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

坐标34°12′25″N 113°49′44″E / 34.207°N 113.829°E / 34.207; 113.829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Matt Smith留言 | 贡献2016年12月13日 (二) 09:10 (修飾語句)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
China
所属政权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始年 1912年 1949年
首都 台北市[a] 北京市
元首 总统 蔡英文 国家主席 习近平
最大都市 新北市 上海市
通行货币 新台币 人民币[b]
通行历法 民国纪年
公历
农历[c]
公历
农历
时区 UTC+8

34°12′25″N 113°49′44″E / 34.207°N 113.829°E / 34.207; 113.829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是指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1],与四夷相对,后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华北南方,和满洲新疆藏区等。现今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d]。距今约4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纪,秦灭六国,中国第一次大一统,后经多次朝代更迭,国家统一分裂交替进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建立中华民国。1945至1949年的第二次国共内战后,形成了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双方对峙局面[7]

中国经济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对应。中国经济史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远古至西晋末年,其中以三国孙吴时转变较大;第二阶段为东晋北宋末年,其中以安史之乱划分为前后;第三阶段为南宋建立至鸦片战争[8]。由于明清以来中国经济政策趋于保守,并对外实行海禁,中国经济遂落后于西方。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渐加深[9]

中国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是各区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果。其中汉文化日本韩国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汉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学、陶瓷艺术、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旧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传统中国人有强烈的父系宗族观念和祖先崇拜,因此将代表家庭姓氏置于人名之前。中国还重视教育及对人才的选拔,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中国古代在文化、科技等方面有所成就[10]以来,西方近代思想传入中国,中国逐步迈向现代化[11]

名称

File:Hezun Zhongguo.png
何尊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

“中国”一词的字面意思是“中央之国”[12][13][14],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隹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里把“中国”指为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1]。 《尚书·梓材》中记载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另外,《诗经·民劳》中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均指当时周朝的统治区域。在当时的华夏人心目中,其统治的中国“居天地之中”[15]; 而中国以外的等地区“居天地之偏”,为其臣属之地[16],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17][18]。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亦自称其都城为“中国”[19]

汉朝以来,至唐代,中原政权和史家常常以“中国”一词指代中原政权和正统的朝代[20]。汉朝时将其统治的中原地区称为“中国”[21]南朝宋、齐、梁、陈,中国往往指代中原和中原政权[22][23]五代十国时期,仅有北方中原和中原政权被认为和自称是“中国,而南方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等政权则没有被视为和自称“中国”[24][25]

南宋时,虽然金国以据有中原区域而自称“中国”,但南宋则开始以传承前朝政治和文化正统而自称“中国”[26]。在对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中国”自称的是明朝,比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中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明朝万历年间,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自清朝入主中原以来,统治者开始以“中国”自称其全部统治区。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27]。当时国际上亦以“China”或相近的词来称呼清朝。中华民国成立后,其国号简称为“中国”,从此“中国”成为广泛使用的具有现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简称“中国”[28]

从历史角度,“中国”一词是指从三皇五帝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系列中国朝代和政权的连贯历史的整体。[来源请求]“中国”的代称有“华夏”、“中华”、“神州”、“中土”等[29],其中华夏二字的并称最早出现在《左传》,其中有“不谋,夷不乱”之言。[30]

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代
旧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古国时代
三皇五帝
铜石并用时代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前21世纪—前17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1世纪

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东周
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纪
战国 前5世纪—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

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
西汉 前202年—9年
9年—23年
更始政权 23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220年—280年

220年—266年
蜀汉
221年—263年

222年—280年

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
304年—439年



420年

589年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479年—502年
502年—557年 西魏
535年—557年
东魏
534年—550年
557年—589年 北周
557年—581年
北齐
550年—577年
581年—619年
618年—907年
武周 690年—705年




907年

979年
后梁
907年—923年
十国
南唐
吴越
前蜀后蜀
荆南
南汉北汉
907年—979年

(契丹)

916年—1125年

西辽
1124年—1218年
后唐
923年—937年
后晋
936年—947年
后汉
947年—951年
后周
951年—960年

960年

1279年
北宋
960年—1127年
西夏
1038年—12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国 1206年—1368年
1260年/1271年—1368年
北元 1368年—1388年
1368年—1644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
后金 1616年—1636年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华民国
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中华民国
台湾时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历史年表

史前时代

是中国神话生物的代表,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

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31]。中国历史如果从文字出现的商朝算起约有3,500年(信史[32];从经过二重证据法证明的夏朝算起约有4,200年;从三皇五帝传说时代算起约有4,600年;从盘古上帝女娲等不确定的神话时代算起约有五千年(传统意义上的长度);从标志着人类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时代磁山文化算起约有10,000年;从人类开始脱离原始生活的旧石器时代蓝田猿人文化算起约有80万年的历史。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蓝田人文化、元谋人文化、巫山人以及郧县人文化等,中期则以北方的北京人和南方的长阳人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晚期有山顶洞人柳江人资阳人[33]中石器时代下川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4]

中国传说时代是指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依靠世世代代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是中国地区古代传说和神话的一部分。中国神话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造人,描述了世界与人类起源。中国传说时代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文字,神农开创农业及医药,燧人发明钻燧取火,此即三皇。三皇之后的首领,黄帝颛顼帝喾五帝。传说黄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的领袖,强大之后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又与东南方的蚩尤部落发生冲突,在涿鹿之战中彻底击败对手,树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继位,创立禅让制,传位给。在舜时期,黄河洪水泛滥,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因此受舜禅让继帝位[35]

古代王朝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消灭山东六国,完成中国统一

中国王朝历经多次朝代更迭,国家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其中统一时期有秦汉西晋隋唐等,分裂时期有春秋战国三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南北朝五代十国等。

公元前21世纪,的儿子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朝代夏朝。四百余年后推翻夏,创建商朝,是目前通过考古确认的第一个中原王朝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经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三代的治理,建立完备的礼治社会,成王、康王在位期间后被称为成康之治前841年国人暴动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后周朝开始衰退。前771年西周灭亡,中国进入诸侯争霸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秦朝,统一中国。从此中国结束分封体系,开始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时代。前207年秦朝灭亡,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项羽前202年建立汉朝期间经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之治,中国的国势来到第一个辉煌的高峰,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帝国。经历王莽短暂的新朝后,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东汉末年中国又进入分裂战乱的三国时期。280年司马炎重新统一,建立晋朝西晋)。此后不久外族入侵,在北方先后建立十六国的割据政权,与南方的东晋并存。晋朝灭亡后,中国进入长达170余年的南北朝对立局面。

