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君
陈璧君 | |
---|---|
性别 | 女 |
出生 | 1891年11月5日 海峡殖民地槟榔屿乔治市 |
逝世 | 1959年6月17日(68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提篮桥监狱 |
国籍 | 大清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汪精卫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配偶 | 汪兆铭 |
学历
| |
经历
|
陈璧君(1891年11月5日—1959年6月17日)女,字冰如,祖籍广东省广州府新会县,生于英属马来亚槟榔屿乔治市(槟城)。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
生平
与汪精卫结婚
陈璧君生于槟城一个南洋华侨富商家庭。1907年(光绪33年),与访问槟榔屿的汪精卫结识。1908年(光绪34年),陈璧君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在新加坡拜见了孙文。其后,随汪精卫回到中国,参与策划暗杀清朝摄政王载沣。1910年(宣统2年)4月,暗杀计划暴露,他们遭清政府捜查,汪精卫被判处无期徒刑。陈璧君以香港为据点,开展营救汪精卫的活动。[1]
辛亥革命爆发后,1911年(宣统3年)11月,汪精卫获释。1912年(民国元年),陈璧君与汪精卫结婚。同年8月,夫妇二人同赴法国留学。1917年(民国6年),为参加孙文的护法运动,夫妇二人归国,陈璧君在上海帮助丈夫从事党务及政治工作。1925年(民国14年),孙文在北京病倒之际,汪精卫负责处理政务,陈璧君则帮助宋庆龄看护病重的孙文。[1]
孙文病逝后的1926年(民国15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璧君当选中央监察委员、常务委员。1929年(民国18年)3月后,汪精卫开始反蒋介石运动,陈璧君于1931年(民国20年)帮助汪精卫同蒋介石和解。[1]
汪精卫政权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民国27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汪精卫及其支持者协商善后对策。此时,陈璧君力主对日本和平。同年12月起,汪精卫夫妇等人经河内逃往上海。1939年(民国28年)8月,汪精卫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陈璧君当选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1940年(民国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政权)成立。[1]
在南京国民政府中,陈璧君等人形成了“公馆派”,重用褚民谊(陈璧君的义妹的丈夫)控制政局。由此形成了与陈公博的对立。1944年(民国33年)11月,陈璧君将在日本名古屋死去的汪精卫的遗体迁回南京。[1]
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民国34年)8月25日,陈璧君被重庆国民政府逮捕[1]。1946年(民国35年)4月,被江苏高等法院判处无期徒刑[1]。陈璧君在宣判之际对法官表示,自己不服判决,但上诉没有意义,故不再上诉[2]。她问当时的检察官韦维清:“说汪先生卖国,重庆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汪政权治下的地区,是中国的沦陷区,也就是日军的占领区,并无一寸之土,是由汪先生断送的。在沦陷区是沦陷了的土地,只有从敌人手中争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日军攻粤,广州高级长官闻风先逃:几曾尽过守土之责?我们赤手把沦陷区收回,而又以赤手治理之,试问我们收回后怎样能交还重庆,重庆又怎样能来接收?”她又说:“今天,你们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审问我,为什么不想一想?假如当年日本的炸弹,不投于珍珠港而投之于西伯利亚,今天将又是怎样的一个局面?若说为了国家的利益,不得不与他国出之以盟好的手段,这样而就被认为汉奸。那末,中国的汉奸应该不止亲日的汪先生一人。我等为救民而死,我死也甘心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璧君继续被收监,因健康状况不佳,故以治疗为主[1]。
1950年春,中国共产党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召开大会要陈璧君当众“悔过”,陈璧君豪迈地说:“如其中共与苏联友好,是为了国家的前途,那末,在当年抗战形势不利于我的情况下,汪先生的离渝与日人周旋,彼此又何能分其泾渭?假如说中共政权的建立,是为了为人民服务,那汪先生才是真为沦陷区哀哀无告的人民服务。我是最知道汪先生的人,我有为汪先生表明其心迹的责任。”
1959年6月17日,陈璧君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内的医院逝世,享年69岁(满67歳)。[1]
家庭
- 父:陈耕基
- 母:卫月朗
- 弟:陈耀祖,汪精卫政权广东省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1]
- 弟:陈昌祖,汪精卫政权空军中将。历任航空署署长、中央大学校长、中政会军事専门委员会委员[1]
- 丈夫:汪精卫。夫妻二人共育有六位子女(其中之一夭折)。[3]
- 长子:汪文婴(1913年-)曾留学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后来任汪精卫政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军需处处长。晚年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3]
- 长女:汪文惺(1914年-)早年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学习,后来在香港任教于多所小学。退休后定居美国新泽西州。[3]
- 次女:汪文彬(1920年-)曾任印度尼西亚政府医药部门高级主管,后来在印度尼西亚当修女。[3]
- 三女:汪文恂(1922年-2002年)早年为父亲汪精卫整理文稿,后来任香港大学教育系教授。[3]
- 次子:汪文悌(1928年-)自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来在香港从事桥梁建筑工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