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1年7月10日) |
湖北省 | |||||||
汉语 | 湖北 | ||||||
---|---|---|---|---|---|---|---|
郵政式拼音 | Hupeh | ||||||
字面意思 | 洞庭湖之北 | ||||||
|
湖北省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湖北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北接河南省为邻。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95%,居全国第13位。截止2011年底,全省常住人口5758万,户籍人口6175万。[1]省会是武汉市。
历史
湖北又称“千湖之省”,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今武汉周边在西周中叶属于鄂国,湖北北部有随国、古麋国、罗国等诸侯国,春秋時期这些小国全部被楚国吞并,湖北西北部的汉江和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交汇一带的淅川县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中部大部分被沼泽覆盖,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湖北属于楚国,湖北西部是楚国发源地,楚庄王曾问鼎中原。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古城。
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后,征伐岭南的秦军要经此南下,因此成为交通要道,人口开始增加,沼泽经过排水逐渐成为良田。秦在今湖北地区设立郡县。为避秦始皇父亲的名讳,将楚改称荆山(今南漳)之"荆"。因此后来湖北就多称荆州,有时合称荆楚;
汉代设置江夏郡和南郡;均属于荆州刺使部;
晋代设置荆州;
东晋和南北朝时,这里分属于荆州和郢州,由于永嘉之祸后大量中原达官贵人和士族南迁,带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得到大发展。
唐代时今湖北省分属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宋代设置荆湖北路和京西南路,宋真宗之后今湖北地区逐渐繁荣;湖北成为重要的粮食,茶叶,棉花产地和四川到长江下游地区的中转地。
靖康之变后,这里受到金兵的蹂躏而被破坏。
元代设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汉阳由汉阳军升为汉阳府,武昌成为两湖流域乃至湖广地区政治,军事,农业文化的中心,武汉双府衙武昌府与汉阳府使得武汉成为长江流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明代设置湖广布政使司,明末商业发展,汉阳府治汉口镇成为当时四大名镇之一。
清代早期属于湖广省,省治武昌府,康熙3年(1664年)后分湖广布政使司为左右2个布政使司,康熙6年 (1667年),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分别改名为湖北布政使司和湖南布政使司,湖北、湖南两省从此定名,沿袭至今。湖北省会仍在武昌。清代的湖北省下辖武昌府、汉阳府、荆州府、襄阳府、黄州府、安陆府(钟祥)、德安府(安陆)、郧阳府、宜昌府、施南府(恩施)和荆门直隶州。汉阳府治汉口镇曾成为清代天下四聚之一——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可见在开埠前已成为有名的商业重镇。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沿长江上溯,汉口辟为商埠,并在旧市镇的下游设立了汉口英租界。1895年到1898年,又陆续设立了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另外,在1877年和1896年,宜昌和沙市也相继开辟为商埠。同一时期,洋务运动兴起,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兴办大量洋务企业,包括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等,使得湖北成为中国主要的工业省份之一。
中华民国成立后经济一度迅速发展,但在抗日战争中又受到严重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中南局设置在武汉,管辖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六个省区,湖北又有较大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中南地区的中心。
地理
湖北省位于中国大陆的华中地区,地处“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因而是南方省份,气候为副热带季风气候。
湖北省三面环山,西部是大巴山区,东北部是大别山区,东部为幕阜山丘陵,中南部为江汉平原,长江横穿全省,长江三峡有两峡在湖北境内,在湖北境内一段是长江弯道最多的“荆江河曲”,湖泊众多。大巴山东段的神农架在远古冰河时期受周围山地的保护,成为动植物的避难所,有许多活化石孓遗物种被保护下来,武当山位于西北部十堰境内。
地形
湖北山地为56%,丘陵岗地为24%,平原占20%,三面环山,中间低平。地形可以分为四类:
- 鄂西山地
- 江汉平原
- 鄂东北低山丘陵
- 鄂东南低山丘陵
气候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鄂西南长江三峡以南属于中亞熱帶濕潤區,其余广大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区,具有季节变化明显和南北过渡性的气候特征。
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武汉市气象数据(平均数据自1981年统计至2010年,极端数据自1951年统计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5.4 (77.7) |
29.1 (84.4) |
32.4 (90.3) |
35.1 (95.2) |
36.1 (97.0) |
37.8 (100.0) |
39.7 (103.5) |
39.6 (103.3) |
37.6 (99.7) |
37.9 (100.2) |
30.4 (86.7) |
23.3 (73.9) |
39.7 (103.5) |
平均高温 °C(°F) | 8.1 (46.6) |
10.7 (51.3) |
15.2 (59.4) |
22.1 (71.8) |
27.1 (80.8) |
30.2 (86.4) |
