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滋病
HIV/AIDS | |
---|---|
紅絲帶代表著HIV感染者和與愛滋病患者共同生活的人的團結一致。[1] | |
症狀 | 發熱、淋巴結腫大、腹瀉、缺乏活力[*]、減肥、疹、機會性感染、卡波西氏肉瘤、淋巴瘤、神經病、夜間盜汗[*]、肌肉疼痛、咽喉痛、疲倦、淋巴結腫大[*]、口腔潰瘍、發冷 |
類型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傳染性疾病[*]、獲得性免疫缺陷[*]、性傳播疾病、疾病、pandemic and epidemic-prone diseases[*] |
病因 |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
診斷方法 | 血液檢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印跡[*]、快速抗原檢測 |
治療 | 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暴露前預防、暴露後預防療法 |
死亡數 | 40,400,000 |
分類和外部資源 | |
醫學專科 | 傳染病 |
ICD-11 | 1C62.3 |
ICD-10 | B20 – B24 |
ICD-9-CM | 042-044 |
OMIM | 609423 |
DiseasesDB | 5938 |
MedlinePlus | 000594 |
eMedicine | emerg/253 |
MeSH | D000163 |
Orphanet | 319269、310050 |
愛滋病與HIV感染兩者,具有本意上的不同。
HIV感染後,若獲得控制,甚至不須藥物藉助下可與之和平共處,HIV病患則為HIV帶原者。唯病發後之相關症狀,則稱為愛滋病,愛滋病為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語: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或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簡稱:AIDS,音譯為愛滋病或艾滋病[2]。
愛滋病的發生源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HIV)的反轉錄病毒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統稱為症候群,而非單純的一種疾病[3]。
HIV病毒為脆弱的RNA病毒,如暴露在空氣中,會因病毒量多寡而在幾秒鐘至幾分鐘之內全數死亡。HIV病毒特性原本即特別脆弱且不能接觸空氣,HIV病毒的感染大多於較封閉環境,如血管裡面傳播(輸血/共用針筒方式等), 陰道或肛門直腸的環境(如無套陰交、肛交),透過潛藏在血液、精液、陰道分泌液、母乳等傳染。
深吻感染機會的大小則需要根據彼此口腔中有無傷口及感染者的免疫力、病毒量(viral load)。但一次深吻感染的機率,目前並不清楚。
全球60億人口, 愛滋病將近30年,只有一對患有嚴重牙周病的夫妻「自稱」可能因深吻感染,不過他們也有其他無套的陰道交/肛交,所以科學只是記錄他們的說法,並不表示承認他們說的是事實,否則,每年情人節,全世界各地舉辦的接吻馬拉松就應該立即全面停止。[1]
歷史
1981年6月6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通報全球首宗愛滋病毒感染案例,自此人類便展開了與這頭號傳染病的漫長抗爭。在愛滋病面世初期,醫學界對這病了解不多,苦無醫治對策,染病者只好受折磨至死。直至1995年終首現曙光,雞尾酒療法的發明與廣泛應用均延緩了大多數感染者的發病時間,使死亡率開始大幅下降。及至21世紀10年代,科學家仍在進行大量研究與臨床實驗,以祈盡快找出能徹底根治的方法。多數學者認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是20世紀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蔓延開來,至今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 [4],而根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1981年首度證實以來,AIDS已奪取超過3,000萬人[5] 的性命,使它成為史上最具破壞力的流行病之一,截至2011年6月底世界上約有6,400萬人[5] 感染愛滋病毒,每天平均有7,000宗[5] 新病例。而在2005年便造成約300萬人死亡,當中約57萬是兒童,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發生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間接造成經濟發展遲緩以及人力資本的匱乏,超越了疾病本身的層次,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使得社會議題更加棘手[6]。根據統計,每天有1800名新生兒一出生就感染上愛滋病毒,45%的感染兒童在2歲之前死亡。儘管目前研製的藥物能夠抑制病毒的活性、減緩病程發展,間接減少感染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morbidity),但是並非所有國家都有能力取得這些藥物,這種情況在開發中國家更為嚴重,當地卻同時是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病率(prevalence)較嚴重的地區[7],且事實上仍未有任何藥物獲得證實能根治愛滋病,因此愛滋病目前已是全世界疾病監測(surveillance)的重要指標之一,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試圖控制傳染的規模並藉由各種教育宣傳手段,增加全人類對該疾病的認識。
HIV病毒分為兩種:HIV-1,HIV-2。
HIV-1依病毒演化分析分為M(major)group、N(non-M, non-O)group及O(outlier)group。其中的M group病毒已遍佈世界而造成全球性流行病毒。而N group及O group則相當少見,多見於中西非,美國及歐洲則有少數案例,亞洲尚未發現。若深入分析,可發現HIV-1的次亞型共有10種之多,分別為M group的(A, B, C, D, F, G, H, J, K)與流行重組型(circulating recombinant forms,CRFs)組成。HIV-2由於病毒效價較低及水平和垂直感染的比率較低。,目前僅流行於西非,因此HIV-1的毒性與傳染性均高於HIV-2。[8]
