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党卫队

坐标52°30′26″N 13°22′57″E / 52.50722°N 13.38250°E / 52.50722; 13.3825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留言 | 贡献2015年3月27日 (五) 15:42 掌握國家公安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政府機構
親衛隊
Schutzstaffel
File:Schutzstaffel Abzeichen.svg
親衛隊徽标
親衛隊旗帜
機構概要
成立時間1925年4月4日
前身機構 冲锋队
解散時間1945年5月8日
後繼機構 冲锋队[來源請求]
機構類型准军事部队
机构驻地柏林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黨衛隊行政部
52°30′26″N 13°22′57″E / 52.50722°N 13.38250°E / 52.50722; 13.38250
格言Meine Ehre heißt Treue
僱員數目1,250,000人(1945年2月)
隸屬部長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
机构首长全国领袖
(1925–26):朱利叶斯·施莱克
全国领袖
(1926–27):约瑟夫·贝希托尔德
全国领袖
(1927–29):埃哈德·海登
全国领袖
(1929–45):海因里希·希姆莱
全国领袖
(1945年4月–5月):卡尔·汉克
上级机构納粹德國 纳粹党
下設机构常规親衛隊
武裝親衛隊(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
骷髏總隊
黨衛隊國家安全部
–安全警察(SiPo)及保安服務處(SD)
秩序警察(Orpo)
影像资料

阿道夫·希特勒于1938年4月抵达克拉根福时检阅親衛隊第1師海因里希·希姆莱站在希特勒右后方。

親衛隊德語Schutzstaffel),為德文Schutz(護衛、防護、親衛)與德文Staffel(團隊、編群、隊伍)的組合词,另傳統常譯為黨衛隊,普遍簡稱為SS表示,是德國納粹黨中用於執行監察、情治勤務的執行部門之一,與納粹黨治安、武裝執行部隊的衝鋒隊並立的納粹黨兩大執行部門之情報和監視、拷問行刑組織。

親衛隊原是納粹黨於衝鋒隊外專為希特勒設立的個人隨護團,從隸屬於衝鋒隊的菁英成員中選拔出,於1925年從衝鋒隊獨立,專於保護納粹黨所有高官、反刺殺情蒐、政風監察,1929年後演進成執行納粹黨的調查“審問”治安維護“巡邏”取締的治安部隊,最重要的是對納粹黨內部與衝鋒隊的監控,是為納粹黨自身的風紀/憲兵單位。而之後更隨著親衛隊經由親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莱擔任德國內政部長成立國家保全本部將置於國家的警政'情治,親衛隊更成為德國實質上的國家公安單位,進步為諜報“監視”收容的治安組織。


隊徽以两道閃電作為SS象徵,在北歐神話中一道閃電(其意義代表太陽)代表勝利。其閃電標誌由瓦爾特·赫克(Walter Heck)在1932年設計。

1935年後親衛隊在經由德國國防軍認可下籌組訓練的準軍事部門称为親衛隊特别机动部队SS-Verfügungstruppe,缩写:SSVT)後改編為武裝親衛隊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缩写:Waffen-SS)。

党卫队的历史

納粹黨活動時期

前身

納粹黨于1920年為了進行政黨活動時與其他政黨支持者衝突的保安成立了用以保衛納粹黨集會的會場警備「秩序維護隊」(Ordnertruppen)。秩序維護隊的任务是在集会、演讲等公共活动中保护纳粹党的高级干部和集會演講秩序。

1921年8月知名的極右份子艾哈德前海軍上尉加入納粹黨,一並將他以舊帝國海軍退役軍人組成的右翼自由志願準軍事恐怖組織“政務官團”(Organisation Consul)帶入納粹黨加入秩序維護隊方式存續,他帶來的軍事體系和專業戰鬥性大大改變納粹黨秩序維護隊的形式,使秩序維護隊轉變成納粹內的志願準軍事組織。1921年9月10日會場警備隊正式改組為納粹黨武力鬥爭和對抗與其他政黨武力鬥爭的武裝戰鬥組織:“衝鋒隊”。

