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禹岭

坐标24°10′49.92″N 121°18′33.51″E / 24.1805333°N 121.3093083°E / 24.1805333; 121.309308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4.46.13.153留言2016年2月17日 (三) 03:12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4°10′49.92″N 121°18′33.51″E / 24.1805333°N 121.3093083°E / 24.1805333; 121.3093083

大禹岭
别名合欢垭口
位置台8线112公里处
海拔2564.67米

大禹岭,旧名合欢垭口[注 1],位在海拔约2500~2600米,隶属花莲县秀林乡富世村,近南投台中两县交界[1][2][3]

大禹岭的地理位置重要,因地形为分水岭,顺着此地形分成两个工区:大禹岭以东至太鲁阁称主线东段,由合流工务处管辖;大禹岭以西至东势称主线西段,由梨山工务处管辖,便是现今所称中横东段、中横西段[4]。为了中横公路施工之便,辟建雾社支线进行补给,完工后,形成现今台14甲线在此与中横公路会合,也是现今通往太鲁阁国家公园雪霸国家公园与梨山的重要通路,因此大禹岭有民宿经营、贩售热食、种植茶叶为当地居民维生方式,但此地人家的居住户数并不多[5]

历史

1914年,日本殖民政府为了讨伐太鲁阁原住民,兴建军用道路,讨伐战结束后,将原路线变更,新辟路线大致是现今合欢越岭古道,大禹岭在当时是被称作“分水岭”,据《合欢古道西段调查报告》指出是称“北合欢山垭口”,因为是三岔路口,位置在现今合欢山隧道正上方,古道各别通往梨山、雾社与太鲁阁,中横公路行经大禹岭并未沿用古道路线[2][6]

1958年11月2日,蒋介石前来巡视合欢垭口施工状况,因该地名念起来不顺口,后来则由蒋经国改名,是有感于公路采徒手开凿,并因地质、技术问题与地形险要,在克难环境下作业,依此况难度不亚于大禹治水为比喻,故命名“大禹岭”[4]

地理

中横公路的云海景色

大禹岭位于中央山脉主棱鞍部,台8线112公里处,海拔2564.67米[注 2]

,为全线最高点[注 3][1][7][8]。南北介于合欢山毕禄山之间,东西介于梨山关原之间,为立雾溪大甲溪两水系之流域的分水岭[1][4]

大禹岭地质脆弱,除了因地层构造,受高山气候影响,岩盘大多呈片状、碎屑状,因此不适宜被开发[9][10]。西起松泉岗,邻庐山层,东迄匡庐隧道、关原桥,临毕禄山层[注 4],此域地质成分以板岩、变质砂岩为主,并夹有砂岩,具有劈理、褶皱等现象,故于1979年地理学家陈肇夏将该地层采大禹岭做为标准地质,发表于《台湾中部横贯公路沿线地质》命名“大禹岭层”,地质年代属于中新世,由庐山层划分出来,故成分有部分相似性[11][12][13][14]

合欢山隧道

合欢山隧道东口

合欢山隧道为开辟中横公路所兴建,位在花莲县与南投县交界:东口属秀林乡;西口为仁爱乡[1]。隧道长184米,净宽4.2米,净高4.2米,行经节理发达的地质,其成分有板岩、受风化严重的页岩构成,因东口夹有砂石较西口地质破碎且不稳定,故施作工法呈现沿地层走向进行,隧道(梨山方向)西边的岩层较坚实无衬砌工法来支撑隧道,(花莲方向)东边的岩层较为破碎因此以木衬砌,后来施作混凝土衬砌,因此,目前是台湾唯一还留有木衬砌遗构的隧道,[15]。因施工期间,隧道周边地质较脆弱,夏季遭逢温妮台风,使隧道积水与土石崩坍,冬季仍持续赶工,遭逢降雪而使土石崩坍,导致延宕完工时间[16]。最后,于1960年5月9日与中横公路一并通车启用[注 5][5]

周边景点

注释

  1. ^ 由《东西横贯公路工程专辑》记载可知,合欢垭口是中横公路兴建期间所称之,并非日治时期用名。
  2. ^ 《东西横贯公路工程专辑》记载共有三种海拔标示:2650米、2675米、2564.67米,故本文依附录〈台湾省东西横贯公路主线地质图〉记载海拔2564.67米,其准确性较高。
  3. ^ 台湾公路最高点位于台14甲线武岭,海拔3275米,日治时期为纪念佐久间左马太而命名“佐久间峠”(日文:峠,指鞍部),战后在中横公路兴工期间称作“南岭”。
  4. ^ 毕禄山层于《中央地质调查所汇刊》(第8期)内文采黑岩山之山名,为黑岩山层称之,为地理学家陈肇夏于1979年发表命名。
  5. ^ 参加横贯公路通车典礼的来宾专用车抵达合欢山隧道》所示照片摄于1960年4月6日,隧道外貌至今仍没变。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70,000秀林鄉行政區域圖》. 内政部. 2007年7月. ISBN 9789860101966 (中文(台湾)). 
  2. ^ 2.0 2.1 游登良. 《山徑百年》.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0年12月. ISBN 9570273852 (中文(台湾)). 
  3. ^ 台湾省公路局. 大禹嶺. 《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 台湾省公路局. 1960 (中文(台湾)). 
  4. ^ 4.0 4.1 4.2 刘枋. 《路 東西橫貫公路開拓簡史》.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8年7月 (中文(台湾)). 
  5. ^ 5.0 5.1 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發紀念集》. 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 1972年6月1日 (中文(台湾)). 
  6. ^ 杨南郡. 《合歡古道西段調查報告》.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1989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7. ^ 台湾省公路局. 臺灣省東西橫貫公路主線地質圖(東勢-太魯閣) 縱面圖. 《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 台湾省公路局. 1960 (中文(台湾)). 
  8. ^ 臺8線里程表. 公路总局. [2009-11-09] (中文(台湾)). 
  9. ^ 陈章波、吴贞仪. 合歡山區生態旅遊資源. 《合歡山區生態旅遊資源、活動模式及區域之系統規劃》. 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 2002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存在于|title= (帮助)
  10. ^ 曾盛堂. 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山地區危險因子之調查與分析. 《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碩士論文》. 1996 (中文(台湾)). 
  11. ^ 罗伟. 臺灣合歡山地區板岩層之層序及構造. 《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8期). 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2年12月 (中文(台湾)). 
  12. ^ 李元希、杨昭男. 大禹嶺地區地質構造的演化. 《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9期). 中央地质调查所. 1994年12月 (中文(台湾)). 
  13. ^ 罗伟. 臺灣中央山脈大禹嶺地區岩石劈理成因之探討. 《華岡理科學報》(第17期). 文化大学理学院. 2000年5月 (中文(台湾)). 
  14. ^ 谢凯旋等人. 臺灣地層對比表編製. 《中央地質調查所年報》(八十八下半年及八十九年度). 中央地质调查所. 2001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存在于|chapter= (帮助)
  15. ^ 《天命行脚 中横半世纪》,李瑞宗著,交通部公路总局第四区养护工程处,南天书局出版,2011年12月。
  16. ^ 台湾省公路局. 大禹隧道. 《東西橫貫公路工程專輯》. 台湾省公路局. 1960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