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Template:一覽表 標頭 Template:一覽表 政區 省分 |}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首都與直轄市[1],中華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教育、商務發展的中心,在臺北都會區內面積及人口數次於新北市。全市下轄12個區,總面積271.8平方公里,總人口2,694,195人,人口密度居臺灣第1位。
臺北市歷史悠久,歷史遺跡眾多,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即有人類居住,1875年(清光緒元年)沈葆貞在此建立臺北府,意為台灣之北從此有“臺北”之名,統管台灣軍民政務,因而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
今日的臺北市,更已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臺灣大學、師範大學、中央研究院坐落臺北市區,市區東北面的內湖科學園區更是全國重要的新聞媒體、資訊、傳播中心,市中心信義區更是整個大臺北地區的經濟象徵。
臺北市位於臺灣本島北部的臺北盆地,四周均與新北市接壤。爲大臺北地區與北臺灣的發展核心,並以臺北市為中心與新北市與基隆構成臺北都會區為全臺灣最大的都會區。
歷史
根據記載,臺北最早為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人的生活地[2],明代初期開始有少量漢人出現。從17世紀初西班牙統治時期開始,到荷治時期、明鄭時期、清代初期以前,均被統治者視為化外之地,未有大規模開拓。1709年,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合股立陳賴章墾號,向臺灣府諸羅縣申請開墾大佳臘(之後多寫作「大加蚋堡」)地方,成為臺北盆地開墾活動的開端。。
清治時期
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艋舺(今萬華)及大稻埕(今大同區西南部)先後成爲重要貿易據點,臺灣經濟重心逐漸北移,清代官方決定在艋舺與大稻埕間的田野地,興建臺北城作爲行政中心,於是1884年臺北城城牆及5個城門正式落成。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擔任臺灣省首任巡撫,開始建設大稻埕至基隆與新竹的鐵路,加強郵電、道路等基礎建設,並將臺灣巡撫衙門及布政使司衙門設置於城內(現址為中山堂),臺北市的雛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繼任巡撫邵友濂正式將省會由橋孜圖(今臺中市南區)移至臺北,成爲臺灣的政治中心。
日治時期
1895年,大淸帝國於甲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臺北仍作為日本統理臺灣的政治中心。[3]日治初期以原有的兩座衙門作爲臺灣總督府,直到1919年總督府新廳舍(今總統府)落成爲止。1900年起,日本政府拆除臺北城牆及西門,在原址闢築四條三線道路,興建自來水及下水道系統,以原臺北城內的區域(日人稱爲「城內」)作為中樞政府廳舍集中地,以及在臺日本人的商業地帶,並分階段進行市街改正計劃,街道和建築風貌略爲西化,另外也興建公園及其它公共建築,臺北逐漸具有現代都市的型態。1920年市制實施,成為臺北州轄臺北市,與同時成立的臺南及臺中為臺灣最早的三個市。二戰期間,美軍空襲臺北,造成破壞及市民傷亡,日本戰敗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同盟國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日治時期劃下句點。
戰後至今
