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咏春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03.192.135.44留言2016年4月13日 (三) 08:07 六點半棍法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咏春拳近代新兴及流行武术叶问于1950年代从中国大陆来到香港,是第一个以咏春派为名称的师傅教授这种拳术。于1968年成立咏春联谊会(后改称咏春体育会)。于1970年代起,叶问亲授[1]徒孙梁挺师傅率先将咏春拳介绍到德国,从此咏春拳在欧洲北美洲发展[2][3]。因此可以从香港继而发展至全世界为人所熟悉。

在中国大陆称现今在香港流行的咏春拳为香港咏春拳,详见本页之"主要分支"章节。

咏春拳以实际的拳术战斗理论为主,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脱离了传统五行八卦象形神意玄学、非科学性质、近似哲学性的解释。前辈们进而设计了一套由浅入深的训练系统,由第一套拳小念头的单纯静态气功及一摊三伏的部拉筋动作开始,直至意念反应全身总体运动为止。除了真正可以用于攻击及防守之用,及至其训练黐手阶段,由于是练习自然反应,不会硬套次序重复性的招式,更加容易使到练习者感到有兴趣。故此,咏春拳可以在擂台的项目上比赛,一般的训练亦可以被视作为长期健身强体运动[4]。于香港香港警察学院廉政公署训练营的常规武术训练自卫术为主导,亦曾经加入咏春拳元素。此外,部分航空业在训练空中服务员保安内容时,亦有加入咏春拳的技巧。

传说

中国武术的早期发展多半缺乏文字记载,仅能靠师徒口耳相传。其间或因个人学识不足而多所短缺;又因为清末迄今的政权变更,引致有关人物虽要使用化名;加上期间的反清宣传少林故事章回小说所影响而增添几分神秘色彩。经过若干年后,今日的传说与当年的事实必然有其差距[5]

依据最早使用咏春拳各称的一代名师叶问[6]所述:康熙年间,广东人严二因事被诬告,携女严咏春远徙四川大凉山脚。咏春年满15时,有当地土豪垂涎其姿色,前来逼婚。大凉山白鹤观有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出身的五枚法师携咏春返山,授以武艺。咏春技成后返家击败土霸。咏春婚后将武艺传予夫婿梁博俦,其后梁博俦再传予梁桂兰,梁桂兰再传予黄华宝。黄华宝为栖身“红船”之粤剧演员,与曾获另一少林寺武僧至善禅师教授六点半棍的同袍梁二娣为伍。两人互相切磋武艺,彼此尽得所学,技法亦互相融合。其后梁二娣将技法传予佛山名医梁赞[7][8][9]

叶问长子叶准根据佛山永春拳彭南陈述及研究,提出与父亲不同的版本:清雍正年间,湖北艺人张五擅长摊手粤剧做手),人称“摊手五”。因故从北京流亡至佛山,组织红花会馆,教授戏曲及武艺。其拳术已经初具咏春拳的章法,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和发展,历经严咏春、梁博俦、黄华宝、梁二娣等人的努力,咏春成为一套完整而成熟的拳术,至梁赞始发扬光大[5]

历史

1948年由笔名“我是山人”的陈劲先生,根据梁德荣比武事绩改编写成及在佛山出版了“佛山赞先生”。陈劲于49年后来到香港,50-60年代于晶报撰写武术小说,包括重新编撰“佛山赞先生”。

梁赞

File:佛山赞先生.jpg
旧小说封面, 陈劲著

梁赞原名梁德荣(1826至1901年),广东鹤山古劳人,享寿75岁,

叶问于1950年代来到香港后,香港报纸亦连载有“佛山赞先生”的武侠小说,“赞先生”被尊称为“咏春拳王”。传人有人称找钱华之陈华顺

梁德荣,广东鹤山古劳人,在古劳出生。他承继了父亲位于佛山筷子街经营中医及跌打医馆后订名为荣生堂[10]。梁赞及赞生堂等名称,为陈劲所创作。

梁赞18岁时先师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钦州蛇形洪拳。后梁二娣将梁赞引荐到亦师亦友之黄华宝〈四川梅花拳咏春〉门下。黄华宝亦是鹤山人,与赞是同乡。黄华宝将咏春拳秘密传授与梁赞。并告诫不可以将此拳公开发扬;否则违背祖师等语。

梁德荣(赞生)约于1870年至1890年,在荣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从此奠下咏春拳的良好基石。