HIV-1和其它在很多靈長類動物中發生的引起類似愛滋病的病毒有密切關係,並曾一度被認為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從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在更早的一些個別案例中可能已經有愛滋病在傳播了。但是傳播的具體的動物源、時間和地點(或者有多少傳播來源)都是未知的。與人類相同的HIV病毒在非洲的小人猿(黑猩猩)中都有發現,但這並不能證明人類身上的HIV病毒最早來源於黑猩猩,或人類和黑猩猩的HIV病毒是從第三方獲得的。
病毒的感染
普遍認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導致愛滋病。愛滋病是後天性細胞免疫功能出現缺陷而導致嚴重隨機感染及/或繼發腫瘤並致命的一種疾病。愛滋病自1981年在美國被識別並發展為全球大流行至2003年底,已累計導致兩千餘萬人死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通常也俗稱為「愛滋病病毒」或「愛滋病毒」。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患者所遭遇嚴重的病理呈現,主要源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的感染。此病毒屬於一種反轉錄病毒,主要針對人類免疫系統重要的組成進行感染並改變其運作模式,包括輔助型T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等,其中又以直接破壞細胞膜上具有CD4辨識蛋白特徵的T細胞(簡寫作CD4+T細胞)的結果最為嚴重,因為CD4+T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辨識外來物質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一旦CD4+T細胞受到感染而不表現CD4辨識蛋白,或甚至造成此種細胞死亡,導致每微升血液中CD4+T細胞數量低於200時,細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就幾乎完全失去功能,進而導致平時不易感染健康人類的微生物得以大肆入侵,由於受HIV感染個體無法有效分辨敵我,最後導致嚴重的各種感染症,總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9]。
根據流行病學統計,在未使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的情況下,自感染病毒至出現症狀的潛伏過程的中位數約為9至10年,自正式出現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起算,存活時間的中位數亦僅有9.2個月[10] 然而,臨床觀察到的疾病進程速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在個體之間有很大的變異,短則兩週、長可達20年。這些因素甚至也包含了愛滋病毒所攻擊的免疫系統總體狀況,因此從感染開始到發病,甚至其變化程度,都一直受到感染者免疫力和病毒活動之間的互動所影響[11][12]。舉例而言,一般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因此相對於年輕患者而言,病程發展迅速的風險較高;醫療的品質和同時存在的感染症(如結核)也會使得HIV感染者處於較為不利的狀態[10][13][14]。
此外,遺傳也左右了感染過程和感染後的狀況,有些人因帶有編號為CCR5-Δ32的突變基因,對特定的HIV病毒株具有抵抗力[15]。更有研究指出,羅馬帝國子民後代更易感染HIV:在西班牙、義大利和希臘這些長期處於羅馬帝國核心的地方,他們的CCR5-delta32基因出現率為0%-6%。而在羅馬帝國邊疆地區、比如英格蘭和德國,這種基因出現率則是8%-11%。那些從來沒有被羅馬占領過的國家,CCR5-delta32基因出現率更高。該基因變異的頻繁度,正與古羅馬版圖的變遷吻合 [16]。此外,由於HIV病毒本身在演化過程中亦會產生變異,不同品系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17][18][19]。
診斷
愛滋病毒屬濾過性病毒,由於其體積極為微小,現有的檢測方法不能準確檢出病毒存在,但身體會自然產生抗體對抗病毒,抗體增長在一段期間後將達至可被驗出的水平,這段期間稱為空窗期,由兩星期(最快)至三個月不等,亦有個別例子長達六個月,世衛及多數國家政府則採用三個月為準。在空窗期間接受愛滋抗體測試,有機會呈假陰性反應,因此必須等待懷疑受感染日起計最少三個月後接受測試,才可得出較準確結果。亦有少數已開發國家(如日本)採用抗原抗體聯合檢測方法並規定此方法的空窗期為兩個月(60日)。愛滋病毒抗體測試一般以抽取血液為主,有個別機構則採用尿液樣本化驗。以往,血液測試報告需等候一天至數天不等,自從民間團體引入新興的快速測試後,愛滋抗體血液結果縮短至幾分鐘至十多分鐘不等。除到指定政府機構、民間志願團體或私立化驗所接受愛滋病抗體測試外,亦可自行到醫療網站訂購價錢大眾化的愛滋病自我檢測器。若測試結果證實為陽性,則必須盡快到政府愛滋病專科就診及定時服藥,切勿延誤醫治。
自1981年發現愛滋病以來,流行病學專家曾提出各種不同的定義,以監測疾病擴散情況,例如1985年的班基定義(Bangui definition)和1994年世衛愛滋病例擴充定義(1994 expanded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IDS case definition),然而臨床上對病人的分級診斷卻因為該定義的檢測效果不佳,因而未能大量採用。在開發中國家,世界衛生組織採用臨床表現和實驗數據作為分級依據,而在已開發國家中,則主要採用美國的分類系統。
病程與表現
若以伺機性感染而言,肺囊蟲肺炎、隱球菌性腦膜炎、肺結核、沙門氏菌感染等比較常見;若以症狀來看,其體重減輕、慢性咳嗽、慢性腹瀉是常見的症狀。
染上愛滋病毒後至病發的潛伏期由幾個月(最快)至10年或以上不等[21],根據病情的發展過程,臨床上分為三期:
急性感染
愛滋病病毒進入人體後,會很快進入急性感染期。病毒快速繁殖,每毫升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可達數百萬,同時CD4+細胞數量也會顯著下降。隨後,CD8+細胞開始活動,殺死被感染的細胞,免疫系統也開始產生抵抗愛滋病病毒的抗體。CD8+細胞的活動被認為是控制病毒水平的要素之一。如果它們反應強勁,就可以延緩病程,但是並不能清除所有病毒。CD8+細胞活動逐漸減弱消失後,CD4+細胞的水平也恢復到每微升800左右(正常值是1200左右)。在這個階段(通常是感染後的2~4周),大多數病例都會產生類似流感或者單核血球增多症的病症,這被稱作急性HIV感染。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病症,咽炎,皮疹,肌肉疼痛,疲乏,口腔潰瘍,還可能包括頭痛,噁心,嘔吐,肝/脾腫大,體重下降,鵝口瘡,神經系統病變等。每個病例的具體症狀各有不同,每種症狀是否發生皆有可能。這些症狀的持續時間平均約28天,通常至少要有一周。因為這些症狀沒有特異性,所以經常未被認為是感染了愛滋病病毒的徵兆。甚至病人就醫時醫生亦可能誤診為有相似症狀的,其他更常見傳染病。因此,這些症狀並不能作為確診愛滋病病毒感染的依據。但是遇到這些症狀時仍然需要格外小心。因為病人此時血液中的病毒含量很高,他們的傳染性非常強。
