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主义
中国 |
---|
中国主题 |
中国民族主义(英语:Chinese nationalism),也称中华国族主义、中华国籍主义、中华民族主义或大中华思想,是一种在中国出现的民族主义政治主张与意识型态,主张在中国领土中的所有民族,应该融合成一个单一民族(中华民族),建立单一民族国家(中国),共同成为中国人,一起抵抗外敌。起源于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经清帝国采纳,成为国家政策,在立宪运动中推行。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皆沿续了这个意识型态。
概论
尽管中国长久保持一种以中原文明为中心的统一国家观念,但“中国人”作为民族观念,却创始于清帝国时期的梁启超。17世纪,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帝国,又继续对外扩张,把蒙古、西藏、新疆纳入帝国版图,为了巩固对汉族人的统治,对汉族又施行剃发易服政策,避免汉族人从外表上产生华夷之辨的矛盾。当时的反抗运动部分以“反清复明”作号召。太平天国期间,起事一方重申华夷之辨,与清政府猛烈抗争。随着西方国家入侵中国,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形成民族主义运动的雏型。
在清帝国末年,革命派人士,在汉民族主义的思想下,希望重新建立以汉民族为中心的国家,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与之对抗的维新派人士,以梁启超为首,提出中国民族主义,主张“五族共和”,不以汉族为中心,而是所有民族团结在中国之下,一同支持清帝国。维新派,以美国为例子,认为多民族可以融合在一个国家之下,形成中华民族。他们认为汉民族主义将导致中国分裂,使列强入侵。
中国民族主义获得满人与蒙人等少数族群的支持,恒钧、乌泽声等人在东京创办《大同报》,稍后在北京创办《北京大同日报》,主张满汉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同建立国家。维新派推动立宪运动,希望以宪法作为民族融合的基础,这个运动获得清帝国的支持与回应。1906年,端方向清帝提出〈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在密折中提出“使诸族相忘,混成一体”。1908年,端方代李鸿才上奏〈条陈化满汉畛域办法八条折〉,提出“满汉大同”的民族融合主张。在立宪运动中,导入了中国民族主义,成为清帝国的国家政策。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改变原有汉民族主义的立场,改而提倡中国民族主义。
历史
清帝国
晚清时期开始初次引入近代的国籍观念,1909年3月28日颁布了针对荷兰国籍法的“出生地主义”,采用血统主义原则的《大清国籍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国籍法,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国籍的法律。《大清国籍条例》将中国各个民族包括满、汉、回、蒙等统辖于中国中华大“血脉”之中。“血统主义”原则加强了对于华人、华侨对中国的向心力和民族意识,促进海外华侨团结。
条例中规定下列人等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1]:
- 生而父为中国人者;
- 生于父死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者;
- 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者。
中华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曾以推翻满清为主轴,并强调汉族正统,提出汉民族主义,一度主张十八省独立,后来转而支持五族共和的理念,接受中华民国为清帝国的继承政权 [2]。
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看成民族主义发展的里程,1925年五卅运动的爆发更使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收回主权一时成为社会的潮流。前者出于捍卫国家主权,后者却是捍卫中华文化。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官方观点深受当时现代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该观点认为文化同化是把不同民族,纳入“高度文明”的汉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将中华民族塑造成血脉及文化相连的概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入侵中国,日本军国主义从此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焦点,这情绪延续至今。其后中国民族主义又受到了俄国人种学思想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血缘,共产主义的基础是阶级友爱,两者一个以国家为中心,一个主张消灭国家,彼此根本对立。因此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1920年代开始的时候,就宣称一个无国界的无产阶级联合,反对资产阶级虚伪的民族主义。例如对于外蒙古共产党革命和国家独立,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坚决反对,而共产主义者则坚决支持。1929年,中共宣布,“到现在国民党政府还不承认外蒙古是独立自主的人民共和国,而把外蒙古看成中华民国的附庸”(一九二九年《布尔塞维克》第十期)。[3]1931年11月7日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主张"中华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的权利。蒙古、回、藏、苗、黎、高丽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国的地域的,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联邦,或建立自己的自治区域。"
1950年代中共掌握政权后,在党报《人民日报》上仍然宣称“反动分子企图煽动某些中国人的大汉族主义的感情,反对外蒙古人民建立自主的人民国家。”[4]
1970年代后,随着中共逐渐脱离革命党色彩,也不再反对“资产阶级虚伪的民族主义”,开始鼓动民族主义,宣扬民族文化,反对国家分裂,放弃阶级斗争,并一次又一次掀起反对藏独的民众抗议高潮。对于反对共产党的一切力量,往往也上升到“反华”的民族主义高度来批判。[5][6]
冷战结束
冷战的结束使人们看到的是民族主义情绪和抱负在全世界的复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四事件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迅即衰退,致使中国共产党转而强化它作为最重要的爱国力量和民族自尊心的守护者的作用[7],为以继续保有其执政地位寻求新的基础。
1990年代初和1990年代中期,中国的民族主义的矛头直接是对着美国的,然而,到了21世纪初,美中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反美情绪已不再是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的主流。近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了两类国家:一是曾入侵中国的国家如日本。另一些是藏独、疆独、台独及其支持者(美国、印度、土耳其等)。