589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重新统一中国。618年隋末农民战争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将唐朝带入全盛时期。之后唐朝经历长达50年的武则天之治,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达至鼎盛。其后发生安史之乱后国势渐衰,藩镇割据形成,唐朝于907年灭亡。华夏民族经历过汉朝和唐朝以后,国威远播,也自称或被称为汉人或唐人。唐朝之后中国进入分裂动乱的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但宋朝一直受到西夏蒙古的威胁,最终于1279年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灭。

1271年,蒙古人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6年并南宋,开启了“大中国”时代[36]

1368年,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攻克元大都建立明朝。明朝时,西班牙英国欧洲国家逐渐崛起并开始向外扩张,外国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并爆发战争与冲突,最终明朝于1644年被李自成所灭。同年清兵入关,建立清朝。清朝时在黑龙江沙俄交战,其后签订尼布楚条约。明朝遗臣郑成功台湾击败荷兰殖民者,之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开创康雍乾盛世。但是,中国后来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等政策,这些政策让中国开始在世界上逐渐的落后起来。

近现代

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第一次定海之战中,英军舰攻击清军的帆船。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37]:503,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38]:54[39]:3。此后清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赔偿巨额白银,并让香港归英国,承认澳门葡萄牙割让台澎给日本,割让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沙俄。而中国内部也发生农民起义,其中太平军在1851至1872年间,攻克过600余座城市[40]。清政府曾开展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运动试图自救,但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政府最终还是瓦解了。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41]:55[42]:98,结束了中国长达2132年的君主专制时期。建国初期,中华民国政府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掌权,史称北洋政府。1919年,北洋政府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引发五四运动。1919年10月10日, 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来的中国国民党成立。随后,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1日成立。1924年,国民党共产党开始合作,并于1926年发动北伐。1927年,国民党清党,中共开始建立“工农武装割据”。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中国统一,但随后又陷入与中共军阀日本帝国的冲突之中[4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被迫西迁重庆。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管台湾澎湖,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问题上分歧严重,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内战[e]。1947年国民政府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并改组为“中华民国政府”,开始行宪,蒋中正于翌年正式就任中华民国总统。1949年底,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北,形成两岸分治的局面。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建国初期进行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大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连串激烈的政治运动,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伤害。不过,三十年间,中国大陆初步建立了独立和完整的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体系,实现了两弹一星等科技成果。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的合法权利问题”。1976年7月28日发生唐山大地震。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共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1989年六四事件使中国大陆受到西方国家全面的经济封锁和武器禁运。1992年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2009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在超过日本升至世界第二。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军事力量和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地理

疆域

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

中国疆域自远古以来不断演进变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10000年以前,华夏族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而周边则分布着东夷百越匈奴鲜卑等族人。以后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至长江流域秦帝国的大统一奠定了中国核心地带的基础,并把疆域扩张到珠江流域两汉西晋时期,中国疆域扩张至西域唐朝由于文明昌盛、多国自降或来贡,使得版图向西和向北扩展,最远到达中亚外兴安岭地带。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元朝时,中国第一次完全被外族统治,蒙古人统治疆域包括蒙古西藏,以及新疆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其疆土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时期,而后明朝时的疆界又回缩。清朝初期,中国疆域再次扩张,并控制蒙古新疆西藏等地,但后来在清末政府积弱不振且屡受外国侵略的影响之下,中国失去了大片领土。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疆域数度变更,后期由于外蒙古独立,中国版图北面凹陷,变成现在的形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2014年开始在南海大规模填海造岛,拓展海洋疆域[44]。中国地大物博,在其领土拥有丰富天然资源,其中在中国东北和山西有大量而江西省的藏量是世界第一,此外稀土等矿产也很多,除此之外,中国也有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从秦朝起,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代;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的行省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经成为过中国首都。公众认知度最高的“四大古都”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此外与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则并称为“九大古都”[45]

地形

中国地形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势最高,为第一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向东向北下降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多为平原和丘陵,为第三阶梯。中国山区广阔,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国地理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说,依次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另有大地形区东南丘陵长江黄河是中国最长的两条河流,其他主要河流有黑龙江珠江淮河等。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流河

气候

中国气候在历史上分为“暖期”和“冷期”。气候的变异会导致旱、涝、蝗等灾害,严重情况下,可能引发改朝换代或外族入侵[46]。由于中国南北方向跨纬度较大,达49度,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最冷月均温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中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平均气温为-30.6℃,极端最低气温-52.3℃;气温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1月平均气温为22.9℃。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吐鲁番,7月平均气温为33℃,极端最高气温49.6℃。

政治

秦始皇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构成,后来逐渐出现社稷政权。时代采用禅让制继承统治权。的儿子建立的夏朝,是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后被推翻,商又被推翻。夏商周都采用分封制诸侯贵族的权力很大。周王朝丧失统治权以后,中国进入了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图存自强,先后进行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中国史书称之为“变法”。其中,管仲子产法制的先驱。战国时期又有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变法,燕国乐毅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这些变法运动打击了贵族世袭势力,实行“军功授爵”和“唯才是举”,而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前221年,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开创和奠定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影响了中国整整二千多年[47]。自秦以后,中国主要采用宗法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各个朝代又有较多差别,如西汉的中央集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励精图治,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之后开始守成,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在王朝的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旧王朝,建立异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导致旧王朝的覆灭。古代中国的政治是人治与维护君主权力的所谓“法治”并行。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国家观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国家在统一和分裂的状态间不断循环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有识之士渴望改革中国千来以来的陈旧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建立了共和制中华民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严重对立导致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78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经济改革,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成功的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吏治

中国职官从夏朝开始出现,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吏治是中国政治的特色。中国的贪污问题比欧美先进国家相对严重。王亚南曾说:“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贪污史”[48]

法制

原始社会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并没有法律,而是依靠习俗和惯例来施行[49]。中国奴隶制法律形成于,发展于,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50]。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总结了各诸侯国立法经验,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法典商鞅变法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汉朝刘邦废除秦朝的苛法严刑,颁布了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f]。中国法律之儒家化可以说是始于魏、晋,成于北魏、北齐,隋、唐采用后便成为中国法律的正统[51]乾隆五年,《大清律例》颁行,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最后集大成之作。

军事

中国的长城为人类史上最大防御工事

中国军事历史悠久,历史上不断有民变起义,中原民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也有不断的冲突。中国历次王朝的更替大都是以大规模战争导致的,如商汤伐桀的鸣条之战周武王商纣王牧野之战项羽伐秦的巨鹿之战刘秀打败新莽东汉昆阳之战等。商王朝在灭亡时尚拥有30万正规军[g]和数以十万计的奴隶作战部队。[52]战国时,中国陆军人数更是高达300至400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中国历史上的数次统一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如秦灭六国之战唐朝统一战争北宋统一战争等。明朝曾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 清政府曾与俄罗斯帝国进行雅克萨之战,然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的军事力量无力抗击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才取得了一场完整意义上的胜利。在国共内战中,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的统治权,中国国民党退守台湾,目前台湾海峡依然存在较高的战争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发动的对外战争有韩战中印战争越南战争中越战争等等。