愛滋病急性期症狀至少高危行為後的第三天才會有部分出現,而這種症狀不會發生在高危的10周以後,絕大部分人出現急性症狀的時間是在10-14天,持續時間1到2周,而需要知道的是有50%以上的愛滋病感染者初期是不出現急性期症狀的。
愛滋病感染者出現初期症狀的比例:[22]
- 發熱 80%
- 嗜睡和全身不適 70%
- 肌肉痛和關節痛 50 - 70 %
- 淋巴結腫大 40 - 70 %
- 盜汗 50%
- 胃腸炎 50 - 70 %
- 腹瀉 30%
- 口腔潰瘍 10 - 30 %
- 神經性頭痛 40 - 70 %
- 皮疹 40 - 80 %
- 生殖器潰瘍 5 - 15 %
- 血小板減少 45%
- 白血球減少 40%
- 轉氨酶上升 20%
臨床潛伏期
免疫系統的強烈反應抑制病毒活動,並能減少血液中的病毒數量。從此病人進入愛滋病的臨床潛伏期。潛伏期的長度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最短可能僅有兩周,最長可達20年。通常在臨床潛伏期,病人沒有任何可見症狀。在早期,病毒通常藏身於淋巴結內。 由於CD4+細胞是愛滋病病毒的主要靶細胞之一,同時亦在免疫系統中占有關鍵地位,因此除了病毒含量,CD4+細胞數也是監測病程的重要指標。通常一旦每微升血液中的CD4+細胞數少於200時,或者CD4+細胞在淋巴細胞中所占比例少於14%時,細胞免疫機能已經難以維持,病人即將進入發病期。
發病期
病人出現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持續3個月以上,並出現全身症狀,如無故發熱、疲勞、食欲不振、消瘦、體重下降、睡眠時冒汗等,至少有以上兩種症狀及經血液測試,即可診斷為愛滋病相關綜合症。一部分人停留在這種狀態,而另一部分病人則發展為嚴重的愛滋病。 有些帶原者的病徵階段並不明顯,可能直接進入病發階段。突出表現為致病性感染,當免疫力越來越差,CD4細胞可能少於200個/血液微升時,病人就會開始出現愛滋病併發症,如伺機性感染,正式進入了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也就是愛滋病,進入這階段的病人一般不會存活超過九個月,然而醫學的進步,存活的時間也可能延長。其中包括原蟲、真菌、病毒、細菌感染,惡性腫瘤的發生等,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字顯示[23],最常見可被界定為愛滋病發的併發症依次序為肺囊蟲肺炎、結核病、真菌感染、馬爾尼菲青黴菌、卡波西氏肉瘤、分枝桿菌、巨細胞病毒等。
預防愛滋病
感染途徑 | 估計感染機率 | |||
---|---|---|---|---|
輸血 | 90%[25] | |||
分娩(傳給胎兒) | 25%[26] | |||
注射性毒品使用共用針頭 | 0.67%[27] | |||
經皮針扎 | 0.30%[28] | |||
肛交受方* | 0.50%[29][30] | |||
肛交插入者* | 0.065%[29][30] | |||
陰莖陰道交媾女方* | 0.10%[29][30][31] | |||
陰莖陰道交媾男方* | 0.05%[29][30] | |||
口交接受者* | 0.01%[30] | |||
口交插入者* | 0.005%[30] | |||
* 假設未使用安全套 |
愛滋病毒其實脆弱,一旦暴露於空氣中(離開人體)便會很快死亡,因此愛滋病可以通過下面的措施來部分預防。已知的愛滋病感染途徑就是體液交換及沒有全程正確使用安全套。 帶有愛滋病血液(針筒上的血液)在空氣中不能立即死亡,濃度愈高生存時間愈長,長的則可達三日,即使浸在酒精消毒也能生存十分鐘。
愛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有血液傳播、母嬰傳播及性傳播,因此可通過下列途徑預防愛滋病:
- 安全性行為:在所有的性行為中使用安全套。沒有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性交和肛交是一種高危險行為。少數人透過和愛滋病感染者進行口交而通過傷口被感染,但這種方式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的。但是,無論如何,如果希望絕對的安全,在口交中也應當使用安全套。唾液的愛滋病毒濃度很低,接吻是不會感染愛滋病,除非對方口腔有傷口。
- 不要共用針筒。如果需要諸如海洛因這樣的麻醉劑,不要和別人共用針筒,也不要使用已經被人使用過的針筒。
- 醫護工作者遵循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就可以避免愛滋病在病人和工作人員間、病人之間的傳播。通過針刺感染愛滋病的比率少於1比200。在職業暴露後一定時間(48小時)內口服阻斷藥物可以進一步減輕被感染的風險。
- 疫苗:儘管目前來說對於愛滋病的防治沒有有效的疫苗,2009年發佈的RV144單次試驗疫苗被發現能夠減小接近30%的患病幾率。這也促使科研人員鑒定對研究出真正能夠防治愛滋病疫苗的信心。目前對於RV144疫苗的試驗還在進行。
降低經性途徑感染愛滋病病毒風險的方法: [32] 應每次性行為均做足安全措施(如全程使用安全套、避免接觸對方體液等)
防治愛滋病
目前,醫學界並沒有任何可以治癒愛滋病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方法,也沒有可行的疫苗。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管理局(FDA)已批准二十多個藥物用於AIDS的治療,但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只能減慢或抑制病毒在體內的擴散[33],並不能有效地清除患者體內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而且這些藥物價格昂貴,且有較強的毒副作用,會誘發病毒耐藥株的產生。
雞尾酒療法
自美國於1981年發現新型疫症愛滋病以來,從沒有一種藥物或療法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每年全球的死亡人數有增無減,就像「絕症」般,一旦染上便會被人排斥遠離及只能等待死亡的降臨,受盡歧視及痛苦。但到1995年,出現了突破性轉機。台裔美籍科學家何大一博士發明了雞尾酒療法,雖然並非徹底根治,但成功大幅減低死亡率,將發病時間無限期推遲,也使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數可以降低至無法驗出的狀況,從而大幅改善帶原者的健康,不過雞尾酒療法對有些感染者有強烈的副作用,醫學界均認為愛滋病尚不能稱之為可以治癒的疾病。