32.9 (91.2) |
32.5 (90.5) |
28.5 (83.3) |
23.0 (73.4) |
16.8 (62.2) |
10.8 (51.4) |
21.5 (70.7) |
日均气温 °C(°F) | 4.0 (39.2) |
6.6 (43.9) |
10.9 (51.6) |
17.4 (63.3) |
22.6 (72.7) |
26.2 (79.2) |
29.1 (84.4) |
28.4 (83.1) |
24.1 (75.4) |
18.2 (64.8) |
11.9 (53.4) |
6.2 (43.2) |
17.1 (62.9) |
平均低温 °C(°F) | 1.0 (33.8) |
3.5 (38.3) |
7.4 (45.3) |
13.6 (56.5) |
18.9 (66.0) |
22.9 (73.2) |
26.0 (78.8) |
25.3 (77.5) |
20.7 (69.3) |
14.7 (58.5) |
8.4 (47.1) |
2.9 (37.2) |
13.8 (56.8) |
历史最低温 °C(°F) | −18.1 (−0.6) |
−14.8 (5.4) |
−5.0 (23.0) |
−0.3 (31.5) |
7.2 (45.0) |
13.0 (55.4) |
17.3 (63.1) |
16.4 (61.5) |
10.1 (50.2) |
1.3 (34.3) |
−7.1 (19.2) |
−10.1 (13.8) |
−18.1 (−0.6)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48.7 (1.92) |
65.5 (2.58) |
91.0 (3.58) |
135.7 (5.34) |
166.8 (6.57) |
218.2 (8.59) |
228.1 (8.98) |
117.5 (4.63) |
74.0 (2.91) |
80.9 (3.19) |
60.0 (2.36) |
29.6 (1.17) |
1,316 (51.82)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9.5 | 9.8 | 13.1 | 12.5 | 12.2 | 11.8 | 11.6 | 9.6 | 7.5 | 9.0 | 8.0 | 6.9 | 121.5 |
平均相對濕度(%) | 76 | 75 | 75 | 75 | 74 | 77 | 77 | 77 | 75 | 76 | 75 | 73 | 75 |
月均日照時數 | 101.9 | 97.0 | 121.8 | 152.8 | 181.0 | 170.9 | 220.2 | 226.4 | 175.8 | 151.9 | 139.3 | 126.5 | 1,865.5 |
可照百分比 | 33 | 33 | 31 | 39 | 43 | 43 | 54 | 59 | 48 | 46 | 45 | 43 | 43 |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2][3] |
宜昌市气象数据(1981年至201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2.5 (72.5) |
27.6 (81.7) |
33.0 (91.4) |
36.7 (98.1) |
38.7 (101.7) |
39.9 (103.8) |
40.7 (105.3) |
41.4 (106.5) |
39.2 (102.6) |
35.7 (96.3) |
29.8 (85.6) |
24.6 (76.3) |
41.4 (106.5) |
平均高温 °C(°F) | 8.8 (47.8) |
11.2 (52.2) |
16.0 (60.8) |
22.6 (72.7) |
27.1 (80.8) |
30.1 (86.2) |
32.3 (90.1) |
32.0 (89.6) |
28.2 (82.8) |
22.6 (72.7) |
17.0 (62.6) |
11.3 (52.3) |
21.6 (70.9) |
日均气温 °C(°F) | 5.0 (41.0) |
7.2 (45.0) |
11.3 (52.3) |
17.4 (63.3) |
22.1 (71.8) |
25.5 (77.9) |
27.7 (81.9) |
27.3 (81.1) |
23.5 (74.3) |
18.1 (64.6) |
12.6 (54.7) |
7.3 (45.1) |
17.1 (62.8) |
平均低温 °C(°F) | 2.2 (36.0) |
4.1 (39.4) |
7.8 (46.0) |
13.4 (56.1) |
18.1 (64.6) |
21.8 (71.2) |
24.3 (75.7) |
23.8 (74.8) |
20.1 (68.2) |
14.8 (58.6) |
9.4 (48.9) |
4.3 (39.7) |
13.7 (56.6) |
历史最低温 °C(°F) | −9.8 (14.4) |
−4.4 (24.1) |
−1.3 (29.7) |
0.4 (32.7) |
8.8 (47.8) |
14.7 (58.5) |
18.4 (65.1) |
17.2 (63.0) |
11.4 (52.5) |
3.7 (38.7) |
−0.9 (30.4) |
−5.4 (22.3) |
−9.8 (14.4)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24.6 (0.97) |
39.0 (1.54) |
56.0 (2.20) |
89.0 (3.50) |
124.4 (4.90) |
142.2 (5.60) |
222.8 (8.77) |
199.1 (7.84) |
115.3 (4.54) |
82.1 (3.23) |
48.0 (1.89) |
18.5 (0.73) |
1,161 (45.71) |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 7.5 | 8.7 | 12.2 | 12.9 | 13.5 | 14.1 | 15.1 | 13.1 | 11.4 | 11.4 | 8.6 | 6.9 | 135.4 |
平均相對濕度(%) | 74 | 73 | 73 | 73 | 74 | 76 | 80 | 79 | 75 | 76 | 75 | 73 | 75 |
月均日照時數 | 77.0 | 78.9 | 96.8 | 133.2 | 154.1 | 153.0 | 186.2 | 201.3 | 143.6 | 132.6 | 113.6 | 97.2 | 1,567.5 |
可照百分比 | 24 | 25 | 26 | 35 | 37 | 36 | 43 | 49 | 39 | 38 | 36 | 31 | 35 |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4][5] |
河流湖泊
