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池上飯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Flower8~zhwiki對話 | 貢獻2007年2月27日 (二) 03:46 (新條目)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差異) ←上一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池上鄉因而池上米而聞名,池上米則因池上飯包而發揚光大,目前全台灣打着池上米旗號的便當專賣店約有一千多家。
池上便當有着三大特點;
首先必須是使用池上米,
其次是用木盒裝盛,第三則是乾式便當。

池上便當為何又稱為池上飯包?何謂乾式便當?那一家店是池上飯包之創始店?

池 上 飯 包 的 傳 奇

說到池上飯包的傳奇,要由李陳雲老太太開始講起,老太太出生於日據時,小時常到池上火車站附近的冰店買枝仔冰,然後邊吃邊到隔鄰的李家餅店看做餅,慢慢的和餅店主人熟稔起來,陳老太太在十四歲時便到李家餅店打工。 李家餅店距火車站約五十公尺,所作之糕點因用料實在,手藝精湛,深受地方鄉里之肯定與愛載,店長之兒子在火車站工作,雖家就近在咫尺,常因工作關係未能回家吃飯,李媽媽便為他準備飯包,以便在站裏食用,因飯包做得精緻而且可口,站裏的同事便情商李媽媽為他們多做幾份,慢慢李家飯包的聲名傳了出去,李家飯店便開始兼賣飯包,成為池上飯包的創始店。 當時的飯包是名符其實的飯包,首先將二片竹葉平鋪在桌上,然後用手工捏三角飯糰四個,放置在竹葉上,加上李家特製之肉乾及一顆酸梅,然後將竹葉包起加上一張紙,再用水草繩綁起來。因飯包並不是即時食用,故盡量做得比較乾,可保持較久而不變壞,正宗的池上便當裏是沒有青菜,而且是乾乾的。 當年行駛的蒸氣老火車,從花蓮到池上要七小時,池上到台東要五小時。老祖母見到旅客中途找不到東西吃十份辛苦,就開始做飯包。那是用一點體諒的心情,賺一點微薄的利潤。 池上飯包是以曾經進貢日皇最好吃的池上米,配以李家祕方製作的燒肉、炸肉及古法醬菜,裝入會吸水氣使飯包更香Q好吃的木盒子後完成。
老祖母曾一再叮嚀:「飯包是做給出外人吃的,一定要做得好!」就是這種「古意的心情」,多年來讓池上飯包由東台灣池上鄉揚名至全省。
公元 2000 年10 月25日,集山事業機構導入新的經營團隊,傳承李家第三代技術鑽研新產品開發,推動連鎖加盟,使老店新開,從心出發,重新命名六十年老店為「悟饕池上飯包」,以『用心傳承、再造風華』的理念,定位國內外知名品牌,讓台灣獨特的池上飯包,走出自己一片天,在國際上發揚光大。

連結標題

-1859 咸豐九年,西拉雅人(馬卡道亞族)至『新開園』
-1910 明治43年,『新開園』改名為『池上』
-1939 昭和14年,李約典夫婦開始在月台叫賣蕃薯餅(池上飯包前身) 
-1948 開始製作『御便當』在池上月台叫賣, 每個定價1.5元(第一代飯包)
-1962 改用木盒包裝,池上通水、通電。(第二代飯包)
-1976 池上飯包菜色變化 (第三代飯包)
-1988 池上飯包店原址發生火災
-1990 池上飯包店遷店於現址池上鄉忠孝路259號
-1995 05.16,創立第一家悟饕池上飯包店
-2000 10.25,合併池上飯包老店正式改名『悟饕池上飯包』,並開放連鎖加盟(第四代飯包)
-2002 03.10,悟饕池上飯包入選年度十大風雲商品
-2002 06.09,池上飯包博物館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