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电视台
公共电视台 | |
类型 | 无线电视、数位电视 |
---|---|
品牌 | 公视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开播 | 1998年7月1日 |
可收视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创立 | 1998年7月1日 |
Dimo TV | |
公视主频道 | |
官方网站 | www.pts.org.tw |
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Taiwan Public Television Service Foundation | |
---|---|
公司类型 | 基金会 |
成立 | 1998年7月1日 |
代表人物 | 董事长:陈春山 总经理:胡元辉 |
总部 |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内湖区康宁路三段75巷70号 |
产业 | 媒体业 |
产品 | 公视主频道、Dimo TV |
网站 | http://www.pts.org.tw |
公视主频道 | |
---|---|
File:PTS Channel Logo.png |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开播日期 | 1998年7月1日 |
播出地区 | 台湾 |
总部地点 | 台湾台北市 |
网站 | [[1] 频道官方网站] |
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简称“公视基金会”、“公共电视台”、“公共电视”、“公视”、“PTS”,是依据中华民国《公共电视法》,为服务公众而成立的一家独立的全民共同拥有的公共媒体,是台湾唯一真正以民为尊的电视台,不受任何政府、政党及利益团体的控制。公视与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中华电视公司、民间全民电视公司并列为中华民国仅有的五个无线电视台,简称无线五台。
历史
缘起
1982年6月,行政院新闻局成立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研究委员会,邀请学者专家研究如何设立一个“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最后决定:将公共电视节目委由电视台、社团及有关文化、教育学术机构,或国内民间广告、传播业者承制,亦可选购国内外节目成品;周一至周五,每天播出三个公共电视节目,每个节目长度三十分钟;周六及周日,每天播出一个公共电视节目,每个节目长度六十分钟;分别利用原先的老三台夜间联播时段及夜晚收播后延长播出,作为公共电视节目时间。1983年,行政院新闻局提出“公共电视节目制作中心”计划草案,但因经费过高、人力庞大而搁置。1984年,行政院新闻局设立公共电视制播小组,征用三家无线电视台的时段播出公共电视节目。
1984年5月1日,第一个公共电视节目《大家来读三字经》在台视播出。1986年,制作公共电视节目的任务转由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下设的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负责,仍然征用三台时段。广电基金的公视节目没有专属频道播出,在三台借用的时段经常被调动,影响观众收视权益。
公共电视节目的效果始终不彰,前中视董事长楚崧秋认为原因主要有三:
- 公共电视节目仍系依附在老三台的频道上,观众不容易分辨何者为一般节目、何者为公共电视节目,依然凭观众直觉之兴趣来选择爱看的节目。
- 公共电视节目穿插于一般电视节目之间播映,很难使观众留下记忆并准时收看。
- 公共电视节目每次播出一个,形成孤军奋斗,无法产生持续力,更难有“以节目带节目”、“以前段领后段”等电视节目收视惯性作用。
公共电视台的历程
方案讨论
1973年,在中国国民党十届五中全会上,陈立夫建议成立公共电视。五中全会通过决议,成立“改进电视专案小组”,由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兼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黄少谷担任召集人;但是由于老三台主要投资人都是这个专案小组的成员,导致这个专案小组无法达成使命。1980年,当时的行政院长孙运璿先生首度倡议建立公共电视台。当时台湾的政治环境,仍然处于戒严状态;而在电视生态方面,交通部严格管制无线电波,只允许已经成立的老三台制播以营利为目的的节目。这样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公视最初的发展由官方主导。