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臺北市仍爲全臺政經中心,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因內戰失利退守臺灣之後,於12月10日起,將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設於臺北市,成爲中華民國首都。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的200萬國軍官兵與平民、以及1960年代眾多中南部民眾北上求學、工作的風潮,使臺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市民結構趨向多元化。過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逐步進行道路、住宅社區、學校等公共設施的新建工程,城市開發原以「三市街」爲中心,集中在建國南北路以西的舊市區,自1960年代末期,開始向東邊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67年,臺北市升格爲直轄市,隔年再將原屬臺北縣(今新北市)的內湖鄉、南港鎭、木柵鄕、景美鎮和原屬陽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鎭、士林鎭納入轄區。
1970年代至1980年代以後,臺灣經濟快速成長,臺北市邁入都市開發的高度發展期,商業重心也開始逐漸東移至東區,「三市街」所在的西區則相對顯現發展衰退的態勢。在高度發展之下,嚴重的交通問題亦隨之而來,直至1990年代,市區鐵路地下化、捷運、快速道路、公車專用道等交通建設陸續完成之後,才紓解交通上的壓力。
隨著市政府與市議會的搬遷與進駐,東區的信義計畫區快速發展為臺北的商業中心,西區的西門町、大稻埕等聚落也開始進行更新計畫。21世紀後,臺北市陸續主辦第21屆夏季聽障奧運、201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2011年世界設計大會等大型國際活動,加上曾爲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落成,增加臺北市的國際能見度。根據美國科爾尼諮詢公司公布的2014年世界前84大城市排行,依照商業影響,人才,資訊交流,文化及革新能力等5項行為,臺北市排第40名,最佳成績是2008年的34名。[4]
地理
地型
臺北市中心區域位於臺北盆地腹地中央,大屯火山群(活火山)位於市區北邊與新北市接壤處,整個山系於市區內大致向南延伸並趨緩,直抵圓山、大直與內湖等地,是臺北市境內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為1,120公尺,次高的大屯山為1,092公尺,山系中心地帶與北投側的外緣地帶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區東邊的內湖、南港與南邊的木柵多為丘陵地形;標高約300多公尺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則橫亙於信義、南港兩區之間。
水文
臺北市 | ||||||||||||||||||||||||||||||||||||||||||||||||||||||||||||
---|---|---|---|---|---|---|---|---|---|---|---|---|---|---|---|---|---|---|---|---|---|---|---|---|---|---|---|---|---|---|---|---|---|---|---|---|---|---|---|---|---|---|---|---|---|---|---|---|---|---|---|---|---|---|---|---|---|---|---|---|
氣候圖表 | ||||||||||||||||||||||||||||||||||||||||||||||||||||||||||||
| ||||||||||||||||||||||||||||||||||||||||||||||||||||||||||||
|
臺北市境內的河流大部分屬於淡水河流域。淡水河的支流新店溪從臺北盆地的南邊流入,與其支流景美溪合流後,形成臺北市西南方與新北市的自然邊界。河道向西北蜿蜒流經景美、公館、古亭等地,至萬華附近與大漢溪合流後,始稱為淡水河。此後向北流經大稻埕、社子,至關渡附近與支流基隆河會合前,亦形成臺北市西方與新北市的自然邊界。基隆河自盆地東北邊流入,經南港、松山、內湖、士林、北投等地,橫貫臺北盆地的北半部。過去因河道極為彎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在南港至士林間的部分河道實施過截彎取直工程。景美溪係由盆地東南邊流入,橫貫文山區後於景美注入新店溪。另有發源於盆地北側山區的磺溪、外雙溪等河流,匯集後注入基隆河。
氣候
臺北市位於北緯25度線附近的海島上,地處東亞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深受乾冷的蒙古高氣壓與暖濕的太平洋高氣壓交互影響,形成了副熱帶季風氣候。日照時數和地球多數地方相較之下較少,除了7月至9月晴天較多之外,其他季節大多是陰雨綿綿的天氣,冬半年平均日照時數甚至低到每個月僅有70~100小時。