這項研發使何大一以「愛滋病研究者」(AIDS Researcher)的身分榮獲1996年的《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
預防愛滋病的疫苗仍在研製中,但進展很慢。至今,還沒有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癒愛滋病,每年仍有大量的病患死於愛滋病,特別是在缺乏有效療法和藥物的第三世界國家(如非洲)的患者。現在昂貴的愛滋病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HIV病毒,目前仍未證實在治癒方面有效。愛滋病發病期產生的各種機會感染,有些可以對症下藥地治療,或者在感染發生前就進行預防性治療,但也有些機會感染很難治療。
在台灣,亦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何大一,則與台大醫院進行長期臨床醫療研究,進一步與全台灣各教學級醫院進行人體臨床實驗,以期加速進展台灣的HIV治療現況。原雞尾酒療法需要至少每日一次且服用多顆的狀況,已於2014年12月1日獲得改善;台大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皆已提供每日一次一顆的治療方針。然而這仍非普遍性用法,主要在於新藥雖以雞尾酒療法將多種藥物合而為一,但與其他HIV藥品一樣,至少10年的研究尚未誕生,對於副作用的症狀說明仍較模糊,無明確的敘述。
愛滋痊癒案例
2005年11月,據英國廣播公司及一些報章稱:一名25歲的倫敦男性居民安德魯·斯丁普森(Andrew Stimpson)曾在2002年5月確診感染愛滋病病毒,但未進行任何藥物治療,在2003年10月檢查時發現病毒已經消失。但負責治療斯廷普森的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全民保健系統基金仍要求斯廷普森接受進一步檢查,他有可能是第一位自己痊癒的HIV感染者。[34][35]
另據美國媒體2008年11月12日報道,一名同時患有白血病和愛滋病的患者在接受幹細胞骨髓移植手術後,體內的HIV病毒居然也全部消失了。治癒這名美國男子的許特曼博士是血液學專家,而非愛滋病專家。他在準備骨髓移植手術的過程中想起一篇論文,文中稱一些人攜帶的一種突變基因似乎能讓他們先天具有抵禦愛滋病病毒的能力,這種自雙親遺傳的基因稱為「德爾塔32」,能夠阻礙愛滋病病毒對人體健康細胞的侵襲。許特曼博士便開始尋找攜帶這種基因、且能與患者骨髓相配型的捐獻者。結果在80名骨髓配型成功的捐獻者中,第61人被檢測出帶有「德爾塔32」突變基因。找到合適的配型者後,患者還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一系列準備事宜。他服用了一些效力強勁的藥物,接受了放射性治療,目的在於消滅其自身受到感染的骨髓細胞,使其免疫系統喪失功能。此外手術結束後,許特曼博士還停止給患者服用抗愛滋病的藥物,因為研究小組擔心,這些藥物會干擾新骨髓細胞的生長。美國全國免疫疾病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安東尼·福奇博士表示,這種手術如果用作臨床治療的話費用太高,而且風險過大,但還是值得鼓勵。許特曼博士則表示目前不能過於樂觀。他說:「藏匿於體內的愛滋病毒有時很狡猾,未被殺清的病毒夥粒就會找機會再冒出來。」[36]
2008年1月,瑞士科學家認為患者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壓制住血液中的病毒後,可能不會通過性途徑繼續傳播病毒[37]。
2011年6月,有報道指美國人布朗於1995年感染愛滋病毒,後來患上血癌,接受德國柏林的一個醫療團隊進行的骨髓移植後,發現愛滋病毒消失了,包括多處病毒可能螯伏的組織。[5]在接受五年的治療後,住在美國加州的布朗體內依然沒有任何HIV的跡象,在此期間他沒有服用任何抗病毒藥物。[來源請求]醫生特意利用CCR5基因有缺陷的骨髓進行移植而取得成功,然而使用同樣方法治療愛滋病仍然是高風險及高成本,而且找到CCR5基因有缺陷又適合移植給某人的骨髓也不容易。[38]
2012年7月,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員發現,兩名患淋巴瘤的 HIV帶原者,接受壓抑 HIV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期間,進行骨髓移植後,兩人體內血液細胞的 HIV基因竟開始消失,逐漸被捐贈者的健康細胞殺死和取代,完全消滅。兩人情況與全球首名藉骨髓移植根治 HIV的病人布朗相似,但兩人移植的是正常細胞,有別於布朗的經挑選可抵抗 HIV的基因突變細胞。
全球科研結果
此外,媒體曾多次報道全球的科研人員已發現多種可有效醫治、甚至根治愛滋病的方法,現正進行一連串臨床測試,可算是給愛滋病攜帶者的一線曙光,包括:
2007年:
6月,德國科學家宣佈成功從人類細胞中分離出愛滋病毒(HIV),令細胞再次變得健康。愛滋病毒可被一種叫Tre的酶「剪走」,然後恢復健康,2010年前會在老鼠身上進行試驗,預計2017年前會找出根治愛滋病的方法。[39]
2009年:
6月,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則發現或可徹底治癒愛滋病的方法,使用現時治療癌症的化學療法,可將藏在免疫系統記憶T細胞內的愛滋病毒一併殺死,故建議結合化療及雞尾酒療法同時對付愛滋病。[40]
9月,美國和泰國研究人員共同宣布,雙方合作開發試驗的一種「聯合疫苗」可將人體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風險降低31.2%。[41]
12月,
2010年:
2月,
- 英美科學家在1月31日的《自然》上宣布,他們合作進行的新研究發現整合酶的三維結構。整合酶在包括愛滋病病毒等逆轉錄酶病毒中可以被發現,並且幫助愛滋病毒在人體內複製。這項突破有助於科學家進一步解決愛滋病研究領域長達20年的一個難題,進而找到更佳的治療愛滋病的方法。[46]
- 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2月3日稱,該所科學家發現了兩種化合物,可作用於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的新的結合點位,從而為開發出療效更好、更抗耐藥性的新型愛滋病藥物奠定了基礎。[47]
3月,
-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香蕉凝集素能與愛滋病病毒表面的糖類化合物黏連,「封住」病毒遺傳物質,從而阻斷病毒進入人體的路徑。根據這項發現,研究人員或可研究出可以有效治療愛滋病的新療法。[48]
-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18日宣布,該機構的研究人員日前合成了一種分子,能夠阻止愛滋病病毒在細胞間傳播。[50]
12月,德國研究員正研發一種針劑名為「VIR-576」的高效愛滋病藥物,試驗證實能減少患者血液內95%的愛滋病毒。該藥原理是先行佔據了愛滋病毒用作依靠的蛋白質肽,不讓病毒潛藏,從而避免病毒進一步入侵人體免疫細胞。[51]
