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漁
徐友漁(1947年—),四川成都人。哲學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成就在于分析哲學、政治哲學和文革研究。中国知名公共知識分子、自由主義者。新公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生平
徐友漁1947年生於四川成都,1977年考入四川師範大學數學系,1979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師從杜任之以及分析哲學家、維也納小組成員洪謙。
獲碩士學位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至今。期間1986—1988年赴英國牛津大學進修,師從當代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達梅特(Michael Dummett)。后亦曾赴哈佛大学作访问学者,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任客座教授。
2010年6月,许志永、滕彪、王功权、黎雄兵、李方平、徐友渔和张世和(老虎庙)发起《公民承诺》倡议书,期待中国公民意识能够更加普遍,共同支持保护公民的权利[1]。徐友渔也是新公民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工作
徐友漁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在學術領域對分析哲學以及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研究處於國內前沿地位。1994年出版的著作《“哥白尼式”的革命》於1995年获“金岳霖学术奖”;1996主持完成並与陳嘉映、周國平等合著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语言与哲学》在當代漢語語言哲學領域有著重要影響;1999年於香港出版的《形形色色的造反》被称为是研究紅衛兵問題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2]。
作為親歷大陸社會風云并於恢復高考後首批進入學術的知識分子,他同同輩學人一樣,對時代有著深刻的體會,對傳統有著深入的反思。在學術有所積累和造詣后,徐友漁致力于將分析哲學之邏輯與經驗(實證)的方法和精神融入中國當代現實,并在學術上開始關心社會、政治與民生問題。1995年后其兴趣发生了明显转移,學術重心轉向对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的研究,迄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時開始就自由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化大革命、文化傳統主義、憲政、共和等時代焦點問題發聲,投注了極大的勇氣和熱忱,並貫之以啟蒙、理性和自由主義立場。徐友漁掌握四門外語,良好的數學背景以及有素的邏輯訓練,使得他的努力富有成效并引人注目。2004年,徐友漁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50名公共知識分子之一[3]。
徐友渔的观点傾向社會自由主义,也是學界最早對後現代思潮的負面作用有所揭示的學者之一。
著述
著作
- 《“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聯出版社,1994年
- 《羅素》,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 《精神生成語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 《告別20世紀》,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 《驀然回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 《自由的言說》,長春出版社,1999年
- 《直面歷史》,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 《人文立場》,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
- 《重读自由主义及其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合著
- 《語言與哲學》,三聯書店,1996年
主要論文作品
- 精神和文化記錄片斷,《花城》,1999.1月號
- 自由主義與當代中國,《開放時代》,1999.5月號
- 社會轉型期的精神文化定位,《現代與傳統》,1996.3,總第10期
- 昆德拉、哈威爾與我們,《上海文學》,199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