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俄关系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细腻马哈留言 | 贡献2015年4月11日 (六) 10:3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國-俄羅斯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俄羅斯

中國
代表機構
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大使馆
代表
大使 傑尼索夫英语Andrey Denisov大使 李輝

中俄关系,是指歷史上的中國俄羅斯、以至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罗斯联邦之間的雙邊關係。

中國和當今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唐代時已有接觸,在元朝也有交流;17世纪時,俄軍入侵中國,与清軍拔剑弩张,兩國其後订立条约,此后时有往来,並保持密切的雙邊关系,但俄羅斯亦獲得了不少中國領土。1910年代,中俄兩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國原來的君主統治(大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分別被推翻,共和政體(中華民國蘇聯)成立。中華民國和蘇聯互相向對方示好,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站在同一戰線;同時,蘇聯鼎力支持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

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國政府退到台灣;蘇聯率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又處處援助中國,派出的駐華大使羅申受到元首級接待。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後來出現分歧,更爆發軍事衝突;蘇聯撤銷一切對華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把蘇聯視為敵人,交惡30多年。中蘇關係在蘇聯將要解體時有所改善;時至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有著友好且緊密的關係,兩國在經貿、文化、軍事等方面俱有合作。

除了軍政關係緊密外,中俄兩國也有文化上的溝通:俄羅斯是把東正教帶到中國的國家,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由一名俄羅斯人設立,蘇軍曾創辦宣傳中蘇友好的中文報章;這種文化交流並不是單向的,俄國也曾出現中華文化熱潮,中國更有知識份子在國內推廣俄國文化。

早期及沙俄時期

軍政關係

唐代至明朝

貝加爾湖曾是唐朝前期的領土,汉代苏武也曾于此放牧,当时称作“北海”,圖為貝加爾湖東南部的風景。

中國和當今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唐代時即已進行過互動;當時,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及其附近的一大片土地均是唐朝的領土[1]:121。8世紀時,活跃於當今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蒙古国维吾尔族人協助唐室平定安史之亂小寧國公主因此下嫁族人的国王英武可汗;根據俄罗斯學者的推断,英武可汗為小寧國公主興建了一座城堡,城堡位於捷列霍尔湖俄语Тере-Холь中央,外觀與唐代的宫殿相似[2]

南宋末年,蒙古帝国揮兵直搗俄罗斯,軍隊沿着伏爾加河北上,並在伏爾加河下游建立欽察汗國,統治俄羅斯逾200年[3]:16;一些俄裔士兵随蒙古大军抵達元朝大都,他們部分人参加了蒙古攻打金國和南宋的战争[4]:16

明朝曾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控今中国东北地区,范围曾一度扩大到黑龙江江口以及庫頁島(當時被稱為「苦兀」)[1]:169,永乐十一年(1413年)在其治所奴儿干城建立了永宁寺,并留下了石碑[5]。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于1434年废除。

清朝

17世紀時,俄羅斯人來到黑龍江地區,在本屬於清朝的尼布楚雅克薩修築城塞;清朝與俄國因此干戈相向,兩國最終在1689年達成《尼布楚條約》,尼布楚被撥進俄國版圖,並認可邊境貿易[6]:214–215

第二次鸦片战争時,俄國迫使清政府與之签订不平等条约瑷珲条约》,把約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撥归俄羅斯版圖,又規定一片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由中俄兩國共同管理;不少中国人民對此深感憤怒,並在1900年中旬对沙俄还击,成功收复被佔的瑷珲[7]

18世紀初,俄國派遣萨瓦·弗拉季斯拉维奇·卢古辛斯基來華,商議簽訂通商條約一事;清朝沒有地圖供參考,俄國則暗中製圖,更改中俄兩國早前在《尼布楚條約》中確定的邊界[8]。清廷沒有察覺到這點,便和俄羅斯簽下《恰克圖條約[8]

俄軍八國聯軍的一員,圖為八國聯軍中的俄羅斯士兵。

19世紀末,俄國干涉清朝和日本關於遼東半島的糾紛,並強行租借大連旅順[9]:25甲午戰爭後,滿洲里奉天府等城市落入俄國的勢力範圍[6]:243。1860年,俄國與清政府簽下《中俄北京條約》,把海參崴在內的一大片中國領土割讓給俄國;時至今天,海參崴是俄屬遠東第一大的港口城市[10]

自17世纪起,俄國以渗透的方式擴大其在清朝領土唐努乌梁海的影響力;20世纪初年,俄羅斯以「保护」為藉口吞併唐努乌梁海,事前沒有與中國簽訂任何条约[11]

1890年,義和團在中國冒起,團員破壞基礎建設、又佔據多個城市,其後更包圍公使館街,引起俄國在內的八國聯軍侵華[6]:246。俄國以平定義和團為由出兵中國,攻佔吉林及奉天等地,中國東北大部份土地也落入了俄國勢力範圍;懼怕俄國勢力的英國在1902年與日本結盟,以防止俄軍再下一城[6]:246。戰火平息後,清廷向多國支付合共為45,666萬兩的賠償金;俄羅斯取得約13,243萬兩(佔總金額的29%),是獲得最多賠款的國家[6]:247

1896年,尼古拉二世加冕,清廷遣李鴻章赴俄國致賀;期間,雙方訂立秘密條約,容許俄國把西伯利亞鐵路伸展至中國東北地區,建立東清鐵路,又賦予俄國在鐵路沿線的執法權力英语Law enforcement agency powers採礦權英语Mineral rights[12]:167。尼古拉二世在位時的俄國推行了多項帶有帝國主義色彩的對外政策;當時的俄羅斯為了稱霸太平洋而侵略满洲地区,因此爆發日俄戰爭[9]:25。日俄戰爭是日本和俄羅斯為爭奪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而爆發的衝突,主战场為中国东北地區;因此,中国东北地區受到深重的影響,大量平民死於战火中、或是流离失所,糧食短缺严重,房屋、田地和財產均受损坏[13]。其後,俄國改為侵略蒙古地區,又推動蒙古獨立為國[9]:25。1912年,蒙古與俄羅斯簽署協定,打算讓外蒙古成為俄國的保護國;後來,中華民國與俄羅斯簽下《中俄蒙協約》,可保留對外蒙古的宗主權,但已損失不少利益[9]:25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大量華工摩尔曼斯克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等地從事工業;5万名华工被俄國政府编入作战部队,也有逾10万名華人被遣到前线,負責軍事工程,不少华工因而戰死沙場[14]

