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湄州娘妈、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传说妈祖俗名林默,出生于中国福建省莆田湄洲岛。自北宋开始受人建庙膜拜,逐渐传播到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分,并向海外的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传布。
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时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一个高峰。此外,随着大量而不间断的华人海外移民活动,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更广、更深,各地华埠(尤其是沿海地区)多可见妈祖庙的踪影,譬如日本长崎、横滨的妈祖庙、澳门妈阁庙、马来西亚吉隆坡天后宫、菲律宾隆天宫。乃至于欧洲和美洲也开始有了妈祖庙。
妈祖的影响力由湄州岛传播开来,历经千百年,对于华人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信仰源起
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海神信仰,民间流传关于妈祖的生平事迹多染上神话色彩,甚且各地传说不同。即便如此,在多数的传说中皆普遍叙述:妈祖姓林,生而弥月不闻哭声,故名之曰默,又因为是女子,也称林默娘。十六岁那年,原神出窍,救了当时在海上遭遇风难的父亲。二十八岁时在湄峰顶上羽化。后来收服千里眼和顺风耳等鬼怪,作为左右手,每逢有人在海上遭遇危难,便会著朱衣显灵救难。
若干文献煞有介事叙述妈祖的生卒年与家世,譬如明代张燮《东西洋考》载妈祖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为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另外,《莆田九牧林氏族谱》则载妈祖是晋安郡王林禄的第二十二世孙女。
事实上这些都是妈祖信仰广为流传之后才编造出来的。《林氏族谱》明朝以前的部分已经佚散,现存者是后人所重编,不足为信。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是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西元1150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据此,妈祖身前是一个女巫。文中并提到: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竿为旋舞状,俄获安济……”船员说这是湄州女神显灵,于是路允迪返国后上奏朝廷请封,诏赐顺济庙额。
后世即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妈祖的神话传说。譬如:林氏父母笃信佛法,林默也跟着在十岁那年信佛焚香、朝暮不辞;十三岁那年,一名道号“玄通”的道士,授与她“玄徽密法”。十六岁那年,又有仙人授与她铜符,使她功力大增……从这些民间传说,以及士大夫对传说文字的润饰乃至为妈祖编造出身家世等迹象,可以看见妈祖信仰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儒家、佛教和道教影响的痕迹。
学者研究指出,妈祖是从闽越地区的巫觋信仰演化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间信仰(千里眼顺风耳)。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又纳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后逐渐从诸多海神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海神的代表。(徐晓望 1999,393-422)
历代褒封
从宋徽宗到清道光为止,妈祖受皇帝褒封多次,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
宣和五年1123年, 宋徽宗赐 顺济庙额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 赐灵惠夫人
绍兴三十年1160年, 高宗加封 灵惠昭应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 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 孝宗封 灵慈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绍熙三年1192年, 光宗诏封灵惠妃
庆元四年1198年, 甯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 封 显卫
嘉定十年1217年, 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 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宝祐二年1254年, 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宝祐四年1256年, 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
开庆元年1259年, 理宗 显济妃