湖北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水资丰富。据2003《湖北农业年鉴》湖北全省拥有1194条大小河流。 湖北湖泊众多,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有一千余个,因此被称为“千湖之省”。湖北如今百亩以上湖泊仅有750余个,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执行《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 长江向东横贯,境内流长1061公里。
-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北向东南,蜿蜒境内878公里。
- 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六倍。
- 梁子湖面积482.5平方公里,处在武汉、黄石、鄂州、咸宁的交界处。
资源
铁矿:集中分布在鄂东南和鄂西南地区,尤其是黄石、大冶、鄂州三市县
铜矿:集中分布在黄石、大冶和阳新三市县
盐、石膏、芒硝:集中分布于江汉平原
行政区划
湖北省共有13个地级行政区,其中包括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102个县级行政区,其中包括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7个县、2个自治县和1个林区[6];1221个乡级行政区,其中包括279个街道、733个镇和209个乡[7]。
湖北省行政区划 | # | 区划名称 | 汉语拼音 | 政府所在地 | 面积(Km²) | 人口(2010) |
---|---|---|---|---|---|---|
— 副省级市 — | ||||||
1 | 武汉市 | Wǔhàn Shì | 江岸区 | 8,494 | 9,785,392 | |
— 地级市 — | ||||||
2 | 鄂州市 | Èzhōu Shì | 鄂城区 | 1,505 | 1,048,672 | |
3 | 黄冈市 | Huánggāng Shì | 黄州区 | 17,453 | 6,162,072 | |
4 | 黄石市 | Huángshí Shì | 下陆区 | 4,576 | 2,429,318 | |
5 | 荆门市 | Jīngmén Shì | 东宝区 | 12,100 | 2,873,687 | |
6 | 荆州市 | Jīngzhōu Shì | 沙市区 | 14,104 | 5,691,707 | |
7 | 十堰市 | Shíyàn Shì | 茅箭区 | 23,698 | 3,340,843 | |
8 | 随州市 | Suízhōu Shì | 曾都区 | 9,636 | 2,162,222 | |
9 | 襄阳市 | Xiāngyang Shì | 襄城区 | 19,626 | 5,500,307 | |
10 | 咸宁市 | Xiánníng Shì | 咸安区 | 10,019 | 2,462,583 | |
11 | 孝感市 | Xiàogǎn Shì | 孝南区 | 8,941 | 4,814,542 | |
12 | 宜昌市 | Yíchāng Shì | 西陵区 | 21,081 | 4,059,686 | |
— 自治州 — | ||||||
13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Ēnshī Tǔjiāzú Miáozú Zìzhìzhōu | 恩施市 | 24,111 | 3,290,294 | |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 — | ||||||
14 | 天门市 | Tiānmén Shì | 竟陵街道 | 2,622 | 1,418,913 | |
15 | 潜江市 | Qiánjiāng Shì | 园林街道 | 2,004 | 946,277 | |
16 | 仙桃市 | Xiāntáo Shì | 沙嘴街道 | 2,538 | 1,175,085 | |
17 | 神农架林区 | Shénnóngjià Línqū | 松柏镇 | 3,253 | 76,140 |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GDP)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国内生产总值(GDP)
2011年,全省完成生产总值核实为19632.26亿元,首超上海,排名第十,人均GDP为34197.27元(资料来源于湖北省2012统计年鉴,按去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为5420美元,中部第一)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三产GDP比重变化,2011年,湖北产业结构稳步升级,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569.30亿元、9818.76亿元和7206.13亿元,分别增长4.4%、17.9%和12.0%。三次产业结构为13.1:50.1:38.0。
工业产值和增长率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65.6亿元,比上年增加2260.00亿元,增速达到20.5%。全省39大类行业中, 38个实现增长, 26个增长20% 以上, 16个增速超过30%。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6944.8亿元,增长36.6%;实现销售产值26239.3亿元,增长36.4%。工业品产销率97.4%。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内销产值25040.3亿元,增长35.8%。全省完成出口交货值1199亿元,增长52.6%, 快于全国增速16.2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6934.77亿元,增长35.3%。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497.41亿元,增长29.3%,慢于产值增幅7.3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5095.04亿元,占全省的59.5%,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分别增长14.4%、33.7%。
农业产值和增长率
2011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256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4%。粮食总产量2388.53万吨,连续8年丰收,比上年增产14.54亿斤,增长3.14%。生猪出栏增长1.1%,禽蛋、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3%、3.4%。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水果、茶叶、蔬菜产量分别增长18.4%、11.2%、7.3%。林业全年植树造林任务超额完成,林业产值增长9.9%。
