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

典范条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58.182.155.32留言2007年3月31日 (六) 08:00 行政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2°11′00″N 114°08′00″E / 22.18333°N 114.13333°E / 22.18333; 114.13333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区旗 区徽
自然地理(实际管辖区)
首府 无,政府总部位于中环 [1]
最大分区 离岛区(以面积计)沙田区(以人口计)
面积 [2]
  • 土地面积:1,104.04km²
  • 管辖总面积:2,755.03km²
  • 水域率:59.9%
最高点 大帽山,海拔958m [2]
时区 东八区UTC+8[2]
人民生活
法定语文 中文英文[3]
人口[4]
  • 总人口:6,935,900人(2005年)
  • 人口密度:6,420/km²(2005年)
民族 华裔:95% [5]
政治文化
政治体制 代议民主制
适用宪法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领导人 行政长官曾荫权
成立日
主要节庆
经济实力
货币单位 港元(HK$)
GDP HK$1兆4722亿9100万(2006年港府数据[6])(IMF数据排名35位
人均GDP HK$21万4710(2006年港府数据[6])(IMF数据排名26位
HDI 0.927 (,2004年列第22位
中央银行 香港金融管理局
其他资料
地区代码 HKG
文化象征
顶级域名 .hk
国际电话区号 852
卫星图像

香港,全称香港特别行政区粤语发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8]所辖的特别行政区,位处华南沿岸,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组成[2]。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

香港特别行政区是根据中国与英国共同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而成立的。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中原帝国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及至1980年代,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决定1997年7月1日香港结束英国统治,主权移交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方承诺执行一国两制,主权移交后50年内不会实行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亦可享受外交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是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并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而闻名于世[10]

历史

华治时期

宋王台石碑

英国占据香港之前,还未有“香港”一词,所以之前的历史皆附属于香港各地区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香港正式被纳入中原领土。到了唐朝开元二十四年,香港属于循州(今惠州市),屯门军镇[11]的二千驻守士兵(地点为今日的屯门)主力保护海上贸易。新界五族[12]也自唐朝起迁入现时新界各处,一直到南宋时期左右。

自唐朝起(因迁海而到清朝康熙年间止),香港的沥源(今沙田),大奚山(今大屿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种及产香也逐渐发展起来。据考证[13]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树制品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运至广州,然后送往销售。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大步(今大埔)一带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971年北宋开宝4年),九龙湾一带(今观塘)设官富场,派盐官驻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赵昰和宋帝昺赵昺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土瓜湾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结果大获全胜。清朝初年,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迁海,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8年)朝廷允许,新界五族居民陆续迁回。

英治初期

1840年代画家笔下的香港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义律在清廷与英国政府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并于1月20日由义律发出《给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称他和琦善之间“达成了初步协议”[14],其中包含“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并于1月26日于香港岛北岸的水坑口登陆。但由于清廷及英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穿鼻草约》的存在,但英国军方并没有撤出香港岛。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才正式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抗日及重光

File:Jap occupy hk.jpg
1941年圣诞节香港沦陷,日本皇军入城

中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数小时后,同时进攻马来亚及越过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间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军发生多场激烈战事12月25日,由于驻港英军战力不足,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开始了香港3年零8个月的日治时期

香港重光以后,英国国旗再次在香港总督府内升起。当时因国共内战再次展开,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后继的中国共产党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后,中、英双方就香港问题达成协议:中方无意收回香港主权,也不干预国民政府军民在香港的活动,用以换取英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

战后发展

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1959年-1997年

1950年代,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与西方世界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运物资、征集资金、收集情况的唯一地点。香港亦从转口港转为发展工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然而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大陆,红卫兵多次意图越过中港边境。后来左派公然响应国内造反派的号召,在香港多处策动暴乱。当时在香港街头放满写上“同胞勿近”的真假“菠萝[15],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其间有若干市民被真的炸弹及其他方法杀害。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以“长期利用、充分打算”的方针,坚持不打算收回香港,使这一件事情得以平息。

经历过1960年代末的暴动,港英政府于1970年代初调整了政策方针,逐步吸纳华人进入决策机制,减少危害英国管治香港的可能性。1973年由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香港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衰退,但自1974年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高速增长。1970年代中香港地铁开始动工,廉政公署成立,开始实施九年免费强迫教育,并进一步扩展公共房屋计划,如十年建屋计划居者有其屋计划,皆为香港未来的“经济奇迹”奠定基础。

1970年代初期,由于新界土地契约的问题,使港英政府不得不考虑香港前途的问题。英国政府曾经多次要求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新界的租约,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拒绝。在1980年代初,英国曾提出分拆香港的“主权”及“治权”,前者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但英国仍保留治权。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到北京提出这个方针,打算延续对香港的管治,但当时的领导人邓小平强烈反对及绝不让步,不过表示可以让香港人可享有“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因中方对收回香港立场强硬,期间香港的楼价、股票及港元汇价持续急挫,更于1983年9月出现港元危机,港元兑美元1982年约6港元跌至9.6港元兑1美元的历史低点。为挽救香港金融体系,港英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联系汇率制度[16],汇率定为7.8港元兑1美元。此后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实行至今。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英联合声明》。根据这份声明,英国需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即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在上述协定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会依照邓小平所提出的“一国两制”政策,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并保证香港除外交国防外,各方面都拥有高度自治。然而1989年,受到六四事件影响,香港部分人人心惶惶,使香港的资产价格下跌,移民潮再次出现。同年港英政府推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以稳定人心。

特区时期

File:Hong Kong handover.jpg
1997年6月30日午夜于香港会议展覧中心新翼礼堂举行香港主权移交仪式,标志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统治正式结束