3月至4月為春季、5月至9月為夏季、10月至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有時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氣候變化影響,也會出現較暖的冬天,或是較冷的春天(如2005年2月至3月蒙古高氣壓帶來的強烈冷氣團,使得臺北的溫度少見地降至攝氏5.6度,鄰近臺北的淡水更出現攝氏3.9度的低溫)。由於位在東亞季風帶內,因此氣候也受東北季風(冬季由東北方吹來含有許多水氣的季風,此風也是在冬季帶給臺灣北部降水的主要來源)影響。也因為有東北季風的影響,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水量不足而斷流的問題。
同時臺北市地處海島,使臺北市縱然地處北回歸線以北,冬季氣溫仍比地處北回歸線以南的華南沿岸城市為高(如廣東沿海等縣市)。因為一般大陸性的強冷空氣過海後會變得溫和且水份增多,所以臺北能下雪的機會,也比香港、澳門等歐亞大陸沿岸城市為低。不過,在2016年1月24日北半球超級寒潮侵襲時段,臺北市有出現雨夾雪,當日氣溫為3-4度,為氣象站首次觀測到固態降水。
另一個特殊的氣候特徵:因為市區主要位於臺北盆地中,氣候深受盆地地形影響,夏季因盆地周圍的高山阻擋,不易使熱氣排出,市內的氣溫通常較周圍地區高出攝氏1度至2度。進入冬季後,市區周圍的山地與丘陵容易形成地形雨,溼冷天氣居多,體感溫度比實際溫度還要更冷。每年5月前後,由於蒙古高氣壓與太平洋高氣壓交會形成鋒面,使得臺灣進入梅雨季節,此時臺北的降雨天數也會增加,夏季也經常會因為上升氣流旺盛,形成午後雷陣雨。
隨著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不斷增加,臺北市氣溫近年不斷創新高。2016年5月臺北市平均溫有攝氏27.1度,創下自1896年有紀錄以來五月份最高平均溫;2016年6月1日14:46更錄得攝氏38.7度高溫,是自1896年有紀錄以來六月份最高溫;[6][7] 2016年6月臺北市有8天最高溫達攝氏37度以上[8],2016年臺北市更有5天高溫逾38度[9],同樣打破歷史紀錄。
- 氣候數據
- 年平均气温:23°C。
-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6.1°C。
-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6°C。
- 极端最低气温:-0.2°C(1901年2月13日)。
- 极端最高气温:39.3°C(2013年8月8日)。[10]
臺北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31.9 (89.4) |
31.4 (88.5) |
35.0 (95.0) |
36.2 (97.2) |
37.7 (99.9) |
38.7 (101.7) |
38.6 (101.5) |
39.3 (102.7) |
37.8 (100.0) |
36.1 (97.0) |
34.3 (93.7) |
31.5 (88.7) |
39.3 (102.7) |
平均高温 °C(°F) | 19.1 (66.4) |
19.6 (67.3) |
22.1 (71.8) |
25.7 (78.3) |
29.2 (84.6) |
32.0 (89.6) |
34.3 (93.7) |
33.8 (92.8) |
31.1 (88.0) |
27.5 (81.5) |
24.2 (75.6) |
20.7 (69.3) |
26.6 (79.9) |
日均气温 °C(°F) | 16.1 (61.0) |
16.5 (61.7) |
18.5 (65.3) |
21.9 (71.4) |
25.2 (77.4) |
27.7 (81.9) |
29.6 (85.3) |
29.2 (84.6) |
27.4 (81.3) |
24.5 (76.1) |
21.5 (70.7) |
17.9 (64.2) |
23.0 (73.4) |
平均低温 °C(°F) | 13.9 (57.0) |
14.2 (57.6) |
15.8 (60.4) |
19.0 (66.2) |
22.3 (72.1) |
24.6 (76.3) |
26.3 (79.3) |
26.1 (79.0) |
24.8 (76.6) |
22.3 (72.1) |
19.3 (66.7) |
15.6 (60.1) |
20.4 (68.7) |
历史最低温 °C(°F) | −0.1 (31.8) |
−0.2 (31.6) |
1.4 (34.5) |
4.7 (40.5) |