外贸状况
2011年,全省累计进出口335.2亿美元,同比增长29.2%,比全国平均增幅高6.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9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3%,比全国平均增幅高15个百分点;进口139.8 亿美元,同比增长21.7%。
外资利用状况
2011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资新批项目339个,同比增长10.8%;合同外资49.7亿美元,同比增长78.4%;实际使用外资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全省引进省外资金项目2165个,实际到资3377亿元,同比增长70%。
财政收入
2011年湖北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与上划中央四税之和)完成2583亿元,增长33.0%。其中,上划中央四税1113亿元,增长20.0%;湖北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70.1 亿元,增长45.4%,比年初预算超收248 亿元。湖北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067亿元,增长37.1%;非税收入完成403亿元,增长73.0%。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3160亿元,同比增长26.0%,其中省级支出400亿元,同比增长46%;市县支出2760元,同比增长24%。
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1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73.87元,中部第三,次于湖南省与安徽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6897.92元,同比分别增长14.4%和18.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8%,涨幅较高。
支柱产业
湖北的八大支柱产业分别为: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和建材。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其中汽车、钢铁、石化、食品主营业务突破3千亿元。
发展状况
与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湖北的发展速度属于中等偏上;高于全国平均速度。2011年,湖北省城镇化率率先突破50%,达到51.83%,领先于中西部各省,仅次于东部沿海以及东北地区,全国排行第八。湖北是中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之一,国家千人计划项目,截止目前,人数已经位于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江苏。2010年,全省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750项(超额完成7.1%) ;技术合同成交额76.85亿元(超额完成18.2%) ;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超额完成3.22%);全省争取科技部项目经费合计达到8.75亿元(不含支撑计划) ,同比增长4.6%;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全省共有43项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较2009年增加6项) ,创历史新高。省会武汉是中国5大教育科研基地之一,拥有国家级实验室1间,中科院直属研究机构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以及80所高等院校,含2家985以及7家211工程院校,2011年,武汉的大学生数量,本科以上达到92万,共有学生100余万(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2年年鉴),源源不断的大学生人才也使得武汉光谷多次得到国家关注,是国家三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推动了整个湖北的高等教育科研发展。2010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20所,中等职业学校413所,其中黄冈高中与华师一附中全国闻名。不过,湖北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与沿海省份相比,各方面仍较为落后,这几年,湖北省提出鄂西生态圈,武汉城市圈配合长江经济带,一主两副协调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
湖北农业是中国北方产麦区和南方产稻区之间的过渡区,因此已经实现稻麦和棉麦两熟,南部实现了双季稻和三季稻,因此农业产量相当高。由于湖泊众多,水产养殖是湖北的强项,是中国三大淡水养殖区之一,长江鱼苗可以供应全国,著名的“武昌鱼”更是闻名遐迩。
工业
2008年,湖北GDP11330亿元,进入全国第十位,比2007年提高了两位。湖北的轻重工业都比较发达,工业产值占总产值一半以上,其中重工业多集中在武汉、宜昌、黄石、襄阳、十堰等地。例如,中国大型钢铁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位于武汉;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厂之一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武汉,在武汉、十堰和襄阳设有工厂;长江第一座大坝葛洲坝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利枢纽在宜昌境内。湖北矿产丰富,有大冶铁矿,应城石膏矿,荆襄磷矿等,因此冶金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历史悠久,比较发达。
交通
湖北交通发达。
- 公路:
- 铁路:
- 航空:
湖北省内有六个大中型民用机场,分别是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中国民用航空局指定的华中地区唯一的综合航空枢纽和最大的飞机检修基地)、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神农架红坪机场、十堰武当山机场。