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权移交,香港正式结束英国150多年的管治,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董建华为首任行政长官。然而,3个月后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构成重大负面影响。同年,香港更首次发现有人类感染甲型H5N1禽流感1999年,主要因为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香港经济略见起色。但随着美国的科网热减退,香港的科网泡沫亦随即破灭,及后于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香港经济无可避免持续衰退。加上以往香港扮演中国转口港的优势受到上海、广州和深圳的挑战,而且面对经济转型和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令制造业北移,失业、通缩问题随之而来。政府连串政策失误和不擅建立良好的公关形象,令政府处于弱势,社会不满气氛与日俱增,这股衰退潮一直持续至2003年尾仍未竭止。

2003年春季,由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爆发,香港各方面都大受打击。是次疫症中,香港有1755人感染,共299人死亡,为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失业率上升至8.7%的历史新高。同年年中,政府就《香港基本法第23条关于国家安全问题立法时,因处理失当,成为市民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导火线,引发同年7月1日的香港七一游行,最后政府只好暂时搁置立法。游行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落实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推行“港澳个人游”,并落实兴建港珠澳大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物流中心的地位,从而期望减少市民的不满。特区政府并开始制订人口政策吸引专才移民投资移民,以提升人口质素。2004年7、8月,香港开始出现轻微通胀,正式走出持续了68个月的通缩期。

2005年3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突然宣布因健康问题而辞职,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6月21日获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出任特首。同年香港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但被民主派议员批评过于保守,议案最终因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故2007年香港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及2008年香港立法会选举办法维持不变。

自然地理

香港在中国及亚太地区的位置

香港位处华南沿岸,北靠广东省、西背珠江口、南向南中国海。就地壳板块位置而言,香港位处欧亚板块之内,远离板块边缘600公里,因此发生强烈地震机会甚微[17]1874年2006年录得修订麦加利地震烈度五度或以上的有感地震仅6次,最强一次源自1918年香港东北偏东约300公里的汕头7.3级地震,在香港造成轻微损毁。[18]

地貌

香港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土地则有1,104平方公里,可概括为四大区域——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0多个离岛[19]。众岛屿以大屿山面积最大,而香港岛以南的鸭脷洲则是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岛屿[20]

香港是一座受到海水淹没的多山地体,山多平地少,地貌丰富。山脉走向为东北至西南[21],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平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如元朗粉岭等,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耕种。其余仅有的平地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岸,原来狭窄的土地现已经过多番填海而向外扩张。九龙及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则因港阔水深、四面抱拥,有利船只航行,获誉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22]。香港最初就是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平地开始发展,至今该区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脉所在。

生态

香港湿地公园的观鸟屋

碍于地形所限,香港仍有约75%土地为郊区,自然生态盎然。截至2006年6月,境内有超过3,100个维管植物品种或变种,境内繁殖的陆栖哺乳动物超过50种,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分别过百种。当中不乏香港独有或稀有品种,如香港茶Camellia hongkongensis)、葛量洪茶Camellia granthamiana)、卢文氏树蛙Philautus romeri)等。另外,香港位处亚洲候鸟迁飞路线上的中途站,新界西北部的米埔沼泽区最多候鸟栖息,所属的后海湾湿地自1995年根据《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濒危品种黑脸琵鹭亦会在香港过境。政府将部分郊区划为郊野公园特别地区,以保护陆地自然生态环境;亦设有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保护海洋自然生态。[23]

气候

气温及雨量半月平均值

气候方面,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背靠欧亚大陆、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四季分明。每年年底,西伯利亚聚积的高气压把干燥而寒冷的空气吹向低气压的太平洋,成为香港的冬季季候风。年中的时候,太平洋形成高气压,这股夏季季候风反而吹向欧亚大陆,为香港带来多雨潮湿的夏季。[24]

简而言之,每年约3月至4月为春季,气候温和潮湿,有能见度低。5月至8月为夏季,气温炎热,潮湿,降雨量高。9月至10月为秋季,大致凉爽,阳光充沛。夏秋两季是台风季节,香港有时受热带气旋吹袭。11月至翌年2月则是冬季,清凉干燥,高地偶有霜降。[25]

此外,香港市区高楼密布、人口极为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microclimate)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人口密度高的市区也令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香港市区天气炎热、烟霞密布的日子亦变得越来越长[26]

人文地理

行政分区

香港的行政分区

全港下设有18个分区,方便政府协调及管理地区层面的服务及设施,并鼓励市民参与地区事务。各区均设区议会,职能主要属咨询性质。区议会虽是香港议会制度的一部分,但并不具立法和审批政府公共开支的权力,亦无分区法律税收[27]

18个分区分别为:

香港岛 九龙西 九龙东
新界东 新界西

人口

香港平地少、人口多,市区人口密度极高,大厦往往有数十层楼。图为香港岛太平山山顶远眺维多利亚港的景色。

截至2005年,香港总人口达693万以上,令香港成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420人[28]。大部分香港人都住在高楼大厦,一般有40层楼以上,部分更达70层楼。而一个4人家庭普遍只能居住或拥有面积在400至800平方呎(37.2至74.3平方米)的空间。正因如此,香港在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仍然能够保留大量未开发的郊野土地。

香港自1950年代起推广的家庭计划,鼓吹每个家庭供养两名孩子为上策,经过50年的推广,现时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6个国家及地区中是最低的——每1000人中只有8.2个新生婴孩[29]。另一方面,香港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8.5岁,女性则为84.3岁。但随着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人口将越趋老化,估计香港65岁及以上的人口将由2004年的13%增长至2033年27%[30]

