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散
外观
寒食散又名五石散,源于秦代[来源请求]而兴于魏晋,唐代后逐渐不为人所服用,现今流传方帖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药合成的一种散剂,中医界亦有传五石散本是东汉末年用以治疗疟疾的药物,然未获普遍证实,其对疟疾也没有疗效。[来源请求]
矿石性的药材大多药性偏热,服用后全身酷热难当,必须以阴寒食物来抑其燥火,故又别名“寒食散”。服后身体燥热,需要吃冷食(酒须温)、洗冷浴及步行来发散药性,谓之“行散”。魏人何晏说:“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1]长期服用,皮肤便会变得白嫩细致,六朝美男子,肤质皆以白皙闻名,王衍“手白更胜玉柄”,何晏引来魏明帝汤饼之宴[2]。
但寒食散终究是毒物,长期服用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管辂形容何晏:“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晋书·皇甫谧传》提到服五石散“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坦食冰,当暑烦闷,加以逆咳,或若温疟,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篇》引皇甫谧话:“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王奎克《五石散新考》推测五石散中含有礜石(砷矿物)而会使人中毒。
由于五石散服后会导致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亦被当作春药使用。
注释
参考书目
- 余嘉锡《寒食散考》,《余嘉锡论学杂著》,中华书局,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