1991年,行政院核定《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设置要点》,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据此成立,主管机关为行政院新闻局。广电基金也在公视筹委会成立后,卸下制作公共电视节目的任务。公视筹委会成立后,开始推动《公共电视法》的立法,以及公视建台的各项准备工作。公视开始定期试播。此时,台湾社会刚刚解严,民主化的浪潮兴起,社会运动方兴未艾;公共电视的推动,不再由官方单方面主导,民间社会的力量亦开始积极参与。
1993年,行政院将《公共电视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审查;同时,一群文化界人士组成公共电视民间筹备会,以彰显公共电视的民间性格,并针对公视法提出主张、进行游说。 1993年12月,《公共电视法》草案在激烈的辩论下通过一读。1994年8月,《公共电视法》草案进入二读,但过程并不顺利。之后,经过立法院五个会期的讨论,仍然无法完成二读。民间推动公共电视建台的力量,仍然源源不绝。
1996年9月,一群关心公共电视的学术、文化界人士组成公共媒体催生联盟,结合各界支持公共电视的力量,促使《公共电视法》通过。1997年4月,由于公视筹备多年,政府已投注大量的人力、物力,却迟迟不能让公视建台,因而出现“终止公视建台”的主张。公共媒体催生联盟与公视职工联谊会结合社会上各种关心公视的力量,发起各项“拯救公视”的活动。 终于在1997年5月31日,经由民间锲而不舍的游说及立法院密集的政党协商,立法院三读通过《公共电视法》。
建台与发展
1997年7月,公共电视过渡时期营运规划小组成立,负责规划未来的公视营运计划。公共电视过渡时期营运规划小组依据《公共电视法》第一条所揭橥的公视精神,确认公视的使命在于:维护民众表达自由及知的权利,提高全民教育和文化水准,并促进民主社会发展,增进公共福祉。
1998年1月,第一届公视董监事人选(共18人)经立法院推举的审查委员会审议通过。1998年3月,公视董监事召开第一次会议,选出吴丰山为董事长,贺德芬为常务监事。1998年7月1日,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正式成立。至此,公视完成长达十八年的建台历程,并于同日开播,定频在有线电视第53频道。
1998年10月24日至1998年11月16日,公视与《中国时报》、HI-MEDIA、新浪网合作,同步在网际网路上即时转播九场北、高市长暨原住民立法委员选举电视辩论会,缔造亚洲首次的网路同步直播的政治选举辩论会。1999年10月20日,NHK捐赠阪神大地震一系列精彩影片独家播映权给公视,让公视的震灾报导进入国际化的全面报导层次,对九二一大地震后的台湾民众提供最完整的震灾资讯。1999年11月10日,公视捐赠多项节目做为国内第一所未来小学“健康国小”电视教学教材,为国内媒体教育迈向另一个里程碑。1999年12月31日至2000年1月1日,公视与全球87国联播25小时又10分钟的《2000Today——迎千禧全球连线》节目,实现“地球村”的理想。2000年5月, 针对“公众近用”理念制作的《大家来开讲》、《全民对话录》等节目正式播出,是第一个提供社会大众及各群体公平参与及表达意见的媒体频道,落实“公共电视属于全民所有”的理念。2000年7月14日至2000年9月20日,公视于每周五晚间九点到隔日凌晨二点半播出每次长达五个小时的“核四再评估”会议,创下台湾首次及最长时间全程转播公共议题的无线电视节目。2000年10月5日,台湾检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颁发ISO9002证书给公视。公视成为全台湾两千多家申请认证单位中,以零缺点通过验证屈指可数的单位之一。2000年10月6日,公视在金钟奖入围48个奖项,居各台之冠,并在26个电视奖中囊括14项大奖。2005年1月1日起,公视定频在有线电视第13频道。
2006年7月1日,公视与中华电视公司合组成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
公视的使命
- 制播多元优质节目
- 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 深植本国文化内涵
- 拓展国际文化交流
旗下频道
主频道
Dimo TV | |||||||
---|---|---|---|---|---|---|---|
File:DiMo TV Logo.png | |||||||
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台湾) | ||||||