中国的军事思想在先秦时期次数频繁、规模巨大的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在先秦约300年的时间里,记载有800与此大大小小的战争及武力冲突[53]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54], 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 [55],与《司马法》、《吴子》、《尉缭子》、《六韬》、《三略》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合称武经七书。另外还有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南北朝时期的《三十六计》、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著的《将苑》、明朝刘伯温所著的《百战奇略[56],近代有毛泽东军事思想

外交

古代

中国丝绸之路的路线图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北边是大漠,西边是高山,东南是大海,限制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在古代,中国认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国的皇帝是这个文明世界的领导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以中原为世界的中心,中国视周边地区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认为中国以外之人为未开化之人,中国以外之地称为“化外之地”,词语皆带有蔑视的意味。中国因为其文化影响力,在其周围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华文化圈”,其传统范围一般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地区。另外,周边国家历代向中国朝贡,这种制度到清朝达到最成熟的地步。历史上尼泊尔、朝鲜、琉球、安南(越南)、苏禄(菲律宾)、缅甸、南掌(寮国)、暹罗(泰国)是中国皇帝册封的八个属国及朝贡国。朝鲜越南(旧称安南)、琉球国是朝贡国的典型。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很大的威胁。战国期间中国就开始在北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的攻击。汉初对匈奴以防御为主,典型的政策是和亲汉武帝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且一度将匈奴赶到漠北。但汉武帝身故后的国库空虚,使得汉朝政府又改为和亲政策,以保政治平安和经济繁荣稳定,其间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事件,据说汉元帝当时因惊为天人还舍不得将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和中亚的交流就非常频繁,中亚的汗血马深受汉朝皇帝青睐,同时中亚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进到中土。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以丝绸之路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丝绸和茶叶等商品。从汉朝开始,朝鲜半岛和日本就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和交流。自东汉起,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并最终在中国扎根,还经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唐朝的繁荣时期,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新罗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朝鲜半岛,和中土的往来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盘学习和接受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还仿制汉字,以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长安的样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吉备真备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维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维为其回国饯行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相赠;鉴真和尚也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将佛教教义播撒到这个东瀛岛国。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长安街头也经常可见,并且有人通过科举考试在大唐做官。大唐和史称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频繁,唐僧玄奘法师历经艰险,过沙漠、翻山越岭,终于在印度取到真经,宣扬大乘佛法,成为众所仰慕的三藏法师,其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广为流传的《西游记》,为后世所称道。

宋朝时期,虽然中国版图内国家林立,战乱频仍,陆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且罗盘针已经应用于航海,使得对外贸易超过历史水平。元代的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中国和欧洲国家以及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等多个国家有广泛的交流。马可波罗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见,在元朝都城大都做过官,见识过“会燃烧的黑色石头”(),回国途中还做过元朝赴伊儿汗国的赐婚使。明朝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三宝太监郑和的宝船比哥伦布的远洋船结实、庞大得多,当时中国的国策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众皆欢喜以待。自明朝开始,有许多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其中就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开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中国,例如《几何原本》等。清朝时,英国使者带礼品到中国来为乾隆皇帝祝寿时,被中国当以“朝贡”对待,并因英国从东部海路过来,而称之为“英夷”,且要英国使臣以三拜九叩礼参拜,后来经过妥协,使臣以见英王礼,单膝跪地而告终。

近现代

19世纪末一幅著名的时事漫画——《时局图》,可大致反映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

清朝外交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被迫正视自己的衰败与西方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屡次被迫割地赔款,例如《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法新约》(第一个中国战胜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法国茹费理内阁中法战争而倒台),《中俄密约》。再如中日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即今下关)而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默认明治维新后日本吞并琉球的事实,后来因为德国法国俄罗斯三国的干涉才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价格赎回辽东半岛(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和抢占租借地的狂潮,比如英国占据长江流域,俄罗斯划定长城以北地区和新疆,德国划定山东,日本划定福建,法国划定广东广西云南等。另外,《朴次茅斯和约》(即《日俄讲和条约》)虽然是俄罗斯和日本所签订的和约,但是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且该条约也涉及两国在中国东北利益和特权的划分,因而也算是一个涉及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是代表中国的清政府和八国列强的最后一个大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巨大(参见庚子赔款),允许外国驻兵,且要严办义和团和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大清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较低,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不平等条约陆续废除、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才逐渐有所提升。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清朝的GDP在世界总额中占到将近三分之一[57],公元1900年人口约占世界的人口比例28%[58],所以自从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发现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单独“统治世界三分之一之生灵”,在清政府倒台后对中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别支持各地的军阀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内战不断,经常出现多个政府,声称代表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来全力发展外交关系。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并没有得到国际承认,直到清帝退位袁世凯掌控北洋政府后,中华民国才被国际承认。中华民国是一个弱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北洋政府巴黎和会上不能捍卫本国利益,引发了“五四运动”,最终使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此外,北伐期间还出现三个自称代表中央政府的政权-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北洋政府。但随着宁汉合流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获得英美支持,形式上统一全国,确立了其中央政府的地位。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才开始显着提高。开罗会议中国是三大国之一。对日抗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废除了自鸦片战争后所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并陆续与世界各国签订平等新约(“修订新约运动”)。政府还积极与英国交涉,欲收回香港,但被当时的英国首相邱吉尔所拒绝。中华民国也是联合国的五个创始会员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国共内战失败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北。虽然已失去中国大陆治权,但中华民国政府在国际上仍持续代表中国参与世界交流位置,直至1971年退出联合国,中国的联合国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占据。随着与美国等国陆续断交,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一个中国”的压迫下,中华民国的国际空间受到限制。目前中华民国有22个邦交国[h],部分邦交国的外交关系维持建立在金援而非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与非邦交国则以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名称保持接触。另外,中华民国在国际上以中华台北[i]中国台北台澎金马特别关税领域[j]等名义参与国际组织[k]。为了突破“一中”框架,陈水扁政府主张“一边一国”,并发动邦交国连署及公民投票,要求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l]和其下属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但以失败告终。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政府在外交方面的竞争有所缓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策略,加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冷战中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参加解决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派出周恩来领导的代表团,1955年总理周恩来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席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日本等非东方集团国家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并取代中华民国政府获得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70年代末期,副总理邓小平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访美。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英国葡萄牙的谈判,用一国两制的方式,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别收回对香港澳门的领土主权,并分别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一直较为融洽,但由于1989年的六四天安门等事件,西方对华进行经济和贸易制裁,其中军备禁运至今未能解除。