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占香港人口接近95%,但当中有一部分人士迁移到香港的最初目的是暂居心态,即使于香港成立地区性联谊会或商会仍以“旅港”两字作为标示。华人以外的种族,以菲律宾人人数最多,其次为印尼泰国英国日本。而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与来自印尼泰国一样,大部分是来港作家庭佣工,也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居港的菲籍歌手和乐师,于酒廊或消闲场所演奏。此外,也有不少由港英时期由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征召及招聘作为警察及当军(居喀兵)、银行护卫、建筑工人或在公立和津贴学校任教英语的南亚人。在香港定居的英国人大都在港英殖民时代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大企业和政府部门高层、专业人士和在公立和津贴学校的英语教师。在香港定居的日本人大都是来香港工作和定居的日资大企业高层。

交通

香港国际机场客运大楼

香港拥有高度发展及复杂的交通网络。公共运输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铁路巴士(公共汽车)、小巴(公共小型巴士)、的士(计程车)及渡轮等。其中,铁路是香港最主要公共运输工具,每日载客约412万人次[31];其次是专营巴士,每日载客约394万人次[32]。值得留意的是,香港是首个广泛使用电子货币于公共运输的地区。名为八达通的电子车票兼货币系统于2005年的总流通量达1,240万张。

由于香港人口密度高,对高载客量的交通工具有一定的需求,故此香港的巴士大多都是双层巴士。而行驶香港岛北岸的香港电车更是全球唯一使用全两层电车的车队。同样位于港岛的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梯系统,为世界最长的有盖自动行人电梯系统。而在大屿山昂坪360索道系统,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

香港道路的使用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33]。道路总长度有1,938公里,主要由街道、桥梁隧道等组成,并有8条主要的干线连接香港各地。而香港的行车方向仍根据英国殖民地时期的靠左行驶,有别于中国大陆。在香港注册的517,000架车辆当中,有64%是私人载客汽车,而每公里道路有约276辆车辆行走[34]。和其他国际大城市一样,香港同样面对着交通挤塞、旧区道路设计过时和汽车流量过大等问题。

除此之外,位于赤鱲角香港国际机场是全球第5繁忙客运的国际机场[35],是来往欧美以及亚洲及大洋洲航班的转机点。香港也因为政治上较为中立的地位,得以作为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旅客转运站。机场全日24小时运作,每年可处理旅客4 500 万人次及货物300万公吨,并曾获得不少国际奖项[36]。旅客可以透过机场快线及公路与市区连接,30分钟以内便可直达中环商业中心区。现时机场已分阶段进行扩展,满足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以及加强对珠江三角洲邻近地区的连接,进一步发展为区内旅客转运中心。

建筑及规划

位于金钟中银大厦

由于香港并不重视旧建筑的保留,因此只有少数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现存。取而代之,香港是一个充满现代建筑的都市,大量摩天大楼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形成全球密度最高最宽的天际线。维港景色更是香港吸引游客之处,一般会从太平山顶俯瞰或尖沙咀对望,有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美誉。香港的摩天大楼不限于商业大厦,不少住宅同样建得很高。全球最高100栋住宅大楼中,最少一半是位于香港。[37]。过去摩天大楼主要集中在香港岛北岸,但自从位于九龙的旧启德机场1990年代末搬迁后,政府大幅放宽高度限制,令九龙的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兴建。预计于2010年落成、位于西九龙环球贸易广场,将成为全球第四高的建筑物。另一方面,即使在远离市区的新界地区,楼高40层以上的住宅大楼,包括香港公共房屋,也并不罕见。

香港有不少著名的建筑,当中包括有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的中银大厦,其外型为棱柱状,就像“节节高升”的竹笋一样,为香港最瞩目地标之一。除此之外,由建筑师诺曼·福士特设计的汇丰银行总行大厦1985年重建完成之时,为当时全球最昂贵的建筑物。香港国际机场的建筑设计也是出自其手笔。而香港最高的摩天大楼,则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楼高415.8米[38]

香港桥梁的建筑技术也是位于世界前列。连接青衣岛马湾青马大桥,是全球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悬索吊桥,而邻近的汲水门大桥汀九桥,则分别为最长的行车及铁路斜拉桥和最长的三塔式斜拉桥

自从1950年代开始,香港政府积极规划很多建设项目,包括兴建大量公共房屋及其配套设施。同时,政府开始在新界各区设立卫星城市计划,到了2007年已设立了共9个新市镇,容纳人口约320万[39]。这些新市镇能应付香港人口的增长,分散市区过于挤迫的人口,从而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积极填海造地,以使市区有更多可用的土地,而未来市区发展的焦点包括有西九龙东南九龙等填海土地:前者将发展为一个文娱艺术区;后者则发展以体育运动为发展主题。

经济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香港太空馆附近,望向弥敦道方向夜景

香港是一个奉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的重点在于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经济学家兼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放任经济的典范。纵使政府于2006年9月11日宣布香港首创的“积极不干预”政策已经不再适用,且是“很久以前”的事[40],政府的经济政策理念仍然是让市场力量主导经济,避免操控或指导市场发展。商业规管精简、政府廉洁而高效率、税率低、税制简单、法制健全、产权观念牢固、货币稳定等因素,令大部分经济学家均相信香港是市场经济运作的表表者[10]。香港经济以自由开放而全球知名,美国传统基金会1995年起[41]、以及加拿大费沙尔学会Fraser Institute)1996年起[42]发表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一直将香港评定为全球第一位。再加上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都对香港的经济作出贡献。[10]