1923年3月時任納粹黨財務處長兼衝鋒隊幹部的約瑟夫・伯格朵夫(Joseph Berchtold)與同為衝鋒隊幹部的朱利爾斯·施雷克(Julius Schreck)共同為希特勒另外從冲锋队中編制組織專護衛他本人的「儀仗警衛隊」(Stabswache),該組織於1923年5月改組為「阿道夫·希特勒突擊隊」(Stoßtrupp Adolf Hitler),由約瑟夫・伯格朵夫擔任總指揮。

1923年纳粹党為奪取巴伐利亞政權而在巴伐利亞首府幕尼黑市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發動以衝鋒隊發動武裝奪權的啤酒館政變,阿道夫·希特勒與赫尔曼·戈林鲁道夫·赫斯三人一同率領600名衝鋒隊員衝入占領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並宣稱成立新巴伐利亞政府,衝鋒隊幹部恩斯特·罗姆率領1000多名衝鋒隊員占領巴伐利亞邦邦防軍司令部、廣播電台等重要公共設施。

但在納粹黨與其它共同起義的右翼武裝團體(政務官團等)為新政府指揮權爭執不休下,巴伐利亞邦防軍副總司令立即宣布巴伐利亞邦軍不聽從向被占領的州軍司令部指揮。

同時在參加政變的埃里希·鲁登道夫向駐巴伐利亞的德國國家防衛軍第七師團司令奥托·赫尔曼·冯·羅斯爾(Otto Hermann von Lossow)少將說服加入政變前,羅斯爾已立即及接收到德國國家防衛軍總司令汉斯·冯·塞克特下達的鎮壓命令。

之後在國家防衛軍與巴伐利亞邦防軍的一同保護下,巴伐利亞政府立即發布全州警急狀態並發布下令解散納粹黨任何活動。同時在國家防衛軍和防衛軍軍校生與巴伐利亞邦防軍及警察部隊的合作下,一一將盤距在慕尼黑市內的納粹黨員、衝鋒隊、一同發動起義的各右翼武裝團體成員全部鎮壓逮捕。

在政變失败之后,巴伐利亞政府立即下令冲锋队和突擊隊全部強制解散。

成立

在因啤酒館政變時被逮捕判刑的希特勒於1925年出獄後,立即向巴伐利亚州總理海因里希·海德(Heinrich Held)協商,在保證絕不會再度使用武裝暴動來奪取政權的承諾下,德國政府於1925年2月25日解除納粹黨的非常狀態警戒,納粹黨再度結成。

同年4月,約瑟夫・伯格朵夫於啤酒館政變失敗後逃往奧地利尚未回國,於是希特勒先另行向施雷克下令重新組織一隻在的各种集会和行動與平時保护希特勒自己人身安全的隨扈團,取名為「親衛隊」(Schutzstaffel),施雷克擔任隊長,最初由8个人组成,和阿道夫·希特勒突擊隊時的差異是這支新的護衛隊不在由衝鋒隊中直接抽調,而是嚴格的從納粹黨員、衝鋒隊員中選擇沒有任何警察調查記錄並有兩名以上納粹黨保證人的人選獨立組成的部隊,奠定了親衛隊之後精英主義的開端。

1925年9月施雷克再將親衛隊擴張成為納粹黨每個地方黨部、黨內派系都配置來護衛各黨部幹部、派系領導等納粹黨要的正式編制,使親衛隊轉成擴張保護全體納粹黨重要幹部人身安全的納粹黨正式隨衛團,施雷克並改組親衛隊的組織成符合全黨規模的指揮編制體系,該部門首長也甚至稱為“親衛隊全國領袖”(Reichsführer)。和維護納粹黨平常黨務、政黨活動、納粹黨資產安全的衝鋒隊並立。

隔年1926年4月,因幕尼黑事件而流亡奧地利的前阿道夫·希特勒突擊隊隊長約瑟夫・伯格朵夫回國,施雷克卸任親衛隊全國領袖,約瑟夫・伯格朵夫交接成為親衛隊第二任親衛隊全國領袖。