梁赞年花甲后,由于长子梁春早逝,次子梁璧成为了其医术及武学的继承人。那时梁璧已经离开佛山去了香港布匹行工作,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荣生堂交托与陈华顺,赞退休后返回古劳。顺为杏坛人,故小说佛山赞作者又称此时的医馆为杏济堂

梁璧(1845-1911年),自小追随父亲习拳(比陈华顺早20多年),后到香港与朋友经营绸缎店,1909至1911年传技于叶问。他应该是对咏春之历史,其父之拳法刀法最为理解的传人。日后对叶问影响最大。

陈华顺

陈华顺(1849年-1913年),享寿64岁。顺德马宁杏坛人,顺德出生,后居佛山,以找钱为业,绰号找钱华。身材高大,臂力惊人。他知道佛山赞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自观自学,终于在39岁时追随已经62岁梁赞学习咏春拳。梁赞去世,陈华顺于1904年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约于61岁(1907年左右)收叶问为徒[11]

陈华顺于1904至1910年间授拳,传人共有16人。大师兄吴小鲁、二师兄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陈汝锦和封门弟子叶问等。

陈华顺在1910年后,因为中风的关系,隐居顺德马宁杏坛;佛山的跌打医馆,便交由陈汝棉负责。

陈华顺传人

陈汝棉

陈汝棉(1884年—1942年)为陈华顺的独生子。其父在他8-9岁时,便教他咏春拳。由于陈汝棉在13-4岁时,脾气不好,稍不如意,便和别人打架,所以有貔貅棉之称号,貔貅即是顽皮的意思。陈汝棉与邻村昌教乡的一个年老花洪拳教头黎三兴女儿黎好(妙显)结婚。陈华顺晚年中风,返回顺德故乡;佛山的跌打医馆,便交由陈汝棉负责。

陈汝棉育有3子,即陈家燊、陈家廉及陈家齐。随习父系拳术外,亦加上母系的大展手,一字剑及双刀拆棍等洪家技巧[12]。所传弟子中除其三子外,较为知名者有南海人招就和甘绍才。

陈汝棉在1932年迁往广西梧州设馆,名“佛镇陈馆”。教授“少林永春拳[13]。于1942年离世。

吴仲素

吴仲素父于佛山开设缸瓦店,因为工作方面需要找换钱币,故与陈华顺成为好友。随后(约1904年后)将缸瓦店交付于陈华顺。并将仲素与兄小鲁一同受托于陈华顺,成为陈华顺首两名弟子,故人称吴仲素为二师兄。当时陈华顺在铺内正式开始授徒。

两年后(约1906年)追随陈华顺租用叶氏桑园大祠堂设医馆并授徒。直至3年后(约1909年)陈华顺轻微中风,自觉年老回乡养病。

吴仲素迁到普君墟线香街开设医馆并授徒。很多富家子弟,如有记盲公饼何兆初,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等也慕名求学。

30年代,姚氏鸦片烟馆礼聘阮济云睇埸,其弟阮奇山及烟馆太子姚才得以学习其蛇形拳术近10年[1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皇军南下前,阮济云1939年到越南,烟馆由吴氏接任睇场,而阮奇山及姚才有机会学习咏春拳。及后,吴仲素到香港,姚才曾两度请得其师公郭宝全[15]到佛山加以指导。

据说战时,吴仲素曾在香港筲箕湾设馆,但时间甚短。和平后返回佛山,由姚才兄弟等前徒弟供养。

叶问

叶问(1899年-1972年)本是佛山世家子弟,后习艺于陈华顺。1950年,于香港发扬咏春拳[9]。传人有梁相(梁相弟子包括郑传勋、郭强中医、梁景棠、布建华、吴华森、陈春保和梁冠等。)、骆耀[16]袁九会徐尚田古生招允黄淳梁梁挺卢文锦(台湾)、李小龙(美国)、何金铭(澳门)、梅柄华(又名余有显,美国)、梅逸(美国)、长子叶准和次子叶正等,他们都遵照其遗志,把咏春拳发展至世界各个角落。故叶问为发扬咏春拳至全世界再记一功。其中弟子之一的李小龙更以咏春拳作为武术基础,发展出截拳道

梁博俦起、梁兰桂黄华宝皆没有设立武馆之习惯。梁赞在医馆中教习,陈华顺在缸瓦店内授拳,吴仲素在俱乐部中,传授咏春拳术。

咏春体育会

叶问于1966倡议其弟子组成咏春联谊会(后改称咏春体育会),得到邓生探长同僚彭锦发蓝贤发经济上支持及于弥敦道创立,1968年向香港警务处注册成立社团,为最早注册的国术团体[17]。第一个训练班由梁挺主持。咏春联谊会后来迁往旺角水渠道的自置会址,1974年正式以咏春体育会名称注册成为非牟利的有限公司。