2011年:
5月,美國研究人員研製愛滋病疫苗取得重大突破,研究人員給24隻恆河猴注射實驗性疫苗,疫苗含有一種大部份人體內都有的巨細胞病毒(CMV),它的作用是當愛滋病毒最初進入體內,處於最脆弱的時候,立即啟動免疫系統攻擊病毒。猴子注射疫苗後,有效控制體內愛滋病毒逾一年,而且病毒更逐漸被清除,研究人員希望3年內研製出用於人體測試的愛滋病疫苗。[52]
2013年:
3月,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蜜蜂毒液可以殺死愛滋病毒。這項發現為研發預防愛滋塗劑,甚至是愛滋疫苗鋪路。[53][54]
9月,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動物實驗發現,利用新型疫苗、可以有效殺死「獼猴免疫缺乏病毒」SIV,而這種病毒比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還要毒十倍,為人類愛滋病治療帶來一線希望。以巨細胞病毒CMV當載具、做成SIV抗原疫苗,並以模擬性行為方式,先給16隻獼猴接種疫苗,再讓牠們感染SIV病毒,然後觀察24到30週後,人道犧牲、解剖發現,有九隻獼猴以DNA序列檢查,完全驗不出SIV病毒,顯示疫苗可以清除SIV病毒。[55]
愛滋疫苗
2011年9月,英國研究人員移除愛滋病毒外套膜內的膽固醇後,發現病毒會失去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能力,人員估計可依循此方向,研究能預防病毒的疫苗。[56]
2013年5月,香港大學研究出一種新型疫苗,成功令帶有愛滋病的小老鼠產生大量及有效針對愛滋病病毒的CD8+T細胞。以清除體內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並產生保護作用。此疫苗暫時只在老鼠身上進行實驗,預計最快於5年後進行人體測試。[57]
2014年3月,著名華裔愛滋病研究專家何大一,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刊登的研究指出,其醫學團隊研發一種新的注射藥物,在獼猴身上注射後,獼猴3個月內不受愛滋病毒入侵,為治療愛滋病帶來新的突破。新藥有助減低高危人士感染愛滋病的機會,並指出未研發愛滋病疫苗前,注射新藥物的方案可用於「中間的過渡期」。他又指藥物需要每季注射一次才能保持效用,但目前仍未在人體身上進行試驗,他們將與藥廠在美國展開臨床試驗,預計2015年獲得新藥的安全數據,並計劃於高危人士中展開類似臨床研究。[58]
2015年法國生態健康科技公司經過十五年的研究,已經成功地研發出可望徹底治癒愛滋病的疫苗。疫苗的原理和核心技術,是通過 TAT-OYI 蛋白遏制住損毀人體免疫細胞的 TAT 毒性蛋白,使人體免疫系統能夠消除愛滋病病毒。該疫苗為治療型疫苗,人體臨床試驗只需要兩期。而預防型疫苗則需要三期臨床人體試驗。2006 年疫苗的動物實驗已經獲得成功。2013-2014 年底,已經有 48 位患者在法國馬賽公立醫院進行了臨床第一期和臨床第二期第一階段人體實驗。結果令人鼓舞。該疫苗可針對全球所有愛滋病病毒,有望成為世界同一通用的疫苗,費用僅為「三合一療法」的一半,而且沒有副作用。 2015 年,法方將完成疫苗的臨床第二期第二階段人體試驗,預計安排 80 名愛滋病患者接受疫苗注射,進一步完善疫苗功效。 2016 年,將確定疫苗的最終配方,從 2017 年起,開始全球市場行銷。
借抗癌藥殺愛滋
2013年4月,距離根治愛滋病邁進一大步,丹麥研究人員使用抗癌特效藥物「帕比司他」(Panobinostat),將愛滋病毒逼出脫氧核醣核酸(DNA)細胞表面,人體免疫系統之後和特製疫苗聯手合作,把愛滋病毒徹底消滅。現進行人體測試,若研發成功,愛滋病或因此正式從絕症名單中剔除。[59]
否認愛滋病主義
一些組織(特別在非洲)拒絕相信愛滋病的存在,認為它是西方國家用來削弱開發中國家的圖謀。這種對愛滋病本性的否認已經使得愛滋病危機複雜化,因為它拒絕對此進行討論及採取預防措施。直到目前,這種觀點在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中仍然很明顯。但有跡象表明非洲人國民大會已開始承認愛滋病。
兩種理論
少數科學家繼續質疑HIV和愛滋病之間的關係,或HIV的存在。諾貝爾獎得主,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一項重要的生物進展)的發明者,被譽為具有「近乎狂人創造者」的凱利·穆利斯,聲明HIV並不引起愛滋病[60]。有一些組織,例如包括了上百的「愛滋病不同意見者」的「重新評估HIV和AIDS理論科學團體(Scientific Group for Reappraising the HIV-AIDS hypothesis)」。他們通常拒絕參加愛滋病的會議。持這種意見的科學家從懷疑逆轉錄酶或愛滋病的的存在到流行學結論的測試方法,他們懷疑愛滋病作為一種獨立疾病的存在以及批評常規愛滋病研究人員的方法,是為愛滋病重估運動[61]。
現狀
到2002年為止,愛滋病這種全球性的傳染病沒有顯示出感染減慢的趨勢。據估計,全球有四千萬的愛滋病帶原者,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已經死於與愛滋病有關的疾病,主要是肺結核。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估計全球愛滋病的死亡數字將達到像黑死病或西班牙流感的死亡數字。
在西方國家,由於對安全性行為的教育,愛滋病病毒的感染率開始有減慢的跡象。但是,在一些特殊人群中,感染率有再次升高的跡象。例如,在英國,診斷為愛滋病的人數從2000年到2001年上升了26%。主要涉及到公眾健康工作者,伴隨著非法的性工作者和毒品注射者,愛滋病將仍然是一個問題。愛滋病的死亡率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因為有了被證明能有效的壓制愛滋病毒的用於治療愛滋病的藥物(目前公認最佳的療法為「雞尾酒療法」)。