整理元素週期表的俄國學者德米特里·門捷列夫曾在1900年代建議俄羅斯與中國締結緊密的聯盟,又表示中國會成為如同俄國的泱泱大國;他認為中俄結盟可避免黃禍,並確保世界太平[15]

經貿關係

中藥「大黃」在俄羅斯一度非常暢銷,圖為波葉大黃

中俄兩國在明代已有大规模的貿易往來[16]。清朝初年,俄国主要希望透過與華貿易來獲取商业利润,清廷與俄国贸易則是為了處理兩國之間的政治糾紛;1861年以前,清廷負責管理中俄雙邊貿易事務的部門為理藩院[17]。清朝時,俄罗斯是山西一帶商人的主要对外贸易伙伴[18]

中國與俄羅斯的經貿關係在兩國簽訂《尼布楚条约》後正式展開;《尼布楚条约》被稱為中俄貿易的起始性条约,容許两国持护照的人民越界贸易[16]。兩國其後簽訂《恰克图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及《天津条约》等協约,進一步規範中俄貿易的地点、性質,以及有關的稅務政策英语Tax policy[16]。中藥大黃在俄羅斯一度非常暢銷,利润也頗為可观:大黃的进口价約為12卢布,轉運到圣彼得堡後,價錢隨即上升至110卢布[19]。由於大黃主要在恰克图進口,恰克图的貿易曾因大黃而繁荣起來[19]

1851年,清朝和俄羅斯簽訂《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允許俄國在伊犁烏魯木齊塔爾巴哈臺設立貿易圈,大量俄國商人因而移居到中國[20]:382

文化關係

俄羅斯漢學家彼得·卡法罗夫,他翻譯了一些關於中國宗教的文獻。

17世紀中旬,俄國佔據黑龍江雅克萨,在當地興建東正教教堂英语Eastern Orthodox church architecture修道院[21]。1680年代,一批俄國俘虜把一座清廷給予他們的佛教廟宇改建為東正教教堂,該座教堂即是現在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他們又在中國生兒育女、開枝散葉,2個世紀後發展為五大家族[21]

俄罗斯东正教會在18世纪開始派遣使团來華,該使团在1727年达成明确条文,開始長驻北京,使团其後获得康熙帝赏赐俸祿、封授官銜,比其他派駐北京的教士更能獲得清政府优待[22]。赴華傳道的俄羅斯教士团在中俄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扮演重要角色;當時,遣使來華是俄國培養漢學家的方式[23]:1–2。一些教士在中國學會了漢語滿語蒙古語以至藏語,回國後在俄羅斯教授這些語言;他們又翻譯不少中國典籍,促進了中華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23]:2。 18世纪初的清朝渴求通曉俄語的人才,而當時的俄國也希望培養能操漢語和滿語的國民[23]:31。於是,俄國在清廷同意下派遣留學生來華;他們跟隨傳教士到北京,是近代歐洲第一批官學生[23]:31。清廷十分重視他們,為他們安排教師和飲食[23]:31

18世纪後期,俄國出現了一股中華文化熱潮,中國文化盛行於莫斯科、聖彼得堡、喀山等城市,其後更擴展至西伯利亞和俄屬遠東;當時,王公貴族的宮殿、府第收藏了不少中國工藝品和文物(如古錢英语Ancient Chinese coinage扇子剪紙等),也有很多中式家具和佈置,有些皇宮的大門前更有石獅子[23]:41

19世纪時,尼古拉二世向中國求書,又特別索要佛經丹珠爾》,道光帝便把約800冊藏於雍和宮的佛教經典送給俄國;為了答謝清帝贈送典籍,俄羅斯政府精挑細選了700本具學術意義的俄國圖書,回贈予中國[23]:35–36。清政府贈予俄國的典籍只有宗教經典,俄國回贈中國的圖書卻涵蓋了357個領域,如科技、外交、軍政、數學、文學等,大多是由學術權威所撰;但是,這些書的語言都是甚少中國人明白的俄語,清政府又不知道這些書的價值,因此有人主張把書送還,朝廷最終決定封存這些圖書,但不怎麼重視它們[23]:36–38。後來,有學者建議把書譯為漢語,並出版這些書籍,惟未能成事[23]:38

俄國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致函辜鸿铭,表示自己對中国人的生活感兴趣;他曾閱讀孔子孟子的著作,也曾嘗試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24]

俄羅斯漢學沒有受到西歐漢學的影響,是一門獨立的學派;俄羅斯帝國時期的著名漢學家包括瓦西里·瓦西里耶夫英语Vasily Vasilyev伊凡·扎哈羅夫英语Ivan Zakharov彼得·卡法罗夫阿列克谢·列昂季耶维奇·列昂季耶夫俄语Леонтьев, Алексей Леонтьевич尼基塔·比丘林等,他們翻譯了大批中國書籍,其中比丘林撰寫和編譯了中國不少地方的地方志,瓦西里耶夫和卡法罗夫則翻譯了一些關於中國宗教的文獻[23]:16–17

中國第一家電影院位於哈爾濱,由一個姓考布切夫的俄羅斯人於1902年設立[23]:138

蘇俄時期

軍政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中蘇兩國曾因東清鐵路問題而爆發衝突,圖為幾名擄獲東北軍旗幟的蘇聯紅軍。

十月革命後,俄羅斯帝國覆亡,俄國成了奉行社會主義的國家(即蘇維埃俄國,後演变為蘇聯),日本和部分歐洲國家隨即展開干涉;為了抗衡這些國家,蘇聯方面宣佈無條件放棄在中國的特權,又取消兩國間的秘密協議[6]:210列寧也曾經表示要廢除全部中俄兩國的不平等條約[25]:662

