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条处理大纲
《三十二条处理大纲》,草成于1947年3月7日,为台湾二二八事件中,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于3月7日向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所提出的草案要求,其内容乃针对二二八事件解决方法所提出的建议。
根据官方说法,3月7日下午,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又于混乱中追加10条,因此又有《四十二条处理大纲》别称。
内容
32条处理大纲
(三月六日)王添灯宣读向中外广播之有关“二二八事件”真相全文,以消除各方之疑虑。主要内容是说明处委会努力的目标是“肃清贪官污吏,争取本省政治的改革,不是要排斥外省同胞参与改善本省政治。”文中并且提出对事件的处理方式,计有“对于目前的处理”七条,“根本处理二十五条(军事三条、政治二十二条),此即闻名的三十二条要求,其条文如下:
一、对于目前的处理
- 1.政府在各地之武装部队应自动下令暂时解除武装武器,交由各地处理委员会及宪兵队共同保管,以免继续发生流血冲突事件。
- 2.政府武装部队武装解除后,地方之治安由宪兵与非武装之警察及民众组织共同负担。
- 3.各地若无政府武装部队威胁之时,绝对不应有武装械斗行动。对贪官污吏不论其为本省人或外省人,亦只应检举转请处理委员会协同宪警拘拿,依法严办,不应加害而惹出是非。
- 4.对于政府改革之意见,可列举要求条件,向省处理委员会提出,以候全盘解决。
- 5.政府切勿再动兵力,或向中央请遣兵力,企图以武力解决事件,致发生更惨重之流血而受国际干涉。
- 6.在政治问题未根本解决之前,政府之一切施策(不论军事、政治),须先与处理委员会接洽,以免人民怀疑政府诚意,发生种种误会。
- 7.对于此次事件不应向民间追究责任者,将来亦不得假藉任何口实拘捕此次事件之关系者。对于因此次事件而死伤之人民应从优抚恤。
二、根本处理
甲、军事方面
- 1.缺乏教育和训练之军队绝对不可使驻台湾。
- 2.中央可派员在台征兵守台。
- 3.在内陆之内战未终息以前,除以守台湾为目的之外,绝对反对在台湾征兵,以免台湾陷入内战游涡。
乙、政治方面
- 1.制定省自治法,为本省政治最高规范,以便实现国父建国大纲之理想。
- 2.县市长于本年六月以前实施民选,县市参议会同时改选。
- 3.省各处长人选应经省参议会(改选后为省议会)之同意,省参议会关于本年六月以前改选,目前其人选由长官提出,交由省处理委员会审议。
- 4.省各厅处长三分之二以上须由在本省居住十年以上者担任之(最好秘书长、民政、财政、工矿、农林、教育、警务等处长应该如是)。
- 5.警务处长及各县市警察局长应由本省人担任,省警察大队及铁道工矿等警察即刻废止。
- 6.法制委员会委员数半数以上由本省人充任,主任委员由委员互选。
- 7.除警察机关之外,不得逮捕人犯。
- 8.宪兵除军队之犯人外,不得逮捕人犯。
- 9.禁止带有政治性之逮捕拘禁。
- 10.非武装之集合结社绝对自由。
- 11.言论、出版、罢工绝对自由,废止新闻纸发行申请登记制度。
- 12.即刻废止人民团体组织条例。
- 13.废止民意机关选举办法。
- 14.改进各级民意机关选举办法。
- 15.实行所得统一累进税,除奢侈品税相续税外,不得征收任何杂税。
- 16.一切公营事业之主管人由本省人担任。
- 17.设置民选之公营事业监察委员会,日产处理应委任省政府全权处理,各接收工厂工矿应置经营委员会,委员须过半数由本省人充任之。
- 18.撤销专卖局,生活必需品实施配给制度。
- 19.撤销贸易局 。
- 20.撤销宣传委员会。
- 21.各地方法院院长、各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全部以本省人充任。
- 22.各法院推事、检察官以下司法人员各半数以上省民充任。
42条要求
7日下午,处委会召开全体大会,在一片嘈杂声中,除决议通过原有的三十二条要求外,又增列十条。 计军事方面二条、政治方面八条,此即四十二条要求。其增列之十条条文如下:
- 1.本省陆海空军应尽量采用本省人。
- 2.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应改为省政府制度,但未得中央核准前暂由二二八处理委员会之政务局负责改组,并普选公正贤达人士充任。