在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次發現愛滋病是在1985年6月,從一名阿根廷遊客身上發現,最後這位病人在北京協和醫院因併發症死亡。截止到1989年底,中國大陸已經發現愛滋病感染者172名,其中大部分是吸毒人士。當年在雲南吸毒人群中發現愛滋病標誌著中國愛滋病開始流行。中國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對公眾進行愛滋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包括向性工作者和同性戀者間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教育,但收效甚微,至2006年1月25日,中國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公佈,至2005年底中國愛滋病感染者65萬人,其中發病患者約7.5萬人。2007年11月29日,國務院防治愛滋病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衛生部、聯合國愛滋病中國專題組聯合舉行《中國愛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專題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中國2007愛滋病最新資料,截至2007年底中國現存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約70萬,全人群感染率為0.05%,其中愛滋病病人8.5萬人,2007年新發愛滋病病毒感染者5萬,因愛滋病死亡2萬人,在5萬新發感染者中,異性性傳播占44.7%,同性性傳播占12.2%,注射吸毒傳播占42%,母嬰傳播占1.1%。然而世界著名的愛滋病防治工作者高耀潔和很多體制外人士認為,愛滋病在中國傳播的主要途徑是採血(獻血)、輸血等醫療途徑。雖然愛滋病教育在中國已逐步展開,但社會上仍然普遍對愛滋病及其感染者認識不足且帶有歧視。
在臺灣,1984年12月首次發現愛滋病個案,在一名外籍過境旅客驗出,並在1986年2月底首次發現臺灣人感染案例。1988年起規定捐血者所捐血液要經過檢驗確定無病毒後才可使用,1990年公佈《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條例》。為增加可能罹患HIV的人篩檢的意願,政府在一些指定醫院開辦「匿名篩檢」。台灣籍的愛滋病感染者及病患在台灣可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由政府負擔相關醫療費用。但2006年1月1日起,愛滋病不再列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範圍,另由政府編列公務預算;未來可能因政府公務預算減少,影響台灣籍愛滋感染者是否能夠繼續享有免費醫療服務。截至2014年11月30日,台灣累計感染人數為29,475人。[62]
在香港,1984年發現的首例受愛滋病病毒感染個案[63];並於1985年發現首宗愛滋病發個案[64]。截至2012年12月31日,香港衛生署的愛滋病病毒感染累積個案統計:自1984年以來,累積發現5,783人[65] 受愛滋病病毒感染。自1985年以來,累積發現1,353宗[65] 愛滋病個案。在2011年第一季,肺囊蟲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是最常見的愛滋病併發症。在香港,多年來性行為都是愛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徑。截至2008年9月統計,自1984年首宗病毒感染個案起,經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案例佔74%;由性接觸感染的愛滋病患者佔85%。香港的愛滋病活動由政府和多個志願組織主理。政府主要負責愛滋病感染的監控和政策的制定,並與其他非政府機構一同為社區提供預防或治療教育和推廣工作。
澳門衛生局自1986年首次發現外地輸入的愛滋病毒感染個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總計有508人[66] 感染愛滋病毒,當中73人[66] 已愛滋病發。45%[66] 染病者為從事娛樂行業的外籍人。性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66%)[66],當中以異性性接觸感染最多(56%),同性性接觸感染佔9%;靜脈注射吸毒的感染率佔感染個案的14%[66];其餘則為母嬰傳播、輸血感染及不詳[66]。
在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狀況以及缺乏性教育都得感染率維持在很高的比例。一些非洲國家有高達25%的成人勞動力人口是HIV病毒攜帶者。當這些人口表現出愛滋病的病症時,他們將失去工作的能力,同時需要醫療保護。這很可能引起本地區社會和國家的衰退,進一步增加了他們必須面對的困難。這個地區的很多政府多年來一直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直到現在才開始對這種情況進行工作。缺乏醫療保護,對疾病及其起因的無知,以及教育和治療的資金問題是第三世界愛滋病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地區 |
HIV病毒攜帶者或愛滋病患者總數(萬) |
新增感染者(萬) | 2003年死亡人數(萬) |
非洲(撒哈拉以南) | 2,500-2,820 | 300—340 | 220—240 |
北非和中東 | 47-73 | 4.3—6.7 | 3.5—5 |
亞洲(南亞和東南亞) | 460-820 | 61—110 | 33—59 |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 70-130 | 15—27 | 3.2—5.8 |
拉丁美洲 | 130-190 | 12—18 | 4.9—7 |
加勒比 | 35-59 | 4.5—8 | 3—5 |
東歐和中亞 | 120-180 | 18—28 | 2.3—3.7 |
西歐 | 52-68 | 3—4 | 0.26—0.34 |
北美 | 79-120 | 3.6—5.4 | 1.2—1.8 |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 1.2-1.8 | 0.07—0.1 | <0.01 |
合計 | 3,400-4,600 | 420—580 | 250—350 |
全球抗愛滋病運動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這天旨在提高公眾對HIV病毒引起的愛滋病在全球傳播的意識。訂為12月1日是因為第一個愛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診斷出來的。從此,愛滋病已造成超過兩千五百萬人死亡。即使最近世界許多地區的治療管道已經改善,2005年仍有310萬左右(280萬到360萬之間)人死於愛滋病,其中約有57萬人是兒童。
愛滋病日的概念來源於1988年,由全球衛生部長在關於愛滋病預防計劃的高峰會議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的。從此,這個概念被全球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慈善機構採納。
世界愛滋病日的標誌是紅綢帶,表示對HIV陽性者及與他們共同生活者的關懷與接納,並團結一致對抗愛滋。
圖像
-
全球HIV攜帶者分佈(2008年)
參見
注釋和參考文獻
- ^ World AIDS Day.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6 June 2015].