经济

战国时代的刀与布钱

在远古的农业经济时代,中国经济规模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了近2000年。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移的趋势是由北至南,并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远古至西晋末年,其中以三国孙吴时转变较大;第二阶段为东晋北宋末年,其中以安史之乱划分为前后;第三阶段为南宋建立至鸦片战争,此时长江以南经济已完全超越黄河中下游。[8]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政策趋于保守,而西方世界则实现了工业革命,中国经济遂逐渐落后于西方。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效仿西方发展工业的过程进行的并不顺畅,其间受到内外因素的多重干扰。中日甲午战争证明了清朝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而中华民国经济利用国民政府北伐胜利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的短暂和平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被称为南京十年,但经济成果随着日本侵华化作泡沫。1970至90年代,台湾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初期仿效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随着苏联解体而宣告彻底失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经过了三十几年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且明显有赶超美国之势。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概念,获得全球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这些国家的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世界的63%和29%,中国有望重回历史巅峰,并主导世界经济[59]。中国大陆经济目前形成了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西三角经济圈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东岸经济区香港经济区澳门经济区区域经济的格局。

货币

中国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些类型的货币就通用。11世纪—13世纪的宋元时期,中国工商业发展迅速,宋仁宗年前已于四川产生交子会子等纸币,到元代纸币的流通扩大到全国范围,称为

科技

中国瓷器

古代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科技传统。古代中国为世界贡献诸多发明创造,包括:四大发明造纸术雕版印刷指南针火药)、地动仪(现今所用,能张开收回的伞)、丝绸瓷器、石油井、纸币火柴漆器风筝热气球连弩中国青铜器等等,而且在天文数学医药机械冶金纺织建筑等众多方面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先进成果。李约瑟所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和罗伯特·坦普尔所著的《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中列举了中国领先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多项创造发明。

中国在商朝就开始使用十进制系统。战国时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当时120余颗恒星的位置,次于《巴比伦星表》,被认为是世上第二早的星表,有从公元前613年到1910年间共十三次的记录。现今举世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纪事,就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3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时期的算经《九章算术》中,自由地引入负数,有了系统的分数运算方法。三国时期的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首先提出关于十进小数的概念。南朝刘宋祖冲之圆周率计算至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并测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这比现今科学家测算的结果只差50秒。隋朝数学发达,当时士人皆须学习简易九数,在国子监(大学)设有算学[m][60]

宋朝科技发达[10],有先进的土木工程、航海术和冶金学方面的发明。沈括后继创立会圆术和隙积术最早明确地谈到磁针偏角,并注意到“石油”资源[61]。《梦溪笔谈》中还记载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明确指出化石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迹,并且根据化石推论古代的自然环境。元朝天文历法方面比较发达,1280年郭守敬等人主持编订的《授时历》延用了400多年[62]明朝科技在航海方面的成就显著。明太宗时由于有郑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动,使得绘制海图以及罗盘运用的技术大为进步。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科学大量传入中国,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吸收西方科学成果,中华民国时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航空航天高速铁路复合材料电子技术核技术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63],但同时在绿色能源、发动机、精密制造、自动化等领域上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人口

汉族人是中国人的主要组成部分

数量

中国人口在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较大比例。据估计,战国末期(前230年)各诸侯国人口总计有3,000至3,500万人。19世纪上半叶清朝人口约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国人口约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儿数量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因此,未来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将显著下降。1949年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赞成节育”到“最多两个”到“严格的一胎化”政策,使中国的生育率降低到世界最低水平。进入21世纪后,面对人口老化计划生育政策从2011年“双独二胎”开放为“单独二胎”到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将有助于生育率的提高。[64]

民族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自称“中国”,其他国家称为“四夷”。汉人炎黄华夏民族为起源、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华夏族在黄河几乎是对半分治状态,因此、中华的概念里应当将同样位于黄河(有的大量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中原被各豪强驱逐到北方)上游的北方少数民族至少并列于汉本位时常独宰的概念中,南北朝时期、“胡族”南迁约1000万人至中原、经北魏发展初步奠定一个多元(佛教、景教正式进入)多民族的超前大国之雏形,往后、统一时代各朝君主基本是可汗兼任皇帝,领辖庞大的全中华,于唐朝辽朝等不断进展逐渐形成延续至今的地理及多民族概念。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民族大融合,往往由于不同政权之间的争夺、时而国家分裂、最终又统一,循环不断。如秦汉与匈奴对西域黄河地带的争霸、南北朝、隋唐统一战争、辽宋夏金争霸,蒙古建元、满洲建清两朝统一中国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融合。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以后,革命党在初期主张“排满”和独立成为单一的汉民族国家,立宪派则主张“合满”和建立包括五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65],并为此与革命派展开过激烈论战,最后通过《中华民国宪法》建立一个各族平等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实行扶助政策,并设置了400多个民族自治区域。到了20世纪中期,历史学家翦伯赞针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问题,指出凡活动于今日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都算中国人;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都是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66]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汉族藏族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壮族等56个民族,汉族是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以及等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总人口为12.9533亿,其中汉族占91.59%。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主要少数民族中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以及内地许多城市中;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他各少数民族(如苗族哈萨克族等)也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

社会

摄于20世纪的上海南京路上的人群

风土人情

中国传统社会被分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即是学者(大部分是儒生)和官员,由于他们帮皇帝治理国家而排在第一层,农即是农夫,中国以农立国而且有庞大人口,故解决吃饭问题最为重要,而农夫也是中国传统上最多人从事的职业,农田也往往由父传子,所以,农夫被排在第二层,工即工匠,他们负责制造瓷器和刀剑等用品,故是第三层,商即商人,虽然商人富有但由于被视为以作投机买卖而致富,在中国传统社会是被人卑视为满身铜臭,故是最低的第四层,至于士兵由于很多都是临时由农民组成,中国传统社会也流行好男不当兵的思想,故即使是职业军人都无属于他们的社会阶层。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人伦来维系的社会,中国社会重视家庭血缘关系人际关系。古代中国社会是等级化的,皇亲国戚最有权势,接下来是各级官员,然后是士大夫,最后是普通百姓。数千年的皇权统治使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官本位思想浓厚。读书人钻研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把握机会,学以致用以求一展所长)。古代皇权政府提倡三纲五常,这对于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有正面的作用,但是也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社会还被各种潜规则支配。

妇女在古代中国社会里的地位不高,“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重男轻女,认为只有男丁才能传宗接代。对于父母要有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就是不告知父母就娶妻这也是没有尽孝道的一种。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其余的皇帝皆为男性,他们拥有三宫六院、大量的妃嫔。富有的男人通常都会纳妾。在礼教盛行的年代,男女婚姻不是靠自由恋爱,而是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清时代盛行的缠足之风,对女性身体造成残害,辛亥革命后开始有所改观,缠足开始废止,1950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则严格废止这一习俗,缠足销声匿迹。现代民主共和思想是在十九世纪末才由西方传入中国,随后掀起民主宪政风潮。