叶问两名儿子于父亲离世前数月开办叶问体育会

口诀与理论

叶问口诀

  • 念头不正,终生不正。〈拳套要求、人生寓意〉
  • 念头主手〈一说守〉,寻桥主脚〈与步〉。〈练习拳套目的〉
  • 标指不出门。(拳法〉
  • 来留去送,甩手直冲。
  • 揿头扢尾,揿尾扢头,中间〈飘〉膀起。
  • 正身子午,侧身以膊〈为子午〉。
  • 朝面追形,而〈追形〉不追手,以形补手,以手补形。
  • 力由地起,拳由心发,手不出门〈手不离午〉。
  • 避实击虚 (遇实则消,见虚即进)。
  • 畏打〈终〉须打,贪打〈终〉被打。〈不畏打,不贪打〉
  • 转马手先行,上马手先行。〈转马上马,桩手先行〉
  • 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留情不打,打不留情〉
  • 不挑不格,消打同时。

适用口诀

  • 枕手桥上过,摊手中门内,伏手控外门。
  • 膀手不留桥,间手破中出,构手枕伏化。
  • 换手肘 (粤音争) 腕过,削脱上下反。
  • 膀手非手,错膀非错。
  • 拳打一线,连环迫步。
  • 打拳争不尽,练拳有几何?
  • 圈腕手争曲,念头错上错。

用力三论

  • 舍力论──舍弃拙力
  • 卸力论──卸去来力
  • 借力论──借用来力

其他理论

  • 中门论──人体中门最弱,是攻击目标,也是重点守护的地方。手由心发,上至头顶,中为心窝,下达胯裆。老洪拳、罗汉拳、鹤拳(包括空手道),则分四门八方。咏春则重中门内外。
  • 直线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子午论──用中守中
  • 失午论──身手步全论

传统教程

咏春拳讲求反应敏捷,注重技巧而非力量取胜。由浅入深。套路只有小念头寻桥标指3套。学习过程,先从上身手部,即小念头,连贯腰下脚步,即寻桥标指。领略肘底力的配合,融贯于黐手,磨练于木桩,最终达到步手身全。咏春拳不主张束力,强调运用肘底力肘底力就是咏春拳的精髓。

套路

小念头

小念头是咏春拳的初级拳套,有念头正,终生正之意。全套拳由开马〈二字拑羊马〉 起,至全套完结,除手部动作外,全身都不动。习功者必须保持头要正,身要正,马要正。全身其他肌肉放松。呼吸自然。整套共计108个动作,故又名“一百零八点手”。除了练习手部动作标准位置之外,亦练习桩马稳定,腿部和手部肌肉伸展运动,增强手腕与膊胳关节的活动范围,使“肘底力”有所加强。最理想达至有效地运用“六合力”﹑又称“六节骨发力”。即是由脚眼﹑膝﹑腰﹑肩﹑肘(肘底力)和腕六个关节共同发出的力量。

练习小念头,不必使用拙力。徐尚田师父认为小脑是控制肌肉协调,关节活动以及身体平衡的主要器官,为此特别注重小脑的开发。

第一节

由开马基础〈二字拑羊马〉开始,接着“日字冲拳”由心发、跟着“一摊三伏手”(当中依次序包括了“摊手”﹑“圈手”﹑“枕手”﹑“伏手”和“护手”共5种手法)﹑最后侧掌“拍手”和“正掌”,再摊圈收拳。

第二节

小念头之第二节除了当中的一部分动作手法与小念头之第一节大致相同之外,亦新增了“耕手”和“横掌”两种动作。

第三节

由首两节发展起来的实用手法。

寻桥

注:(沉桥)为大陆支流使用的名称。

寻桥为咏春拳的第二套套路,属于中级套路。用以练习步法及撑脚,配合之前所学习的手法,可以寻找敌人的桥手(不仅仅是寻找,更是破桥过桥占桥)。

标指

标指为咏春拳第三套套路,属高级套路。以开马后第一个动作命名,只教授与品格良好及达到标准之入门子弟。

标指主攻,步手身全。标指圈脚之后,练习脚法。(手不出门)

黐手

黐手是咏春拳双人对炼方法之一,用以练习攻击防守反应;更加是接近应用的互动练习。最终练习至应用之手法〈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招不架,只是一下〉。

