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3年7月6日) |
抵制日货是经济抵制的一种,目标为由日本所持有或及生产的商品。历史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出现过由民间或者政府所策动,抵制日货的呼吁或者行动,当中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以及美国等等。
中国抵制日货的历史
1908年,澳门发生二辰丸案,广东民众号召抵制日货,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抵制日货浪潮。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时
1915年日本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时,中国民间已曾经出现抵制日货的行动。
五四运动之后
1919年因为中国无法收回山东权益而引发的五四运动,中国的学生及知识分子提出了抵制日货的号召,获得工商界和民间的广泛支持。部分地方商会议决“与日本断绝工商关系”,民间罢买日货,工人拒绝到日资工厂上班,学生更出动检查是否有人在使用、贩卖日货。 1927年国民党北伐期间,日本曾出兵山东,制造济南惨案。国民政府为此亦一度号召全国民众“对日本进行经济绝交”。之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出现的多次民间抗日运动,都有抵制日货的呼吁。
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华人社区多次因为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以及中日钓鱼台主权争议,在民间引发零星“抵制日货”的号召。台湾曾在1972年9月日本即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前夕由一群学生在台北市区发动过一次抗议北京与东京建交的抵制日货的行动,并且在中山堂两次焚烧日本商品。
日本提出“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时
2005年,中国国内发起了抵制日货的行动。大陆主流媒体对于抵制日货的问题的评价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中国大陆官方和民间在对待日本的一系列问题上都有着极为协调一致的思想和行动。
不过,中国外交部对于抵制日货的态度和民间既有一致也有部分不同,对于抵制日货亦有这样评价: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发展很快,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在的利益。我们不希望中日之间的经贸问题政治化,为此希望日本各界在历史问题上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于抵制的原因解释为: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一直关心的问题。中日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目前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日方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是中日间很多问题的症结。
亦有评论质疑抵制日货除了精神胜利以外的实际成效。他们认为,在外国曾经出现过的成功经济抵制运动,例如1940年代印度甘地呼吁抵制英国纺织品,都是建基在有替用品的情况。上世纪初中国民间提出“与日本经济绝交”时,中国向日本入口的主要是简单的轻工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都并非没有替代品,而且往往正是日本货跟中国本土出产竞争。到了二十一世纪,中日以至世界贸易模式已完全改变,日本对中国输出最大部分的是高科技产品、原料、技术等等。这些产品不少在中国,以至全世界都是没有适合的替代品。此外,日本亦向中国投入为数不少的资金及技术,聘用中国劳工生产日本品牌的产品,之后再转销日本和全球。因此有人认为抵制日货无异是在抵制中国本身的经济生产。
支持抵制日货的一方则认为:
- 每一个人都有不选择购买某种商品的权利。
- 抵制日货并支持国货将创造更多工作机会,特别是创新型工作,而减少的只是最低端的工作。
- 抵制日货并支持国货将有利中国科技的发展,因为外方对核心技术通常保留。
- 抵制日货并支持国货将有利经济向高端转型。
台湾抵制日货的历史
过去台湾产业转型时期,日本商品对台湾本土商品造成严重排挤,所以政府与民间常有“爱用国货”的运动,随着台湾产业型态确定后,口号逐渐平息。[来源请求]
联合号渔船钓鱼台事件
2008年6月10日凌晨,此事件发生后,有台湾网友表明将抵制日货以示抗议。台湾媒体分析在于日系商品品质高和实用性强,再加上台湾人的消费习惯已经离不开日货,导致要全面抵制日货有困难。之后此议也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