10.0 (50.0) |
15.6 (60.1) |
19.5 (67.1) |
18.9 (66.0) |
13.5 (56.3) |
10.2 (50.4) |
1.1 (34.0) |
1.8 (35.2) |
−0.2 (31.6)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83.2 (3.28) |
170.3 (6.70) |
180.4 (7.10) |
177.8 (7.00) |
234.5 (9.23) |
325.9 (12.83) |
245.1 (9.65) |
322.1 (12.68) |
360.5 (14.19) |
148.9 (5.86) |
83.1 (3.27) |
73.3 (2.89) |
2,405.1 (94.68) |
平均降雨天数 | 14.1 | 14.6 | 15.5 | 14.9 | 14.8 | 15.5 | 12.3 | 14.0 | 13.8 | 11.9 | 12.4 | 11.7 | 165.5 |
月均日照時數 | 80.6 | 71.3 | 89.6 | 92.6 | 113.7 | 121.7 | 179.9 | 188.9 | 153.7 | 124.0 | 99.4 | 90.7 | 1,405.2 |
数据来源:中央氣象局 [11] |
行政區劃
年份 | 人口 | ±% |
---|---|---|
1960 | 898,655 | — |
1966 | 1,174,883 | +30.7% |
1970 | 1,769,568 | +50.6% |
1975 | 2,043,318 | +15.5% |
1980 | 2,220,427 | +8.7% |
1985 | 2,507,620 | +12.9% |
1990 | 2,719,659 | +8.5% |
1995 | 2,632,863 | −3.2% |
2000 | 2,646,474 | +0.5% |
2005 | 2,632,242 | −0.5% |
2010 | 2,618,772 | −0.5% |
2015 | 2,704,810 | +3.3% |
來源: 縣市人口按性別及五齡組. 內政部戶政司. 內政部統計月報-縣市現住人口. 內政部. |
臺北設有自主的政府機構,乃起始於1875年,當時臺北盆地一帶屬於臺北府及其轄下的淡水縣。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總督府在1920年進行行政區劃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內三個市街為基礎,設立臺北市,隸屬於臺北州;1938年進一步將松山併入臺北市。
1945年,臺灣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臺北市成為臺灣省轄下的省轄市,並在1956年以前為臺灣省省會(後遷至南投縣中興新村),當時設有城中、延平、建成、大同、中山、松山、大安、古亭、龍山、雙園等10區。1967年7月1日,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成為臺灣第一個直轄市。1968年7月,原隸屬臺北縣的景美鎮、南港鎮、木柵鄉、內湖鄉,以及陽明山管理局所屬之士林鎮、北投鎮等6鄉鎮劃歸臺北市管轄。
1990年,臺北市行政區劃重劃,將原來16區調整為今日的中正區、萬華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內湖區、南港區、士林區、北投區和文山區等12區。重劃情形大致為:龍山區、雙園區及古亭區西側合併為萬華區;城中區、古亭區東側合併為中正區;景美區、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建成區、延平區併入大同區;松山區南半分割,另行設置信義區。
- 總人口30萬以上: 大安區
- 總人口25至30萬: 士林區、內湖區、文山區、北投區
- 總人口20至25萬: 中山區、信義區、松山區
- 總人口15至20萬: 萬華區、中正區
- 總人口10至15萬: 大同區、南港區
- 截至2017年2月底止,各行政區面積與人口統計如下[12]:
區名 | 面積 (km²) |
下轄 里數 |
下轄 鄰數 |
人口數 | 人口密度 (人/km²) |
郵遞 區號 |
區花 | 所屬 地區 |
---|---|---|---|---|---|---|---|---|
中正區 | 7.6071 | 31 | 580 | 160,609 | 21,097 | 100 | 木棉花 | 行政 |
大同區 | 5.6815 | 25 | 524 | 129,885 | 22,871 | 103 | 茶花 | 中山 |
