束。
古代中国地区中,皇帝称号只能由一个人使用,但是这时同时出现了三个。西晋时陈寿编撰的史书《三国志》从公元184年黄巾之乱之后的东汉末年的动乱时期开始记述,所以历史学家多以黄巾之乱的结束为三国时代开始。明代罗贯中根据这个时代的历史为蓝本而撰写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成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历史
战乱开始
东汉帝国的衰亡可以归咎为朝廷内部与地方两大因素。在朝廷内部,自汉和帝起,皇帝多数年幼即位,并由其母族(即外戚)控制政权,待到皇帝成年后,又往往借助其身边亲信的宦官协助夺回政权,于是出现了不断循环,几乎贯穿整个东汉中后期的戚宦之争。这令中央政府政令不一,政策前后矛盾,朝臣耽于内斗,毫无建树,而外戚和宦官两方势力又内耗不断,不断排除异己,于汉桓帝及汉灵帝时发生两次党锢之祸,朝中有能之士不是被杀就是被罢官,朝政无比黑暗。地方上,各地的豪强地主也都借机疯狂吞并土地人口,加上天灾不断,导致民不聊生,百姓逐渐对政府失去信心。种种因素,令有些地方的农民饿死者甚多,百姓被逼反抗。
184年2月,太平道首领张角以及其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起义,自称“天公将军”,以头裹黄巾为记号,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各地疾苦农民争相加入,声势浩大。东汉政府极之震惊,但由于中央军队腐败,力量不足,汉灵帝只得下诏各地地方政府和豪强地主可以自己招募“义军”“勤王”,一同进剿。而黄巾军因为毕竟不是正规军,加上力量分散,结果起义被迅速镇压(详见黄巾之乱)。但反抗并未完全消除,其余部散布在各地,仍然不断反抗,这令朝廷和各地政府疲于应付,更难讨伐。
汉灵帝有鉴及此,决定将部分刺史改为州牧,由宗室或重臣担任,让其拥有地方军、政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不过此举却与灵帝意向相反。州牧因在地方拥有过大的权力,变成一州之内的“皇帝”,逐渐尾大不掉,带头对抗朝廷,更有甚者,与叛乱份子联合,如益州牧刘焉就支持五斗米道的张鲁进攻汉中,东汉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更加薄弱。所以黄巾之乱是东汉灭亡的导火线。
董卓乱政
189年,灵帝驾崩,但朝廷并没有平静下来。宦官蹇硕欲先杀汉灵帝儿子刘辩的母舅:外戚大将军何进,再立灵帝的另外一个儿子刘协为帝,但失败,刘辩继承帝位后,何进又派人收押蹇硕并将其诛杀。至此,何进与十常侍斗争更趋白热化,虽然灵帝的皇后,何进之妹何皇后曾劝阻何进诛杀宦官,但是在袁绍等人的建议下,何进想借外力铲除宦官,便召董卓、丁原带兵入洛阳,但地方军队未到,宦官就已先发制人,发动政变,杀死何进。虽然袁绍随即率领部曲入宫,杀掉宦官二千余人,皇帝刘辩和皇弟刘协却被宦官挟持出宫,然后刚到达的董卓抢先找到皇帝并控制之,开始专权统治。
董卓想废掉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于是用计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铲除反对者,如诱使吕布杀死丁原以夺其兵马, 和逼走袁绍。一切准备好后,便立刻废少帝为弘农王,而推刘协为献帝(学者多以此为三国时代的开始)。逃出的袁绍不忿,在190年于勃海起兵,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董卓畏惧,于是鸩杀刘辩,火烧洛阳,挟持献帝退往长安,一并强徙洛阳居民。其间,孙坚、曹操曾出兵攻打董卓,但得不到支援而撤退,关东军也解散。(详见董卓讨伐战)
迁都长安后,董卓自封为太师,且授与其族人要职,并继续施行暴政,百姓生活在极权之下,最后在192年,董卓被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但董卓的属下李傕等人率兵攻破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继续董卓的暴政,群雄割据的局面正式开始。
群雄割据
讨伐董卓后,各地方军阀对汉帝已不加理会,转而发展个人势力。191年孙坚攻打刘表所据的襄阳时战死,长子孙策向袁术借兵及任用孙坚的旧部,在196年到199年间在江东四处征战,最后更脱离袁术,独领江东,一面与坐拥荆州的刘表发生零星战斗,另一方面等待时机北上。194年,益州之主刘焉病死,其子刘璋接任,后与汉中的张鲁决裂,两方对峙;而西北方,马腾、韩遂等人于凉州、雍州都各自建立了较大规模的半独立性地方政权;而刘备虽曾两度拥有过徐州,但先后被吕布及曹操打败,四处依附,最后借助袁绍在汝南一带组织起小型军队。