黐手更深一层的作用,是在提升自身内力。经由手腕接触互动,可以协调肌肉平衡,及身体重心的稳定性。[1]

单黐手

重复三个动作,一方“伏”>“窒(疾)”>“打”,另一方“摊”>“掌”>“膀”。

双黐手

一手为“伏”,另一手为“摊”>“膀”。即一方之左手为“伏”时,对应对方之右手“摊”>“膀”。

木人桩法

木人桩法共八节116式,练习器材为以木材制造之木人桩,有桩手及桩脚之设置。容许少量活动(弹性)。当作模拟敌人练习。锻炼手部接触部分之刚强性,全身整体活动性。步法之灵活性。

六点半棍法

六点半棍法即南拳单头棍七法。六点半招式组合为:(1)上中路之枕、(2)摊(挑)、(3)枪(标、点)、(4)下路之扫、(5)拨、(6)弹(撬)冚(压)及(0.5)摭拦(退跃)。

另有一说为(1)枪、(2)挑、(3)钉、(4)抽、(5)弹、(6)摊及(0.5)摭拦。六点半棍法使用四平马,研习六点半棍法可增加臂膀之力及标马稳定。

八斩刀法

八斩刀为由八路(段)组成。

坐马

咏春拳之坐马为二字拑羊马,主要练习股四头肌腓肠肌腿部肌肉,以达致身体平衡。于坐马期间,配合呼吸,采用腹式呼吸法,可锻炼腹直肌外斜肌躯干肌肉(气沉丹田)及身体上其他随意肌之硬气功,亦可自然舒气,练习软气功,做到心无杂念,冥站随意之轻松精神状态。

基本三式

正身马,侧身马,子午马。

脚法

(包括步法, 踢法和拌法)

包括坐马站桩练习腿力,步法使之灵活平衡之外,踢法用以攻击,以脚消脚便是以攻为守。侧步和圈步,可以避免对方攻击到自己的要害;踩扫构摄为拌腿之法。

踢法

正撑,侧撑(后撑),外撑。

步法

箭步,斜步,横步,退步,遘步,圈步,蹑步,拐步共八步。

踏法

正,侧,外,后。

拌法

手法

基本法

  • 三拳:日字冲拳,寻桥抽拳,寻桥栏撞拳
  • 三掌:正掌,横掌,昂掌.或曰直掌(心-包括正掌,横掌,昂掌),杀掌(阴掌沿),摌掌(阳掌沿)
  • 三脚:(三身法):出自寻桥之(正身)撑脚,(侧身)撑脚及(反身)撑脚
  • 三步:正(箭)步,横步,圈步

咏春八手

黐单手之标准手法,出于小念头尾段,顺序为前(内门〉摊,〈上〉枕,〈内〉刮,捞〈粤音锚,外摊回〉,构〈错膀〉,圈〈手腕〉,伏〈掌〉,膀。

  • 手掌──伏
  • 手腕──圈、构
  • 前臂──枕、摊、膀、刮及捞。
  • 全臂──冲包括拳、掌、间、标及拂〈问〉

有(手)形手法

以手形为名。

  • 摊手:手形为手掌向上(阳掌),手腕在子午线(垂直横过人体中轴线之二维(2D)平面),沉肘。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动作系从其他手形(如间手)变动成正身摊手或侧身摊手。当中手法有滚、圈,捞(锚),枕等。要求作法“不招不架,手不出门”。手臂(部)姿势有两式:
    • 正身摊手,沉肘埋中(尽归子午)。
    • 侧身摊手,沉肘顾(护)胁,以膊为子午。
  • 枕手:手形为手掌向内,在子午线(垂直横过人体中轴线之二维(2D)平面),沉肘埋午。手腕比手肘高,手腕比手肘前。动作系从其他上路手形(如问手或护手)变动成枕手。
  • 间手(耕)手
  • 膀(拂)(构)手
  • 伏(窒)(拍)(揿)手
  • 护(拍)(揿)手
  • 问(标)手
  • 拦(拂)手

纯手法

(动作)