中国每个民族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常服则不尽相同,对不同身份不同客层阶级的人在衣装方面也有细致的规定,如唐装藏袍蒙古袍汉服旗袍中山装[67]。中国武术俗称中国功夫,意即打斗技巧,它也被分成多个门派,由拳脚至运用刀剑等的技巧也有,中国人不单把武术作为打斗技巧同时也作为一种健体强身和养生的方法,现在中国武术也作为电影的主题。

社会习俗

阴历,又称农历,是源于夏朝的汉族传统历法,在儒教“行夏之时”的影响下沿用四千多年[68],属于阴阳合历,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二十四节气来反映季节变化,在东亚文化圈影响广泛,汉族根据夏历形成的祭享民俗构成民俗节日。中国的岁时、岁事、月令、时令在日本被称为“年中行事”或者“名节”,在韩国称为“岁时风俗”。江户时代斋藤月岑著有《东都岁事记》,朝鲜时代柳得恭著有《京都杂志(경도잡지)》(1800年前后)、金迈淳著《洌阳岁时记(열양세시기)》(1819年)、洪锡谟著《东国岁时记(동국세시기)》(1840年前后)。还有信奉佛教的藏族使用源自天竺佛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使用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历傣族有傣族历法。

中国传统节日华人随着季节、时间和物候转移,开展具有特定主题的风俗和纪念意义的社会活动日,并因应时地环境代代相传,反映华人累积的传统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与自然、人际关系等,以华人四大节日最为有名。中华传统节日类型多样化,根据《通胜》的载录,年中最少有9个主要节日、24个节气和140多个神诞。这些节日可分为农业耕作、宗教祭祀、人伦孝悌、驱瘟避邪四大类[69]香港每年的公众假期共计17天,其中的12日被《雇佣条例》规定为法定假日[70]澳门每年有15个节日,共计20日为公众假期,其中的10日被《劳动关系法》规定为强制性假日[71]。中国大陆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中国大陆放假一天的节假日,如遇星期三则不调休。

教育制度

1898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建校,开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

根据记载,中国在虞舜时代已经建立不同层级的学校,以后夏、商、周时代均有发展。自汉朝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以儒学为正统学问的教育,并以太学为国学,同时开始兴办地方官办学校。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并改太学为国子监。唐朝时开始兴建书院。在古代,国家设有中央官学(隋以后称国子监),地方政府设有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私学则有书院、义学、社学、私塾、蒙学等。

清末中国效法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颁布壬寅学制,并取消科举制度,中国教育由儒学为主体的教育转入近代新式学科教育。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建立起完备的现代教育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开始模仿苏式教育,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并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开始回归中国化,80年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教育普遍采用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规定学龄儿童均要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目前还在深圳、珠海、浙江、福州、唐山、山东部分地区采用十二年制小学到高中免费教育体制。政策还规定应当免除一切学费和杂费,但在实际运作时依旧向学生收取杂费。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本科或者高职高专就读,如果因高考发挥欠佳升至高职高专的学生,可在高职高专三年级当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可转入大学本科就读,但不同于高考和考研,专升本仅限一次机会,另外实行考研制度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文化

发展过程

清明上河图》描绘宋朝京都(东京)汴梁城(今河南开封)的节日热闹风貌

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时代是华夏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经过尧、舜、禹和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在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正统中华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观念,春秋大义中的华夷之辩,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礼乐衣冠作量度。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汉文化礼义和炎黄血统作标准。种族民族主义只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72]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大禹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泰伯建立吴国;在春秋时期,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战国后期秦朝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变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华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融合,并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融,形成了中华文明。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国人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为了自保、发展,“师夷长技以制夷”,起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向西方学习近现代科学技术,再后来到民国采用民主共和政体,建立现代国家。民初有识之仕发起“新文化运动”,与此同时,各种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也传入中国。“保持中国文化”和“全盘西化”两种主张长期斗争。中华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较大损失,全国各地被毁文物、被杀文人较多。目前,在政治思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烙有马列主义的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很多大陆民众逐渐恢复民族自信,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信仰的恢复、发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国民政府迁台早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强力推行国语教育。1960年代起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动文化,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强调中华文化的复兴,对抗当时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以示政权正当性及道统。文化呈现反共、中华传统、一元的特质,但日治时期的日式文化及1950年代起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为重要组成。1987年政治解严后,对非国语(北京话)的限制减轻,闽南话、客家话及原住民语言等母语和本土文化重获发展机会。来自欧洲、中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影响,使台湾富含自由多元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也很强烈。除了一些普遍的特征之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员向各个主要城市的迁移(例如北京上海广州,其目的主要为经济利益),导致各地不同的风俗大量涌入少数几个城市,并对目的城市的文化造成影响。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由于过度关注于经济发展,未能完好地保护或保存当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73]

哲学思想

古代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思想文化飞跃发展的局面,涌现出老子庄子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家。古代中国文化自西汉尤其是宋以后,以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为主体,并含有阴阳五行等观念。中国文化自成一体,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比如历史上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就深深地影响中国。

春秋战国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上古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儒教信仰的一个基础。儒教以孔子为至圣先师,以昊天上帝为至上神,上帝给人类指派君和师,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74]传统的儒家典籍有三类,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国教,并设立五经博士,五经成为国家法典,开启春秋决狱的时代。熹平四年,汉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共刻《易经》、《论语》、《尚书》、《春秋》、《公羊》、《鲁诗》、《仪礼》七经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隋唐时代,儒家思想法典化,中华法系形成并覆盖汉文化圈。中国在儒家礼教思想的影响下,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形成冠昏丧祭的习俗,以及衣冠制度,如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科学理论思想,信奉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并对各种宗教信仰以唯心主义的理由加以否定,他们是无神论者,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宗教信仰

信仰

中国上古存在上帝及祖先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祭神祀祖自商朝为中国的国家宗教,祖先神是人们祈求上帝的媒介。[75]尧舜禹的臣子皋陶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尚书·皋陶谟》曰:“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中国人的信仰以儒教祖先信仰道教佛教和各种中华民间信仰为主。由于儒家具有的包容性,加之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以及相互的影响,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宗教信仰传统,这些俱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不单深深影响中国,还通过交流而影响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国家。此外,中国还有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等,并有萨满教东巴教万物有灵信仰等本土地方宗教。佛教徒的构成中,包括信仰藏传佛教藏族蒙古族珞巴族门巴族土族裕固族,信仰南传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信仰汉传佛教汉族等。

中国远古原始先民已有其独特的神话,中国神话记载远古时世界因盘古开天辟地而出现,之后又有女娲造人和补天的神话,当中神话中的后来也成为中国皇帝以至是中国的像征。中国占星术将星宿划分为七曜二十八宿等。除此之外,中国民间也流行有关十二生肖神话。大多数中国神话主要发生在很古老的三皇五帝时代,其中主要由一本名叫《山海经》的书记载。