经济发展

File:HK-2IFC-sj.jpg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香港仅为弹丸之地,自身天然资源匮乏[43],对外贸易一直是经济不可忽略的一环。英国甫占领香港即于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为自由港[44] ,允许商船自由进出。香港凭着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阔的海港,发展为转口贸易航运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国内战的难民到港,当中不伐带着技能和资金的商人。二战后,中国大陆因为朝鲜战争而于1950年代初面对联合国实施禁运,香港作为转口港大受打击。凭着工业家的创意以及庞大而廉价的劳动人口,香港开始转型为轻工业型经济,工厂如雨后春笋冒起,加工出口的制品包括纺织品、胶花、假发、钟表、电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制造业开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为亚洲区的转口港,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功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经济突飞猛进,赢得“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45][46] 不过,到了接近主权移交时,受到移民潮的影响,香港不少人才和资金外流,使不少人对香港经济前景感到悲观,1995年财富杂志》更发表了一篇题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报道,担心中国接管后,一切都会“完了”("It's over")。[47]

1997年主权移交后,香港经济发展可谓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业市场及股票市场的泡沫爆破,市面消费意欲受到影响。[48]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 8月有国际投机者狙击港元、期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政府于14日决定史无前例投放庞大资金入市干预,惹来极大争议。连同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区内需求减少,全年经济出现负增长,GDP下降5.1%。[49][50]政府其后于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将所购入股票逐步沽售。[51]香港经济出现短暂复苏迹象,但2001年美国经济低迷拖累外围环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击旅游业,以及互联网泡沫爆破,当年GDP增长急跌至0.1%。[52]2002年经历稍微复苏后,2003年3月中爆发SARS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旅游警告,旅游业受重创,市民消费意欲受严重打击。政府于4月动用118亿港元纾困,6月15日宣布再动用7.15亿元提供超过3万个短期职位及培训名额,香港终于6月23日从疫区名单剔除。其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7月28日首次推出 个人游计划,简化中国大陆指定省市居民申请访港旅游程序,刺激旅游业发展。加上美元开始转弱,与其挂钩的港元在国际市场显得更具竞争力,惠及香港出口货品表现。[53]同年的施政报告,政府更确立了金融物流旅游工商业支援服务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并希望能够加以发展。[54]此后,经济增长势头渐趋强劲,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首次冲破二万点,当日成交更达542亿元[55]

经济结构

葵青货柜码头,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

时至今日,香港已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口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口之一。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以成交额计算,香港是世界第6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市值计算,香港股票市场是亚洲第2大市场。[56]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2005年数据,香港人均GDPPPP)为34,111美元,全球排名第9,亚洲排名第1;按国际汇率则为25,555美元,全球排名第26,亚洲排名第5,次于卡塔尔日本阿联酋新加坡[57]。综观各产业以服务业占GDP比重最高,2005年数字为91%[58],当中进出口贸易业占GDP 22.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19.2%,金融及保险业则占12.7%[59]

香港服务行业的对象并非限于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务输出总值占GDP比率甚高,2006年服务输出总值达724亿美元,占GDP 38.2%。输出服务主要包括商贸服务及贸易相关服务(占2006年服务输出总值32%)、运输服务(31%)及旅游服务(16%)[60]

面对科技迅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服务业主导的香港经济也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香港经济开始转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务、进行以知识为本的经济活动。[60]此外,中国大陆经济进一步自由化,为香港多个服务行业带来更大商机,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当中,香港与中国大陆于2003年6月29日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促进跨境贸易,鼓励香港商业开拓更庞大的国内市场,同时鼓励中国大陆企业通过香港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关协议容许香港货物输入中国大陆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香港服务业可享有优惠待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两地专业资格互认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贸易投资等安排。[61]

政治

香港在主权移交后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三权分立,但被刻意设计成行政部门对立法部门的制衡力较大(又称为行政主导),例如根据《香港基本法》第七十四条,立法会议员在提出涉及政府政策的议案时,须先得到行政长官的书面同意,这些限制在英治时期是没有的。至于司法部门,则相对较为独立。

行政

2007年成功连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前左)与太太曾鲍笑薇一同乘坐开蓬巴士穿梭街头“谢票”

香港特别行政区由行政长官(多简称“特首”)作为政府决策者。行政长官由一个800名通过间接选举及当然成员组成的“选举委员会”以记名及一人一票方式产生,第1届委员会成员由中国政府委任,第2届则由功能界别选民[62]选出。2007年后的组成及选举办法,将可根据基本法附件一指定程序修改。行政长官每届任期为5年,并可连任1次,但如原行政长官未能完成任期,继任者最多则以余下任期加上下一届任期的五年为上限。由行政长官主持的行政会议为特区政府最高行政决策机关。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为董建华,他由中央政府所委任的400人选举委员会在1996年12月的第一届特首选举胜出,并在1997年7月1日正式宣誓就任。2002年2月,董建华获800人选举委员会超过700委员的提名,参加第二届特首选举,并在无对手的情况、没有通过选举之下连任,任期由2002年7月开始直至2007年6月完结,但是董建华于2005年3月宣称因健康理由辞职,由当时的政务司司长曾荫权任署理行政长官。2005年6月,曾荫权在行政长官补选中自动当选,正式被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为新的行政长官,任期至2007年6月止,即第二届余下的任期。2007年1月31日,泛民主派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梁家杰宣布取得111名选委提名,正式取得第三届特首选举的“入场券”,主张“有竞争”特首选举。翌日特首曾荫权亦举行参选记者会表示参选第三届特首的意向。2007年3月25日,曾荫权成功连任。