1918年,十月革命開始牽連到中亚地區,不少白軍將領、军官逃到新疆,對當地人的生活造成扰乱;一名姓阿连科夫的帝俄军官策劃暴动,事敗被捕,他被软禁了一段時間,其後被引渡到苏联处死[26]。新疆督军杨增新坚持沒收白軍將領和军官的兵器,又妥善地安置他们,試圖避免苏联红军前來追捕,但後來苏军多次到新疆作战[26];追捕期間,苏军再次佔據中国在1919年收复回來的唐努乌梁海[11]

1919年,成立於莫斯科的第三國際派員來華,與知識份子會面,建議成立中國共產黨,又表示願意提供協助[27]:12。1920年代,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在蘇聯和第三國際的推動下聯手合作,是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又決定「聯俄容共」,採用蘇聯共產黨民主集中制,接受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蘇聯同意援助中國統一和獨立,第三國際則派遣軍事顧問來華[6]:210。1925年,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孫中山簽署《致蘇聯遺書》;他在遺書中稱蘇聯為「自由的共和國大聯合之首領」、「不朽的列寧遺與被壓迫民族的世界之真遺產」,又希望中國與蘇聯會在往後的日子裡通力合作,並「以兄弟之誼祝你們平安」[23]:64–65

第三國際曾經對中国共产党拥有最高权力;雖然第三國際大力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但他們其後給予中国共产党錯誤的指導,令中共领导人沒有打擊国民党內部的右派勢力,導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28]。國共兩黨合作期間,蔣介石到蘇聯進行考察,回國後隨即致函辛亥革命元勳廖仲愷;他在信中表示,蘇聯圖謀令共產黨成為正統的中國政府,又有意吞併一些少數民族在中國的聚居地,批評蘇聯是改名易姓的帝國,反對中華民國與蘇聯合作[29]:136

1924年,苏联當局與张作霖奉系军阀簽訂《奉俄协定》,是苏联首次与中国地方政府签訂协議;由於苏联是主权国家、奉系军阀則只是地方政府,此协约被質疑抵觸国际法中的规定[30]。1929年,張作霖之子張學良試圖收回蘇聯在滿洲地區北部的特殊權益;他首先奪回蘇聯在東清鐵路的特權,蘇聯抗議並要求賠償,但沒有進一步行動[31]。其後,張氏轄下的有關部門就東清鐵路一事提出交涉,蘇聯同意讓中國人出任鐵路要職[31]。同年中旬,張學良派員搜查蘇聯駐哈爾濱總領事館,又逮捕大量蘇方人員,試圖奪取東清鐵路路權;蘇聯當局提出抗議,宣佈中國駐蘇聯的外交代表機構不再享有治外法權,但張學良不為所動,在1個月後以蘇聯違背《奉俄協定》為由,收回東清鐵路管理權,又派人查封蘇聯企業、拘捕蘇聯人員[31]。蘇聯方面起初希望召集會議,和平解決事件,但國民政府仍然態度強硬;同月,蘇聯政府宣布斷絕與中國的外交關係[31]。中蘇兩國隨後激戰3個月,是為中東路事件;最終,中方落敗,與苏联簽署《伯力會議議定書[32]:201–202。事件中,蘇聯和第三国际要求中國共產黨「武装保卫苏联」,但當時中國的民眾普遍不支持此主張[33][页码请求]

1928年,蔣介石搜捕共產黨人,中共中央因此決定在莫斯科郊外舉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唯一一次在中國境外舉行的党代会[34]:146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社會、軍制、政制以至國號均是仿傚苏联,也有不少以俄國歷史人物命名的學校(如「高爾基戲劇學校」),憲法大綱明文確定苏联為其盟友[35]:109–110

愛新覺羅·溥儀與一名蘇聯軍官,攝於1946年8月。

1937年,日軍在七七事變後大舉侵略中國[36]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華民國與苏联都意识到最大的威胁是大日本帝国,兩國外交關係終告恢復[37]。蘇聯與中國簽下互不侵犯條約,運送物資來華,又派遣飛行員和軍事顧問南下,援助中國抵抗日軍[36]。1939年,蘇聯將領朱可夫諾門罕戰役中率兵擊敗關東軍,殲滅了逾13000名日本兵,擊落約200架日本軍用飛機[38]:125–126。作為《非戰公約》簽署國的苏联在七七事變前沒有干預中日之間的糾紛,這是因為苏联的利益在事變前並未受威胁,苏联也擔心介入远东會對自身構成危險;苏联援華抗日,既加快了抗战的結束,也成功取得战略主动[37]

1941年,苏联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苏联承認「滿洲國的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則表示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土完整」[39]:357;條約签订后,中国舆情太多批评苏联的決定,但中国共产党表示相信苏联是中国在抗日戰爭的可靠合作者,又认为《蘇日中立條約》能改善苏英关系英语Soviet Union–United Kingdom relations美苏关系英语Soviet Union–United States relations国共关系,引起舆论指责中国共产党[40]

1944年,唐努乌梁海被苏联併入其領土,成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圖瓦自治省;中華民國不予承認,又通過大使向蘇方提出抗議,惟蘇聯方面沒有回應[41]

1945年上旬,苏联和英國、兩國舉行雅尔塔会议。為了使苏联加入與日本交火,令太平洋戰爭提早結束,美國承諾容許苏联恢復在旅順大連和東清鐵路,又承認外蒙古獨立為國;苏联要求美國設法讓中華民國接受上述條件,中華民國與苏联最終在同年8月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規定中蘇兩國合作對抗日本[42]。1945年8月8日,蘇聯以日本堅持戰爭、破壞世界和平為由,對日宣戰;同月,蘇軍攻佔滿洲國首都長春,又逼令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乘坐的航機回航,把溥儀俘虜,並將他押至西伯利亞[39]:395–396

1949年6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提出「一邊倒」外交方針,認為蘇聯的授助對中國的「革命勝利」很重要,主張新中國應站在蘇聯的社會主義戰線上,認為只有反帝國主義陣營才會給予中國真正的援助[43]:16;當時的中共領導人把蘇聯的現代化經驗視為模範[27]:49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於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纪念邮票,可見毛泽东和斯大林正在握手