景定三年1262年, 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至元十五年1278年, 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 世祖封 护国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封 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 成宗封 辅圣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214年, 仁宗加封 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
天历二年1329年, 文宗封 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 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
洪武五年1372年,太祖封 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永乐七年1409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康熙十九年1680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 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嘉庆五年1814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咸丰七年1857年, 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𫍯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
郑和与天妃
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乘百余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风陡起,怒涛如山,危险至极。舟人惊骇,仓忙无措,仰赖神灵显然临庇,宁恬无虞”。所说的神灵指天妃。
- 永乐元年,郑和出使暹罗国,海上忽刮大风,几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郑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阵香风漂飘来,见神站立在桅杆上,顿时风平浪静。
- 永乐五年(1407年)郑和下西洋,途中遇到台风,郑和祈求神灵保佑得平安。往渤泥国途中、往榜葛刺国也遇到台风,祈求神灵保佑后平安。郑和为了答谢天妃的功绩,曾奏请朝廷在南京龙江关建立一所天妃宫,蒙明成祖御赐纪文。郑和又奏请朝廷在大队官兵驻扎的福建长乐港建立天妃宫作为官兵祈祷之所。郑和船队聚集在天妃宫下,等候信风出航;出行前郑和带领二万七千余官兵在天妃宫举行大规模祭祀典礼,点燃香烛,供奉牺牲,祈求神灵保佑。
- 郑和官兵登船后要奉献仙师酒,念祝文“五更起来鸡报晓,卜请娘妈来梳装……弟子一心专拜请,湄州娘妈降临来。急急如律令”。
- 郑和船中供奉天妃,昼夜香火不断,各船专设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务。每天清晨舶主带领船员向天妃娘妈顶礼。
- 宣德七年1431年,郑和奉圣旨往湄洲屿天妃宫拜祭。
- 郑和每次下西洋回国,必定新修各处天妃宫,或扩修殿堂,或种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静海寺、太仓天妃宫,郑和还栽种特地从西洋带回来的海棠花。郑和在刘家港天妃宫和福建长乐南山寺都立天妃纪念石碑,将下西洋的成功,归功于天妃的神佑。天妃娘娘成为明朝海军的守护神。
郑和的二万七千多名船员多数是从福建、广东、浙江三个沿海省份招募来的;他们之中很多回乡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传播出去。
妈祖信仰在台湾与东南亚
妈祖信仰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由于汉人移民多自大陆渡海而来,且台湾四面环海,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妈祖成为台湾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无论是大小街庄、山海聚落,还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妈祖庙。仅台湾一地,“就有妈祖庙510座,其中有庙史可考者39座,内建于明代的2座,建于清代37座”(中华人 nd)。台湾主要的妈祖庙有台南市大天后宫、彰化鹿港天后宫、云林北港朝天宫、台中大甲镇澜宫、正统鹿耳门圣母庙、竹南镇后厝龙凤宫、台北关渡关渡宫,以及台北松山慈祐宫等。
妈祖信仰传到台湾以后,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特色。甚至有学者认为妈祖已发展出与中国妈祖不同的特性:“‘妈祖’在中国福建南方原是‘出海妈祖’,只是渔民的守护神。但在台湾的妈祖已成‘过海妈祖’,她在历史上已成离开唐山的移民祈求平安到台湾的过海守护神。台湾妈祖可以说已扎根于这块土地,成了一部独立于中国妈祖之外的本土神明”(张德麟 2003,3)。这种见解获得若干学者的附和(另见董芳苑 2003,61-4﹔史明 1992,31-2)。
然而妈祖信仰在郑和时期的明代水师已经相当普遍。清代以后,在非沿海地区如南京也有妈祖庙宇。部分学人区分“出海妈”的论点与意图遭到不少批评。清代以后,东南亚国家华人也普遍信奉妈祖,但当地华裔人士,是否认为其妈祖是“独立于中国妈祖”的新神,则答案如同是否有“新关羽”信仰,恐怕是否定居多。民间实际的信仰活动上,仍有许多台湾与东南亚信徒,络绎不绝前往福建湄洲岛进香、参拜妈祖祖庙,显示信徒对于妈祖源流的认同。
此外在分灵习俗特别旺盛的台湾,妈祖信仰因为分灵与进香等宗教活动,形成特殊的层级谱系。分灵系指地方新建庙宇,或者信徒欲在自宅供奉某一尊神明时,先到历史悠久、神迹灵验的大庙去求取神明的灵力。经过特殊的仪式之后,新塑的神像被视为祖庙神明的分身,具有相同的灵力,但是每年必须重新回到祖庙来进香、刈火,方能保持灵力不衰。分灵习俗并非妈祖信仰独有,但其影响力以妈祖最钜。(黄美英 1994)