自前行政长官董建华于2002年7月1日实施问责制后,除行政长官及行政会议外,香港政府由三层架构组成:第一层是司长,即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律政司司长[63],均是行政长官的首席顾问,负责制订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层是决策局,共设有11个,负责制订、统筹及检讨特订范畴,如卫生运输保安等的政策,和监督属下执行部门的工作;第三层是部门,是政府政策的执行部门,大多以“署”或“处”为名称。

立法

香港立法会大楼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构是香港立法会,现有60名议席,每届任期4年。在第三届立法会中,60名议席的其中30席经5个地方分区以比例代表制的直选产生,其余30位经28个功能组别以团体或一人一票的选举产生。所有选民均有地方直选议席的一票,但功能组别议席只有数十万名选民有投票权,并非通过普选产生,故被视为“小圈子”选举。在一般情况下,香港法例须得到地方直选议员及功能组别议员双方超过一半赞成,再经行政长官批准方为有效。

香港主权移交后,现时共举行了三次立法会选举,分别于1998年2000年2004年举行。由2004年选举所产生的第三届香港立法会中,亲建制派取得30席,泛民主派则取得25席,其余5席属中间少数。以政党计,民建联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其次为自由党民主党

政制改革

2007年立法会及2008年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经过咨询、讨论及人大释法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2004年4月26日宣布2007年2008年不实行全面普选,但承诺最终将会实现普选。在2004年5月间,郑经翰黄毓民李鹏飞等个别电台节目主持人相继宣称言论受打压,停止主持节目;7月1日民主派再次上街游行;在9月12日的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议席由22席升至25席,亲北京阵营的政党则凭着较多的功能界别席位有35席,民建联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2005年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但被民主派议员批评过于保守,议案最终因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

社会运动

2005年争取香港普选大游行游行人士途经铜锣湾崇光百货外。

早于英治时期,香港已出现了一些具规模的社会运动,包括1920年代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1956年双十暴动1960年代中的九龙暴动六七暴动等。1970年代,社会各界也为中文在香港的地位、保钓运动、“反贪污,捉葛柏”、金禧事件等发起了社会运动。而香港历来最多人参予是社会运动,是1989年5月20日,约100万香港市民在台风袭港下走到中环皇后像广场集会,声援天安门事件中的学生。

香港主权移交后,由于香港经济衰退及政府施政失误,香港社会累积了一定的民怨。到了2003年7月1日,以反对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为首的大批市民,参与七一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达50万人。其后每年的7月1日都有进行游行,争取民主及反对官商勾结。于2005年12月4日争取香港普选大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有25万参予。2005年12月,第六次世贸部长级会议于香港举行,包括的社运人士、菲律宾印尼韩国亚太区的工会人士到港游行示威,其中以韩国农民最受传媒注目,曾与警方在湾仔一带发生冲突。

对外事务

根据《香港基本法》,中央人民政府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香港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Hong Kong, China)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可是,一切的外交事务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

因此,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在多个国际组织都有积极参与。当中有部分只派代表参与出席,但亦有作为正式会员或创会会员的同时亦有部分组织早己在殖民地时期加入。香港参与的国际组织包括有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国际结算银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共14个。

司法及法律制度

终审法院

香港的司法机关名为司法机构,负责就一切检控案件及民事诉讼作出聆讯,包括个人与政府之间的民事诉讼。香港法律制度建于司法独立之上,司法机构人员执行职责时,完全不受政府行政和立法机关影响。[64]

特区成立后,宪制性文件基本法》开始实施。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基本法》第8条确立香港继续以普通法为依归,并由多条本地法例作补充,法律制度有别于中国大陆的大陆法[65]。第19条订明香港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基本法》第四章第四节则列明其他司法机关的安排,如第82条、第92条则订明可以按需要从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聘用司法人员,审判终审法院案件;第84条订明可参考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司法判例。另外,第158条订明《基本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至今,政府曾请求人大常委会解法2次:港人内地所生子女居港权问题(1999年),以及行政长官呈辞后继任人任期问题(2005年)。人大常委会自行释法1次:2007/08年行政长官及立法会产生办法问题(2004年)。

司法机构由各级法院组成。主权移交后,司法终审权的所属,由英国枢密院改为自设终审法院,法官由行政长官任命。高等法院分为上诉庭原讼法庭区域法院设有家事法庭。其他审裁机关包括土地审裁处、各个裁判法院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劳资审裁处小额钱债审裁处,以及审裁非电影类作品级别及性质的淫亵物品审裁处[66]

一如英格兰的制度,香港律师分为讼务律师(大律师)及事务律师(律师)。截至2005年10月,香港有942名讼务律师和5,525名事务律师,分别由香港大律师公会香港律师会授证及管理纪律。[67]事务律师在裁判法院和区域法院有出庭权[68],终审法院及高等法院则限于讼务律师。香港法院亦保留了英式法庭礼仪,包括法官及律师要穿长袍、戴假发等。[69]

政府的律政司会负责检控刑事罪行,在控告政府的诉讼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律政司负责维护公众利益,也可以申请司法复核,或是介入涉及重大公众利益的案件。[70]

文化

香港市花洋紫荆
File:BrandHK.png
香港品牌标志

19世纪末期,在香港发现了一个新物种——洋紫荆。由于其生性特别,会开花而不会结果,故被用作香港的象征,其学名更以时任港督卜力的名字(Sir Henry Arthur Blake)命名(Bauhinia blakeana)。1960年代被市政局采纳为标志、并于1965年被选为香港的市花,在《基本法》的草议过程中加选为香港区旗香港区徽的设计蓝本之中。