- 水运:
湖北内河航运发达,长江、汉水是两大水运干线。 桥梁: 湖北内有已建和在建的长江大桥超过20座,自上游到下游分别是巴东长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葛洲坝三江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宜万铁路宜昌长江大桥、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枝城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二桥、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武汉阳逻长江大桥、黄冈长江大桥、鄂黄长江大桥、鄂东长江大桥、黄石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大桥南端在江西省境内)。
人口
湖北省2012年总人口为5779万,人口密度为325人/km2,人口多集中在江汉平原,鄂西山区人口稀疏。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男女性别比为107.59,劳动适龄人口为75.91%,少儿14.28%,老龄人口9.81%。城市人口比重为40.59%,文盲率为7.15%。
少数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回族、满族等50多个,多分布于鄂西。
区划名称 | 面积(公里²) | 常住人口 | 户籍人口 |
---|---|---|---|
湖北省 | 185,888.43 | 56,990,000 | 60,849,108 |
武汉市 | 8,494.41 | 8,910,000 | 8,282,137 |
黄石市 | 4,585.51 | 2,419,000 | 2,553,906 |
十堰市 | 23,674.41 | 3,228,000 | 3,488,639 |
宜昌市 | 21,227.00 | 4,030,000 | 4,014,645 |
襄阳市 | 19,724.41 | 5,425,000 | 5,819,985 |
鄂州市 | 1,593.54 | 1,031,000 | 1,070,140 |
荆门市 | 12,192.57 | 2,839,000 | 2,985,656 |
孝感市 | 8,922.72 | 4,665,000 | 5,217,591 |
荆州市 | 14,068.68 | 5,841,000 | 6,517,704 |
黄冈市 | 17,446.63 | 6,667,000 | 7,309,788 |
咸宁市 | 9,749.84 | 2,506,000 | 2,860,833 |
随州市 | 9,614.94 | 2,199,000 | 2,542,286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24,061.25 | 3,477,000 | 3,910,776 |
仙桃市 | 2,519.83 | 1,364,000 | 1,501,463 |
潜江市 | 1,929.51 | 939,000 | 1,002,265 |
天门市 | 2,528.35 | 1,376,000 | 1,691,318 |
神农架林区 | 3,215.83 | 74,000 | 79,976 |
文化
楚文化
楚文化指先秦时期在楚国蕴育,产生并发达的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特指在楚国灭亡之后,楚文化在湖北地区的继承,延续和发展。荆楚文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漢語方言
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包括武汉市)以漢語西南官话为主,现在湖北恩施自治州的土家族绝大多数也使用漢語的西南官话作为其第一语言。湖北省东部部分地区則主要通用江淮官话,东南部一带则通用赣语。
汉剧
汉剧是一种流行于湖北,但是对京剧和周边省份的曲目都有显著影响的剧目。[8]
自然文化景观
教育
湖北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在中国名列前茅。
高等教育
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五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
目前湖北共有普通本科院校41所,其中部属普通本科院校8所,普通本科军事院校6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7所。全省所有高等院校的名称和地址参见中国大学列表。
詳見:湖北省高等學校列表
- 部属普通本科院校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
华中师范大学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华中农业大学 | 中南民族大学 |
- 普通本科军事院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 | 第二炮兵指挥学院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信息学院 |
- 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中等教育
湖北的中等教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历年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湖北学生均取得优异成绩。湖北省也素有“中学奥林匹克竞赛之乡”的美誉。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黄冈中学 、黄石二中、襄阳四中、襄阳五中、荆门龙泉中学、 武汉外国语学校、荆州中学等一批著名中学每年都有大量考生通过参加高考、考前保送等方式进入海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
湖北名人
政治、军事
- 伍子胥 (监利): 春秋时期著名将领,军事家。
- 張柬之 (襄陽): 唐代政治家。
- 段文昌 (江陵): 唐代政治家,曾任宰輔。著名學者段成式之父。
- 宋庠 (安陸): 北宋狀元、著名政治家。
- 陈友谅 (仙桃):元末农民军首领,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 明玉珍 (随州):元末农民军首领,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 楊溥 (石首): 明代政治家,宣德皇帝內閣大臣.