- ^ 在中國大陸,《量和單位國家標準GB3100~3102—93》中審定廢止「愛滋病」這一寫法,改為「艾滋病」。港澳及台灣則繼續採用「愛滋病」。
- ^ (英文)New disease baffles medical community, J. L. Marx, Science, 2003, 217 (4560): 618–621. PMID 7089584
- ^ (英文)Origin of HIV-1 in the Chimpanzee Pan troglodytes troglodytes, F. Gao et al., Nature, 1999, 397 (6718): 436–441. PMID 9989410.
- ^ 5.0 5.1 5.2 5.3 愛滋30周年倡及早治療,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6月5日
- ^ (英文)Overview of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PDF, 2006 Report on the global AIDS epidemic, UNAIDS, 2006.
- ^ (英文)Declin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HIV Outpatient Study Investigators, Jr. F. J. Palella, et al., N. Engl. J. Med., 1998, 338 (13): 853–860. PMID 9516219.
- ^ HIV Ag/Ab combo test (人體移植檢驗專用) - 彰化基督教醫院
- ^ (英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Immunobiology, Janeway et al., 6/e, 2005, Garland Science Publishing, ch.11 p.491, ISBN 0-443-07309-0.
- ^ 10.0 10.1 (英文)HIV-1 infection in rural Africa: is there a difference in median time to AIDS and survival compared with that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Morgan, D. et al., AIDS, 2002, 16 (4): 597–632. PMID 11873003
- ^ (英文)Type 1 cytokine production and low prevalence of viral isolation correlate with long-term non progression in HIV infection, Clerici, M. et al., AIDS Res. Hum. Retroviruses, 1996, 12 (11): 1053–1061. PMID 8827221.
- ^ (英文)Progression to symptomatic disease in people infected with HIV-1 in rural Ugand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Morgan, D. et al., BMJ, 2002, 324 (7331): 193–196. PMID 11809639.
- ^ (英文)Transactivation of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long terminal repeat sequences by DNA viruses, H. E. Gendelman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6, 83 (24): 9759–9763. PMID 2432602
- ^ (英文)Immune activa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frican AIDS, Z. Bentwich et al., Immunol. Today, 1995, 16 (4): 187–191. PMID 7734046
- ^ (英文)The impact of host genetics on HIV infection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the era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 Tang & R. A. Kaslow, AIDS, 2003, 17 (Suppl 4): S51–S60. PMID 15080180
- ^ CCR5-Δ32基因變異的頻繁度,跟羅馬帝國版圖的變遷吻合
- ^ (英文)LTR and tat variability of HIV-1 isolates from patients with divergent rate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M. E. Quiñones-Mateu et al., Virus Research, 1998, 57 (1): 11–20. PMID 9833881
- ^ (英文)The glutamine-rich region of the HIV-1 Tat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cell apoptosis, G. R. Campbell et al., J. Biol. Chem., 2004, 279 (46): 48197–48204. PMID 15331610
- ^ (英文)Effec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type 1 envelope subtypes A and D on disease progression in a large cohort of HIV-1-positive persons in Uganda, Kaleebu P et al., J. Infect. Dis., 2002, 185 (9): 1244–1250. PMID 12001041
- ^ 京首設口水試紙,20分鐘知愛滋結果,香港蘋果日報即時新聞,2008年12月1日 11:48(UTC+8)[失效連結]
- ^ 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感染,衛生防護中心,2004年6月1日
- ^ http://www.ashm.org.au/images/publications/monographs/HIV_viral_hepatitis_and_STIs_a_guide_for_primary_care/hiv_viral_hep_chapter_4.pdf
- ^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新聞發佈會(第18頁 *愛滋病界定疾病),香港衛生署,2009年5月26日
- ^ Smith DK; Grohskopf LA; Black RJ; et al. Antiretrovir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After Sexual, Injection-Drug Use, or Other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in the United States. MMWR. 2005, 54 (RR02): 1–20 [2009-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 April 2009). 已忽略未知參數
|author-separator=
(幫助) - ^ Donegan E; Stuart M; Niland JC; et al. Infection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HIV-1) among recipients of antibody-positive blood donations. Ann. Intern. Med. 1990, 113 (10): 733–739. PMID 2240875. 已忽略未知參數
|author-separator=
(幫助) - ^ Coovadia H. Antiretroviral agents—how best to protect infants from HIV and save their mothers from AIDS. N. Engl. J. Med. 2004, 351 (3): 289–292. PMID 15247337. doi:10.1056/NEJMe048128.
- ^ Kaplan EH, Heimer R. HIV incidence among New Haven needle exchange participants: updated estimates from syringe tracking and testing data. J. Acquir. Immune Defic. Syndr. Hum. Retrovirol. 1995, 10 (2): 175–176. PMID 7552482.
- ^ Bell DM. Occupational ris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an overview. Am. J. Med. 1997, 102 (5B): 9–15. PMID 9845490. doi:10.1016/S0002-9343(97)89441-7.
- ^ 29.0 29.1 29.2 29.3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Comparison of female to male and male to female transmission of HIV in 563 stable couples. BMJ. 1992, 304 (6830): 809–813. PMC 1881672 . PMID 1392708. doi:10.1136/bmj.304.6830.809.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Varghese B, Maher JE, Peterman TA, Branson BM, Steketee RW. Reducing the risk of sexual HIV transmission: quantifying the per-act risk for HIV on the basis of choice of partner, sex act, and condom use. Sex Transm Dis. 2002, 29 (1): 38–43. PMID 11773877. doi:10.1097/00007435-200201000-00007.
- ^ Leynaert B, Downs AM, de Vincenzi I.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variability of infectivi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infection. European Study Group on Heterosexual Transmission of HIV. Am. J. Epidemiol. 1998, 148 (1): 88–96. PMID 9663408.
- ^ 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 - 常見問題問答
- ^ AIDS and HIV Infection
- ^ Caution over HIV 'cure' claims,英國廣播公司,2005年11月13日
- ^ 靠食維他命退病魔,愛滋自癒創奇蹟,香港蘋果日報,2005年11月14日
- ^ 美國男子通過骨髓移植治癒愛滋病,環球網,2008年11月13日
- ^ Edwin J. Bernard. Swiss experts say individuals with undetectable viral load and no STI cannot transmit HIV during sex. aidsmap. January 30, 2008 [2008-02-05].
