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已死
外观
上帝已死是德國哲學家尼采最常被誤解的名言之一。它在尼采《快樂的科學》一書中出現了三次,後來又在其名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出現,成為名句。
解釋
「上帝之死」並不能照字面所述而解釋,尼采並不是說上帝在形而下的層面已死;相反地,尼采希望表達的是,上帝已經無法成為人類社會道德標準與終極目的。尼采明白到上帝已死代表現存道德標準的危機,因為「當一個人放棄基督信仰的時候,他就把基督教的一套道德觀從自己腳底下抽出來。這種道德觀完全不是不證自明的……當對上帝的信心這種基督教的主要信念被打破時,整個信仰就崩潰了:人的手中可以甚麼都沒有。」
上帝之死是說明人類再不能相信這種宇宙秩序的方法,因為他們已經無法識別這種秩序是否真正存在。尼采認為,上帝之死不單對人對宇宙或物質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絕對價值--不再相信一種客觀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個個體都包括在內。這種絕對道德觀的失去,就是虛無主義的開端。這種虛無主義令尼采盡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類基本價值的方法。意思是,尼采找尋的是比基督教價值更深入的宇宙觀。
尼采相信,大部份人都不認同(或拒絕認識)「上帝已死」這種觀念,因為他們內心深處都有深層的恐懼或憤怒。所以,當這種死亡被廣泛認識之時,他們會覺得十分痛苦,然後虛無主義變得猖獗,而且相對主義會在人類社會中成為法律--所有事物都是被許可的。這是尼采認為基督教相當虛無的部份原因。對尼采而言,虛無主義是所有理想化了的哲學體系的必然後果,因為所有理想主義都有像基督教道德觀一般的弱點--沒有「基礎」。所以他形容自己為「地下工作者」,發掘地底下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