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伊犁危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看來是如此留言 | 貢獻2017年3月28日 (二) 05:59 來源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伊犁危機(1862年-1881年),是一場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爆發的邊境衝突的總稱,是次危機令清朝失去了外西北。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庫車回民舉事,此時清政府的西北官軍主力正在平定陝甘回亂俄羅斯帝國則入侵新疆的塔城額爾齊斯河流域,於1864年10月強迫清廷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了新疆巴爾喀什湖以東的外西北。1864年年底,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入侵新疆。1865年至1867年,阿古柏率領浩罕軍隊陸續消滅了天山以南各地的割據勢力,在南疆地區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

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趁浩罕領導阿古柏在天山南路之際,出兵新疆伊犁地區,並攻滅伊犁蘇丹國;1877年,清政府平定新疆;次年派崇厚赴俄談判收回伊犁問題;1879年10月2日崇厚擅自簽定了《里瓦幾亞條約》;按約中國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但喪失的主權甚多以遭到朝野的反對;1880年,清政府派曾紀澤赴俄修訂條約;1881年2月24日,簽定中俄《改訂條約》,即《伊犁條約》。根據條約,沙俄歸還伊犁,但割去了伊犁霍爾果斯以西地區。

背景

1851年,清政府與俄羅斯帝國簽訂《伊犁丶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開放伊犁惠遠城、塔爾巴哈台與綏靖城貿易,俄國由此開始在新彊的權力擴張。 同治元年(1862年),由於聖山砍竹事件,陝甘地區爆發大規模回民起義,之後更帶動了同治四年同治新疆回變的發生。 1862年,由於俄國在中亞征服了浩罕汗國希瓦汗國大片國土,擁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源更進一步擴張。時任俄國西西伯利亞軍區二等參謀康斯坦丁·考夫曼提出入侵清朝的計劃,並上呈戰爭部,戰爭部長迪米德里·米柳京俄語Милютин, Дмитр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認同其主張,上書皇帝亞歷山大二世,提出讓軍隊偽裝成匪徒,進入國境搶掠人畜,乘機挑釁,待清軍反攻則發動大規模入侵,亞歷山大二世允許[1]

俄國亦資助哲合忍耶派等伊斯蘭新教教派,以對抗傳統的遜尼派(舊教)。馬化龍白彥虎等人均曾接受俄國援助,在當地回民武裝的幫助下,俄軍開始入侵新疆[2][3][4]

俄國入侵

俄羅斯帝國干涉同治回變
陝甘回變的一部分

魏河之戰
日期1863年3月26日-1864年7月26日
地點
結果
領土變更 清朝割讓帕米爾高原以北、唐努烏梁海以西的外西北地區予俄羅斯帝國
參戰方
 俄羅斯帝國 清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格拉希姆·科爾帕科夫斯基俄語Колпаковский, Герасим Алексеевич
瓦西里·謝羅夫俄語Серов, Василий Родионович
迪米德里·諾曼諾韋斯基俄語Романовский, Дмитрий Ильич
尼古拉·威里夫金俄語Верёвкин,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及其他本地回軍
恭親王奕訢
伊犁將軍常清
烏魯木齊都統額宸
烏里雅蘇台將軍明誼
塔爾巴哈臺參贊大臣錫霖
伊犁參贊大臣明緒
巴里坤領隊大臣訥爾濟
援軍
札薩克卓哩克圖汗喇特那巴咱爾
葉爾羌參贊大臣景廉
兵力
第42、57步兵師及第2奧倫堡哥薩克騎兵師、第7薩克騎兵師。41個獨立營,第22丶37丶39丶56炮兵旅,72個獨立偵察連,約26,000人[5] 新疆軍民120,000
蒙古援軍50,000[6][7]
傷亡與損失
1,070人戰死或失蹤[8] 戰役死傷不少於30,000人

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二日(1862年4月23日)晚,俄軍首次越境入侵新疆西北部,遭到清軍撃退[9]。6月4日,俄軍強佔卡倫地方,伊犁參贊大臣明緒向俄國西西伯利亞總督請求退兵,俄國以平叛為由拒絕[10]6月20日及7月2日,兩軍分別在鄂爾果珠勒和歷坊開火[11],俄國駐大清國全權大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要求大清對俄兵之死賠償,並嚴懲擅殺俄兵之將士。恭親王奕訢拒絕,與伊格那提耶夫及伊凡·巴布科夫俄語ИвaH Φёдοpοвич Бaбkοв展開多次會談[12][13][14][15][16],沒有成果。1863年3月1日,雙方談判破裂,14日,俄方不接受恭親王提出之條件,指責清朝無力維持邊陲安定,宣布干涉同治回變。3月26日,俄軍入侵外西北,戰爭爆發[17]

來源

  1. ^ Константин Петрович фон Кауфман // Сибирский 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ый ежегодник 1913. Издание Д. Р. Юнг. Типография «Наш век».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1912 p.191
  2. ^ 《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張中復:聊經出版公司,2001年p.137
  3. ^ "Familiar Strangers: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tudies on Ethnic Groups in China)", Jonathan N. Lipm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February 1998) p.133, p.147
  4. ^ Сушанло М., Дунганское восстание второй половины XIX в. и роль в нем Бай Янь-ху, Фрунзе, 1959. p. 67-74
  5. ^ Думан Л. И., Биянху — вождь дунганского восстания 1862—1877 гг., "Запис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АН СССР", 1939. p. 68
  6. ^ 《遠疆廣略·伊犁迪化科布多記》卷四
  7. ^ 恭親王奕訢《奉上喻蒙古兩盟兵馬前往烏魯木齊助剿事》清軍機處建檔
  8. ^ Думан Л. И., p. 93
  9. ^ 奏為俄人逼近卡倫及派兵防堵預備援兵由
  10. ^ 奏報哈薩克地方往年夏日應設卡倫地方已被俄國兵隊佔踞
  11. ^ 奏陳豫籌邊防事宜
  12. ^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2.html
  13. ^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3.html
  14. ^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4.html
  15. ^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b/56.html
  16. ^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5/ee/84.html
  17. ^ Думан Л. И., p. 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