香港除了以洋紫荆作为代表花外,于殖民时代会以“阿群带路图”及帆船作为官方或重要物件的纹饰如警务处汇丰银行及香港殖民地旗帜等等。2000年2月,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向当时的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建立香港品牌的计划,并设立跨部门工作小组为香港品牌计划进行筹备工作。最后香港特区政府并以900万港元委托顾问公司,为香港设计具代表性标志。但此标志公布后,外间反应不一,正面的意见指出飞龙标志有助加强宣传香港的形象,图案设计色彩鲜艳及具动感。但部分传媒批评此计划劳民伤财,浪费公帑,有部分市民[来源请求]则指图案中的“香港”及“HK”字样不明显,飞龙亦未能清楚反映香港的金融中心形象。部分专业人士亦对飞龙标志的设计有保留,因为当中的龙,被人有画虎不成反像猫之感。[71]加上2003年7月被“倒董运动”把这标志改成蓝色的“反董”字样及于2005年12月香港形象标志被支持推行普选的更改而成为“普选凤凰”,故此即使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其外衣上时常佩戴着飞龙标志的别针,但仍未能被广泛接受。

流行文化

香港著名的旧式酒楼——莲香楼

香港文化的一大特点,是其东西文化的结合。香港地处华南沿岸,恰好在东西双方航道[来源请求]之上,因此除原来的岭南文化[来源请求]以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商贸中心,香港也对邻近地区的华人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粤剧粤语流行曲东南亚和中国大陆其他粤语地区都广为人熟悉。

1990年代初期,香港歌手开始受到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关注,并在这些地方极受欢迎[来源请求],而张学友在1990年代的唱片销量被认为可以达到世界级水准[来源请求],他的销量在当时的国际歌手行列可以排在前三位[来源请求],另香港流行音乐攀上巅峰。此外,香港本土的流行文化也受到外围地区的影响,从1950年代的菲律宾、1960年代的英、美、1980年代的日本、1990年代的台湾、及21世纪的韩国等地影响[来源请求]

香港电影曾经因政治因素吸引大量从中国大陆南来的电影从业者及资金,加上当时东亚各国政府只准许香港所拍摄的电影进口,故风靡东亚各地,有东方好莱坞之称,高峰期曾年产约三百部电影[来源请求],无论是黑白电影时代的影星至李小龙周润发成龙都是在国际上享负盛名,张曼玉周星驰梁朝伟也在国际影圈打出名堂。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香港文化是兼收并蓄及由于历史原因大量欧亚藉人士移居香港工作及经商,速使成为一个荟箤世界各国美食的天堂,加上便捷的交通吸引不少人为了品尝香港的各国美食而不惜千里远道而来。

由于香港的本土流行文化的兼收并蓄,故一直以来都被学者批评香港是“文化沙漠”。这种思想是香港的文化界不断从外地借来文化,从来都没有自己内部的文化展生过。当中比较明显的是香港的饮食文化:在香港虽然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但不少外国人都指这些在香港的美食其实都已经为了迁就香港人的饮食习惯而变了质[来源请求]。另外,他们亦指香港没有合适的土壤给予文化生根,并导致文化人材的流失。例如:在1980年代的香港流行乐坛严重被商业主导,诸如谭咏麟梅艳芳这些销量保证的歌手的发挥空间极大,但其他新手却苦无发展空间[来源请求]

进入1990年代,由张学友所率领的四大天王更是独霸香港乐坛数十年之久,他们并指出周华健邰正宵王杰甚至林汉洋等都是在香港不得志但在台湾却大红大紫的歌手[来源请求]。不过,也有主张本土文化的人认为,很多人只是看到外地文化从香港的表面流过,但却没有看到这些文化如何在香港深化,并被吸收成自己的文化[来源请求]。又例如:在1990年代末期至2000年代横扫横扫东亚及东南亚的韩流,在其他地方一直都只是卖片,只有香港的导演及制作人有跟韩国影星合作,为本土制作受香港人受落的电影及电视剧。这亦显示出香港文化并非只是一味的模仿,而是一种有生命,会把其他文化内化成为自己文化的活生生文化。[来源请求]

此外,香港由于地小人多,加上科技日渐发达导致传媒发展迅速,另类小众文化也能够得到广大社会的瞩目。曾灶财梁国雄周启邦夫妇、巴士阿叔的行为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冲击,就是明显的例子。[来源请求]

传媒

香港的电视广播始于1957年5月29日丽的呼声创办“丽的映声”电视台——即现时亚洲电视的前身;它不但是香港第一个电视台[72],更是全球华人地区首家电视台[来源请求],而香港的无线电视就是全球华人地区首个,以彩色电视系统PAL广播的无线电视台。

时至今日,香港共有无线电视亚洲电视两间公司免费电视台;另外,有线电视now宽频电视无线收费电视香港宽频数碼电视则提供收费本地电视广播服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公司透过以上本地电视广播平台,或独立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提供非本地电视广播节目。

港英政府开放AM和FM的部分频段予电台使用,并于1950年代及1990年代共发出两张私营电台牌照。现在获官方认可的电台包括香港电台商业电台新城电台。但随着通讯科技普及,21世纪初,网上电台网志等新式电子媒体也开始流行。


香港的报章除了3份免费日报(am730都市日报头条日报),一般本地中文报章每份售价为港币6元(太阳报则只售5元),英文报章则售价为7元。太阳报在2005年10月推行减价及送优惠赠券的举行令销量大升,另外两份报纸《东方日报》及《苹果日报》跟随,但有不少人购买报纸只为赠券,造成浪费[来源请求]。而其他地区所印制的报刊,基于运费问题[来源请求],普遍比本地报章为贵[73]。香港也有不少赛马消息报章,俗称马经。