“敬天祭祖”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76]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祭天的圣所是天坛。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77]宗庙供奉祖先灵位。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往往又被称为“家庙”或“祖堂”。

宗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创立的宗教。春秋时期(约公元前六世纪),老子创立道家战国以后又产生神仙家时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础上,吸收阴阳家墨家儒家诸家思想,先后兴起方仙道黄老道,经过长期发展,到东汉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正式形成道教

西汉末年,佛教印度传入中国,汉朝成立后,有鉴于朝的法家思想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朝廷维持帝国的长久统治,继而以无为而治的黄老之道取代严管苛治的法家,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轴。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并深受玄学影响。佛教在中国唐朝时发展最兴盛,因为当时有一名叫玄奘的僧人,原因是他感于当时传入中国的佛经翻译不善而有太多不明所以之处,故唐三藏亲自去天竺(印度)取佛经,他于古印度那烂陀寺钻研和翻译佛经,然后把这些成果带回中国,这就是有名的唐三藏取西经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唐代景教传入,到天主教传入中国,伴随天主教传入的还有西方科技,这些宗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儒家社会而本土化,到代,因罗马教廷禁止中国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间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活动,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先后在大清帝国中华民国开办一些教育、医疗等事业。

中国伊斯兰教起源于穆罕默德的叔父带领使团出使中国,并且修建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怀圣寺[78]宋朝时期,中国穆斯林(伊斯兰教徒)控制了出入口贸易,也在朝廷中逐渐有影响力,著名的穆斯林有郑和、带领设计和修建元大都(今为北京)的也黑迭儿丁等。明朝时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后代在语言、姓名及习俗方面融入了中国社会,同时南京也成为了重要的伊斯兰教学习中心。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主要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个民族。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中国现在有大约2000万人为穆斯林。

语言文字

中国的语言包括汉语族藏语维吾尔语蒙语等,但中文常常指代汉语。中国的主要语言是汉语族,汉语在语言学上并不是一种语言,而是属于汉藏语系语族,包括官话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话赣语湘语等,其中官话的人口较多和影响力较大,不同地方语言保存了不同时期的古汉语音素。普通话属于官话,是中国大陆的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并由于推广普通话政策有高于其他汉语的地位,而粤语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中文在海外现在常常指普通话粤语。各地汉语可能发生无法用言语互相沟通的情况,但中国文字(汉字)是不受语音影响(汉语的书面语高度统一,各地通用),故两千年来即使双方语言不同但仍可以文字沟通无需翻译,甚至越南、日本、韩国不通汉语的人也可以通过笔谈来交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中的一种(另外两种为: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种,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极少数不使用字母拼写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3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历经演化,早已逾越象形文字的阶段,汉字的字体依历史演进顺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千年来,中文的发音不断演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的方言也有很大差异,但中文的书写符号汉字极少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们之间的交流,汉字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中国也起相当的作用。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继承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在中国,除了汉字以外,还有藏文蒙文满文女书维吾尔文等文字,以及一些消亡了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等。中国的书法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及国画家。

文学艺术

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

中国文学先秦始,通过诗经楚辞汉赋晋书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章回小说民国杂文、共产文学、网络文章等持续发扬。经史子集是传统中国的学问。东晋李充正式确定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经史子集之名。唐初编成《隋书·经籍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部目录。它分经史子集4部,下分40细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余卷,译本书千三百二十余册,释藏七千零八卷,书画图象等约二百余种。其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通为八目。

中国艺术包括中国传统的各种工艺(如陶瓷玉器)、美术(如书法国画)、音乐(如古琴古筝)、表演艺术(如舞蹈戏曲)等。中国绘画艺术的代表是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和国画颜色在帛或宣纸上作画。中国画按照内容可分为花鸟画山水画及人物画;按照技巧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重彩画、水墨画白描画壁画内画;按照艺术层次可分为具象国画和抽象国画等。中国画擅长写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中国传统音乐有鲜明的特色。常用的乐器有等,音律以五音为基础。中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乐器。中国传统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而且和武术杂技戏曲有着密切关系。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综合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包括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秦腔评剧粤剧越剧昆曲黄梅戏潮剧晋剧花鼓戏等多个剧种。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注重环境地形风水,建筑单体以低层多层的木结构为主,采用坡屋顶,外观简洁但细部精巧,建筑群体采用水平方向发展的院落方式组合。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追求人工模仿的自然形式,“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中国城市规划很早就考虑到城市交通、排水、防灾等要求,在世界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中药

针灸

中国境内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有中医学藏医学蒙医维医学等。其中,中医学是以汉医学为主体的传统医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定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79]。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将人体看成是、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真人至人人、贤人的境界。

传统的中医学思维模式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并不相容,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中医中的部分现象和治疗机理。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定义“完整医药体系”这个概念时提到中医学:“NCCAM(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些可能反映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如中医学和印度的阿输吠陀医学。完整医药体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机体有自愈的能力,这种自愈可能涉及到了应用情绪、身体和精神的治疗方法。

饮食文化

中国各地菜肴,包括有川菜辣子鸡淮扬菜小笼馒头粤菜拉肠粉鲁菜北京烤鸭[80]

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饭局宴会为重要社交场合,并讲究礼仪[81]。中国饮食文化受地域影响,历经数千年发展出多样的类别,并对食材、火候、刀工、和调味的技巧极为重视[82]。今日最有影响者为“八大菜系”,包括川菜粤菜苏菜鲁菜闽菜湘菜徽菜浙菜美食[83]。中国菜分成主食与副食[81],在烹调法英语Chinese cooking techniques和配料的使用极为广泛[84],同时强调传统中医学食疗方法[85]。菜肴主要的食材有肉类(家禽、牛肉、猪肉、羊肉等)、蔬菜、水果和大豆等,常用的辛香料有韭葱,另外会搭配花生油、芝麻油、腊肉、醋、黄酒、肉汁等[86]。现今中国最受欢迎的肉类为猪肉,约占全国肉类总消费量的4分之3[87]

