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12月12日) |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1月26日) |
晉語 | |
---|---|
晉語 | |
发音 | /tɕiŋ˦˥ y˥˧/(太原腔) /tɕiŋ˧˥ ny˥˧/(平遥腔)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中国 |
区域 | 山西省、內蒙古中西部、河北省西部及西北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西部、陕西省北部 |
母语使用人数 | 4762萬[1] (2007年)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cjy |
Glottolog | jiny1235 [2] |
晉語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语言,也是中国北方汉族地区除官话之外的唯一一门被官方认定为“獨立語言”的汉语族语言。截止1996年,晋语的使用者约为4500万左右(不含汾河片),以使用者人口排名位居世界第22名,影响力僅次於以官话(北方话)、吴语、粤语和闽南语。[3][4]至2007年,晋语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为4762万人(不含汾河片),仍为世界100大语言之一。[5]
晋语是山西、陕北、河套等地区的主要语言,现代晋语的使用者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山西省、内蒙古中西部、陕西省北部、河北省西部、河南省北部等地区,以太原话为代表方言。晋语的命名来自于“山西省”,又被部分中国学者称为晋方言。
最早提出將晉語自官話中劃分出來的是語言學家李榮,他所依據的標準是「山西省及其毗連地區有入聲的方言」。不過,也有部份學者對此提出異議。[6]1987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裏首次把晋语列入,2007年的国际认证 ISO 639-3 国际语种代号的编制中,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把晋语列入,语言代码为:ISO 639-3 cjy 。
历史形成
晋语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扬雄《方言》中所述的“赵、魏之西北方言”。
汉语方言学學者乔全生认为晋语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直系遗传[7],如《切韵序》中说:秦陇则去声为入,而现代晋语中仍有遗存,如:塑、作、做、妇、赂、咳、赦、厕、都、秘、荔、,措这些字在中古韵书《广韵》中都是为去声的,而晋语至今读入声。
地域
分布
使用现代晋语的地区:
包含在這個地區的城市有山西省大部分城市太原、大同(廣靈縣除外)、朔州、忻州、吕梁、晋中、阳泉、长治、晋城(澤州縣南部除外)等,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以及河北張家口和邯郸县区、河南济源、新乡(部分县区)、焦作县区、安阳(部分县区)。陕西榆林、延安等地。
临汾市区、運城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汾河片是否归属于晋语,目前存在争议。
晉語的使用人口總計約有6305萬人(2007年,不包含汾河片)。
分片
晉語可以進一步分為下面八支:
- 并州片(并州方言):分布在山西中部,包括太原、晋中以及吕梁東部平川地區。
- 呂梁片(呂梁方言):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呂梁山區與陝西北部黄河沿岸部分地区,包括吕梁市西部、临汾市西北部五县、榆林市东南部等地区。其中又可分為以北部興縣、嵐縣為主的興嵐小片,以中部地區中阳、柳林、方山、临县、离石為主的离石小片和以南部以隰县、石樓、交口為主的隰州片小區。
- 上黨片(上黨方言):分布在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西麓地區,分为以长治为代表的长治小片和以晋城为代表的晋城小片[8]
- 五臺片(忻州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內蒙古中部、陕西北部,包括忻州、神木等市。