社会

教育

由于香港曾受英国的殖民统治,所以香港的教育制度与英国相似。香港教育主要由香港政府教育统筹局统筹及管理。香港的主流教育可分为四大部分:学前教育、九年免费教育(包括6年的小学教育及3年的初中教育)、高中预科课程以及专上教育(包括学士副学士专业文凭高级文凭等)。

近年各间大学开始吸纳更多非本地生,令内地很多高材生宁可放弃就读中国大陆的专上学府,前来香港升学。不过,由于非本地生的来源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被国际认为欠缺国际化及来源单一,难以成洲际或世界级知名学府。

现时,香港教育正在推行一连串的教育制度改革措施,包括母语教学、一条龙办学模式、三三四高中教育、小班教学、幼稚园学券等。其中教育统筹局将于2006年2007年年度新学年的中一新生起,教育制度改为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学,整合香港中学会考香港高级程度会考香港中学文凭,并于2009年开始逐步在各科推行校本评核作为学生在公开考试的评分准则。同时,教育统筹局将于2007年至2008年起为3至6岁的幼稚园学生提供幼稚园学券津贴。

上述改革主要是为香港教育带来不同的教学模式,希望使学生提供更佳学习环境。可是,有不少老师家长质疑教育制度改革的成效,更不满改革为老师带来压力、学生及家长无所适从等问题。[来源请求]

语文

殖民地时代英语长期是香港唯一法定语言,至1970年代中文才确认地位为另一种法定语文,双语并行的地位是依据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而确立。

1997年主权移交后,中、英文仍是香港法定语文,香港特区政府在主权移交后实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中英文书写,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口语。中文书写以繁体中文为主,随着香港与中国大陆的交流增多,认识简体字的人及大量源自中国官方及民间用语也有不少传至香港。

另外,早年部分香港作家及传媒将粤语改成粤语白话文书写,亦渐渐普及,现在这些字已被香港政府正式化为香港增补字符集中的粤语汉字。香港由于缺乏必须使用普通话的场合,因此大部分香港人的普通话能力都限于基本的简单交流,大部分年长者听不懂普通话。[来源请求]

广东话是香港大部分人的所用的语言,绝大部分中文学校都以广东话教学。一些大陆移民在家会以其家乡话沟通,例如闽南话上海话潮州话福州话客家话台山话等,而新界乡村社群的原居民使用一种称为围头话粤语方言

近年[来源请求]亦有不少人学习其他外语,当中以日语韩语德语法语较多人学习。[来源请求]

宗教

信仰及宗教自由是香港居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并受法例保障。源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均在香港和谐并存,其中有佛教、道教、孔教、天主教(约24万人)、基督新教、回教(约7万人)、印度教(约1万5千人)、锡克教(约8千人)和犹太教[74] 等。许多宗教团体除了弘扬教义外,也兴办学校、提供卫生福利设施等。

其他教派,如摩门教(即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神道教创价学会拜火教,在港亦有信徒。[来源请求]因受强烈儒家思想的影响,崇拜祖先非常普遍;基督教信徒占香港人口约一成,人数在2000年后有增加的趋势[来源请求]。犹太教在香港也有信徒,主要是英国殖民地时代的英国犹太人,他们现今在香港的人数也有2500人以上[来源请求]

