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分立
系列條目 |
政治 |
---|
政治主題 |
權力分立(英語:Separation of powers),是國家統治模式的一種,其設計將各種國家公權力分散,不使其集中在單一機關內,讓這些分立機關產生互相制衡作用。這一名詞首先由啟蒙時代法國的哲學家孟德斯鳩所提出,而這樣的設計通常以三權分立(拉丁語:trias politica)而被熟知。
三權分立即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政府機構共同存在、互相制衡的政權組織形式,是當前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的一種政治制度。與其相對立的政權組織形式是議行合一制。
學說歷史
首次提出三權分立是著名的17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1689年到1690年寫成的兩篇《政府論》(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論文)。權力分離的形式包括行政、司法、立法,解決一些在政治制度可能出現的問題。該學說被廣泛認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證。
分權的目的
分權的目的在於避免獨裁者的產生。古代的皇帝以至地方官員均集立法、執法(行政)、司法三大權於一身,容易造成權力的濫用。即使在現代,立法、運用稅款的權力通常掌握在代表人民意願的議會中,司法權的獨立在於防止執法機構濫權。同時各種權力由於在行使的過程中獨立於其他公權力之外,不會受到其他權力所帶來的干擾,使權利的行使有了一定的靈活性,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國家的運行提高效率。
權力分立的實行
源於美國的總統制
美國的立國者對政府普遍採取不信任的態度。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力,他們接納了孟德斯鳩的想法,在美國憲法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在當時這種憲制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嘗試。至今美國聯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體中最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的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的矛盾。其中一種方法是採用議會制。在議會制之下,行政機關的領導來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行政、立法並不完全分離。現代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權分立。事實上,除了美國以外,所有開始實行民主便使用總統制的國家,它們的首次民主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相反議會制的成功率反而較高。
就算是三權分立最成功的美國,如何解決三個部門之間的矛盾仍然間中出現阻礙。1929年大蕭條時期,羅斯福上台頒布一系列法令,並通過國會授權取得美國總統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但美國聯邦法院卻經常駁回一些法令。結果1935年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數,宣布羅斯福的《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同年一名失業工人試圖利用《最低工資法》來取得工資補償時,被控方律師則直接指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來源請求]。羅斯福為推行新政,於1936年3月6日進行了「爐邊談話」,將矛頭直指司法部門,要求國會讓他無限制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數目,間接將司法部門置於行政部門管轄下。這就引起了全國範圍的激烈討論。後來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大法官認為《最低工資法》並無違憲。有人認為當時大法官是為了保證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讓。
其他的權力分立方法
英國式的議會制
英國和大多數大英國協國家使用西敏制的議會制,行政權和立法權有較大的聯繫,但司法權基本獨立。
此制度在世界各國也有相當的影響力,例如在1952年日本恢復主權後,「法案源自外國」的問題曾引起爭議。但在1945年未及1946年,已有許多憲法改革的公眾討論,麥克阿瑟的草擬很明顯是受到日本自由主義分子的思想所影響。麥克阿瑟的草擬並不打算推行美國式的總統制或聯邦制;相反的,草案採用英國式的議會制。這被日本自由主義分子視為取代歐陸式專制主義的明治憲法的最可行選擇。
源於法國的雙首長制
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共和時期議會民主制度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始創立並執行半總統半議會民主制(雙首長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並未改變。而最近幾年法國和德國的密切合作成為歐洲經濟一體化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例如在1999年歐元的流通就是一例。
中華民國的五權分立
理論上,中華民國採用孫中山所提出的五權憲法,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外,外加考試與監察二權。五權分立的思想是孫中山結合西方的三權分立與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提出的,並得到確認。按憲法,最高權力機關是國民大會,下面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監察院、考試院,分別行使五權。實際操作上,現代的中華民國政府已轉向雙首長制,即中華民國總統與行政院院長為主導行政的雙首長。
香港的權力分立
至於香港實行的權力分立,由於歷史原因,被認為是比較特別的。
香港殖民地時期的政制被稱為軟性獨裁,因為港督由英國任命,而立法局在1984年之前仍全由港督委任產生,可說政府完全控制行政、立法權,另外司法權是獨立於二權以外,但香港政府受英國普選議會監察。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有兩派不同意見。一派認為香港基本上行使三權分立的政治架構,因為《香港基本法》將司法、立法和行政權置於三個不同權力單位上。另一派則認為香港屬行政主導,不屬三權分立。如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認為香港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互相制衡,三權分立」[1],香港政府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認為行政與立法機關是「互相制衡、互相配合」,香港三權分立不同外國[2]。2007年,時任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吳邦國認為香港的制度不是三權分立而是行政主導,是處於中國的完全主權之下[3] 。
參見
參考文獻
- ^ 李國能:港司法獨立很重要星島日報,2010-01-12
- ^ 林瑞麟:港三權分立不同外國明報,2010-01-28
- ^ 「中央授予香港特區多少權,特區就有多少權!」 吳邦國閹了香港. 蘋果日報. 2007-06-07: A01 [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