- 邯新片(邯鄲-新鄉方言):分布在河北南部與河南北部,包括邯郸、焦作、济源、安阳等。
- 大包片(大同-包頭方言):分布在山西北部、河北省西部與內蒙古西部和陕西北部,包括大同、包头、鄂尔多斯、榆林等市。
- 張呼片(張家口-呼和浩特方言):分布在河北省西北部與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包括张家口、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市。
- 志延片(陕西省的志丹县-延川方言),包括延安等市。
另有汾河片是否属于晋语,目前存在爭議:分布在山西省南部,包括臨汾、運城及河西的韓城、合陽、宜川
語音
声母
晋语的尖团音演变状况在各个地区很不一样。大致说来,东南部大都完全分尖团(晋城市区话除外),中部(如平遥)能够区分一部分尖团音,北部(如河套)完全不能区分尖团音。整个晋语的尖团音现状堪称汉语尖团音发展过程的博物馆,清晰地见证了尖音与团音的各个发展时期。
晋语的全浊声母清化后的演化方式,按地区的不同大致分五种:
- 平仄都不送气:分布于并州片(除太原市區及太原以北以东)。
- 平仄都送气:分布于吕梁片南部(隰州小片)、汾河片、志延片。
- 平声与入声送气,上声与去声不送气:分布于吕梁片北部、五台片部分地区。这是第2种方式与第4种方式的过度类型(?)。
- 仄送平收,即仄声送气而平声不送气:非常罕見,目前就知道襄汾有這種送气模式。
- 平送仄收,即平声送气而仄声不送气:其他地区都是这种类型,这种类型是晋语全浊声母演化的主要方式。
晋语其他声母的特点:
- 常母读擦音([ʂ、s]):分布于吕梁片、幷州片、汾河片地区。其他地区字數都非常少,故不計入。
- 崇母读擦音([ʂ、s]),幷州片、汾河片絳州小片地区。其他地区字數都非常少,故不計入。
- 孃母独立,汾州地帶多讀[nz、ɳ]为独立声母并且字数较多,其他地区有少数字并入日母,不独立。
- 微母独立读[v]分布于汾河片、吕梁南部(隰州小片)。
- 古見、溪母開口二、四等字白讀聲母爲[tʂ、tʂʰ],分布于汾河片部分地区与上党片部分地区。
- 古匣、晓母開口二、等字白读声母为[x],大部分晋语都有。
- 古梗攝二等庄组舒聲字,白讀聲母爲翹舌,分布于汾河片、幷州片、吕梁片。
- 特殊的腭化,除去尖團合流,在晉語中還有其他幾種特殊的腭化,有些地方透母細音腭化爲[tɕʰ],有些地方來母配撮口呼腭化丟失聲母,有些地方來曉(匣)配撮口呼變爲蟹止合口三等文讀。
- 擦化,上黨、邯新、大包、張呼、汾河片幾乎沒有,并州片常見;擦化後通常產生茲=雞=[tsɿ]這種現象,如汾陽、偏關、古交、太原北郊
晋语塞音声母很有特点:
- 塞音声母ptk带有舌根擦音x。送气塞音声母p't'k'带有舌根擦音现象比较明显。(晋城话的入声没有喉塞韵,泽州话中的入声字不具有独立的调类调值,而随韵母的声调变化与非入声字区分)
- 鼻音声母带有同部位的塞音声母,如拿/nda/、马/mba/、我/ŋgie/(岚县)
地點\字 | 咬 | 雔(仇) | 尝 | 水 | 煠(炸) | 碾 | 蟲 | 魚 | 鞋 | 我 | 西 | 惜 | 霧 | 浇 | 淚 | 影 |
---|---|---|---|---|---|---|---|---|---|---|---|---|---|---|---|---|
平遙 | ȵȡiɔ | tʂʰəu | suə | suei | tsʌʔ | ɳɑŋ | tsuŋ | ȵȡy | xæ | ŋgiᴇ | sei | ɕiʌʔ | u | tɕiɔ | luei | i |
吳堡 | ȵȡio | ʂɑo | ʂɤu | suɛe | tsʰɑʔ | ʐie | tsʰuəŋ | ȵȡy | xɑe | ŋgɤu | sɛe | siəʔ | u | tɕiɤ | luɛe | i |
興縣 | ȵȡiɔu | tʂʰəu | ʂɤ | ɕy | tsʰaʔ | ʐẽn | tsʰuəŋ | ȵȡy | xai | ŋgɤ | ɕi | ɕiəʔ | u | tɕiɯu | ly | i |
長治 | iɔ | tsʰəu | tsʰɑŋ | suei | tsɑʔ | iɑŋ(地名) | tsʰuŋ | y | ɕiɛ | uə | ɕi | ɕiəʔ | u | tɕiɔ | luei | iŋ |
萬榮 | ȵiɑu | tʂʰəu | ʂɤ | fu | sɑ | ȵiæ̃ | pfʰʌŋ | ȵy | xai | ŋɤ | ɕi | ɕi | vu | tʂɑu | y | ȵiᴇ |