播出地区 | 台湾 | ||||||
总部地点 | 台湾台北市 | ||||||
网站 | [[3] 频道官方网站] | ||||||
收看方法
|
Dimo TV
- 为公视的数位频道,又称行动电视。
经费来源
公视第一年得到的政府捐赠为新台币十二亿元,自筹款为新台币三亿元。但依据《公共电视法》,政府捐赠的金额逐年递减10%,至第六年以后应为第一年政府编列预算金额的50%;因此,公视自筹款负担将逐年大幅增加;对于不能播送商业广告的公视而言,无疑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为避免过于倚赖政府捐赠,以增加公视财务独立性,公视的经费来源主要有:
- 企业赞助:由公、私立机构或企业团体提供经费,赞助播出之时段或节目,但不得促销特定商品或服务,不得与节目题材有任何关联或暗示,不得参与任何节目制播过程;因此,公视节目能够独立自主,避免伴随经费而来的干预。
- 个人捐赠:成立“公视之友”会员制度,会员以捐款的方式赞助公视,公视提供适当的回馈给会员。公视举办文化、教育、残障等公益活动时,会邀请会员担任志工。
- 其他财源:促销与公视节目相关之录影带、图书资料、教材及副产品等。公视摄影棚、剪辑、音效等设备,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且行有馀力时,予以出租,供其他传播公司、大学相关科系付费使用,以合理的租金做为硬体维护费用。
新闻
沿革
(本节所提及之时间皆以24時制表示。)
公共电视台目前正式新闻节目集中于晚上。原本的新闻节目《大世纪》在每天22点整播出,后来分成两个节目:由东吴大学政治系刘必荣教授所主持的《七点看世界》(每星期一至五19点整播出)及叶明兰主播的《公视晚间新闻》(每星期一至五21点30分播出)。后来,《七点看世界》改为两个节目:19点到19点30分为张玉菁主播的《寰宇新鲜报》以软性国际新闻为主,而原来刘必荣教授的国际新闻解析部分改为19点30分到20时整的《全球现场》。
自2004年,公视的新闻节目有大更动,变动如下:
- 《公视晚间新闻》,每周一至周五19时整至20时整播出,是由《公视新闻深度报导》沿革而来。2005年起,除了保持原本的播出时间之外,新增播出时间为每周六至周日19时整至19时30分。
- 《全球现场》,每周一至周五21时整至21时45分播出。
2005年,公视专为听觉障碍人士制播的《公视手语新闻》开播,播出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21时45分至22时整,主播是王晓书。王晓书请假时,通常是由陈濂侨或林丽君代班。2006年8月7日起,《公视手语新闻》停播。2006年9月11日起,改由《手语资讯站》继续服务听觉障碍人士。《手语资讯站》的播出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8时30分至9时,主持群与《公视手语新闻》相同。
2006年8月7日起,《公视晚间新闻》与《全球现场》的播出时间再更动:
- 《全球现场》,每周一至周五19时整至20时整播出。
- 《公视晚间新闻》,每周一至周五20时整至21时整播出,每周六至周日20时整至20时30分播出。《公视晚间新闻》与《全球现场》片头加注台湾公广集团的标志。
公视《全球现场》、华视《全球新闻周刊》与年代电视台《年代看世界》都是台湾少数的全面播放国际新闻及解析的节目。公视还有《原住民新闻杂志》、《客家新闻杂志》等其他新闻节目。
主播群
《公视晚间新闻》现任主播为黄明明(星期一至五)、叶明兰(星期六或星期日)、洪蕙竹(星期六或星期日)、张玉菁(星期六或星期日)。
《全球现场》现任主播为余佳璋(兼任公视新闻部主任),历任《全球现场》的解析者(兼任主播)有: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刘必荣、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罗致政、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永明。
评价
- 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管中祥认为:“台湾公共电视的新闻虽然不够耸动、刺激,也不会将蓝、绿政客当作大侠或魔鬼般的赞扬与厌弃,但至少听不到亲蓝或亲绿的批评。”(〈党政军退,谁接手?〉,2003年2月20日《台湾立报》。)
戏剧
周一至周五晚间连续剧
- 2000年:辗转红莲
- 1999年:人间四月天
迷你连续剧
人生剧展
2005年:侦探物语
寻找莲花、车票、台湾玉、童女之舞、开枝散叶、那年夏天的浪声、请听我说对不起、公主彻夜未眠、六轮之恋、带我回甲仙、瓦旦的酒瓶、美丽、风车、二只鱼,游啊游上岸、手机有鬼
国外影集