本港各个宗教当中的八大宗教团体为天主教香港教区中华回教博爱社孔教学院香港佛教联合会香港圣公会道教香港青松观啬色园循道卫理联合教会

相关分类

注释

  1. ^ 惟现时仍有不少外地书籍标示维多利亚城为香港的“首府”。
  2. ^ 2.0 2.1 2.2 2.3 “岛屿”以超过500平方米面积作为标准,根据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2006年4月更新;当中面积数据取自测绘处2005年12月之1:10000地图数据库。
  3. ^ 香港基本法第9条、香港法例第5章《法定语文条例》并无规定中文口语及书写形式,社会习惯口讲广州话、并以繁体中文书写现代标准汉语。语文使用状况详见香港语文
  4. ^ 香港政府新闻处:〈人口〉,《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0月更新。
  5. ^ 香港便览〉,载《香港2005年》年报。
  6. ^ 6.0 6.1 香港政府统计处:《本地生产总值、本地生产总值内含平减物价指数及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存取于2007年3月21日。
  7. ^ 香港自然网:《赏树日记
  8. ^ 除非特别注明,本文“中国”均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9. ^ 香港基本法》第一章:总则。
  10. ^ 10.0 10.1 10.2 参考香港品牌形象网页各《便览》,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11. ^ 屯门军镇隶安南都护府,辖管地域包括今东莞、香港及深圳沿岸一带,指挥部位于今深圳南头城
  12. ^ 五族指元朗邓氏、上水廖氏及侯氏,粉岭文氏及彭氏
  13. ^ 源自岭海漫话ISBN9882111351
  14. ^ 虽然义律在1月20日发出《给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但义律和琦善关于香港岛的交涉仍在继续进行及举行了两次会谈。一次在1841年1月27日,地点是珠江口内的狮子洋(位于广州番禺区莲花山及东莞沙田镇两旁),另一次在2月10日,地点是蛇头湾(位于东莞市虎门镇北面),但两次会谈皆无结果。
  15. ^ 香港俚语,即土制炸弹
  16. ^ 香港于1972年6月—1974年11月间与美元挂钩,当中1972年6月,最初汇率为5.65港元兑1美元,但由1973年2月14日至1974年11月为1973年2月改为5.085港元兑1美元
  17. ^ 香港天文台:〈香港会发生大地震吗?〉,存取于2006年12月21日。
  18. ^ 香港天文台:香港过去地震纪录,存取于2006年12月27日。
  19. ^ 全港共263个离岛,见地政总署测绘处:香港地理资料PDF,2006年4月更新。
  20. ^ 引述自《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见香港立法会:2005年10月28日会议记录第381页(李柱铭议员发言)、2006年1月11日会议记录第2443页(马力议员发言)等。
  21. ^ 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编著(1986年):《香港与澳门》,第25-45页,香港:商务印书馆。ISBN 962-07-5035-7
  22. ^ 香港旅游发展局(2003年): 维港海上游旁述(英文DOC),见Victoria Harbour一段,第13页。
  23. ^ 香港政府新闻处:〈郊野公园及自然护理〉,《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6月更新。
  24. ^ 罗楚鹏、胡鸣高(1967年):《新编香港地理》,第二章〈香港的气候〉第7至13页,香港:龄记出版公司。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港研究馆藏,索书号DS 796 H7 L6 HKS.
  25. ^ 香港天文台:香港气候,存取于2007年3月21日。
  26. ^ 李月婵、翁忠海(2005年):《由烟霞引致香港能见度下降的分析》,发表于第十九届粤港澳气象科技研讨会,载香港天文台网站。
  27. ^ 香港政府新闻处:〈地方行政〉,《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更新。
  28. ^ 香港政府新闻处:《人口》,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0月
  29. ^ 《香港年报2005》,香港政府新闻处,2006年
  30. ^ 香港统计处(2004年):《香港人口推算2004-2033》。
  31. ^ 参考自香港运输署交通运输资料2007年1月月报的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人次的2006年数据(铁路)
  32. ^ 参考自香港运输署交通运输资料2007年1月月报的公共交通平均每日乘客人次的2006年数据(专营巴士)
  33. ^ 《香港便览 — 道路设施》》,香港政府新闻处,2006年5月
  34. ^ 《香港便览 — 交通》》,香港政府新闻处,2006年3月
  35. ^ aci.aero资料,存取于2007年3月24日
  36. ^ 香港政府新闻处:〈民航〉,《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
  37. ^ Chun-Man CHAN:Advances in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all Bulidings in Hong Kong,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
  38. ^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简介,香港摩天楼
  39. ^ 《香港便览 — 新市镇及市区的新大型发展计划》》,香港政府新闻处,2007年3月
  40. ^ 特首弃积极不干预〉,载香港《明报》,2006年9月12日。
  41. ^ 〈港13度蝉联最自由经济体系〉,载香港《商报》A2版,2007年1月17日。
  42. ^ 〈港经济自由度十连冠〉,载香港《文汇报》B1版,2006年9月8日。
  43. ^ 锺宝伦:〈香港经济:非经济学读本〉,载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网站,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44. ^ 香港大事年表〉,载中国文化研究院网站,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45. ^ 任志刚:〈既向全球开放,亦与全球紧密联系:再创高峰〉,香港总商会第七届商业高峰会议演词,2000年12月13日。
  46. ^ 董建华:香港工业总会40周年晚宴致词,2000年3月23日。
  47. ^ Louis Kraar:The Death of Hong Kong,载Fortune第40-52页,1995年6月26日。
  48. ^ 香港特区政府:〈1997至2002年度大事纪要〉,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49. ^ 香港特区政府:〈 1998至99年度大事纪要〉,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50. ^ 1998年大世纪要〉,载《香港1998年》年报。
  51. ^ 盈富基金网站:〈盈富基金的简史〉,存取于2007年3月24日。
  52. ^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经济分析部:〈2001年经济概况〉,2002年3月。
  53. ^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经济分析部:〈2003年经济概况〉,2004年3月。
  54. ^ 香港行政长官2003年施政报告 — 重点,香港政府,2003年
  55. ^ 港股大时代 冲破二万点〉,载香港《头条日报》,2006年12月29日。
  56. ^ 经济结构与发展〉,载《香港2005》年报。
  57. ^ 国际货币基金会(2005年):《人均GDP数据(PPP)》、《人均GDP数据(国际汇率)》,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58. ^ 香港政府统计处:《2007年香港统计数字一览》,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59. ^ 香港政府统计处:《以当时价格计算按经济活动划分的本地生产总值》,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60. ^ 60.0 60.1 香港政府新闻处:〈香港的服务业〉,《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0月更新。
  61. ^ 香港政府工业贸易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网页,存取于2007年3月23日。
  62. ^ 选民基础人数约16万
  63. ^ 虽然包括在问责制改革中,但律政司司长只负责法律事务,根据香港政府习惯不属于行政官员。
  64. ^ 香港政府新闻处:〈司法〉,《香港便览》系列,2005年11月。
  65. ^ 汪图:〈浅谈普通法与大陆法〉,载香港《成报》,2006年2月3日。
  66. ^ 电影受《电影检查条例》及《电视条例》监管,见司法机构网站:〈淫亵物品审裁处〉,存取于2007年3月27日。
  67. ^ 香港政府新闻处:〈法律制度〉,《香港便览》系列,2006年11月。
  68. ^ 〈大律师叹僧多粥少 高院诉讼却无人接〉,载香港《明报》,2007年1月22日。
  69. ^ 李树旭:〈红袍、假发 法律尊严的保证〉,载《香港经济日报》A26版,1999年9月14日。
  70. ^ 律政司网站:〈关于我们〉,存取于2007年3月27日。
  71. ^ 《龙凤斗 (论普选火凤凰)》,何庆基,信报,2005年12月3日 [1]
  72. ^ 香港电台:广播穿梭70年
  73. ^ 韩国报纸普遍卖10元、日本的约15元,欧美的更贵。
  74. ^ 香港便览:宗教与风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处

外部链接

Template:Provinces of Chin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 Template:Link 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