大同 | iɐo | tʂʰəu | tʂʰɒ | ʂuɛe | tsa | ȵiɛ | tʂʰuəɣ | y | ɕiɛ | vo | ɕi | ɕiəʔ | u | tɕiɐo | lɛe | iəɣ |
韵母
- 古麻三開與麻二開、戈三合韻母相同(即有麻三),分布于汾河片全片、吕梁片中南部(離石小片、隰州小片)
- 古豪韻白讀韻母爲/u/,分布于除邯新片外的所有晉語
- 古见组咸山攝一等≠二等,主要分布于吕梁、幷州,五台片一部分地区也有
- 曾一≠梗二,主要分布于吕梁、幷州、汾河,五台片一部分地区也有
- 曾≠梗,主要分布于汾河片解州小片
- 宕≠江,主要分布于汾河片解州小片,吕梁河西靠南(清涧一带)
- 古止攝合口三等≠蟹攝合口三等,主要分布于汾河片解州小片。
- 古泥组模韵读今读[əu],分布于绝大多数晋语
- 古蟹攝一等≠二等,分布于吕梁、幷州片
- 古效攝一二等≠三四等,分布于吕梁、幷州片
- 古止攝合口一等≠三等,主要分布于吕梁、幷州、汾河片。
- 古咸山攝二等≠三四等,主要分布于吕梁、幷州、五台片部分地区。
- 古来母鐸開读[lau4],少见于邯新、汾河、上党片
地點\字 | 眼 | 攆 | 朋 | 棚 | 堡 | 最 | 醉 | 師 | 茄 | 揩 | 孩 | 鞋 | 寒 | 鹹 | 瞎 | 麥 | 墨 | 塞 |
---|---|---|---|---|---|---|---|---|---|---|---|---|---|---|---|---|---|---|
太谷 | ȵȡiẽ | ȵȡiẽ | pʰə̃ | pie | pu | tsuei | tɕy | sɐ˞ | tɕie | tɕʰiai | xai(按理xei) | xai | xẽ | xã | xaʔ | mbiaʔ | mbiəʔ | ɕiəʔ |
嵐縣 | ȵȡiɑŋ | ȵȡiẽ | pʰəŋ | pʰie | pu | tsuei | tɕy | sɿ | tɕʰie | tɕʰiai | xei | xai | xiẽ | xã | xɑʔ | mbiɑʔ | mbiəʔ | ɕiəʔ |
平魯 | ie | ȵie | pʰəɣ | pʰəɣ | pu | tsuei | tsuei | sɿ | tɕʰie | tɕʰie | xai | ɕie | xæ | ɕie | ɕiaʔ | mai | mai | ɕiəʔ |
忻州 | ȵȡiɑ̃ | ȵȡiᴇ̃ | pʰəŋ | pʰiᴇ | pu | tsuei | tsuei | sɿ | tɕʰiᴇ | tɕʰiæᴇ | xæᴇ | xæᴇ | xɑ̃ | xɑ̃ | xɑʔ | mbiᴇʔ | mbiəʔ | ɕiəʔ |
新絳 | ȵiɑ̃ | ȵiɑ̃ | pʰəŋ | pʰie | pu | tsuei | tɕy | sɿ | tɕʰia | kʰai | xai | xai | xɑ̃ | xɑ̃ | xa | mei | mei | sei |
陽泉 | iæ | ȵiæ | pʰəŋ | pʰəŋ | paɔ | tsuei | tsuei | sɿ | tɕʰie | tɕʰie | xæe | ɕie | xæ | ɕiæ | ɕiəʔ | mæe | miəʔ | ɕiəʔ |
声调
多數晉語有五个聲調(如晉城話、太原话等),部分地區有六個(如岚县话、临县话等)、七個或四個聲調。
地點\调值 | 陰平 | 陽平 | 上聲 | 陰去 | 陽去 | 陰入 | 陽入 |
---|---|---|---|---|---|---|---|
平遙 | 13 | 53 | 35 | ʔ54 | ʔ35 | ||
太谷 | 22 | 323 | 45 | ʔ11 | ʔ434 | ||
太原 | 11 | 53 | 45 | ʔ2 | ʔ54 | ||
清徐(清源) | 11 | 53 | 35 | ʔ2 | ʔ54 | ||
榆次 | 11 | 53 | 35 | ʔ21 | ʔ54 | ||
吳堡 | 213 | 33 | 412 | 53 | ʔ3 | ʔ213 | |
興縣 | 324 | 55 | 312(324) | 53 | ʔ5(ʔ55) | ʔ312 | |
嵐縣 | 214 | 44 | 312 | 53 | ʔ4 | ʔ312 | |
長治 | 213 | 24 | 534 | 44 | 53 | ʔ21/54 | ʔ45/54 |
忻州 | 313 | 31 | 313 | 53 | ʔ2 | ||
神木 | 213 | 44 | 213 | 53 | ʔ4 | ||
五臺 | 224 | 33 | 312 | 53 | ʔ3 | ʔ312 | |
萬榮 | 51 | 24 | 55 | 33 | 歸陰平 | 歸陽平 | |
新绛 | 53 | 325 | 44 | 31 | 歸去聲 | 歸陽平 | |