傲慢与偏见、清秀佳人、齐瓦哥医生、NCIS(重返犯罪现场)、浮华世界、白宫女总统、无翼之鸟、刺鸟、块肉馀生记、乱世红颜、富贵浮云(The Aristocrats)、丹尼尔的半生缘、红尘浮生录、米徳镇的春天、皇室情缘、锦绣佳人、恋恋冬季、孤雏泪
纪录观点
1999年12月起,台湾时间每周四22:00~23:00播出,是台湾唯一常态性的台湾本土纪录片公开播映管道。
重视独立观点,多元创作。在委制部份,鼓励题材与创作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开发【观点短片】,创作【影像诗】等。
自制纪录片则强调重大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完整颇析苏建和案的【岛国杀人纪事】、
深入探讨核电政策的【同床异梦】、尖锐刻划外籍婚姻的【我的强娜威】、
揭露 SARS疫情真相的【和平风暴】、
以及挑战台湾教育主流价值的教改系列纪录片【魔镜】、【九命人】等。
【纪录观点】影片【养生主-台湾流浪狗】得到 2001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春天-许金玉的故事】与【山有多高】获得2002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角落】与【山有多高】入选2003年国际公共电视影展Input,
是台湾电视台影片第一次进入Input。【山有多高】得到美国广电大奖Peabody Award。
【跳舞时代】获得2003年金马奖最佳纪录片。
【无米乐】 获得 2004年纪录片双年展台湾奖首奖与2005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
【猕猴列传】 获得 2005年台北电影节纪录片首奖。
影片素材资料库
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成立之后,为了实现“公视资源,全民共享”的观念,公视推出了影片素材资料库,提供各界免费下载使用。基于建立台湾公共数位影音资源全民共享的理念,公视的影片素材资料库,经过版权的厘清后,整理出包括植物、宗教、环保、医学、建筑以及民俗艺术等273则影片。这些影片是开放式版权,不过仅限于台湾地区非营利使用;而且使用者必须标明来源,也不可用在污蔑他人等用途。民众可以上公视网站查询相关资讯。
姊妹台
基本上,全球各地的公共电视台都是公视的姊妹台。请参阅“各国公共广播”条目。
困境
在台湾,一直有部分人士无法分清楚公共媒体及国营媒体的差异性,误以为公视是国营电视台。对此,2004年6月2日《工商时报》社论〈电视公共化才能促进数位经济〉指出:事实上,“公共”并不是“国营”,而是“去商业”;国营媒体不符合时代潮流,并且抵触台湾的广电三法;“去商业”能提升广电传播的深度,增进国民视听育乐的品质。
媒体改造学社认为:“每年九亿元的预算,让这个公共电视台顶多只能扮演补充商业电视之不足的角色,而且比较倾向提供菁英品味的节目,无法发挥积极和广泛的影响力。”“台湾的公共电视往往给人严肃、服务小众、不易亲近的印象;这是因为目前的公视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所作出的节目政策的选择。事实上,公共电视若有较充裕的经费,一样能作出叫好叫座,甚至外销它国的热门作品。台湾对公共媒体的想像一直停留在‘制作优质、小众节目’的阶段,认为公共电视的节目没有收视率、不具竞争力;包括台视总经理郑优在内的多个经营者,也担心公共化后将减少广告收入。会有这样的结果,除了内湖公视必须检讨外,目前的《公视法》第一条赋了公视‘弥补商业电视之不足’的定位,以及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也限制了公视的节目制作方向。”(〈公共广电集团问与答〉)
此外有部分泛绿支持者认为,公视表现出的色彩“太蓝”(过度偏向泛蓝),还是没有达到中立的要求。例如公视网站“《公视晚间新闻》讨论区”内的下列几个讨论串:
- 而反对此种论述的人则讽刺:难道偏袒泛绿的言论就是公平客观的言论了吗?
公视在与华视合并成公广集团后,在公广集团“资源共享”政策之下,公视新闻被批评“华视化”、失去了以往的水准、做不出市场区隔、在专业性与公正性等方面的表现更差了。例如〈公视新闻变了!〉及〈公视记者的集体焦虑〉。(但这也可能只是合并时的阵痛。)
参考书目
- 李永得等编,《公共电视年度报告》(2002年—2005年,一年一本,每年4月出版),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 楚崧秋 著,《一个电视新生的告白》,中国电视公司,1984年7月1日出版,第93至115页:〈我国广播电视现况及其相关问题〉。
参见
- 台湾电视台列表
- 公共广播
- 公共电视台在台湾棒球维基馆上的页面(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