一般来说,靠近海洋、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民众主要以稻米为主食、并搭配海鲜和蔬菜菜肴,北方干燥地区的民众则以小麦制成的面点和面条为主食。过去民众饮食主要是简单的米粮和蔬菜,肉类则预留给特殊场合,平日以豆腐豆浆等豆制品补充蛋白质[88]。部分饮食则受到宗教影响,发展出佛教徒的素斋和穆斯林的清真菜[89]。另外还有许多从中国菜延伸出来的分支,包括香港地区的香港饮食文化,及由中国移民发展的美式中国菜,而流行的菜肴有宫保鸡丁锅贴麻婆豆腐[90]。中国被认为是的原产地,很早之前便发展出种植茶树与发酵的方法;并结合文化个性开发出饮用中国茶的方法[86][91]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极高艺术和文化价值,强调饮食精致、审美享受、情感交流与讲究礼节[92],与西方世界的欧洲饮食文化不同,中国主要餐具为筷子;亚洲地区也受到中国影响,同样以筷子为餐具。这使得食物通常都极小,不适合以叉子食用[86]。随着时间的过去,中国境内猫或狗的肉类消费量逐渐减少,尤其年轻民众开始将这些动物视为亲密的宠物[93]。政府面对公众抗议并申诉后,许多节日食用狗肉的传统因而遭到禁止。中国社群网站也发展出请愿运动,反对食用具争议性动物肉品的传统,估计约有6亿名民众在互联网上支持。在动物保护组织活跃行动下,仅剩农村地区仍会食用这类肉品[94]

中国是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中国是造的古国。在龙山文化时期出现自然发酵的果酒;后来发展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曲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制曲技术;东汉引进葡萄酒;宋代出现药酒;元代、明代出现从阿拉伯传入的蒸馏法酿制的烧酒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酒不但用于祭祀、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还用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中国菜已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以及不同的风味的地方菜系所组成,分为八大菜系。中国菜选料范围广泛,制作精细,品类繁多,注重色香味的统一和调料的使用,体现精湛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菜的食物大多加工成小块宜食的尺寸,固体食物使用筷子进食。

参见

注释

  1. ^ 由于受到政治因素影响,目前各界对于中华民国首都的位置仍然有部分歧见。
  2. ^ 另外还有在香港使用的法定货币港元,及在澳门使用的法定货币澳门币
  3. ^ 法定历法为公历,官方使用民国纪年,民间亦使用西元纪年。农历则是在一般民间使用。
  4. ^ “中国”多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因其实际领土所占为大部分的古代中国区域,且现今多在国际上代表“中国”。但仍有部分台湾人香港人认为中国指的是中华民国[2][3][4][5][6]
  5. ^ 1945年,国民党已经撤出国军中的党务组织,并在1947年将国军(此时并非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简称)移交行宪后的国防部管理。从形式上看,此时的国军直属中华民国政府,而非中国国民党。参见台北历史文献社编,政协文献,页101
  6. ^ 杀人者处死,伤害及盗取财物给予和罪行相应的刑罚。
  7. ^ 当时在南方执行作战任务
  8. ^ 主要为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在欧洲梵蒂冈一国与之建交
  9. ^ 此项称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与国际奥委会三方妥协的结果;关于Chinese Taipei,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一般翻译为中国台北,现在有尊重中华台北这一名称的趋势。同时,中华民国方面指出,如果复被称为中国台北就抵制下届奥运会,并不愿奥运火炬来台湾,以免有被政治化之虞。
  10. ^ 非常微妙的是,两岸四地均已先后加入世贸组织。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是以“独立关税区”名义加入的,并已经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谈判加入主要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签署的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而中国香港则已经是该协议缔约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入世时,已经承诺要尽快开展该协议的签署谈判工作。另外,世贸组织在未获中华民国官方同意前,即将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简称为“中华台北”,引起中华民国政府的抗议。
  11. ^ 台湾一般派遣特使参加每年一度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袖会议”。
  12. ^ 在野的泛蓝阵营方面也推动“返联”公投,主旨皆是以“中华民国”、“台湾”、“中华台北”或其他有弹性名称全面重返国际组织。
  13. ^ 隋朝的算学就是指数学系,学生有八十人。

