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樂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Phoenix1206留言 | 贡献2016年8月26日 (五) 16:24 著名樂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樂團,是中國近代以中國民族樂器為基礎,再模仿交響樂團的編制而成立樂隊類型。民國初年因中華民國政府提倡,亦稱國樂團。在中國大陸稱為民樂團民族樂團,在香港稱為中樂團,在東南亞稱為華樂團,亦有人認為更準確的名稱是現代中華管弦樂團(英語:Modern Chinese Orchestra),以顯示和中國傳統合奏的區別。

名稱

關於中樂團在中文地區各地有數個不同的習稱,可參考中国民族音乐

中樂團的特色

現代中樂團編制,一般分為由彭修文訂立的吹、拉、彈、打四組。以胡琴對應交響樂團的小提琴中提琴,並以大提琴革胡低音提琴低音革胡代替早期的低胡以加強低音聲部嗩吶對應銅管木管樂。打擊樂器同時使用堂鼓定音鼓軍鼓等中、西樂器。最大的特色在於彈撥樂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大量中國特色的打擊樂器的使用。

中樂團一般指60人編制的樂團,演奏大型合奏曲(又稱作民族管絃樂曲)及大型協奏曲為主,部份中樂團同時設有絲竹樂團,以大約10-30人的較小型編制,來演奏傳統絲竹樂或新作的小型合奏曲。

中樂團演奏的大型合奏曲,在旋律上大多是取材於中國傳統的民歌戲曲器樂獨奏(如古琴琵琶等)及絲竹曲(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中的旋律,或依照中國音樂中常用的五聲音階為基礎所新創的旋律;但在作曲方式上,則主要採用西方交響樂中的曲式調性配器法合聲對位等作曲的原則。

和傳統絲竹合奏比較,現代中樂團除了編制較大之外,有以下幾點不同:

  • 傳統絲竹合奏以單線條旋律加花演奏,形成支聲複調;在現代中樂團的聲部則以和聲造成音樂織體。
  • 傳統絲竹合奏沒有總譜、沒有專責的指揮,往往由笛子高胡,或掌板擔當領導的角色;現代中樂團由指揮領導演奏
  • 傳統樂器以高中音為主,缺少低音樂器,演出的編制有彈性,並非固定;現代中樂團模仿交響樂團分為吹、彈、打、拉4聲部。樂團的整體音域較大,每個樂器家族都有高、中、低音樂器,並且應用近代發明的低音鍵笙、低音嗩吶、革胡等等樂器。
  • 傳統絲竹合奏以五聲音階為主,有時運用乙反調的七聲音階;現代中樂團偏向以十二平均律為標準,不少改革樂器能演奏半音音階,亦引入功能和聲,以及20世紀的現代音樂寫作手法。
  • 很多傳統樂曲是藉著不停的演奏,口傳心授,流派風格的演變而來,並沒有專責作曲的概念;現代不少中樂團都會委約作曲家專為樂團創作新作品。

發展簡史

在1920年代在上海,由鄭覲文等人成立了大同樂會,致力於傳統樂器改造和創新,並組成了一個樂隊,分爲吹、彈、拉、打4組,當時樂團編制約30人。大同樂會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一批適合於這種新型樂隊演奏的合奏作品,其中最爲著名的是由鄭覲文、柳堯章根據琵琶曲《潯陽夜月》改編而成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935年,中央廣播電臺國樂團成立於南京,為中國最早的正式國樂團,後來在對日抗戰期間遷往重慶,一直努力於樂團編制的改進以及樂器的改革,包括音域的增加、中、低音胡琴的改革等。1949年以後,中國廣播國樂團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台灣大學於1952年,師範大學於1953年成立國樂社。

中國大陸於1952年成立了最早的大型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1953年,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北京成立,在彭修文等人的努力下,在樂團聲部編制、樂曲創作,以及樂器的改進上都有很大的成績,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編制,成為後來中樂團的基礎編制,至今未有重大的改變。

一般編制

一般專業樂團的人數大約60-80人左右。

拉弦樂器
彈撥樂器
  • 柳琴(約1-4人)
  • 琵琶(約4-6人)
  • 中阮(約4-6人)
  • 大阮(約4-6人)
  • 三弦(1人,少數曲目使用,通常由阮咸演奏員兼任)
  • (1人,部分曲目使用)
  • 揚琴(1-2人,揚琴雖然在原理上是擊絃樂器,但在聲部的作用上與彈撥樂器相同)
吹管樂器
打擊樂器

職業樂團

中國內地
臺灣
香港
澳門
新加坡

業餘樂團

中國內地
台灣
香港
加拿大
美國
澳大利亞
马来西亚
菲律宾

著名樂曲

大合奏曲:

大型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