- 朱厚熜 (钟祥): 即嘉靖皇帝,初襲興獻王位,正德十六年入繼大統,在位45年。
- 周嘉謨(天門): 明代政治家,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
- 张居正(荆州): 明代政治家,万历皇帝首辅.
- 黎元洪(大悟):曾任中华民国大總統。
- 何成濬(隨县):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第一次北伐任總參謀長,抗戰期間任軍法執行總監,赴臺后擔任過第一屆國大第二次會議主席。
- 汤化龙(浠水):政治家,曾任中华民国众议院议长。在加拿大维多利亚被刺杀。
- 湯薌銘(浠水):政治家、軍事家。佛教居士。汤化龙之弟。
- 陈宧(安陆):北洋时代重要的军阀。
- 蓝天蔚(黄陂):清末民初军人。关外湖北三杰之一。
- 吴禄贞(云梦):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
- 李之龙(仙桃):中山舰舰长、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
- 居正(武穴): 中華民國政治家,曾任法務部部長、司法院院長。
- 沈鸿烈(天门):国民革命军海军上将。曾任青岛特别市市长,山东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
- 张业遂(天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党委书记。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大使。
- 吳國楨(建始):中華民國政治家,曾任上海市長、台灣省主席。
- 陶希圣(黄冈):著名学者,曾任北大教授。经济史家。曾任蒋介石秘书,主创《中国之命运》,国民党中常委。
- 李煥(武漢):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 王作荣(汉川):经济学家,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 彭孟缉(武昌):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台湾二二八事件的直接责任人。
- 陳昌浩(武漢):中共早期領導人。
- 刘华清(大悟):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 萧楚女(武汉):(男)共产党的青年理论家,1927年4月牺牲于广州。
- 施洋(竹山):早期革命家,二七革命牺牲。
- 林彪(黃冈):军事家,曾任中国共产党副主席。
- 秦基伟(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
- 李先念(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董必武(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主席。
- 陈潭秋(黄冈):中共一大代表,早期革命家,1943年牺牲。
- 向忠发(汉川):曾任中共总书记(中共六大)。
- 伍修权(阳新):军事家,外交家。外交部副部长(1950.12~1955.1),197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 徐海东(大悟):著名军事家,1955年,授于大将军衔。
- 廖秀冬(武漢):香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
- 黄永胜(咸宁):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 吴仪 (武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
- 谢伏瞻(天门):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 邱衍汉(天门):中将,曾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
文化、教育
- 鍾子期(武漢):先秦音樂鑑賞家。
- 屈原(秭归):战国时期著名诗人。
- 王昭君(兴山):汉代女性历史人物。
- 杜審言(襄阳): 唐代著名诗人。
- 孟浩然(襄阳):唐代著名诗人。
- 陆羽(天门):茶圣,《茶经》作者。
- 段成式 (江陵): 唐代學者,著有酉陽雜俎。宰輔段文昌之子。
- 皮日休(天門):唐代著名诗人。
- 宋祁(安陸):宋代著名學者。
- 米芾(襄阳):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
- 二程(黃陂):宋代著名理學家。
- 李时珍(蕲春):明代药学家,《本草纲目》作者。
- 郝敬(京山):明代理學家。
- 耿定向(黃安):明代理學家,與其弟耿定理、耿定力齊名。
- 公安三袁(公安):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明代文学家。
- 鍾惺(天門):明代文學家,竟陵派領袖。
- 譚元春(天門):明代文學家,竟陵派領袖。
- 杜濬(黃岡):清初遺民詩人。
- 熊賜履(孝感):清初理學名臣。