蘇聯是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與之建立邦交的國家;1949年10月2日,蘇聯表示願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中方於翌日同意兩國建交[44]:4。同月7日,蘇聯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罗申到达满洲里,時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副總理董必武等人亲自迎接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此種礼遇接待大使,在現代外交史上並不常見[45]。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蘇聯大使王稼祥在1949年10月20日起程離國,周恩來總理親自為他送行;當天,時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毛澤東親自致函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向後者介紹王稼祥的職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一次由最高領導人親自為駐外大使寫介紹信[46]

1949年12月,毛澤東以給斯大林祝壽為名,出訪蘇聯[47];同時,中國國內也舉行了各式各樣的祝壽活動,如酒會、巡遊等,不少團體和學校均有致送賀禮[48]。毛澤東乘祝壽之機,和斯大林商談签订条约一事,但斯大林刻意迴避[47]。祝寿完後,毛泽东待在宾馆內发牢骚,不肯出外参加活动,令斯大林尴尬,更有谣言指斯大林软禁毛泽东,亦有傳朱德刘少奇政变;後來,毛泽东向記者暗示,如果中蘇兩國無法簽訂條約,他就不會回國[47]。斯大林只好让步,在1950年1月2日同意订立同盟条约;於是,毛泽东致函周恩来,派其赴蘇跟斯大林谈判[47]

1950年2月14日,中蘇兩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另外兩份協定,規定如中蘇其中一方遭到日本或其盟國攻擊,陷入戰爭狀態,另外一方便需盡力援助;蘇聯方面也承諾在1952年前把東清鐵路移交中國、在5年內給予中國合共3億美元貸款(年利率為1%),又同意把大連交由中國管轄、把蘇軍撤離旅順[43]:18。同時,中蘇兩國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為獨立國家[43]:18

蘇聯第64航空軍隊旗,該部隊於韓戰期間曾駐屯中國東北部、以當地為行動據點入朝作戰。

1950年,為了要求聯合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同時表明中蘇兩國是團結的,蘇聯退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蘇聯又聲明,只要安理會內有國民黨人員,蘇聯代表就不會參與其中[49]。同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美國將支持大韓民國,毛澤東在翌日的會議上抨擊美國的決定[43]:37。其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決議,出兵朝鮮半島;中華人民共和國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兵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蘇聯本決定派空軍支援,但其後改變決定,令志願軍要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形下渡過鴨綠江[43]:39。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再次派遣部隊入朝作戰,得到蘇聯的援助[43]:40,而蘇方也組建了第64航空軍駐華,該部隊編制存在期間,曾以鞍山[50]:194安東中國東北部的機場作為基地和赴朝參與空戰的據點[51]:199。朝鮮戰爭加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之間的軍事和政治合作,也幫助蘇聯實踐其在遠東地區的戰略目標[15]:165–166;此後,中蘇兩國進入「蜜月期」[27]:48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全國誌哀3天,舉國下半旗,全國各地的企業、學校、團體須暫停娛樂活動;毛澤東又在翌日致電蘇聯領導人吊唁,感謝斯大林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幫助和支持[52]。後來,馬林科夫赫魯雪夫先後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1956年上旬,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雪夫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否定斯大林,中國共產黨對上述言論的看法並不一致[44]:74

蘇共二十大後,一些東歐國家和蘇聯出現了矛盾,其中波蘭匈牙利兩國更在1956年先後爆發危機,赫魯雪夫向中國共產黨求助;蘇聯在事件後期接受中國的意見,成功維護了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53]。1957年11月,毛泽东赴蘇聯出席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活動和莫斯科會議;他在十月革命慶典上表揚蘇聯的成就,又在莫斯科會議上表示只有蘇聯才能做社會主義陣營的首領[44]:74

中苏兩國在苏共二十大後已開始论战,兩國在意识形态等问题上有着不同的认识,又就马克思主义理論和社会主义建设發生争论[54];蘇共組織約40個共產主義政黨發表批評中共的決議或聲明,中共則分別以九篇文章批判赫鲁晓夫(即「九評蘇共」)[44]:78。1958年,中苏關係開始惡化[34]:58。史學界對中苏關係惡化的原因有不同說法,分別主張中苏關係惡化是因為国家利益、意识形态、领導人和发展道路的緣故;中苏交恶引起了兩國的边界冲突,也大大影響兩國的政治和经济狀況,並造成共产主义运动分裂[55]

赫鲁晓夫下台后,中共中央曾嘗試修補中苏关系,惟未能成功;其後,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他在中苏边界部署更多兵力和軍備,又在远东地区配备了能夠进行核攻击的轰炸机[56]

珍寶島事件中被繳獲的T-62坦克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的边界爭議主要圍繞珍宝岛七里沁岛,冲突多數发生在這一帶地區;1968年1月,苏军以装甲车撞死爭議島嶼上的4名中国居民,是中苏最為严重的冲突事件之一[56]。事后,中共中央军委立下规定,容許中方在蘇聯挑釁時有限度地反击,以達到自卫的目的,又派兵員鎮守七里沁岛附近地區;同時,蘇聯也減少在中苏边界主動挑釁[56]。因此,兩國有一段時間沒有出現武装冲突[56]

1969年3月,中蘇兩國在珍宝岛一帶發生衝突,是為珍寶島事件[44]:96。史學界對珍寶島事件的緣起和經過抱持不同主張:一說指蘇軍侵入珍宝岛,襲擊中方邊防兵員,造成死傷,中方因此反击[44]:96;另一說則指中方事前已準備好兵器,想以主權問題破壞蘇聯的威信[57]:125–126;更有一說指珍寶島事件只是偶然的槍戰,是蘇聯以中方攻擊為藉口,企圖掩飾蘇軍在事件中的失敗表現[57]:125。同年,中蘇兩國在新疆铁列克提爆發軍事衝突[34]:58

