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
外观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又稱為「大比」[1]。 参加考試人員,需有庠生、贡生等諸生資格。考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稱為「解元」,前五名稱為「經魁」。
雅稱與慣例
明清在各省省城「贡院」举行,因許多南方诸行省的生員赴帝都寄籍,報考直隸順天府之鄉试,準備中舉後直接參加會試,特別稱順天鄉試為「北闈」。北闈第一名按慣例須為直隸省順天府人,為「北元」;南方各省考中第二名也稱元,為「南元」[2]。
考试時間
每三年举行一次,考期在子、午、卯、酉年的秋八月,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天子登基、大婚、寿诞、庆典等加科,为恩科。
考试範圍
鄉試由朝廷选派翰林、内阁学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乡试,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各朝所试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学政是不能主持乡试的,学政负责主持院试,选拔秀才,并督察府、县的学官。
考试对象
乡试由天子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均准应试,但有过失而罷黜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院之人、父母丧事未满三年的,均不准应试。
参见
- 解元:乡试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