在台湾,大凡历史较为悠久的妈祖庙,都会成为邻近地区妈祖庙和信徒自宅供奉妈祖的祖庙,层层分灵传布出去后,形成一个蛛网密布的信仰系统,并且透过热闹的进香、刈火仪式,强化信仰的深度。信徒们也普遍相信,层级较高的妈祖庙,其神力灵感也较为强大(这个情况在中国则较不明显)。
因为这样的层级观念,台湾许多妈祖庙对于自身在层级中的地位锱铢必较,民国四十年代以后,台湾的各大妈祖庙之间开始有谁才是“开台妈”的争论。只要是规模较大的妈祖庙,无不在山门上大书“开基妈祖”或“开台妈祖”,标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从湄洲祖庙而来。八十年代,两岸开放以后,台湾许多妈祖庙蜂拥前往福建湄洲岛进香,并捐款兴建殿宇。这使得妈祖庙和“妈祖遗迹”已经在文革中被破坏殆尽的湄洲岛,重新迅速兴建了大量豪华的宫殿、参道和牌楼。
这种对于“祖—从”关系的争论,有时还会造成宫庙之间的不睦。台湾规模最大、历史悠久的大甲妈进香活动,素来都是大甲妈前往北港朝天宫。但在民国七十七年,因为朝天宫坚持“大甲妈是北港妈的分灵”,引起大甲镇澜宫抗议,最后甚至将“北港进香”活动改称“绕境进香”,并将路线改往新港奉天宫;而新港奉天宫与北港朝天宫的争论历史更早,各自标榜继承了“古笨港妈祖”的正统。
但对于信徒来说,宫庙之间的争执并不造成信仰上的差别。许多参加大甲妈绕境前往新港的香客,也会顺道前往北港参拜。随着妈祖信仰的影响力提升,各重要妈祖庙举办的宗教活动,往往成为强力的社会动员,乃至于沾染上政治色彩。
和台湾妈祖信仰相关的祭祀活动
妈祖生
每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的诞辰。在这一天,各地的妈祖庙都会张灯结彩、演戏,非常热闹。最古老的澎湖马公的天后宫,被中华民国内政部列为一级古迹。
大甲镇澜宫每年在妈祖生日前则举办“大甲妈祖回娘家”的活动,让信众步行跟随着妈祖神轿,从大甲一直往南走到北港。该活动参加者动辄十数万人,队伍迤逦数公里,可说是在台湾仅见的最大规模宗教活动。近年来改往新港奉天宫进香绕境出巡,路程更远,人数却更多。
至于北港朝天宫的迎妈租,其热闹场面也与大甲妈祖出巡不相上下。每年开春之后,各地到北港拜妈祖的信众便络绎不绝。到了诞辰当天,涌进北港的信众,更有如浪涛汹涌般,镇日锣鼓喧天,热闹的程度甚至到疯狂的地步。
迎妈祖
所谓的“迎妈祖”,是到外地去迎一尊本地居民普遍信仰或有渊源的妈祖来参与巡境的活动。不管自己村里或是共同举行迎妈祖的区域是否已有一尊“在庄妈”或“在地妈”,都可能会往外地去迎妈祖。通常是往地域层级高一点的地方去迎妈祖。例如,台中县雾峰﹑乌日与大里地区有一个“东保十八庄”迎妈祖的活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共有十八个村庄参与,这十八个村庄并没有共有的庙,但却有一尊共有的妈祖称为“十八庄妈”。每年3月1日(农历)开始把附近的旱溪妈祖、南屯妈祖、台中妈祖、彰化妈祖通通请来,参与绕境,队伍当中,“十八庄妈”在前领路,各庄依一定的顺序,逐日在庄内迎神绕境并请客。
近来学界人士从“祭祀圈”的概念来探讨这些迎妈祖的活动,借由“神界”的疆域观念,重新解读“人界”中不同地域之间的从属关系。这是典型宗教社会学式的研究取向。
进香
“进香”则是到远处的、有名的、历史悠久的、香火旺盛的寺庙去朝香,表示对该神明的敬意。与迎妈祖的差别是进香并不会把对方的妈祖之神像请回来,只是去分沾她的香火,因此自己的神明是要出去的。到了进香对象的妈祖庙,神像也要进去,放在神殿上,有时是用“掬火”的方式,有时是用交香的方式,沾取对方的香火。另一个与迎妈祖的差别是进香的地点不一定与地域层级有关,因此进香的地点远一点也是常见的事。
1987年丁卯年九月初九,是妈祖升天一千周年纪念,在湄州岛举行了大型的妈祖千年祭典。有上万名的香客涌进祖庙进香,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和学者参与。
妈祖信仰在澳门
妈祖在澳门亦相当多人信奉。最显著的例子,澳门西文名称“Macau”,即是由“妈阁庙”一词转化而来。
妈祖信仰在马祖
依据连江县政府观光局表示,马祖当地民间传说,妈祖在16岁时因为投海救父兄而罹难,遗体漂流到马祖南竿岛的澳口,村民葬之于天后宫现址,后来湄洲乡亲将遗体迎回归葬。马祖地名因此而来,妈祖也是马祖居民重要的信仰。(资料来源:http://tw.news.yahoo.com/060413/43/315qs.html)
参考出处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明)《刘家港天妃宫石刻》
- (明)《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纪》
-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
- 南京天妃宫
- 静海寺和天妃宫
- 蔡相煇,1989,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台北:台原出版社。
- 大甲镇澜宫,妈祖生平,见大甲妈祖。[1]。
- 董芳苑,2003,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民间信仰:兼论台湾社会宗教人之心灵重建,见张德麟编;台湾教授协会、国际文化基金会策划,台湾汉文化之本土化,页59-78。台北:前卫。
- 黄美英,1994,台湾妈祖的香火与仪式。台北:自立晚报社文化出版部。
- 黄光孝,乡土教学系列:天后宫巡览。澎湖:彭南国中。
- 史明,1992,民族形成与台湾民族。东京:Taiwanese Cultural Grasroots [sic] Association。
- 张德麟,2003,编者的话,见张德麟编;台湾教授协会、国际文化基金会策划,台湾汉文化之本土化,页3-5。台北:前卫。
- 中华人,天后妈祖
- 徐晓望,1999,妈祖的子民——闽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