但7月,冲锋队扩充成为一个全国性组织後,藉由在第二次納粹黨代表大會時以黨員支持優勢批鬥伯格朵夫,將親衛隊納为隸屬冲锋队的下属组织,時任“衝鋒隊最高領袖”(Obersten Führer der SA)的弗朗茨·普費弗·冯·所羅門(Franz Pfeffer von Salomon)強硬要求伯格朵夫並卸任親衛隊全國領袖,轉回衝鋒隊身分,因此3月親衛隊副領袖艾哈德·海登(Erhard Heiden)接任伯格朵夫成為第三任親衛隊全國領袖。

由於弗朗茨的衝鋒隊對親衛隊下達的親衛隊規模不可超過衝鋒隊10%的限制,以及艾哈德・海登任親衛隊全國領袖後在編制限制下大幅強化親衛隊的精英理念,嚴格要求堅韌的紀律和素質,使其親衛隊從全盛時的1000人縮減到280人,連執行职务的黨要護衛都有疑慮。因此慘遭弗朗茨的衝鋒隊提出解散親衛隊,將護衛職權納入衝鋒隊的提案。但艾哈德任命海因里希·希姆萊為他的代理,重新強化親衛隊的領導和編制,使親衛隊勉強維持編制。 1929年1月6日艾哈德被弗朗茨告發身穿的制服來自猶太人經營的店製作,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辭去親衛隊全國領袖,由海因里希·希姆萊接任第四任親衛隊全國領袖。

情治警察機構

因1929年10月24日的經濟大恐慌爆發,讓德國上當時社會環境冒出大量失業者,失業勞工因為痛恨執政的基督民主黨和為了自身生計,紛紛聲稱也是“國家社會主義者”,加入納粹黨的警衛部隊衝鋒隊和親衛隊,親衛隊出於嚴謹考選以及被衝鋒隊限制而成長有限,12月底也才成長至2700人,但衝鋒隊寬鬆的管理造成各地冲锋队因為過多的人數短時間的加入迅速膨脹'難以控制'素質低下,開始有眾多的衝鋒隊員在德國各地暴動鬧事,即使是身為黨魁的希特勒也無法指揮這些"假納粹黨員"。這對慕尼黑暴動失敗後,目標是合法取得政權的納粹黨是很大的形象傷害與政治問題。讓希特勒本人深刻體會到納粹黨必須有自身的警察組織來確保黨內秩序的必要性,而由原本就是擔任他情蒐護衛和具備高度紀律的親衛隊身任最恰當。

所以希特勒趁1930年德國國會選舉時,以衝鋒隊黨員的素質不佳為由,要求衝鋒隊員從納粹黨的國會議員後補中剔除。並且在11月7日發布了「親衛隊最首要的任務就是在黨內執行警察職責」的命令,確立了親衛隊在黨內具有的警憲權力。

弗朗茨為了對此表示大表不滿抗議而辭去衝鋒隊最高領袖职务,衝鋒隊最高領袖開始直接由希特勒擔任,藉此希望擴張親衛隊的警察權和衝鋒隊掌握。但此舉引發衝鋒隊內的柏林東部領導維爾特·史坦尼斯(Walther Stennes)的不滿,要求將當時身任納粹黨大管區領袖(大管區為納粹黨地方黨部的管制組織)的約瑟夫·戈培爾解任,但遭黨部拒否,8月30日維爾特率旗下東柏林衝鋒隊攻擊大管區位於柏林的本部,時任柏林親衛隊領導的庫爾特·達林奇(Kurt Daluege,前柏林衝鋒隊領袖,1930年7月加入親衛隊,因為與希姆莱之間的協議,柏林的親衛隊由他獨立指揮)率隊來抵抗卻失敗,最後是由普魯士邦正規政治警察介入才得以鎮壓庫爾特的衝鋒隊。