珍寶島事件後,蘇聯軍方內部的強硬派主張向中國進行核打擊;消息傳出後,中方嚴陣以待,全國進入臨戰狀態,開始生產軍備和挖掘防空洞[58]:229–230。同時,蘇聯亦有高層主張與華對話,雖然中方一度拒絕[58]:231,但周恩來其後和蘇聯政府高層阿列克謝·柯西金會談,達成中蘇不該因邊界衝突而兵戎相見的共識[44]:96

1970年代,毛澤東提出「一條線」的外交方針,主張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團結起來、爭取第二世界國家的支持,和美國建立一道反對蘇聯霸權的戰線;同時,由於中蘇關係陷入緊張,《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已名存實亡,中國亦決定不把條約延期[44]:98, 112

其後,蘇聯決定調整戰略,希望能緩解與中國的矛盾,改善對華關係[34]:59。1982年3月,勃列日涅夫發表「塔什干講話」,指出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施行的政策不符合社會主義,但蘇聯從不否认中国有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有主权,不會支持两个中国;他否认对中国有领土要求,同意就边界问题與中國谈判,又回憶中苏兩國關係友好緊密的時期[59]。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蘇聯派代表就邊界糾紛舉行會談,雖未能解決边界爭議,卻改善了民間的氣氛[34]:60

後來,戈巴卓夫在1985年3月上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一職;同年7月,他發表「海參崴講話」,計劃與中國磋商邊界問題,又表示考慮從蒙古撤出一定數量的蘇聯兵員[34]:60。1988年12月,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錢其琛正式訪問蘇聯;翌年中旬,戈巴卓夫到訪中國,中蘇關係終於得以正常化[34]:60–61。此後,中蘇關係發展順利[34]:142

1991年5月,時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出訪蘇聯;中蘇雙方簽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成立勘界委員會,又決定了一些爭議島嶼主權誰屬,解決了97%的中蘇東段邊界爭議[60]:228–229

經貿關係

1939年中旬,中华民国和苏联的代表在莫斯科签订《中苏通商条约》,規定兩國須在税項、通关手续等事宜上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又容許兩國在雙邊貿易時检验和限制另一國出口的貨物[6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蘇貿易得到大規模的發展:截至1950年,蘇聯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國;截至1953年,蘇聯出口到中國的總額佔蘇聯對外貿易額的18%[62]。在中苏兩國最為友好的時期,苏联向中国供應的工业器材多是重工业设备,這些设备的價錢一般比美國、英國的市场价格英语Market price便宜[62]。此外,苏联也向中國提供援助,派遣專家來華,協助改善經濟[34]:58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承諾援建逾百個大型項目,如製藥廠火電廠飛機製造廠英语Aerospace manufacturer拖拉機廠等,促進了經濟建設[44]:74–75;為補償蘇聯在華援建,中國向蘇聯供應了橡膠等物資[43]:73

1958年,隨着中蘇關係的惡化,蘇聯單方面撤銷援助中國核工業的協定,又撤回全數在華專家[44]:191

文化關係

莫斯科中山大學是一所專門為中國勞動者而設的學府,圖為該校的一群學生。
在伏尔加河听到长江的声音,
中国人民看見克里姆林宫的光芒。
我們不怕軍事風暴,
人民意志比風暴強;
全球頌揚我們的勝利。
蘇聯歌曲英语Music in the Soviet Union《莫斯科-北京》

十月革命後,蘇聯獨有的漢學開始形成;莫斯科東方學研究所英语Moscow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全俄東方學家學會等學術機構先後成立,也有不少東方學雜誌刊物出版[63]。當時的知名漢學家包括瓦西里·米哈伊洛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博里斯·弗拉基米爾佐夫等人,他們的研究涵蓋中國考古學英语Archaeology of China中國文化史蒙古學文言文蒙古學等範疇[63]

瞿秋白是十月革命後首個到蘇聯採訪的知識份子;他在當地創作了大量的散文時事通訊,又開始研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俄國文化,撰寫相關的書籍[23]:45, 57。瞿秋白在俄羅斯生活了2年;回國後,他專心鑽研和推廣俄國文化[23]:59–60

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又稱莫斯科东方大学)由布爾什維克创立,专门負責培训東方世界人民和俄羅斯東部的少数民族,使他們成為共產主義者;大学招收不少中國學生,他們大多由中國共產黨选派,需接受严格和具紀律性的训练[64]。截至1924年,莫斯科东方大学約三分之一的的外国學生為中國人;該校首批中國學生包括罗亦农刘少奇任弼時曹靖华蔣光慈等人[64]

孫中山病逝後,蘇聯當局決定在莫斯科開辦一所專門為中國勞動者而設的學府(即後來的莫斯科中山大學),又向國民黨招募學生;雖然統計數據顯示中山大學的學生多為國民黨人,但當時的「聯俄容共」政策允許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因此有學者估計身為共產黨員或共青團員的學生實際上佔了近68%[65]:243–245

1945年8月,苏軍進駐被日本佔據40年的旅大(即現在的大連);為了使當地人民能對蘇聯有更深的了解,苏軍於翌年創辦一份名為《實話報》的中文報章,介紹蘇聯的文化經濟地理歷史,報導中國和世界的重大新聞事件,抨擊國民黨和美國,宣傳中蘇友好[66]

在中蘇關係密切時,俄語成了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普遍選擇,中國的教育政策也全面地仿傚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大規模裁減綜合大學、建立單科大學,制定統一的教材教案,並減少文科學生、增加理科學生[27]:48。與此同時,很多翻譯後的蘇聯書籍被介紹到中國[27]:48;蘇聯傳記體小說英语Biographical novel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其中一例,此書受到中國讀者的歡迎,被多家出版社翻譯為漢語[67]:48。當時,蘇聯電影在中國也很流行[48]

在1950年代,中苏兩國音乐的交流高度政治化;當時的中國引入苏联在音乐教育创作、表演等方面的經驗,也有苏联音乐家來華[68]。中國音乐学家薛范合共翻译了近1000首俄羅斯或蘇聯的歌曲,當中既有俄國民俗音樂、也有苏联音樂作品[69];他的译作包括《斯拉夫送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顿河好汉》等[70]