而当中最突出的是袁绍与曹操,袁绍先用计占据了韩馥的冀州,后再打败公孙瓒,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曹操收编了青州三十万黄巾军,开始四处征战,几经转折,控制了兖州,迎接从李傕等人逃出来的献帝于许,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先后破袁术、灭吕布、降张绣、逐刘备,拥有兖、徐二州,及部分司隶、豫州。而正因袁曹双方势力渐大,两军的冲突也愈激烈。
统一北方
200年4月,一向支持与袁绍结盟的孙策遇刺身亡,继位的孙权改向曹操发出善意。而袁绍见曹操日益壮大,决定南下,他先后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及文丑进攻延津,但都被曹操用计打败杀害。袁绍决定亲自领兵,进军阳武,而曹操也调兵回官渡防守,两军对峙达半年,最后曹操夜袭袁军粮仓,付之一炬,袁绍军心大动引致兵败,逃回北方,此战成为曹操控制北方的决定性战役(详见官渡之战)。
其后,袁绍曾组织军队再战,但不成功,至此已无力与曹操相争,而曹操也转攻南方的刘备,刘备兵败逃往荆州依附于刘表。202年,袁绍病死,袁绍长子袁谭及三子袁尚间爆发内战,曹操乘机击败袁尚,杀袁谭。后袁尚因旧部叛乱,逃到东北、投奔支持袁绍的乌桓,同时曹操又打败袁绍外甥高干,占领并州,初步统一北方。207年,曹操纳郭嘉之言,决定斩草除根,以轻兵突击乌桓,斩杀其首领蹋顿,袁尚最后逃到公孙康处,公孙康因惧怕曹操攻击,杀死袁尚,并向曹操送上袁尚的头颅。曹操至此完全统一北方,开始筹备南下。
三分雏型
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向荆州进攻,而刘表也在此时病死,其次子刘琮接位并向曹操投降,刘备见此,决定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此时孙权部下鲁肃到刘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到江东,双方结盟,孙刘联军便以周瑜、程普为都督抗曹,双方隔江相对,周瑜利用火计在赤壁大败曹军,曹操退回北方(详见赤壁之战)。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向荆南施压,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刘备。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刘备。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
在荆州的刘备,受到益州之主刘璋邀请,入蜀帮助刘璋防守张鲁、曹操的入侵,刘备口头答应,但入蜀后不断收买人心,双方最终在212年决裂,刘备调兵直指成都的刘璋,虽然其间军师庞统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刘璋投降,刘备成功入主益州,留下关羽防卫荆州。同时,曹操曾南下攻击孙权,最后双方撤退。
215年,曹操快速地得到汉中,而同时孙刘两家开始争夺荆州拥有权而发生战斗,两军对垒。但刘备得悉曹操得汉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孙权平分荆州,回师益州,但双方关系经已恶化。216年曹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刘备进攻汉中,而曹操内部有守将叛乱,孙权也偷袭合肥(详见合肥之战),汉中成功落入刘备之手,曹操虽曾挥军要夺回,但都不成功(详见汉中之战)。219年,刘备自封汉中王。
同年,关羽率荆州军北上攻魏,但主战、刚接鲁肃之位的吕蒙突袭荆州,并擒杀关羽。220年,曹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汉献帝禅让,建国号魏;而于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孙权向魏称臣,而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同年,刘备以报关羽之仇为名东征孙权,孙权派出接替吕蒙的陆逊迎战。结果刘备惨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详见夷陵之战)。223年,刘禅登位,蜀吴再度结盟,最终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吴王孙权称帝,建立吴。
内争外战
