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南斯拉夫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123.130.150.46對話2016年12月26日 (一) 14:12 变迁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南斯拉夫的大致地理位置,其邊界常有變化。

南斯拉夫歷史系列條目
奧匈帝國 黑山
王國
塞爾
維亞
王國
斯克塞人國

南斯拉夫王國
 
納粹德國
意大利
匈牙利
保加利亞
克羅地亞獨立國
塞爾維亞
救國政府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解體 · 內戰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塞黑



 



     
 


南斯拉夫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西里爾字母Југославија,拉丁字母:Jugoslavija),是1929年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數個國家的總稱。以從奥托曼土耳其帝國獨立的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經兩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隨着奥托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創建了南斯拉夫聯邦。南斯拉夫素有「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形容。1992年至2003年間,南斯拉夫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其他民族國家紛紛獨立,此聯邦政體也因此而逐漸解體,南斯拉夫也隨之成為歷史名詞,2006年隨着黑山的公投獨立,鬆散聯盟塞爾維亞和黑山也告終結。

變遷

此王國包含原先獨立的塞爾維亞黑山(1918年11月28日黑山王國併入塞爾維亞王國)兩個王國,以及原屬奧匈帝國的大片領土。這些領土包括原屬奧匈帝國內萊塔尼亞(奧地利帝國)的卡尼奧拉施蒂利亞達爾馬提亞的大部分,奧匈帝國外萊塔尼亞匈牙利王國)的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王國克羅地亞斯拉沃尼亞伏伊伏丁那),以及奧匈帝國直轄省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

南斯拉夫政權更替

政權 存續日期 政治體制 首都 國旗
 南斯拉夫王國 1918年-1945年 單一制
君主立憲制
議會制
貝爾格萊德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45年-1991年 聯邦制
社會主義共和國
一黨專政
貝爾格萊德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1992年-2003年 聯邦制
一黨優勢制
總統制
多黨制
貝爾格萊德
 塞爾維亞和黑山 2003年-2006年 邦聯制
共主邦聯
共和制
多黨制
貝爾格萊德
波德戈里察

歷史

南斯拉夫歷史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國旗

14世紀塞爾維亞曾經是巴爾幹最強盛的國家之一。15世紀後至19世紀,巴爾幹半島在土耳其人的統治下;亞得里亞海東岸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奧匈帝國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下。

1878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相繼成立王國。1918年12月1日,在貝爾格萊德正式宣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任國王後,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南斯拉夫的國家名稱。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被德國意大利佔領。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和軍隊,擊敗法西斯,並於1945年11月29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由鐵托出任總統,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這使得南斯拉夫變成歐洲唯一沒加入華沙公約社會主義國家。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使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裏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自蘇南分裂後,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條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經濟工業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經濟改革以來,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要明顯比其他東歐國家自由,西方的文學電影都被允許傳播到南斯拉夫,每年有超過600萬遊客進入南斯拉夫,直到1976年,全國有36%的人民擁有自己的汽車,每1.8個家庭擁有一台電視,每2.1個家庭擁有一部冰箱,所有7歲到15歲的兒童都可以免費受到8年義務教育,雖然和發達的西方國家相比還是落後了一些,可是相比同一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南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是充裕的。但是南斯拉夫的地區貧富問題一直非常嚴重,最發達的斯洛文尼亞與鄰國奧地利、意大利經濟水平相近,而馬其頓、科索沃則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狄托是戰後首先敢挺身對抗蘇聯的擴張,與史達林決裂的共產黨領袖,直到1955年,鐵托才與赫魯曉夫改革後的蘇聯恢復正常外交關係,1956年匈牙利事件後,蘇聯與南斯拉夫關係一度又有惡化,後來隨着中蘇交惡與決裂,蘇南關係又迅速升溫。[1]1950年代,南斯拉夫開始與亞非等地的第三世界國家有所接觸,先是印度緬甸,之後拓展到埃及印尼,1955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56年,狄托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瑟三人在布里奧尼島發表聲明,支持不結盟運動,並於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首次高峰會。使其不論在國內,或是第三世界國家,都越來越受到歡迎。這項運動的成員國不願涉入冷戰,拒絕與美蘇兩大強國結盟,至2007年已有118成員國,涵蓋了聯合國三分之二的成員國,全世界55%的人口居住在這些國家之中。[2]

蘇共在斯大林時代認為鐵托的南斯拉夫是修正主義的樣板,而在1960年代,赫魯曉夫時期的蘇聯轉而認為南斯拉夫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國堅持繼續稱南斯拉夫為修正主義國家。[1]蘇聯勃列日涅夫政府在1968年鎮壓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後,蘇聯與南斯拉夫關係一度又出現緊張,鐵托派特使愛德華·卡達爾到北京面見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中國與南斯拉夫關係改善。[3]為防止中國與南斯拉夫親密,勃列日涅夫宣佈勃列日涅夫主義宣稱的蘇聯可以為了安全武裝干預「社會主義大家庭」任何一國的範圍不包括南斯拉夫,蘇南關係才再度改善。[4][5]儘管中國與南斯拉夫關係改善,但在內部文件中中國仍然譴責南斯拉夫為修正主義國家,直到鄧小平在1980年代上台並進行改革,這一說法才停止使用。[6]

1980年鐵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劇。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

南斯拉夫變遷

南斯拉夫各共和國由於政治背景、宗教信仰、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上的差異致使各成員國深層次矛盾很尖銳。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赫塞哥維那)、馬其頓相繼宣佈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宣告解體。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1999年科索沃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實際管轄。雖然從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並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擔保,不支持科索沃獨立,不會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實際上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科索沃在2008年宣佈獨立,並立即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承認。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誌著塞爾維亞和黑山這一共和國聯盟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2006年3月,前總統米洛舍維奇在海牙國際戰爭罪行法庭接受審判時,在囚禁室突然逝世。

2006年5月21日,黑山就是否維持目前的單一國家,還是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舉行公民投票,獨派以55.4%的微弱優勢決定終止與塞爾維亞的聯邦關係。6月3日,黑山議會正式宣佈獨立,6月5日塞爾維亞國會亦宣佈獨立並且成為塞黑聯邦的法定繼承國。2008年2月17日阿爾巴尼亞裔主導的科索沃也正式由塞爾維亞獨立,此舉動標誌了南斯拉夫聯盟的完全解體。

總括而言,當鐵托於1980年死後,南斯拉夫內各種族問題逐漸深化。而南斯拉夫分裂其實亦緣於其他因素,財富分佈不均和民族主義復興,各民族只着重自己權益,而塞爾維亞中央政府又無力控制,南斯拉夫內戰因而爆發,最終導致解體。

現況

前南斯拉夫領土的現狀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

憲法順序 名稱 國旗 國徽 加入年份 首都 地理區 現況
1 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5 盧布爾雅那 巴爾幹半島/中歐  斯洛文尼亞
2 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1963 札格雷布 巴爾幹半島  克羅地亞
3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5 薩拉熱窩 巴爾幹半島  波黑
4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5 波德戈里察 巴爾幹半島  黑山
5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5 斯科普里 巴爾幹半島  北馬其頓
6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1945 貝爾格萊德 巴爾幹半島  塞爾維亞
7 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 1963 諾威薩 巴爾幹半島  伏伊伏丁那
8 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 1974 普里什蒂納 巴爾幹半島  科索沃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