後來,中蘇之間的學術交流受到文化大革命影響;在此期間,中方曾驅逐蘇聯的記者,蘇聯當局也曾和中國留學生爆發衝突[57]:123–124。文化大革命期間,蘇聯經常以霸權、独裁等負面形象出現在中國的文艺创作裡;中蘇糾紛稍為緩和時,關於蘇聯的中國文艺作品有些是描写異國人反抗沙俄或苏联侵略,有些則以緝捕苏联间谍為題[71]

俄羅斯聯邦時期

政治關係

圖為俄羅斯总统普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溫家寶

1991年末,蘇聯解體,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蘇聯加盟共和國分別成為了獨立的國家[7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當年12月27日宣佈承認俄羅斯聯邦政府[44]:142;同日,錢其琛致電俄羅斯聯邦外交部部長安德烈·科济列夫,表示中方決定改任原來的駐蘇聯大使王藎卿為中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72]

中方對中俄关系的原則有「三好」和「三不」,其中「三好」是指中俄兩國是好伙伴、好朋友和好鄰居,「三不」則是指中俄不會結盟、不會彼此對抗、也不會聯手針對第三方[44]:170–171

1992年12月,俄羅斯总统叶利钦应国家主席杨尚昆邀请访问中国,[73]叶利钦与江泽民总书记和杨尚昆主席进行了会晤,兩國領導人签訂联合声明,把中俄关系提升至「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層次;1994年下旬,江泽民出访俄羅斯,兩國領導人再次签署联合声明,決定使中俄关系成為「建设性伙伴关系」[74]。其後,叶利钦在1996年4月再度访华,与江泽民舉行会谈;中俄領導人签署第三次联合声明,宣布建立中俄之間「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75]

2001年7月中旬,江泽民與俄罗斯总统普京簽訂有效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確定了中俄兩國合作的原则;其後,江泽民表示条约将以法律形式鞏固中俄友好,並规划了中俄關係在21世纪的發展[76]。2004年10月中旬,中俄兩國簽訂《中俄邊界東段補充協定》,成功勘分98%的東段和西段國界;翌年,剩餘部分國界的勘分和相關立法程序亦告完成,中俄領土爭議到此為止[15]:185

2008年5月,四川發生大地震,造成大量的傷亡和嚴重的經濟損失;中國政府在地震後接受了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援助,其中俄羅斯既向中國提供救災物資,又派出救援隊伍來華[44]:182–183。同年10月13日,半个黑瞎子岛正式交付中国,至此中俄东段边境最终确定[77]

經貿關係

2013年,中俄兩國的雙邊貿易總額为683.3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516.9亿美元到俄罗斯,俄罗斯則出口166.4亿美元到中国,逆差350.5亿美元;截至2013年,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第六大的出口市场,亦是俄罗斯主要逆差来源地之一[78]。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包括礦产化學工業产品等,中国則主要出口机电产品英语Electromechanics纺织品(及其原料)、卑金屬(及其製品)等商品到俄罗斯[78]

2011年,中國合共对俄罗斯直接投资3.03亿美元(不包括金融业),涉及的领域包括能源矿产资源林业等,俄罗斯对中國的投资則涉及制造业、运输业等领域;同年,中俄兩國合共签署了總金额為13.8亿美元的工程承包合同[79]

中國的綏芬河市是中俄兩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貿易口岸,提供各式各樣的貨品,貨物出口到近乎半個俄羅斯的地區;在綏芬河市,一些商場內的店鋪專門招待俄羅斯人,不欲華人光顧[80]。同時,俄屬遠東的市場幾乎被中國貨物壟斷,一些俄羅斯人對此感到憂慮[80];曾有民意調查在2007年詢問俄羅斯人對國家出現中國勞工、中國企業和中國貨品的喜惡,發現21%的俄國人厭惡當地商鋪出現中國貨品、48%的俄國人厭惡當地有中國企業、41%的俄國人厭惡當地中國勞工日益增加,這是因為到俄羅斯經商的中國人不認識當地文化和法律,也不願融入當地社會[81]:288–289。雖然俄屬遠東地區勞動力不足,但俄羅斯近年推行了新措施,趕走俄屬遠東的部分中國人[81]:289

有些中國人企盼着到俄羅斯工作,也有俄羅斯人要為生計而在華就業[80]。逾萬名华人在海参崴定居和營商,他们所从事的行業包括飲食業、房地产業、第三产业等,經常遭受俄羅斯警察英语Police of Russia幫會勒索[82];中國則有俄羅斯人在專門服務自己同胞的餐廳工作[80]

軍事關係

2010年紀念衛國戰爭勝利閱兵儀式的完整片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曾向俄罗斯採購大量軍備,如导弹直升機驱逐舰潜水艇等,亦有購買零件,为俄羅斯国防工业带来收入,但中俄的軍火貿易和軍事合作曾在2006年至2008年陷入停滯[83]

2010年5月,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胡錦濤親自赴莫斯科出席紀念衛國戰爭勝利的閱兵儀式,又在無名烈士墓前獻花;他表示,中國和俄羅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締結的友誼,是現在中俄友好的基礎[84]

2013年8月中旬,中俄兩國在切巴尔库尔進行反恐軍事演習,名為「和平使命―2013」;演習旨在令中俄兩軍能在沙場上並肩作戰,以及提供兩軍交流反恐策略的機會[85]

2014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俄羅斯海軍東海舉行名為「海上聯合-2014」的聯合軍演,兩軍派出參與軍演的軍備有艦艇潛艇固定翼飛機等,是中俄兩國海軍在東海舉行的第一次軍演[86]。演習過程中,曾有日本自衛隊用機進入演習區域,但遭到解放軍战斗机的阻攔,亦有傳聞稱日本方面有偵察船偽裝為漁船,到軍演區域搜集情報;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批評日本的上述行為危險和挑釁[87]

文化關係

俄羅斯总统普京與中華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錦濤出席2007年「中國年」。

远东联邦大学莫斯科大学梁赞国立大学英语Ryazan State University喀山國立大學等18所俄羅斯學府均設有孔子学院[88]。其中,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由北京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合作建立,開設汉语、书法中医武术等课程;截至2014年5月,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共有約2000名已毕业的学员[89]