- 徐耀文(仙桃):晚清著名棋手。
- 张难先(仙桃):“湖北三怪”之一、爱国民主人士。
- 闻一多(浠水):近代著名诗人,《七子之歌》作者。
- 王亚南(黃岡):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译者。
- 李四光(黃岡):著名地质学家。
- 杨守敬(宜都):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
- 熊十力(黃岡):20世纪中国最杰出哲学家,新儒家开山人物。
- 李济(钟祥):中央研究院院士,人类学,考古学家。
- 王世杰(崇阳):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民國外交部長,国立武汉大学第一任校长。
- 徐复观(浠水):新儒学大师。
- 沈剛伯(宜昌):臺灣大學文學院長、代理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 邢慕寰(黄梅):中央研究院院士,经济学家。
- 张培刚(红安):哈佛三剑客之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发展经济学创始人。
- 汤用彤(黄梅):中央研究院院士,哲学史家。
- 蒋碩杰(应城):中央研究院院士,经济学家,是华人中最早获得Nobel经济学奖提名者。
- 殷海光(黃岡):台湾大学教授,中华民国民主的启蒙者。
- 胡秋原(黄陂):著名学者。曾任立法委员。
- 居浩然(武穴):学者,国民党元老居正之子。曾任淡江英专(淡江大学之前身)校长。
- 昌彼得(孝感):學者,台灣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教授。
- 李兰甫(黃梅):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台灣東吳大學商學院教授,著名经济学、管理学专家。
- 聂华苓(应山):著名作家。
- 鄭明娳(漢口):著名散文家、學者。
- 熊召政(英山):著名作家。
- 池莉(仙桃):19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 熊宜中(漢口):著名旅臺國畫家、華梵大學教授。
- 蒋立镛(天门):清朝嘉庆状元
科学、技术
- 毕昇(英山):宋代活字印刷发明人。
- 李时珍(蕲春):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等医药学著作。
- 王竹溪(公安):著名物理学家。
- 彭桓武(麻城):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
- 朱光亚(汉口):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 李四光(黄冈):地质学家。
- 姚期智(孝感):美国科学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
- 田长霖(黄陂):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伯克利大学原校长。
- 黄锷(武汉):美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信号处理方法EMD发明人。
- 周元燊(南漳):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渡大学教授。主要从鞅论、最佳止步理论、序贯分析研究。
- 李天培(应城):国际著名光电子与光通信技术专家。曾任BellCore首席专家,NSF电子通讯部门主任,普林斯頓大學及Sarnoff公司顾问。
- 朱邦复(黄冈):汉字基因理论发明人,仓颉码发明人,中文电脑开山人物。
- 陳祖濤(武漢):汽車工程師,中國汽車工業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一汽第一人」。
- 万哲先(沔阳):著名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舒德干(鄂州):著名古生物学家。
- 李绪鄂(武汉):著名导弹专家,中国洲际战略导弹及固体潜地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曾任航天工业部部长。
- 刘永坦(武昌):著名雷达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 刘石泉(大冶):著名导弹专家。
- 池际尚(安陆):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
- 陶述曾(新洲):著名工程技术专家。
- 王承书(武昌):物理学家。
- 涂长望(武汉):气象学家。
- 戴芳澜(江陵):真菌学家。
- 彭志忠(天门):中国结晶学家与矿物学家。
宗教
- 道信(广济县,今武穴市):禅宗四祖
- 弘忍(黄梅):禅宗五祖
- 神会(襄阳):曾被奉為禪宗七祖,為荷澤宗的建立者
- 来果(黄冈):近代禅宗大德
- 黄念祖(江陵):一代净土宗师
- 净慧(黄冈):当代高僧
- 本焕(新洲):当代高僧
- 大愚阿阇黎(武汉): 心密初祖
- 明真(荆门):法号真慈,现代禅宗大德。
- 吴立民(阳新):号吴明,法名信如。著名佛学专家、原中国佛教研究所所长。