  • 揿〈按〉手
  • 拂〈发〉手
  • 脱〈削〉
  • 腊〈擒〉
  • 托〈拿〉

双手法

  • 双间(耕)手
  • 双滚(捆)手
  • 抱牌手
  • 构枕手

练习器具

  • 木人桩:桩上有3支“倒品字形状”桩手,一支弓字桩脚,供练习者熟习拳法。
  • 八斩刀:比蝴蝶双刀短窄,仅仅长过手睁少许(包),护手有倒钩反上,刀锋前沿磨尖,利直刺;后沿及刀背较厚,利于斩削及枕栏。
  • 六点半棍:长12-13尺。
  • 挂墙沙包:与其他武术所指的悬吊式沙包不同,咏春拳所用之沙包为挂墙式。贴墙或吊包。
  • 八仙台,中式大餐桌,八卦形桌面,可坐8人。相传梁赞曾经以此桌来训练梁璧黐手。

主要分支

香港咏春拳

又名叶问咏春拳或咏春拳-叶问宗支。

1998年是中国武术协会成立四十周年﹐协会特别出版了《中华武术图典》﹐编辑委员会皆为中国武术界知名人士﹐包括主编李杰(前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其中169-171页﹐介绍由叶问传下﹐并从香港发展到世界各地的拳种为香港咏春拳﹐称叶问为此拳种的首传人。171页特别注明﹐李小龙以这种咏春拳为基础创立截拳道

广州咏春拳

旧称阮奇山咏春拳。岑能的后人遵阮奇山为宗师。

阮济云与阮奇山两兄弟尊钦州洪拳蛇形郭宝全为师父,罗晚(公)为师公。

阮济云兄弟亦跟随永春名师冯少青

阮奇山亦有学习吴仲素的咏春拳。

岑能尊张保为师父,洪拳韦玉笙为师公。后学阮奇山。

蛇鹤咏春拳

蛇鹤咏春为旧称红船永春拳的一个支脉,由红船武生大花面申锦传予罗悌云,再传技于其子罗定周。罗定周亦在国民政府时期为官,后移居香港,投身警界,其后转投文化事业。此技罗定周再传其子罗昭荣至今。蛇鹤咏春拳过往在传承方面,以父传子形式为主,及以个别小组形式低调地向外教授,但从不让小组间师兄弟们认识。

实用咏春拳

为香港黄淳梁咏春拳分支,是将西洋拳融汇于咏春拳法,以实用性及攻防兼备为目的。坊间多以“传统派”及“实用派”来划分。台湾中部亦有施明杰实用咏春拳,教学风格将街头实战经验融入平日基本功,也是实用性为主。

红船咏春拳(旧称红船永春拳)

冯小青(在1870年后,当时粤剧可以在广州恢复演出)在广州追随粤剧武生新锦(大花面锦,陆锦)学习红船永春(前身为福建白鹤拳)。拳套只有一套小练头和散式。新锦在粤剧班中是黄华宝(1854年前在佛山粤剧演出之武生)的后辈。冯小青约于1920年在佛山去世,享寿72岁。

蛇形永春内功拳

阮济云安南所传出—蛇形永春,永春内家拳 (VINH XUAN NOI GIA QUYEN),亦名永春佛家 。阮奇山之兄长,追随师父钦州郭宝全(蛇形)(老洪拳五形之一),冯小青(红船永春,当时年届70)等。套路除部分蛇形拳路、红船永春拳路外,还有小练头,寻桥及标指等套路[18]

佛山蛇形咏春拳

叶问,阮奇山,姚才曾经跟随吴仲素学习拳术。姚才一脉衍为蛇形咏春。姚才(1890年-1956年)祖籍宝安县,世居普君墟安天坊,世家弟子。近代武术家、咏春拳名师。父姚九枝在黄伞巷(今福贤路)开设膏、丹、丸、散中成药店。姚才人称‘大力才“,其腕力惊人,能单臂伸直将一箩谷用绳吊于手腕之上而轻易举起。他自小好慕武术,拜阮济云为师,在师傅精心培养下,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传授拳术,他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故领姚往启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

偏身咏春拳 (鹤山咏春拳或古劳咏春拳)

广东鹤山古劳偏身咏春尊梁赞为师祖,王华三为宗师。王华三首徒林伯长(又名林兵),于日战时和阮济云一起于越南广东会馆传授拳术。根据中国《精武》2002年第9期文章,提到林兵为孙中山在南洋一带活动的近身保镖。