2005年7月,中俄兩國宣布將在2006年和2007年互办「国家年」活動,中國在2006年舉行「俄罗斯年」活動、俄罗斯則於2007年舉行「中国年」[90]。中国「俄罗斯年」活動包括音乐会书展科技论坛等,不單是文化交流,也牽涉到中俄兩國的經貿和軍事往來[91];俄罗斯「中国年」的活動則有影展郵票展覽英语Philatelic exhibition烹饪比赛等[92]。繼互办「国家年」後,中俄兩國在2009年和2010年互办「语言年」,「俄语年」的活動包括俄语教师评比、寫作比賽等[93],「漢语年」的活動則有美术展英语Art exhibition、文艺晚会等[94]。其後,中国在2012年舉辦「俄罗斯旅游年」,俄罗斯則在2013年舉辦「中国旅游年」[95]

參見

参考資料

  1. ^ 1.0 1.1 陸運高. 中國歷史版圖紀年新編. 中華書局. 2013. ISBN 9789888263189. 
  2. ^ 俄罗斯古城堡遗址疑似唐朝公主夏宫. 北京日报. 2008-01-06 [2015-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9). 
  3. ^ 許湘濤. 俄羅斯及其周邊情勢之研究. 秀威出版. 2008. ISBN 9789866732577. 
  4. ^ 中国近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 1999. 
  5. ^ 刻于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碑记》记载: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愿)锐十航,五至其国,扶谕慰安,设奴尔干都司。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东青方物朝贡。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宮崎正勝; 葉婉奇 (譯). 圖解東亞史. 易博士文化出版. 2004. ISBN 9867881400. 
  7. ^ 1858年5月28日 《瑷珲条约》签订. 人民网. [2015-03-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8). 
  8. ^ 8.0 8.1 楊爾瑛. 恰克圖條約. 中華百科全書 1983年典藏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2). 
  9. ^ 9.0 9.1 9.2 9.3 婁壯行. 俄國史. 岳麓書社. ISBN 9787807617495. 
  10. ^ 沈平. 世界看中國:海參崴對中俄關係的意義. BBC中文網. [2015-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21). 
  11. ^ 11.0 11.1 王春良; 李蓉. 简论沙俄侵占中国唐努乌梁海.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 
  12. ^ 簡江作. 韓國歷史與現代韓國.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5. ISBN 9789570519891. 
  13. ^ 闫冬. 日俄战争中日俄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暴行研究 (学位论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4. ^ 李志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时期的赴俄华侨.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6, (5). 
  15. ^ 15.0 15.1 15.2 邢莉. 不可不知的俄罗斯史.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60977515. 
  16. ^ 16.0 16.1 16.2 张杰. 17~19世纪清朝与沙俄商贸关系探究.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0, (6). 
  17. ^ 叶柏川. 17—18 世纪清朝理藩院对中俄贸易的监督与管理 (1).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2012 [2015-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7). 
  18. ^ 明清晋商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选择原因分析.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 
  19. ^ 19.0 19.1 雪珥. 沙俄大黄转卖利润逾十倍 大黄成中国制裁武器. 南方网.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1). 
  20. ^ 葛劍雄. 中國移民史.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ISBN 9789571139494. 
  21. ^ 21.0 21.1 乐峰. 东正教与中国文化. 世界宗教文化. 2002, (3). 
  22. ^ 俄罗斯东正教驻北京使团的由来. 人文丛刊 (学苑出版社). 
  23. ^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23.12 23.13 黃定天. 中俄文化關係史稿(17世紀-1937年). 長春出版社. ISBN 9787544515313. 
  24. ^ 蒋肖斌. 托尔斯泰曾尝试理解孔孟与老子. 中国青年报. 2014-09-30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25. ^ 張曙光; 周建明. 中美解凍與臺灣問題--尼克松外交文獻選編. 中文大學出版社. ISBN 9789629962463. 
  26. ^ 26.0 26.1 苏联红军多次进入新疆作战:扶植军阀.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5-03-12 [201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5). 
  27. ^ 27.0 27.1 27.2 27.3 27.4 周子峰. 圖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8931255. 
  28. ^ 郭荣华; 贺瑞虎. 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江西师范大学马列部). 1998, (2). 
  29. ^ 康正果. 百年中國的譜系敘述.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1. ISBN 9789570838169. 
  30. ^ 滕仁. 再论《奉俄协定》. 西伯利亚研究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院). 2014, (2). 
  31. ^ 31.0 31.1 31.2 31.3 中東路事件與"保衛蘇聯" 英雄氣短張學良. 中蘇關系史綱(1917—1991). [201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7). 
  32. ^ 蘇墱基. 亦狂亦俠亦溫文. 遠流出版. 2003. ISBN 9789573250272. 
  33. ^ 中共党史珍闻录.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 ISBN 9787220085192.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余非. 當代中國國情與外交拓展 增補版.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4. ISBN 9789620436727.  已忽略未知参数|month=(建议使用|date=) (帮助)
  35. ^ 茅民. 复兴记. 2014. 
  36. ^ 36.0 36.1 王真. 解放軍教授:蘇聯援華抗日的動因與效果. 北京日報.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31). 
  37. ^ 37.0 37.1 肖洪. 试论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政策演变 (学位论文). 
  38. ^ 陳敬堂. 寫給香港人的中國現代史. 中華書局. 2014. ISBN 9888290827. 
  39. ^ 39.0 39.1 陳水逢. 日本近代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 ISBN 9789570505801. 
  40. ^ 曹艺. 中共对《苏日中立条约》的态度论析. 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41. ^ 樊明方. 唐努乌梁海并入苏联始末.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1997, (2). 
  42. ^ 楊爾瑛.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中華百科全書 1983年典藏版.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楊先材; 張豈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ISBN 9789571129136. 
  44. ^ 44.00 44.01 44.02 44.03 44.04 44.05 44.06 44.07 44.08 44.09 44.10 44.11 44.12 耿向東. 圖解當代中國外交.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628931460. 
