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主義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アジア主義 |
假名 | あじあしゅぎ |
平文式罗马字 | Ajia shugi |
亞洲主義,或稱泛亞洲主義(英語:Pan-Asianism)、亞細亞主義,是日本及其他亞洲諸國團結起來反抗西方霸權主義的理想或運動。在20世紀30至40年代被日本政府當作政治宣傳,藉此對付歐洲及美國帝國主義,來助長自己的大東亞共榮圈政策。
概要
最初以排除歐美列強威脅及亞洲的統合為目標,在明治中期以前的日本,以興亞會為代表的「興亞論」是其專門名稱;其內容包括開國後的文明化、國家協同合作、國家合併、構築新秩序等,根據論述者的立場及思想而改變,並沒有一定的定義。另外,隨著國際情勢的變化,內容也有所改變。
最初亞洲主義是日本和中國与朝鮮間對等的合作關係;但是在江華島事件、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為原因引發的甲午戰爭後,原來的亞洲主義頓時改變,日本政府和國內新聞也藉此試著將對清朝及朝鮮的侵略合法化。甲午戰爭後的亞洲主義,和原來的和平協議路線背道而馳。
日俄戰爭以後的亞洲主義的定義,是以在東亞的日本為最優先前提,支持亞洲革命勢力的發展,最終以日本為盟主構築亞洲的新秩序(即大亞洲主義)。之後根據昭和研究會的「東亞協同體論」,演變為構築「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
1945年後,隨著日本戰敗,亞洲主義就此消聲匿跡。之後,國際上地區整合的潮流中誕生的「東亞共同體」的構想,也被認為和二戰前的亞洲主義有某種程度上的關係。
美國泛亞派
美國的泛亞派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美國東亞政策,泛亞派與中國通是對立的戰略:泛亞派認為美國在東亞政策應該是重視同盟(日本為最重要的東亞同盟)重於中國、美國應以日本為對東亞政策的關鍵發動者,中國通則認為日本雖然是重要且不可背棄的朋友、但中國才是關鍵,過去美國東亞政策是偏向中國通,而在2010年後,東亞政策已經慢慢轉向泛亞派(反中)。[1]
批評
2008年,日本经济学家渡边利夫在文藝春秋出版的著作《新脱亚论》(新脱亜論),反對東亞共同體,呼吁日本建立“海洋国家联盟”以应对“大陆国家”的崛起。2012年9月21日,時任拓殖大學校長的渡邊利夫說,前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曾發表一篇論文提到構築歐盟模式的東亞共同體構想,但是東亞並不存在共同的社會理念,東亞各國政治制度迥異、甚至不具備共通的安全保障;同時,東亞是由發展階段顯著不同的國家所構成,若強行套上東亞共同體構想,必然讓強國更容易控制弱小國家[2]。
2011年1月19日,日本立命館大學法學部名譽教授徐勝(Sung Suh)說,唯有超克西方普世人權和日本亞洲主義的虛偽意識,徹底清理日本對東亞民眾侵略和殖民的歷史並追究其責任,才能完成東亞民眾去殖民的課題,實現東亞民眾共同的和平未來,實現有普遍意義的東亞人權[3]。
2014年7月,北海道大学教授中岛岳志在潮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亚洲主义:走向不远的近代》(アジア主義 その先の近代へ),自稱“要从满面泥垢的亚洲主义中寻找璀璨文明的矿石”,“我们欲向未来进发时刻,必须凝视过去”[4]。
相关条目
備註
- ^ 【深度書評】評《一山二虎》美國觀點的日中關係論著
- ^ 李文輝. 渡邊利夫:釣魚台事件讓日本威信喪失. 中評社. 2012-09-22 [2015-08-23].
- ^ 徐勝(曾健民譯). 東亞人權的探索. 《思想》第21期. 台北: 聯經出版. 2012: 1-20. ISBN 978-957-08-3998-2. 已忽略未知参数
|month=
(建议使用|date=
) (帮助) - ^ 刘迪. “新亚洲主义”能否新年崛起?. 新民周刊. 2015-01-04 [201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