偏身咏春拳名称是由莫沛安在《新武侠》杂志介绍时出现,是为了分别叶问的佛山咏春拳与冯振的鹤山咏春拳的不同之处。鹤山咏春拳名称为冯振早期在香港教授咏春拳时所称。

偏身咏春拳现在分有22式散手与12路。22式散手为广州古劳咏春拳。

刨花莲咏春拳

莫沛安亦在1970年代中的《新武侠》杂志介绍原为花洪箭拳的朱忠为刨花莲咏春拳。

总汇咏春

咏春拳注重实效,拳理自然科学,合乎人体力学三角几何。人人可以依照自身条件来学习。加上中国传统哲理

儒家中正守法,道法自然随意,佛性修心,不行邪念。造成可以发展之有利条件。

现在很多广识专业,亦加入原咏春之原理或动作,将自身之动作招式增修,发展了:

  1. 少林咏春──以至善禅师为创始人。洪拳加上更改之咏春拳套路
  2. 红船永春──黄华宝之小练头。梁二娣之六点半棍。
  3. 洪头蔡尾咏春──以至善禅师为创始人。部分洪家拳,部分蔡李佛拳如“小练”,“走四门”。加上咏春3套拳套路

相关条目

参考注释

  1. ^ 《咏春族谱》,《Genealogy of the Wing Tsun Family》,咏春体育会编制,Wing Tsun Athletic Association。
  2. ^ 《亚洲周刊》 重现一度湮没的武林.谢晓阳
  3. ^ 《民国秘史之江湖传奇》 第三章 武林奇人_叶问 P193.[吕宁]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3.6
  4. ^ 《咏春搏击术》 良仕出版 1992年 第35页
  5. ^ 5.0 5.1 叶准,〈有关咏春源流之探讨〉,1990年发表于《咏春族谱》,刊载于叶问、卢德安、彭耀钧合著之《叶问·咏春》,汇智出版,2009年5月增订版,第180-183页
  6. ^ http://epaper.citygf.com/szb/html/2012-10/13/content_501519487.htm,《岭海群雄·佛山咏春拳》“念佛山人”许凱如著,“我是山人”陈劲所补充。在此书的最后一回,有较多的篇幅是讲述叶问学习咏春拳的过程以及叶问不畏强暴维护正义的事迹。这本书的出版时间,估计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叶问还健在,年纪约为50岁。因此书中所述的内容,可信程度还是较高的。
  7. ^ 彭纪宁等,〈咏春三百载〉,《首页>>羊城晚报>>佛山新闻》,金羊网,2006-07-19
  8. ^ 〈拟组织咏春堂联谊会小启〉(附原始手稿影像),《咏春源流》,咏春学社官网
  9. ^ 9.0 9.1 起于严咏春 衍于梁赞 盛于叶问《东方日报》2013年10月11日
  10.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e100c0101f11r.html 一直以来坊间传说都将赞先生开办的药房称为赞生堂或杏济堂,其实均属误传,梁赞的后人都清楚地记得该药房由梁赞经营时名为荣生堂。
  11. ^ 《咏春拳》 韩广玖 P.2 陈华顺 广东科技出版社
  12. ^ 《咏春拳》 韩广玖 P.3 陈家燊 广东科技出版社
  13. ^ 《咏春拳》 韩广玖 P.2-3 陈汝棉 广东科技出版社
  14. ^ http://www.hkwingchununion.org/history-zh/foshan-yaocai/ 自幼师承……阮济云习技足十年……。及后,阮济云欲往安南(即越南)……带姚才拜吴仲素之门深造…………。及后,姚才曾两度请得广西钦州郭宝全(阮济云师父)到佛山…………加以指导
  15. ^ http://tc.wangchao.net.cn/baike/detail_2889844.html/ 郭宝全之师父为钦州洪拳蛇形罗晚(公)
  16. ^ [骆师傅于1950年代在深水埗海坛街饭店工会内跟随叶问学习咏春,是叶问最早期弟子之一。骆耀追随左右作为“随师游”。于1961年,骆耀于深水埗基隆街设馆授徒,于1966年迁馆至上海街现址至今。于1996年,香港警察中国武术会成立,骆耀经过会长的诚意邀请,答允于警察体育会再次公开授徒。]
  17. ^ 咏春体育会成立四十二周年志庆。星岛地区报,2009年11月6曰,P4
  18. ^ 又名永春佛家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Kungfu System of Vietnam Wing Chun By Si-fu Nguyễn Ngọc Nội

参考书籍

  • 《咏春族谱》,咏春体育会,1990年,编审委员会由骆耀、徐尚田、黄淳梁、梁挺、叶正、萧煜民、叶贤、陈暖林、谭鸿勋、林文学等组成。
  • 梁挺,《咏春根源》

外部链接

中国咏春拳论坛

咏春拳学会 - 瑞典 WingChun Academy Association - Swe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