  45. ^ 马保奉. 开国迎外使 罗申第一人. 世界知识. 2007, (8). 
  46. ^ 邁向世界第一步——新中國首位駐外大使履新記. 新華社. [2015-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3). 
  47. ^ 47.0 47.1 47.2 47.3 吴皓 (编). 揭秘:毛泽东首次访苏逼斯大林重签友好条约. 人民网-文史频道. 2011-01-10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05). 
  48. ^ 48.0 48.1 外交方略. 百年中国. 第29集. 中國中央電視台. 
  49. ^ 沈志華. 蘇聯為何沒否決聯合國出兵朝鮮的議案?. 文史參考.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50. ^ Robert Jackson. 戰鬥機. 知書房出版集團. 2007. ISBN 9789578320727. 
  51. ^ Sergeĭ Nikolaevich Goncharov, John Wilson Lewis, Litai Xue.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9780804721158. 
  52. ^ 毛澤東緣何沒有出席斯大林葬禮.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11-06 [2015-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5). 
  53. ^ 沈志華. 1956年10月危機:中國的角色和影響——“波匈事件與中國”研究之一. 歷史研究. 2005, (2). 
  54. ^ 李壮. “中苏论战”的历史回顾 (学位论文). 
  55. ^ 李鹏. 中苏同盟破裂原因探析 (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56. ^ 56.0 56.1 56.2 56.3 朱岩. 中俄双方视角下的珍宝岛事件. 党史博采. 2012, (6). 
  57. ^ 57.0 57.1 57.2 何函潔. 中共處理邊界爭議的戰略選擇(1949-2009)-守勢現實主義的驗證. 思行文化. 2013. ISBN 9789868995567. 
  58. ^ 58.0 58.1 茅民. 复兴记(下册) 3. 
  59. ^ 吴跃农. 从“塔什干讲话”到“海参崴讲话”——中苏关系正常化历程(上). 党史纵览. 2011, (8). 
  60. ^ 姚占新. 中国通史. 玲子传媒. 2013. ISBN 9789810751289. 
  61. ^ 朱杰勤; 黄邦和; 张劲草; 林远辉; 张祥晖 (编). 《中苏通商条约》. 中外关系史辞典. 
  62. ^ 62.0 62.1 徐长萍. 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出现的背景分析. 黑龙江史志. 2009, (11). 
  63. ^ 63.0 63.1 白云飞. 苏联中国学发展述略. 西伯利亚研究. 2009, (3). 
  64. ^ 64.0 64.1 王奇. 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培训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志士的摇篮.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 
  65. ^ 余敏玲. 國際主義在莫斯科中山大學,1925-1930 (PDF).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6 [2015-03-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3-31). 
  66. ^ 刘影. 一份苏军办的中文报纸. 党史纵横. 2006, (11). 
  67. ^ 方长安; 卢松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新中国“17年”的传播研究. 广东社会科学. 2006, (4). 
  68. ^ 李然. 社会学视域下的中苏音乐交流 ——以苏联音乐专家在中国(1954-1960年)为例 (学位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69. ^ 倪绍陆. 永不疲倦的薛范——记薛范先生在歌曲译配领域的成就. 人民音乐. 2014, (8). 
  70. ^ 薛范. 薛范主要著译作品一览. xuefan.net. [2015-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4). 
  71. ^ 孔源.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大众文艺里的苏修形象. 俄罗斯文艺. 2012, (3). 
  72. ^ 72.0 72.1 中國同獨立後的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建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73. ^ 1992年12月17日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人民网. 
  74. ^ 殷卫国. 中俄国家利益交合及安全合作前景评析.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0, (3). 
  75.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5-04-06]. 
  76. ^ 2001年7月16日 中俄两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人民网.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1). 
  77. ^ 中国新闻网. 半个黑瞎子岛今日回归中国(组图). 2008-10-14. [2015-04-20]. 
  78. ^ 78.0 78.1 2013年俄罗斯货物贸易及中俄双边贸易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2015-04-06]. 
  79. ^ 2011年中俄经贸合作简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经商参处.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80. ^ 80.0 80.1 80.2 80.3 中俄邊境-綏芬河(中國). 邊城故事. 第9集. 2014-11-30. 高清翡翠台. 
  81. ^ 81.0 81.1 海外華人之公民地位與人權. 獨立作家. 2014. ISBN 9789869082501. 
  82. ^ 刘琼 (编). 深入俄罗斯滨海边疆:辛勤华人经商初具规模. 中国新闻网. 2005-05-25 [2015-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7). 
  83. ^ 俄罗斯希望中俄之间的武器交易不要“停滞”. 环球时报•环球网. 2008-05-28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84. ^ 胡錦濤出席俄衛國戰爭65週年慶典後返京. 中國新聞網. 2010-05-10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7). 
  85. ^ 刘威 (编); 王玉山. 中方副总导演详解“和平使命—2013”四个亮点. 新华网. 2013-08-15 [2015-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7). 
  86. ^ 中俄海軍在東海舉行海上聯合軍演. 人民網. [2015-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7). 
  87. ^ 日艦偽裝漁船 刺探中俄軍演. 文匯報. 2014-05-27 [2015-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3). 
  88. ^ 关于孔子学院/课堂.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89. ^ 曹昆 (編); 刘旭; 屈海齐. 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成功举办中俄青年论坛. 人民网. 2014-05-19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6). 
  90. ^ 岳连国. 俄第一副总理高度评价中国“俄罗斯年”活动. 新华网. 2006-12-13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6). 
  91. ^ “俄罗斯年”圆满成功:伟大的创举 丰硕的成果. 新华网. 2006-11-10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92. ^ 关健斌. 俄罗斯“中国年”下基层活动丰富多彩. 中国青年报.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7). 
  93. ^ 张光政. 中俄“语言年”增进了解. 人民日报. 2009-03-26 [2015-04-06]. 
  94. ^ 丁洋 (編); 姜辉; 曹曦. 俄罗斯“汉语年”中俄青少年联谊活动在黑河学院开幕. 东北网. 2010-10-23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95. ^ 2012-2013中俄旅游年. 國際在線. [2015-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