- 陶仲文(黄冈):明代著名道士。
工商、实业
艺术
- 谭鑫培:中国20世紀初的京劇大師。
- 陳伯華:漢劇大師。
- 周小燕:武汉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 施鴻鄂:武汉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 徐帆:武汉人,女演员。
- 袁姍姍:襄陽人,女藝人。
- 刘亦菲:武汉人,女艺人。
- 袁泉:荆州沙市人。
- 曾黎:荆州沙市人。
- 陳數:黃石人,女演员。
- 王凯:武汉人,男演员。
- 田原:武汉。
- 陈瑞:女艺人。
- 周覓:武漢人,SJ-M成員。
- 华晨宇:十堰人,流行男歌手。
台湾艺人任贤齐、周传雄、秦祥林、蔡琴、徐贵樱、俞小凡、范晓萱 和苏慧伦、楊林、高凌風、庹宗华、庹宗康、卜学亮等祖籍均为湖北。
体育
- 万籁声:鄂州人, 著名武术家,一代武术宗师。
- 吕紫剑: 宜昌人,长江大侠,当代著名武术家。
- 周繼紅:武汉人,女子跳水运动员。
- 伏明霞:武汉人,女子跳水运动员。
- 李娜:武汉人,女子網球运动员。
- 李大双:仙桃人,男子体操运动员。
- 李小双:仙桃人,男子体操运动员。
- 杨威:仙桃人,男子体操运动员。
- 程菲:黄石人,女子体操运动员。
- 乔娅:荆州人,女子体操运动员,前国家女子体操队队长。
- 廖辉:仙桃人,男子举重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
- 喬紅:武漢人,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1949年以後的主要領導人
友好省州关系
省州级
- 美国俄亥俄州
- 美国亚拉巴马州
- 德国萨尔州
- 德国萨克森州
- 法國洛林大区
- 法國阿基坦大区
- 挪威泰勒玛克郡
- 俄羅斯萨拉托夫州
- 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州
- 烏克蘭基辅州
- 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
- 羅馬尼亞加拉茨县
- 喀麦隆南方省
地市级
- 中国赤壁市 * 白俄羅斯巴拉诺维奇市
- 中国鄂州市 * 科特迪瓦阿本古鲁市
- 中国鄂州市 * 日本新潟县三条市
- 中国鄂州市 * 澳大利亞怀阿拉市
- 中国黄石市 *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罗特威尔县
- 中国黄石市 * 新西兰纳尔逊市
- 中国黄石市 * 日本岐阜县关市
- 中国荆门市 * 美国新墨西哥州里奥兰曹市
- 中国荆州市 * 日本福岛县会津若松市
- 中国荆州市 * 烏克蘭基辅州白采尔科维市
- 中国荆州市 * 美国纽约州韦斯特切斯特郡
- 中国潜江市 * 德国海登海姆
- 中国十堰市 * 羅馬尼亞克拉约瓦市
- 中国随州市 * 澳大利亞南澳州皮里港市
- 中国孝感市 * 白俄羅斯布列斯特市
- 中国武汉市 * 日本大分县大分市
- 中国武汉市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
- 中国武汉市 * 德国杜伊斯堡市
- 中国武汉市 * 英国曼彻斯特市
- 中国武汉市 * 羅馬尼亞加拉茨市
- 中国武汉市 * 烏克蘭基辅市
- 中国武汉市 * 苏丹喀土穆州(市)
- 中国武汉市 * 匈牙利杰尔市
- 中国武汉市 * 法國阿基坦大区波尔多市
- 中国武汉市 * 荷蘭海尔德兰省阿纳姆市
- 中国武汉市 * 韩国忠清北道清州市
- 中国襄阳市 * 日本爱知县犬山市
- 中国宜昌市 * 法國洛林大区梅斯市
- 中国宜昌市 * 瑞典塞得港市
- 中国宜昌市 *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路德维希堡县
- 中国宜昌市 * 烏克蘭扎波罗热市
- 中国宜昌市 * 法國瓦朗谢纳市
- 中国钟祥市 * 羅馬尼亞加拉茨县泰库奇市
参考资料
- ^ 湖北概况. 人口统计.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 2012-03-28 [2012-11-01].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国气象局. [April 15, 2020].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国气象局.
-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中国气象局. [2020-04-15].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中国气象局.
- ^ 湖北省行政区划一览表,湖北省电子政务服务地名信息管理系统,2009年3月8日查阅。
- ^ 湖北省行政区划一览表,湖北省电子政务服务地名信息管理系统,2009年3月8日查阅。
- ^ 楚劇. 湖北百科.
- 朱大仁,《中国地图册》,中国地图出版社。ISBN 7-5031-2150-5
外部链接
- 中国˙湖北省政府网站(简体中文)
- 荆楚网(简体中文)
- Google地图 -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