刘备死后,蜀汉经过讨伐南中拱固益州后方(详见南中之战),诸葛亮便在227年至234年间向曹魏实行五次攻伐,但最终未能成功(详见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姜维也多次伐魏,也都没能取得明显战果,反而使得国力大为消耗(详见姜维北伐)。此外,蜀汉后期,刘禅因宠信宦官黄皓而令朝政败坏,姜维曾对黄皓作出弹劾,但反被黄皓逼害,而刘禅也对姜维多次伐魏而感到反感,姜维惟有避居沓中,内外分歧严重。
吴国的陆逊、诸葛恪等亦多次出兵伐魏(详见合肥之战),但未能取得大进展。不过在南方,诸葛恪就成功令山越归顺。而吴国内部却发生斗争,早在孙权死前就出现皇子结党争夺太子位之事,皇子恶斗的结果导致孙权最后只能选择年幼的孙亮继承皇位,孙权于252年逝世,死前委以国政的太傅诸葛恪却因北伐失利大失人心,不久遭孙峻诛杀,孙峻与从弟孙𬘭专政期间行恐怖统治,大臣世家牵连身死者多,孙𬘭最后虽为吴帝孙休诛杀,但吴国国政已江河日下。
魏国主要战争都是抵抗蜀、吴的攻击,曹真、张郃、司马懿都极为活跃。其中,司马懿也讨平了公孙渊的乱事,收复东北。而曹魏内部,在明帝曹叡死后,权臣司马懿与宗族领袖曹爽出现权力斗争。249年,司马懿于高平陵事件中罢黜当时任大将军的曹爽,至此魏国朝政为司马懿父子掌握,后来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专权,皇帝废立由己,高贵乡公曹髦甚至被司马昭部下杀害。曹魏内部虽然有多次的起义欲铲除司马家族,但都不成功,分别由王凌、毌丘俭和诸葛诞发动的淮南三叛都被司马家平定。
三分归晋
263年,司马昭派锺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将领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主刘禅投降,蜀被魏所灭(详见魏灭蜀之战)。及后锺会、姜维在蜀发生叛变,但因魏将司马昭及时发现,快速平定,并未引起大乱。
265年,司马昭死后,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并开始筹备伐吴。279年,司马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东吴进发,吴主孙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统治下,士兵毫无战意,晋军势如破竹。280年,晋军成功攻克建业,孙皓投降,吴国灭亡,西晋成功统一天下(详见晋灭吴之战)。
战役
主要战役
战役 (地点) | 时间 | 攻方 | 主帅 | 守方 | 主帅 | 胜方 | 影响 |
---|---|---|---|---|---|---|---|
黄巾之乱
(全国性爆发) |
184年、188年 | 太平道 | 张角、张曼成 波才 |
东汉 | 皇甫嵩、朱隽 曹操、卢植 |
东汉 | 为了打击黄巾叛乱,政府给于州牧兵权,许多州牧趁机坐大,中央政府影响力开始下降。 |
讨伐董卓
(关中) |
190年 | 袁绍 | 各路地方军 | 董卓 | 华雄、吕布 胡轸、徐荣 |
袁绍 | 董卓挟天子迁都长安,地方诸侯内斗更深 |
官渡之战
(河北南部) |
200年 | 袁绍 | 袁绍 | 曹操 | 曹操 | 曹操 | 袁绍势力衰退,曹操统一中原成为最有实力的诸侯 |
赤壁之战
(荆州南部) |
208年 9月19日–20日 |
曹操 | 曹操 | 孙权、刘备 | 周瑜、程普 刘备 |
孙权、刘备 | 曹操统一全国的计划挫败,刘备趁机取得荆州,形成三分局势的雏型 |
夷陵之战
(荆州南部) |
222年 | 蜀汉 | 刘备 | 孙权 | 陆逊 | 孙权 | 蜀汉国力大衰,无力夺回荆州,形成三国鼎立最后形态 |
诸葛亮北伐
(雍州) |
228年——234年 | 蜀汉 | 诸葛亮 | 曹魏 | 曹真、司马懿、张郃 | 互有胜负 | 蜀汉诸葛亮病逝,曹魏司马懿抬头 |
姜维北伐
(雍州) |
253年——263年 | 蜀汉 | 姜维 | 曹魏 | 司马昭集团 | 互有胜负 | 蜀国国力消耗,间接导致蜀汉亡国 |
魏灭蜀之战
(益州) |
263年 | 曹魏 | 邓艾、锺会、诸葛绪 | 蜀汉 | 刘禅、姜维、诸葛瞻 | 曹魏 | 蜀汉灭亡。邓艾、锺会、姜维及一些蜀国遗臣在叛乱中被杀 |
晋灭吴之战 | 280年 | 西晋 | 贾充 | 孙吴 | 孙皓 | 西晋 | 孙吴灭亡,西晋统一中国。 |
其他战役
重要人物
模板参数错误!(代码36)
|
(按对该势力的加入时间排列,君主等按执政先后排列)
|
|
|
汉末
|
其它重要人物 |
参看
前朝: 汉朝:东汉 |
中国朝代 | 后朝: 晋朝:西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