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樂團
中樂團,是中國近代以中國民族樂器為基礎,再模仿交響樂團的編制而成立樂隊類型。民國初年因中華民國政府提倡,亦稱國樂團。在中國大陸稱為民樂團或民族樂團,在香港稱為中樂團,在東南亞稱為華樂團,亦有人認為更準確的名稱是現代中華管弦樂團(英語:Modern Chinese Orchestra),以顯示和中國傳統合奏的區別。
名稱
關於中樂團在中文地區各地有數個不同的習稱,可參考中国民族音乐。
中樂團的特色
現代中樂團編制,一般分為由彭修文訂立的吹、拉、彈、打四組。以胡琴對應交響樂團的小提琴、中提琴,並以大提琴或革胡及低音提琴或低音革胡代替早期的低胡以加強低音聲部。嗩吶和笙對應銅管及木管樂。打擊樂器同時使用堂鼓、定音鼓、軍鼓等中、西樂器。最大的特色在於彈撥樂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大量中國特色的打擊樂器的使用。
中樂團一般指60人編制的樂團,演奏大型合奏曲(又稱作民族管絃樂曲)及大型協奏曲為主,部份中樂團同時設有絲竹樂團,以大約10-30人的較小型編制,來演奏傳統絲竹樂或新作的小型合奏曲。
中樂團演奏的大型合奏曲,在旋律上大多是取材於中國傳統的民歌、戲曲、器樂獨奏(如古琴、箏、琵琶等)及絲竹曲(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中的旋律,或依照中國音樂中常用的五聲音階為基礎所新創的旋律;但在作曲方式上,則主要採用西方交響樂中的曲式、調性、配器法、合聲、對位等作曲的原則。
和傳統絲竹合奏比較,現代中樂團除了編制較大之外,有以下幾點不同:
- 傳統絲竹合奏以單線條旋律加花演奏,形成支聲複調;在現代中樂團的聲部則以和聲造成音樂織體。
- 傳統絲竹合奏沒有總譜、沒有專責的指揮,往往由笛子、高胡,或掌板擔當領導的角色;現代中樂團由指揮領導演奏
- 傳統樂器以高中音為主,缺少低音樂器,演出的編制有彈性,並非固定;現代中樂團模仿交響樂團分為吹、彈、打、拉4聲部。樂團的整體音域較大,每個樂器家族都有高、中、低音樂器,並且應用近代發明的低音鍵笙、低音嗩吶、革胡等等樂器。
- 傳統絲竹合奏以五聲音階為主,有時運用乙反調的七聲音階;現代中樂團偏向以十二平均律為標準,不少改革樂器能演奏半音音階,亦引入功能和聲,以及20世紀的現代音樂寫作手法。
- 很多傳統樂曲是藉著不停的演奏,口傳心授,流派風格的演變而來,並沒有專責作曲的概念;現代不少中樂團都會委約作曲家專為樂團創作新作品。
發展簡史
在1920年代在上海,由鄭覲文等人成立了大同樂會,致力於傳統樂器改造和創新,並組成了一個樂隊,分爲吹、彈、拉、打4組,當時樂團編制約30人。大同樂會根據中國傳統音樂改編一批適合於這種新型樂隊演奏的合奏作品,其中最爲著名的是由鄭覲文、柳堯章根據琵琶曲《潯陽夜月》改編而成的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935年,中央廣播電臺國樂團成立於南京,為中國最早的正式國樂團,後來在對日抗戰期間遷往重慶,一直努力於樂團編制的改進以及樂器的改革,包括音域的增加、中、低音胡琴的改革等。1949年以後,中國廣播國樂團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台灣大學於1952年,師範大學於1953年成立國樂社。
中國大陸於1952年成立了最早的大型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1953年,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北京成立,在彭修文等人的努力下,在樂團聲部編制、樂曲創作,以及樂器的改進上都有很大的成績,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的編制,成為後來中樂團的基礎編制,至今未有重大的改變。
一般編制
一般專業樂團的人數大約60-80人左右。
- 柳琴(約1-4人)
- 琵琶(約4-6人)
- 中阮(約4-6人)
- 大阮(約4-6人)
- 三弦(1人,少數曲目使用,通常由阮咸演奏員兼任)
- 箏(1人,部分曲目使用)
- 揚琴(1-2人,揚琴雖然在原理上是擊絃樂器,但在聲部的作用上與彈撥樂器相同)
- 梆笛(1-2人)
- 曲笛(2-3人)
- 新笛(2-3人)
- 高音笙(2-3人)
- 中音笙(1人)
- 低音笙(1人,部分曲目使用)
- 高音嗩吶(2-3人)
- 中音嗩吶(1-2人)
- 次中音嗩吶(1-2人)
- 低音嗩吶(1人,嗩吶在部分曲目中不使用,其中低音嗩吶在少數曲目中使用)
- 低音管(1-2人,部分曲目使用)
職業樂團
- 中國內地
- 臺灣
- 香港
- 澳門
- 新加坡
業餘樂團
- 中國內地
- 台灣
- 香港
- 加拿大
- 美國
- 澳大利亞
- 马来西亚
- 菲律宾
著名樂曲
大合奏曲:
- 彭修文:《瑤族舞曲》、《流水操》、《秦兵馬俑幻想曲》、《月兒高》、《豐收鑼鼓》、《白沙之夜》
- 劉文金:《太行印象》、《難忘的潑水節》、《隴上春潮》
- 盧亮輝:《春》、《夏》、《秋》、《冬》、《酒歌》、《童年的回憶》
- 關迺忠:《豐年祭》、《拉薩行》、《祈雨》
- 蘇文慶:《臺灣追想曲》、《風獅爺傳奇》、《山海印象》、《噶瑪蘭幻想曲》
- 谭盾:《西北组曲》
- 劉湲:《沙迪爾傳奇》
- 顧冠仁、馬聖龍:《東海漁歌》
- 赵季平:《庆典序曲》
- 徐景新、陳大偉:《飛天》
- 劉文金、赵咏山:交响诗《十面埋伏》
- 陳能濟:《故都風情》、《龍的傳奇》、《夢蝶》
- 劉長遠:《忆》、《抒情變奏曲》
- 王立平:《紅樓夢組曲》
大型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