為此當時希特勒認為必要有監視納粹黨內的反抗勢力的監視組織和整頓黨內政風,因此授權希姆莱開始改組親衛隊的組織,並在1930年11月7日正式下達納粹黨的命令,正式將親衛隊成為納粹黨內的警察組織,賦予負責警備納粹黨黨部褐色之家(Braunes Haus)的總警備,負責「防止共產份子和任何干擾黨的活動」任務,用於監控黨內、逮捕不服從黨路線份子。並自此從衝鋒隊獨立,必要時衝鋒隊必須服從於親衛隊的指揮。

1931年6月從海軍失業的萊因哈德·海德里希加入親衛隊,成為希姆莱和他的得力干将,在1932年,希姆莱给了莱茵哈特·海德里希一个任务,要求在親衛隊内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机构,即“親衛隊情報科”(IC)。

1932年親衛隊情報科改組為保安服務處,萊因哈德·海德里希讓保安服務處在各地黨部內都設有支部和眾多活動人員。讓保安服務處使它當時不只成為了納粹黨內各黨部的監控機關,還掌握德國境內所有不同政黨政敵、關員與各地情資的龐大情報機構。

使之納粹黨之所能有效從政治活動上取得優勢、掌握及時局勢反應、操作舆论情報,最終在合法選舉內擊敗反對政黨取得優勢席次的最強利器。

保安服務處規模與效率大到連衝鋒隊內也意圖效仿而成立自身的情報科。

納粹國家執政

掌握國家公安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總理,納粹黨幹部開始到各州政府擔任要職。

3月9日納粹黨國會議員弗朗茨·裡特(Franz von Epp)率領衝鋒隊和親衛隊鎮壓反抗納粹黨政權的巴格利亞政府,並在之後擔任慕尼黑警察首長、而海德里就任慕尼黑警察政治局長。4月希姆莱擔任巴格利亞邦警察首長、海德里就任巴格利亞邦警察政治局長。

另一方面柏林親衛隊領袖庫爾特擔任就任普魯士邦總理的戈林旗下的特別警察委員,以警察中將身分掌控普魯士邦警察權力。2月22日戈林把2萬5000名衝鋒隊員、1萬5000名親衛隊員,編制為普魯士邦“補助警察”執行警務工作,由身為特別警察委員的親衛隊領袖庫爾特指揮。

最後希姆莱就任德國的全國警察首長一職,親衛隊實質上吸收了德國的警察組織。

另外柏林大本營警卫隊成立的同時,纳粹黨在慕尼黑、漢堡德勒斯登等大都市成立了政治警备隊(politische Bereitschaft),作為其在國內執行政治任務的部隊。這些部隊也就是日後特别机动党卫队(SS-Verfügungstruppe,缩写:SSVT)。

1934年納粹黨專政後,納粹黨衝鋒隊迅速擴張到400萬人(警備人員350萬,武裝人員50萬),成為納粹黨滲透德國各地的主要工具。 但也因數量過度龐大被暱稱為「第二個國防軍」,甚至衝鋒隊中醞釀要解體國防軍由衝鋒隊取代的聲浪不斷提高。但是納粹黨與國防軍之間的政治互助關係在此時已經很緊密,因此希姆莱決議於1934年6月30日大肆逮捕衝鋒隊內的反抗勢力,即长刀之夜。此後親衛隊完全從衝鋒隊獨立,並取代衝鋒隊成為納粹黨主要政治行動組織(但衝鋒隊仍是納粹黨人數最多的組織)。

以长刀之夜功績為交換,國防軍於許親衛隊成立3個團規模的武裝部隊,即特别机动党卫队,特别机动党卫队的編成因有國防軍的協助,使特别机动党卫队有國防軍水準的素質。但是國防軍對於親衛隊的武裝化感到提防,禁止親衛隊公開以招募武裝人員。

另在希特勒的调停下,希姆莱的親衛隊接管了原属于戈林势力范围内的盖世太保。同年,希特勒赋予了党卫队管理所有集中营的权力。

1937年希特勒設置「親衛隊以及警察高級領袖」(Höhere SS und Polizeiführer、簡稱HSSPF)用來掌控警察權力將黨衛隊與警察在制度上直接合併。