- ^ 艾滋病痊愈世界第一人:患白血病因祸得福(图). 光明網. 2011-12-05.
- ^ 愛滋病毒可被「剪掉」,香港蘋果日報,2007年6月30日
- ^ 醫學Online,化療加雞尾酒治愛滋,香港蘋果日報,2009年6月23日
- ^ 艾滋病疫苗研製現曙光,網易網,2009年12月2日
- ^ 加拿大研究人員發現艾滋病新型治療方法,新浪網,2009年12月7日
- ^ 美研究找到幫助艾滋病病毒複製基因,科訊網,2009年12月8日
- ^ 美科學家宣稱:能找到殺死艾滋病毒的幹細胞,騰訊網,2009年12月9日
- ^ 捷德研究者正在研製抗艾滋病病毒新物質,搜狐網,2009年12月11日
- ^ 整合酶的三維結構被破解 艾滋病治療有了新的方法,人民網,2010年2月2日
- ^ 兩種化合物可抵抗艾滋 新型抗艾藥有了結構基礎,生物通網,2010年2月8日
- ^ 香蕉或有助抗艾滋,網易網,2010年3月17日
- ^ 美國科學家稱痤瘡藥可阻止艾滋病毒擴散,環球網,2010年3月22日
- ^ 法國合成阻斷艾滋病病毒傳播的分子,中華網,2010年3月19日
- ^ 醫療短波 愛滋新藥減95%病毒,蘋果日報,2010年12月24日
- ^ 愛滋疫苗猴子測試成功,蘋果日報,2011年5月13日
- ^ 蜂毒可殺愛滋病毒 研製陰道啫喱遏蔓延,蘋果日報,2013年3月10日
- ^ 美研究:蜂毒可消滅愛滋病毒,中央通訊社,2013年3月10日
- ^ SIV毒性遠勝HIV 防治愛滋有希望,台灣公共電視,2013年月19日
- ^ 醫療新知 愛滋病疫苗乍現曙光,香港蘋果日報,2011年9月21日
- ^ 港大發現新型DNA疫苗 增加人體CD8+T細胞對抗愛滋病為防治愛滋病疫苗提供創新藍本,香港大學,2013年5月27日
- ^ (繁體中文)何大一突破性新藥 打一針 愛滋免疫3個月. 香港蘋果日報. 2014年3月5日.
- ^ (繁體中文)免長期服藥 借抗癌藥殺愛滋. 香港蘋果日報. 2013年4月29日.
- ^ (英文)INTERVIEW KARY MULLIS, Virusmyth, July 1994
- ^ (英文)Virusmyth, Rethinking AIDS Group (RA)
-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統計月報
- ^ 香港愛滋病情況(二零零七),衛生防護中心,2008年4月
- ^ 愛滋病在香港-科學、社會的結合(第3頁 *序言),紅絲帶中心,2008年11月
- ^ 65.0 65.1 香港愛滋病病毒感染及愛滋病每季最新公佈數字一覽表,截至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衛生署,2011年5月26日
- ^ 66.0 66.1 66.2 66.3 66.4 66.5 澳門愛滋病毒感染/愛滋病發情況季度統計資料(二○一二年十月至十二月份),澳門衛生局,2013年1月
外部連結
- 中國大陸
- 中國愛滋病核酸檢測機構
- 生命如此美好,請保護好自己,政府宣傳片
- 中國衛生部:《愛滋病防治條例》
- 聯合國2008全球愛滋病流行狀況報告,中國感染人數上升
- 曾毅:愛滋病的流行趨勢、研究進展及遏制策略
-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
- 北京性病愛滋病防治協會
- 中國愛滋病門戶
- 中國愛滋病網絡
- 《中國愛滋病防治聯合評估報告(2007年)》內容
- 台灣
- 行政院 愛滋病防治推動委員會——愛滋虛擬博物館,一般資料及圖片。
-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 愛滋預防與社區服務。
- 台灣露德協會官方粉絲專頁,── 愛滋預防與社區服務。
- 財團法人台灣紅絲帶基金會,── 愛滋防治教育、政策倡議、社區服務。
- 心之谷,── 愛滋防治教育。
- 香港
- 電視台特輯
- (粵語)《星期二檔案》-愛滋病,無綫電視,1987年4月14日
- 政府宣傳短片
- (粵語)愛滋病是絕症,1987年版(酒吧篇)
- (粵語)愛滋諮詢服務,1987年版(諮詢篇)
- (粵語)性濫交對象越多 染上機會越高,1987年版(死亡金字塔篇)
- (粵語)一次性接觸便能染上愛滋病,何必冒生命危險?,1988年版(召妓篇)
- (粵語)一次性接觸便能染上愛滋病,何必冒生命危險?,1988年版(葬禮篇)
- (粵語)一次性接觸便能染上愛滋病,何必冒生命危險?,1988年版(同志篇)
- (粵語)切忌共用針筒,1989年版(吸毒篇)
- (粵語)你下一個性伴侶 可能是愛滋病帶菌者,1990年版(安全套篇)
- (粵語)愛滋病等於絕症,1990年版(外遊篇)
- (粵語)愛滋足以致命 慎防愛滋病 使用安全套,1992年版(成龍篇)
- (粵語)預防性病、愛滋病 男士做起,1998年版(男士篇)
- (粵語)預防性病 愛滋病 使用安全套,1998年版(元華篇)
- 愛在陽光下,2003年版(群星歌舞劇篇)
- 了解與關懷,2005年版(米高莊遜及姚明篇)
- (粵語)要有一套,2005年版(音樂篇)
- (粵語)接納、關懷愛滋病患者,2007年版(楊千嬅篇)
- 政府機構
- 民間志願團體
- 澳門
- 澳門衛生局
- 防治愛滋病委員會,2005年成立
- 2012年聯合國發布的愛滋病狀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