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
高仙芝 | |||||||||||
繁体字 | 高仙芝 | ||||||||||
---|---|---|---|---|---|---|---|---|---|---|---|
简化字 | 高仙芝 | ||||||||||
|
高仙芝(?—755年),唐朝高句丽族名将。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将军,关于其最著名的事迹是率领唐军在中亚与阿拉伯帝国展开怛罗斯战役。
早年
《旧唐书》内记载高仙芝之父高舍鸡是高句丽人,668年高句丽灭亡后,高舍鸡内迁至中原,在河西从军,后来在唐帝国的西域地区累任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
高仙芝在二十岁的时候,即拜游击将军,与父亲同在一个军旅中。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未得到重用。直到后来新的节度使持续拔擢。
开元末年,出任安西都护府副都护、四镇(龟兹、焉耆、于阗、疏勒)都知兵马使。
征战
747年,唐天宝六年三月,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高仙芝率步骑一万,经过疏勒(今新疆喀什),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到达坦驹岭(今兴都库什山东端),战败吐蕃取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部)。
此后唐王朝和吐蕃、倭马亚王朝关系日益敌意。当时有72个中亚的粟特、印度教王国藩属唐王朝。高仙芝任节度使,辖区包括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咸海南部、库车、克什米尔,在今天巴基斯坦的北部地区和阿富汗的喀布尔都设有分支机构。
怛罗斯战役
天宝九年(750年),高仙芝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将当地的撒马尔罕国王押解回长安,但杀死了塔什干国王。新近崛起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派出东征军,在呼罗珊波斯人的协助下进攻高仙芝。天宝十年(751年),高仙芝领导的二万五千安西都护府军队在怛罗斯战役中败于阿拔斯王朝的东征军,被迫返回龟兹。之后高仙芝试图反攻,但因兵力不足作罢。此役使得中国的造纸术和指南针流入阿拉伯,对之后阿拉伯和欧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帝国虽然本身没有失去领土,但从此失去了对中亚各王国的控制。
塔什干屠城事件:高仙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唐朝之所以失去在西域的统治,高仙芝也是有很大一部分责任的。
安史之乱
755年后高仙芝入朝任右羽林大将军。
安史之乱初,他作为副元帅领军东征。因前线失利,高仙芝遂与退守下来的封常清制定退保潼关的战略,一方面避敌之锋,同时等待各地驻军前来援助,以阻叛军进入西京长安。不料却遭监军宦官边令诚陷害“盗减军士粮赐”。唐玄宗因为安史之乱对各节度使心存芥蒂,怀疑高仙芝把长安的兵马和太原的粮草集中在潼关的目的,趁此将两大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同被处死,高仙芝觉得冤枉,大声说:“我于京中召儿郎辈,虽得少许物,装束亦未能足,方与君辈破贼,然后取高官重赏。不谓贼势凭陵,引军至此,亦欲固守潼关故也。我若实有此,君辈即言实;我若实无之,君辈当言枉。”[1]士兵皆呼冤枉,但边令诚不听。仙芝又回头看常清尸体,曰:“封二,子从微至著,我则引拔子为我判官,俄又代我为节度使,今日又与子同死于此,岂命也夫!”[2]言毕被杀。此消息憾动了唐军,使安禄山有了再次坐大的可能。
后世评价
后世的朝鲜人(包括韩国人)对于高句丽族的唐朝大将高仙芝十分推崇。许多朝鲜、韩国历史学家认为他是东亚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将领。
高句丽人尚武,髙句丽灭亡后在唐境内形成多处武人集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保隆认为有1/3到一半的高句丽曾被内迁至内地,并且成为中国内地一股重要的武人集团,在唐末五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
参考文献
- ^ 《旧唐书·卷一百零四·高仙芝传》
- ^ 《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
- ^ http://www.trends.com.cn/travel/a/1-83541.htm 髙句丽融入汉族的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