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42.98.18.3對話2016年8月1日 (一) 08:26 參見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一般而言,是指客觀,由一般人的觀點所看待的為聽覺障礙,這種生理條件使聾人無法容易接收或處理如聲音等聽覺刺激;也因此聾人多半無法正常說話,不過「聾」一字對於不同背景人士,在不同角度(觀點),在不同場合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涵義。

一般人的觀點

在一般人的觀點下,視聾的定義,全球聾人人口約在 0.1% 左右(即千分之一)。由於醫療設施不夠完善,於發展中國家的聾人數目通常超越發達國家。世界上有至少 5% 的人(即每二十人中一人)有聆聽的困難,並影響他們的生活。且大多數有聽覺障礙的人都是老人,或者在完成學業開始工作後才有失聰情況出現。

聾人的觀點

在聾人的觀點下,每位聾人都有自己的聾文化特質,同時有為數不少的人認同於所謂的聾人文化。其中大多數都是天生聾人,或在幼年耳聾的人;也有一些是聾人子女。他們有些會利用手語交流,並不把自己視為有殘障的人,是一個擁有自己文化及語言的少數族群。不友善的環境才是真正的障礙。這些人將聾當作一種文化身份,多於當作聽覺狀況看待。

聾不侷限於人類,也會出現於其他動物身上。

分類

耳聾可以依其形態、嚴重程度及發病時間(是否已開始學習語言)分類,有些耳聾只影響一個耳朵,有些耳聾則是二個耳朵都受到影響。耳聾主要可以分為三類:感覺神經性耳聾傳導性耳聾及混合型耳聾。

感覺神經性耳聾

感覺神經性耳聾是源於內耳耳蝸)、前庭耳蝸神經中樞聽覺系統的異常,使得內耳收到的訊號無法傳達到中樞聽覺系統。最常見造成感覺神經性耳聾的原因是因為耳蝸中毛細胞的受損,依照定義.超過70歲以上的長者約有一半有聽力障礙的問題。

傳導性耳聾

傳導性耳聾源於外耳和(或)中耳的聲音傳導鏈的異常,使得聲音無法傳達到內耳,可能是因為外耳畸形、耳膜中耳三小骨的機能異常、耳膜的缺陷可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聽力障礙,例如耳膜感染後形成的肉芽組織英語Granulation tissue若貼到中耳內側時,可能會使耳膜機能異常。

中耳中的鐙骨鐙骨砧骨聽小骨)若機能異常,也會造成傳導性耳聾。聽小骨的活動性可能因為許多原因而受損:包括外傷、感染或關節僵硬,都有可能影響聽覺。

混合性耳聾

混合性耳聾結合了上述二種耳聾的症狀。慢性耳部感染可能會破壞耳蝸或中耳聽小骨,也有可能二者都受損,一般會試圖手術治療,但不一定有效。若是嚴重的傳導性耳聾,一般會增加可傳導聲音的輔助設備,若耳朵是乾的,沒有被感染,會增加氣導助聽的設備。若耳朵不是乾的,比較適合用骨傳導助聽設備。若傳導部份的聽覺障礙超過30–35 分貝,氣導助聽設備比較不易改善聽障問題,像骨錨助聽器英語Bone anchored hearing aid或Ponto等骨傳導助聽設備可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語前聾

語前聾英語Prelingual deafness是在語言習得之前就有的聽覺障礙,一般可能是先天異常或是在嬰兒時期就有的聽覺受損。語前聾會損害一個人口說語言的能力。若兒童在習慣使用手語的家庭中成長,很少會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但大部份語前聾不是因為遺傳,是因為疾病或外傷所造成,而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不會有手語溝通的經驗。若在剛開始的二至四年內植入人工耳蝸,語前聾的兒童可以在口語學習上有顯著的進步[1]

術語

聾人社群以外,一詞通常解釋為完全失聰,部份失聰者則被稱作聽障弱聽。這些都是病理學術語,是指一種疾病或殘障。

政治正確運動讓人們開始使用聽障一類詞語,而不用一字,實為聾的委婉語。國外一些認同聾人文化的人,認為自己屬於獨有文化語言的少數族群,對「聽障」一類詞語反感,甚至感到侮辱。不過在華人社區裏,「聽障」等詞語仍廣被聾人社會接受。

由於聾人無法直接聆聽發音,只能通過其它感官,如眼看口形,或用手感受聲帶振動學習說話,模仿發音時會有困難,故有「十聾九啞」的說法。然而聾人如果聲帶健全,是有機會學習發聲及說話的,因此聾人不一定都是啞巴,如教育家海倫·凱勒,使用聾啞(Deaf-mute)一詞描述聾人並不合適。

參見

參考資料

  1. ^ Kral A, O'Donoghue GM. Profound Deafness in Childhood. New England J Medicine 2010: 363; 1438-50.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