陽泉 | 312 | 44 | 53 | 24 | ʔ4 | ||
平魯 | 324 | 33 | 324 | 53 | ʔ32 | ||
大同 | 31 | 313 | 54 | 24 | ʔ32 | ||
廣靈 | 53 | 31 | 55 | 213 | 派三聲 | 歸陽平 |
入声
晉語與多數官話的方言不同,大部分仍然保有韻尾的喉塞音,而這在漢語的南方諸口語中才比較常見。因此,晉語保有了韻尾帶有喉塞音的入聲。由於在官話方言中,江淮官話(絕大部)和西南官話(僅局部)仍有入聲,所以一些人認為晉語和西南官話、江淮官話,應採取相同的處理方法,同被歸作官話的幾種方言。
入声舒化现象:一些地区的部分入声韵喉塞尾有弱化和消失的现象,如在榆次、清徐、呼和浩特等地方言中,部分的aʔ,iaʔ,uaʔ,yaʔ等韵母,已经没有喉塞尾,但由于保留了特殊的主元音,所以并不与其他舒声韵相混。一些其他地区的方言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有人认为晋城话的入声没有喉塞音尾[9],而据《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晋城话的入声有喉塞音。[10] 在雁北晉語老派中,絕大多數清入读入声,全浊入归阳平次浊入归去声;如麥讀賣,匿讀膩,歷讀利,月讀願等。
连读变调
晉語的聲調有連續變調現象,也就是一個字的聲調會根據它相鄰的字而變化。晉語連續變調在各種漢語裡顯得特別的地方有:
- 變調的規則會根據相鄰的字的語法功能而不同。因此形容詞-名詞複合詞及動詞-賓語複合詞使用不同的變調規則。
- 當每個字單獨發音的時候合併的聲調可能會在連續變調的時候分化出來。
語法和辭彙
晉語使用前綴,譬如圪 /kəʔ/, 唿(忽) /xuəʔ/ 及嘿(黑)/xəʔ/, 𠯐(入、日)/ʐ(z)əʔ/,吥(不)/pəʔ/,來構成不同種類的派生詞。例如:𠯐(日)鬼(胡鬧、搞鬼)← 鬼;這些前綴多半沒有意義。
圪头词
晋语很有特点的一类词汇,因其都带有前缀“圪”,故名圪头词。
合音词
分音词
晉語把單音節字分割為兩個字,即分音词,從而產生新的詞語。例如:
- /pəʔ ləŋ/ ← 蹦 /pəŋ/
- /tʰəʔ luɤ/ ← 拖 /tʰuɤ/
- /kuəʔ la/ ← 刮 /kua/
- /xəʔ lɒ̃/ ← 巷 /xɒ̃/
- (以上为太原话)
在其他中國方言,包括普通話中也有類似過程(例如:窟窿 kūlong <—— 孔 kǒng),只是這些過程在晉語中是十分平常的。
指示代词
部分晉語方言(如和顺话等)有三種不同的指示詞(近指、中指、遠指),普通話只有「這個」及「那個」兩種。
參考文獻
- ^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晉語.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 ^ Ethnologue. Chinese, Jinyu - Ethnologue. [2015-04-12] (英語).
- ^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
- ^ 侯精一主編,《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46頁
- ^ 张晓丽. 晋方言语音史研究. 太原晚报. 2009-12-11 [2013-03-15].
- ^ 关于晋城话的归属,著名语言学家沈明在权威学术期刊《方言》2006年第4期第343-356页的《晋语的分区》一文中曾进行过详细叙述,晋城阳城等方言属上党片晋城小片,认为之前的方案将晋城话归属邯新片有不妥之处,故进行了调整。
- ^ 焦妮娜《语言研究》2007年第02期-晋城话中的入声字,"晉城話入声没有喉噻韵,也没有独立的调类,已经相当微弱,大部分阳入声字已读舒声"
- ^ 侯精一、温端政等.《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1993.晋城音系
-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ISBN 7-5320-8084-6.
- 侯精一.《现代晋语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6. ISBN 7-1000-2562-1.
外部連結
- 漢字古今音資料庫:查詢晉語各方言單字發音(現代>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