在近代自帝国列强侵入中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强烈的汉本位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人民共有的首位情绪,贯穿于近代史中,直到中华民国建国才转化为中国本位民族主义。
宪法状况
- 中华民国宪法基于三民主义,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中认为:“外来的(指少数民族)是四亿人中的少数……所以就大多数说,四万万中国人可以说完全是汉人。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8],“我们中国四万万(人)不但是很和平的民族,并且是很文明的民族。”[9],来主张应该把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定义了中国的民族为统一的多民族。
接受程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日趋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政治意义及其重要性展开了热情的讨论。他们在讨论中,显露出了形形色色的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观点,这些观点认为:反帝的民族主义为在国家政治制度之外的人民大众的参与,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公共空间;并且认为:在后殖民化条件下的民族主义情绪,象征着一种公民活动的民主形式。这一理论的拥护者把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民粹主义的政策范式加以提倡,作为依从人民意志的民主合法性的具体体现加以宣传。
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是19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中较后才发展起来的。作为1990年代初的那股日渐发展的民族主义思潮与持续演进的关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其政治实质的相关讨论——1995年年初以后,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卷入了这场讨论——的一个连带的结果,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在1996年以后始见端倪。
华侨
中国的民族主义与生活在中国和台湾以外的中国人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在不断变动中的。海外中国人曾是1911年辛亥革命强而有力的支持者。加之外国的排华运动,特别以1882年美国的排华法案为代表,近代海外的中国人也长期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里的民族,系指中国人,主要构成分子为汉族人,含少数认同中国民族主义的其他国籍或族裔者。
台湾
中华民国政府在二战结束后统治台湾,为消灭日本在台统治的影响,而灌输中国民族主义或中心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其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时期主流思潮。而中华民族主义者的一个目标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的“重新统一”,其手段或为武力、或为和平方式,例如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蒋经国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这是1991年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双方共同陈述的一个目标,但双方在统一的方式与形式上有很大的分歧。
1990年代后期,逐年民主化与本土化的中华民国非正式地放弃了支持终统的立场,而在事实上接受中华民国在台湾,强调主权在民、政府决策以民意为依归,台湾的未来要由全体台湾人决定。台湾独立运动的支持者更反对将所谓的重新统一当作目标,并认为:台湾已经是而且应该永远是一个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的民主共和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认为台海两岸最终无须统一者长期的呈现压倒性多数。[12]2006年,以推动“终极统一”而设立的国统会及国统纲领正式被当时执政的民主进步党政府撤销。2008年马英九政府上台以来主张“三不”政策,即“不统”、“不独”、“不武”。中国民族主义之影响力逐渐在台湾主流社会淡化消退,甚至遭到排斥与攻击。[13]
2014年爆发的太阳花学运,被认为是民间对马政府长期的中国民族主义倾向的一种反弹,张安乐认为当代的台湾年轻人已经没有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而是台湾人,并归咎为年轻人绿化(台湾民族主义)兴旺所致。[14]
注释
- ^ 《大清国籍条例》与近代“中国”观念的重塑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 ^ 《清室退位诏书.谕旨之一》:“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 ^ 伪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记实
- ^ 1953.8-14 人民日报,郭沫若: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外蒙古独立
- ^ 中共又展出“民族主义”丑态
- ^ 何晓清:中国崛起与民族主义
- ^ "六四"后党的宣传系统开始大量是"辱华", "反华"等词语回应对党的批评, 将党和国家, 党和民族看作一体
- ^ 孙中山s: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
- ^ 孙中山s: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
- ^ 〈民九修改党章之说明〉,据《中央党务月刊》第七期,1929年2月:“现在说五族共和,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如美国,本是欧洲许多民族合起来的,现在却只成了美国一个民族,为世界上最有光荣的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s: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 ^ “台湾民心动态调查、统独与中国印象”:“...对照既往趋势资料,台湾民众对于两岸最终是否应该统一,迄今看法并无明显变化,绝大多数民众存有“不统”共识。”,台湾指标民调
- ^ 周伟航. 不是天然獨,而是中國臭. 东森新闻云. 2016-07-14 [2016-07-18].
- ^ 年轻人绿化,台湾没有中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