参考文献

  1. ^ 1.0 1.1 最早銘記“中國”名稱的青銅器. 人民网. 2004. 
  2. ^ 网搜小组. 陳為廷: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ETtoday 东森新闻云 (台北市). 2015年4月2日 [2016年7月23日]. 
  3. ^ 蔡亚桦. 一中 柯文哲: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 自由时报 (台北市). 2015年11月9日 [2016年7月23日]. 
  4. ^ 陈凯伦. 港中大學生會正名:若真有中國 中華民國必為正統. 台湾大纪元时报 (台北市). 2016年3月24日 [2016年7月23日]. 
  5. ^ 高照芬. 陸委會:一中 就是中華民國. 中央社 (台北市). 2016年5月17日 [2016年7月23日]. 
  6. ^ 何哲欣. 國民黨團發函給WHO 「一中就是中華民國」. 台湾苹果日报 (台北市). 2016年5月19日 [2016年7月23日]. 
  7.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年9月. 
  8. ^ 8.0 8.1 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
  9. ^ 约翰•普伦德.中国以空前方式影响世界经济2015-12-24
  10. ^ 10.0 10.1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李约瑟.Needham,第一卷
  11. ^ 为什么说实现“四个现代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愿?,中国共产党历史网,2013年07月16日
  12. ^ Tang, Xiaoyang. Guo, Sujian; Guo, Baogang , 编. Greater Chin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0: 52–53. ISBN 9780739135341. 
  13. ^ Challen, Paul. Life in ancient China. New York: Crabtree Publishing. 2005: 6. ISBN 9780778720379. 
  14. ^ 邸永君. 汉语“中国文化”之词源.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3) (中文(简体)). 
  15. ^ 刘芃,2003,《中国考试史文献集成》,高等敎育出版社
  16.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国学术年刊》第31期第27页
  17. ^ 石介,宋,《中国论》
  18. ^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2009,《历史地理》第4辑,第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 孟子》记载一次齐王的谈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此“中国”为都城之意。
  20. ^ "史记 五帝本纪第一郑玄曰:“猾夏,侵乱中国也。”"
  21. ^ 史记·武帝本纪》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22. ^ 赵永春. 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 爱思想. 
  23. ^ 南朝梁沈约所撰《宋书》,使用“中国”一词共21次,梁萧子显所撰《南齐书》使用“中国”一词9次,皆指中原或以中原为主的历代政权,没有南朝宋人和齐人直接称自己为“中国”的记载。唐姚思廉所撰《梁书》出现“中国”一词24次,多在与诸夷相对时使用,当指包括南梁在内的“中国”各个政权;姚思廉所撰《陈书》出现“中国”一词4次,皆指中原和中原政权;唐李延寿所撰《南史》仅在陈本纪中引用梁帝策文时使用“中国”1次,当指中原。《梁书》、《陈书》和《南史》中也没有出现梁人和陈人直接称自己为“中国”的记载。
  24. ^ 赵永春. 从复数“中国”到单数“中国”——试论统一多民族中国及其疆域的形成. 爱思想. 
  25. ^ 《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也未称南唐为“中国”,谓南唐“尝遣使私赂北戎(指契丹),俾为中国之患,自固偷安之计”。周世宗赐其将佐书也称南唐“必若自淮以南,画江为界,尽归中国,犹是远图”。这些文献均以五代为“中国”,未见称南唐为“中国”之记载。 《新五代史》称“吴越钱镠使者常泛海以至中国”,又说“钱氏兼有两浙几百年”,“常贡奉中国不绝”,将钱镠所建吴越政权划到了“中国”之外。 当时,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政权自称“中国”,而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等政权则没有自称“中国”
  26. ^ 陈邦瞻. 交州之变. 宋史紀事本末. 太祖开宝六年五月,交州丁琏入贡。梁末,交州土豪曲承美乘中国之乱,据有十二州之地。 
  27. ^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7. ISBN 7-5622-2277-0. 
  28. ^ 邸永君. 汉语“中国”一词由来考. 学习时报. [2007年7月16日]. 
  29. ^ 说文·文部》:“华,荣”。 “夏,中国之人”。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30. ^ 邸永君.汉语“中国”一词由来考.学习时报.2004年3月25日
  31. ^ 韩国河,张松林.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 科学出版社. 2006-03-01. ISBN 7030169565. 
  32. ^ 贾湖文化遗址内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距今八千到九千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 2006-08-28 [2007-01-16]. [失效链接]
  33. ^ 《旧石器时代考古》.王幼平.文物出版社.2000年11月.中国北京.isbn=7-5010-1218-0
  34. ^ 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154-167,ISBN 7-305-00259-3.
  35. ^ 唐金培. 第二届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研讨会”会议侧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2008-05-15 [2009-05-15]. 
  36. ^ 北大历史系主任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澎湃新闻, 2015-06-14
  37. ^ 何兆武. 中国思想发展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 ISBN 9787216051354 (中文). 
  38. ^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9年
  39. ^ 焦润明. 中国近代文化史.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9. ISBN 9787561037867 (中文). 
  40. ^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二十1864年7月26日《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
  41. ^ 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 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秀威代理). 2011-10-01. ISBN 9789868753006 (中文(台湾)). 
  42. ^ (大众传播), 汪子锡. 憲政體制與人權保障. 中央警察大学. 2012-10-01. ISBN 9789867663955 (中文(台湾)). 
  43. ^ 张玉法. 《中華民國史稿》. 台湾信义: 联经出版. 1998年10月26日: 第302页. ISBN 978-9570818260 (繁体中文). 
  44. ^ 习近平对南海填海造岛有全盘战略规划.大公报.2014-10-16
  45. ^ 郭天祥.中国的古都与大古都[J].广西社会科学,2004,(9)
  46. ^ 李科旻. 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之氣候及其變遷情形 (PDF).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 [2016-09-22]. 
  47. ^ 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48. ^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49. ^ 《淮南子·览冥训》:"伏羲、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
  50. ^ 中国法制史.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
  51.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52. ^ 王录. 《商王朝》. 科学出版社. 
  53. ^ 张明《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青苹果数据中心出品
  54. ^ 《孙子兵法》竹简世界最早、最出色的兵书. 中国网. 2008-05-16 [2013-08-20]. 
  55. ^ 邓荫柯. 历史之旅.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7: p.33. ISBN 7508510976. 
  56. ^ 李少林; 刘正梅. 中国兵法全书.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 ISBN 978-7-5402-1907-9. 
  57. ^ 停滞的帝国:清朝GDP占世界总额1/3[失效链接]
  58. ^ 中国历史上占世界人口的比例
  59. ^ APEC接力G20为增长开药方 中国主导的概念被接收
  60. ^ 《隋书 卷二十八 百官下》:“国子寺元隶太常‧‧‧·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员。”
  61. ^ 见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
  62. ^ 元朝的科技发展,郭守敬主持编订了《授时历》. 古典文学网. 2013-05-22 [2016-09-26]. 
  63. ^ 刘洋. 韩媒:中国已从技术追击者演变为超越者. 《环球时报》. 2013年2月6日 [2016年1月24日] (中文(简体)). 
  64. ^ [洪嘉莲,《指尖上的中国,精众行销来了》,《30杂志》2014年1月号]
  65. ^ 《政体进化论》
  66. ^ 翁有为,1999,《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67. ^ 《中国古代人物服式与画法》,黄辉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191页
  68. ^ 《论语》“子曰:行夏之时。”
  69. ^ 节庆起源概说
  70. ^ 公众假期条例
  71. ^ 2001年1月1日(2000年9月29日发布)生效的《澳门政府第60/2000号行政命令
  72.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2007,《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3. ^ 东乡族学者联合保护其濒临失传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13-05-15]. 
  74. ^ 《孟子·梁惠王下》
  75. ^ 《诗经·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76. ^ 《礼记·王制》:“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77. ^ 《曲礼》“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78. ^ Islam in China (650-present)[失效链接]
  79. ^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ISBN 7030151542  |year=|date=不匹配 (帮助)
  80. ^ 翟婷婷. 鲁菜泰斗颜景祥. 凤凰网. 2013年9月16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81. ^ 81.0 81.1 王学泰. 中华饮食文化精神. 光明网. 2006年11月30日 [2016年3月20日] (简体中文). 
  82. ^ 【外国人最惊叫的烹饪技法】食材、刀工、火候、调料。.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4年11月15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83. ^ Eight Major Cuisines 八大菜系. 网络孔子学院. 2011年6月2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84. ^ 华夏. 中国美食成外国网友"噩梦" 鸡爪内脏鱼头不敢吃. 新华网. 2013年9月23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85. ^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强调“药疗不如食疗” 食疗有三大优势. 分析测试百科网. 2011年4月1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86. ^ 86.0 86.1 86.2 Estitxu López de Munáin. La cocina china (PDF). Slow Food Araba. [2016年1月22日] (西班牙文). 
  87. ^ China's Hunger For Pork Will Impact The U.S. Meat Industry. 《福布斯》. 2013年6月20日 [2016年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8) (英文). 
  88. ^ 中国食物与营养》. 中国居民豆类及豆制品的消费现状. 百度文库. 2008年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89. ^ 清真菜對北京菜有什麼影響. 爱医网. 2013年6月24日 [2016年1月22日] (繁体中文). 
  90. ^ What to Eat in China. Travel China Guide. [2016年1月22日] (英文). 
  91. ^ “中国茶文化展”向英国民众展现中国茶文化. 中国普洱茶网. 2012年11月28日 [2016年1月22日] (简体中文). 
  92. ^ 《饮食文化》第一章 中国饮食文化漫谈. 齐鲁网. 2013年4月18日 [2016年3月20日] (简体中文). 
  93. ^ Anca Melinte. Între poveşti şi realitate/ CHINA, văzută prin ochii unui gălăţean. 《自由生活报英语Viața Liberă》. 2016年1月29日 [2016年1月22日] (罗马尼亚文). 
  94. ^ Ben Blanchard. China bans dog-eating "carnival" after online uproar. 路透社. 2011年9月21日 [2016年1月22日]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