1939年為了避免黨衛隊保安部與德國的保安警察(德國警察體系分為一般警察的秩序警察與政治公安工作的保安警察)權限重疊,黨衛隊成立“德国中央保安局”(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 der SS)將德國警政的秘密警察(蓋世太保)'刑事警察局與黨衛隊保安部都總合旗下。

同時特别机动党卫队經國防軍同意擴張為至2萬人,成立特别机动師團,但禁止擁有砲兵等重武器,年末擴張為兩個師共5萬人。

1940年為了和執行警察、監控工作的親衛隊分別,特别机动党卫队正式改稱為武裝黨衛隊(Die Waffen Schutzstaffel),由黨衛隊的“黨衛隊作戰本部”指揮。

而其他的黨衛隊則被視非軍人的警察/公安人員稱為“一般黨衛隊”(Allgemeine-SS)。

灭亡

希特勒自杀身亡后,卡尔·邓尼茨就任德国新总统,新政府最初的几项举动就包括取缔党卫队。在希特勒自杀前不久,党卫队组织开始变得涣散而群龙无首了。党卫队的一些高级将领,包括希姆莱本人,都被希特勒公开指责为叛徒。因为希特勒相信这些党卫队已经开始和盟军谈判投降事宜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内,由于条件恶劣,大量的党卫队员开始开小差,逃离部队。他们有的来自管理集中营的部队,有的来自安全部门,例如安全部和盖世太保。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了战争即将以失败告终的事实。他们宁愿被德国人当作擅离职守的逃兵抓起来,也不愿意被当作战犯而遭盟军逮捕。

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军事法庭的法官对党卫队组织作了判决,宣布它是一个犯罪组织。法官们强调,“党卫队这个组织的目的是罪恶的,包括迫害、灭绝犹太人,将他们残忍地杀害于集中营中;毫无节制地强迫被占领区人民劳动,奴役他们;虐待和虐杀战俘”。

在战后

依据西蒙·维森塔尔的陈述,一些党卫队的军官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逃亡到了阿根廷,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建立一个纳粹逃亡组织,代号为ODESSA(“前党卫队成员组织”的缩写,德文Organisation der Ehemaligen SS Angehörigen)。他们和德国的、瑞士的、意大利的、梵蒂冈的、佛朗哥时期西班牙的一些宗教势力,甚至是罗马教廷有联系。据说ODESSA曾经帮助阿道夫·艾希曼Josef MengeleErich Priebke等,还有其他许多战犯在拉丁美洲找到了庇护所。但是一些史学家认为有关纳粹分子逃亡拉丁美洲的故事是被人为地夸大了。

现在,有一些新纳粹组织发表声明,他们应该被视为党卫队这一组织的发展和继续。但是还没有一个新纳粹组织被公认为是党卫队的延续,它们的组织通常比较松散,仅有一些不成系统的章程。

組織

納粹黨親衛隊的指揮體系共分成12個“本部”來管理,12個本部全向希姆莱負責

親衛隊全國領袖個人參謀部Persönlicher Stab Reichsführer SS

SS旅級领袖弗里德里希・卡爾・奧托・沃爾夫(Karl Friedrich Otto Wolff)的司令部改組而成,是以希姆莱個人而組成的參謀部,參謀長為弗里德里希・卡爾

親衛隊本部(SS Hauptamt)

除了帝國保安部與作戰本部外,管轄全黨衛隊勤務的機構,但人事與財政有專屬的本部管轄,主要調度和管制各親衛隊機構

親衛隊作戰本部SS Führungshauptamt)

名義上指揮武裝親衛隊,原為希望成為武裝親衛隊總司令部而成立,但因武裝親衛隊實際是由國防軍所指揮

因此此本部實際負責武裝親衛隊的人員後送、補充、後勤管制、勤務

親衛隊人事本部(SS Personalhauptamt)