- 3.处理委员会政务局应于三月十五日以前成立。其产生方法,由各乡镇区代表选举该区候选人一名,然后再由该县市辖参议会选举之。其名额如下:台北市二名、台北县三名、基隆市一名、新竹县三名、台中市一名、台中县四名、彰化市一名、嘉义市一名、台南市一名、台南县四、高雄市一名、高雄县三名、屏东市一名、澎湖县一名、花莲县一名、台东县一名,计三十名(实为二十九名)。
- 4.劳动营及其他不必要之机构废止或合并,应由处理委员会政务局检讨决定之。
- 5.日产处理事宜应请划归省政府自行清理。
- 6.警备总司令部应撤销,以免军权滥用。
- 7.高山同胞之政治经济地位及应享之利益应切实保障。
- 8.本年六月一日起实施劳动保护法。
- 9.本省人之战犯及汉奸嫌疑被拘禁者,要求无条件即时释放。
- 10.送与中央食糖一十五万吨,要求中央依时估价拨归台湾省。
学者陈君恺的研究主张,此新增十条,应是被国民政府于事后加入。
后续
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断然拒绝由黄朝琴及王添灯所提出此《三十二条处理大纲》。陈仪于三月八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昨午后七时代表十五人来见,欲提出政府各地武装同志应交出武器,警备司令部须撤销,陆海空军人员一律用本省人,由处理委员会接收长官公署等四项要求,职不与讨论,即严词拒绝”。即使此,同日下午六点,王添灯等人仍于台北广播电台(于今二二八公园)广播播出该大纲内容。惟隔日,陈仪率领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乃于《台湾新生报》发表一篇声明,正式全面否决《三十二条处理大纲》。之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国军更以此大纲,作为武力镇压台湾的理由,并开始于基隆展开屠杀平民之军事行动。
32条vs 42条公案相关考证
辅仁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陈君恺,于2013年发表专书《解码228:解开228事件处理大纲的历史谜团》(玉山社出版),认为228事件处理委员会只向陈仪提出32条处理大纲,42条大纲则是由国民政府制造,用来作为镇压借口。
陈教授的考证如下: 据美国驻台领事馆副领事葛超智(George Henry Kerr)所保存的《人民导报》剪报内容记载,3月7日处理委员会向陈仪所提出的处理大纲条文总数仅有32条。 包括最初3月6日的22条,加上收受“台湾民主同盟”及“政治建设协会”等2个团体的书面提案,及3月7日处理会会场上民众当场提案追加通过“后10条”,演变成下午定案的32条。
据邓进益回忆,在处理会会场上,陈仪与警务处副处长刘戈青派人前来闹场,提出其余的十条办法,包括取消警备总司令部、解除国军武装、台湾陆海空军皆由台湾人出任等,但没有被接受。 并推论由于没有通过这十条,随后国民政府便派人至台湾新生报与中外日报挖版,植入这十条。[1]
陈君恺认为,为了派兵赴台,陈仪于3月5日向蒋介石报告部队调动情况,蒋介石回电,部队将于3月7日由上海到达台湾。3月6日,陈仪再度致电蒋介石,主张以武力消灭台湾乱党。这显示国民政府于3月7日之前就已经做出武力镇压的决定,因此利用特务及报纸,制造了四十二条大纲的说法,作为军事镇压的理由。1947年4月之后,官方才统一以42条的说法,用来合理化军事介入的借口。
但陈教授考证后的主张有如下问题:
1.解除国军武装是在32条内,并非是在新增条目之中。 陈教授所主张之国民政府最大的镇压理由"解除国军武装"与是否新增十条并无关系。
2.不管是32条还是42条都有“即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应该为省政府制度,但未得中央核准以前,暂由二二八处理委员会之政务局负责改组,普选公正贤达人士充任”,这也是陈仪当局难以接受的条件。
3.福建台湾监察区监察使杨亮功的“调查台湾事件情形及建议善后办法”之报告所载条件亦为42条。
4.一民一官立场的“人民导报”、“中华日报”是报导32条;但另一个也是一民一官的“中外日报”、“台湾新生报”却是报导41或42条[2]
5.1947年3月8日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公开发表声明“三月七日本会决提请长关采纳之32条,例如撤销警备总部、国军缴械,迹近反叛中央,绝非省民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