親衛隊人事的管轄機構,負責隊員的招募與職務任命勤務

德国中央保安局(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

德國保安警察與黨衛保安处合併而組成的指揮本部,負責德國內與佔領地政戰工作勤務指揮,共分有7处

  • 1处、人事(Personal)
  • 2处、组织·總務·法務(Organisation, Verwaltung und Recht)
  • 3处、国内保安部·反间谍(SD-Inland)
  • 4处、秘密警察(GeheimesStaatspolizeiamt)
  • 5处、刑事警察(Reichskriminalpolizeiamt、略称KriPo)
  • 6处、境外谍报(SD-Ausland)
  • 7处、世界观調査·分析(Weltanschauliche Forschung und Auswertung)
风纪警察本部(Hauptamt Ordungspolizei)

指揮除了政戰/公安的保安警察以外所有全國一般警察的機構

親衛隊法務本部(Hauptamt SS-Gericht)

親衛隊針對其隊員行為懲處的司法機構

Heißmeyer上级集团领袖本部Hauptamt Dienststelle SS-Obergruppenführer Heißmeyer

由親衛隊上级集团领袖August Heißmeyer設立的親衛隊軍訓'政治教育工作本部

黨衛隊人種及移居本部(Prozess Rasse- und Siedlungshauptamt der SS)

因為理論親衛隊的日爾曼血統純正,為了讓日爾曼民族殖民至東部佔領區而成立的機構,為了維持血統也擔當黨衛隊隊員結婚審查許可的勤務

德意志民族性強化國家委員會Reichskommissar für die Festigung deutschen Volkstums)

為了讓佔領區的文化德意志化的指揮司令部

德意志民族対策本部(Hauptamt Volksdeutsche Mittelstelle)

原先是為了協助不在德國本土的德裔回國而成立,但再度殖民佔領區的政策,而改成為協助德意志民族性強化國家委員會,招募/管制國內意願前往佔領區殖民的德意志人

親衛隊經濟行政本部(Wirtschafts Verwaltungshauptamt)

親衛隊的財政與設施管理機構

階級

親衛隊的階級体系是独特的,他们没有照搬德国国防军军衔体系,而是沿用了当年冲锋队的編制。

  • SS-Oberstgruppenführer:親衛隊 最高集團領袖,同國防軍大將
  • SS-Obergruppenführer:親衛隊 上级集團領袖,同國防軍上將
  • SS-Gruppenführer:親衛隊 集團領袖(地区总队领袖),同國防軍中將
  • SS-Brigadeführer:親衛隊 旅隊領袖,同國防軍少將
  • SS-Oberführer:親衛隊 上级领袖(区队领袖),同國防軍上校(准將)
  • SS-Standartenführer:親衛隊 旗隊领袖(旗队长),同國防軍上校
  • SS-Obersturmbannführer:親衛隊 上级突擊隊大隊領袖,同國防軍中校
  • SS-Sturmbannführer:親衛隊 突擊隊大隊領袖,同國防軍少校
  • SS-Hauptsturmführer:親衛隊 高级突擊隊領袖,同國防軍上尉
  • SS-Obersturmführer:親衛隊 上级突擊隊領袖,同國防軍中尉
  • SS-Untersturmführer:親衛隊 下级突擊隊領袖,同國防軍少尉
  • SS-Sturmscharführer:親衛隊 突擊隊領袖,同國防軍本部上士或參謀上士
  • SS-Hauptscharführer:親衛隊 高级小隊領袖,同國防軍一級上士或上級上士
  • SS-Oberscharführer:親衛隊 上级小隊領袖,同國防軍上士
  • SS-Scharführer:親衛隊 小隊領袖,同國防軍中士
  • SS-Unterscharführer:親衛隊 下级小隊領袖(三级小队副),同國防軍下士
  • SS-Rottenführer:親衛隊 分隊領袖(代理三级小队副),同國防軍上兵
  • SS-Sturmmann:親衛隊 突擊隊員(突击兵),同國防軍一兵
  • SS-Obermann:親衛隊 上级隊員(组长、上级狙击兵),同國防軍二兵
  • SS-Mann:親衛隊 隊員(队员、狙击兵),同國防軍三兵

历届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