中山區 | 13.6821 | 42 | 871 | 231,263 | 16,908 | 104 | 蝴蝶蘭 | 中山 |
松山區 | 9.2878 | 33 | 762 | 208,250 | 22,426 | 105 | 朱槿 | 松山 |
大安區 | 11.3614 | 53 | 1,026 | 311,213 | 27,409 | 106 | 波斯菊 | 文山 |
萬華區 | 8.8522 | 36 | 723 | 193,207 | 21,849 | 108 | 白牡丹 | 行政 |
信義區 | 11.2077 | 41 | 906 | 227,353 | 20,313 | 110 | 野牡丹 | 松山 |
士林區 | 62.3682 | 51 | 996 | 289,851 | 4,648 | 111 | 玫瑰花 | 陽明山 |
北投區 | 56.8216 | 42 | 828 | 257,265 | 4,530 | 112 | 櫻花 | 陽明山 |
內湖區 | 31.5787 | 39 | 906 | 287,741 | 9,116 | 114 | 九重葛 | 港湖 |
南港區 | 21.8424 | 20 | 454 | 122,415 | 5,606 | 115 | 桂花 | 港湖 |
文山區 | 31.5090 | 43 | 1,002 | 275,143 | 8,735 | 116 | 杏花 | 文山 |
臺北市 | 271.7997 | 456 | 9,578 | 2,694,195 | 9,917 |
- 1、高度成長: (暫無高度成長)
- 2、穩定成長: 萬華區,南港區。
- 3、人口外流: 中正區,大同區,中山區,松山區,大安區,信義區,士林區,北投區,內湖區,文山區。
- 次分區
自2000年起,在各區之下增設次分區,作為輔助的行政區域。各區依據實際發展情形,配合各里特色,劃定4至7個次分區,將具有鄰近特性,文化、歷史特質類似的數個里集結起來,以求有效利用鄰里資源,並凝聚居民向心力,相互合作以共同推展市政建設。至2010年11月止,臺北市共有68個次分區。
政治暨國際事務
市政
臺北市政府作為臺北市地方自治事項的最高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直轄市自治的行政機關,並同時負責執行中央機關委辦事項,臺北市政府設有157個附屬機關、236所各級學校,此外臺北市政府還經營3個市營事業機構。
臺北市市長為臺北市政府之首長,綜理市政並指揮、監督所屬員工及機關。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臺北市市長於1967年到1994年之間,係以行政院提名人選,經臺北市議會行使同意權的方式產生,1994年《直轄市自治法》施行,臺北市市長改為由具有選舉權的臺北市市民選舉產生。臺北市市長得任命3位副市長襄助其處理市政,1位秘書長作為幕僚長,並得依法任命市政府所屬一級機關首長。1994年直轄市市長改由市民普選,市長可以連任一次。由於臺北市為中華民國政府中樞所在地,亦為臺灣的政經中心,臺北市市長因此掌握相較其他縣市的行政首長更為豐沛的行政資源,相對下也較容易吸引媒體鎂光燈的關注。而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前任市長,於卸任後當選總統,也使臺北市市長認為是通往總統之路的「跳板」之一。
下表整理了1994年直轄市市長改由市民普選後,由臺北市市民選舉產生的臺北市市長。
屆次 | 姓名 | 黨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1 | 陳水扁 | 民主進步黨 | 1994年12月25日 | 1998年12月25日 | 民選首任 |
2 | 馬英九 | 中國國民黨 | 1998年12月25日 | 2002年12月25日 | |
3 | 馬英九 | 中國國民黨 | 2002年12月25日 | 2006年12月25日 | 連任 |
4 | 郝龍斌 | 中國國民黨 | 2006年12月25日 | 2010年12月25日 | |
5 | 郝龍斌 | 中國國民黨 | 2010年12月25日 | 2014年12月25日 | 連任 |
6 | 柯文哲 | 無黨籍 | 2014年12月25日 | 2018年12月25日 | 現 |
臺北市議會是臺北市地方自治事項的最高立法機關,議決臺北市法規案、預算案、市政府或市議員所提出的其他議案。臺北市議會議員,總計63席,由具有選舉權的臺北市市民選舉產生,議長、副議長則由臺北市議會議員以無記名投票選舉自臺北市議會議員中各選舉一人。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後的第12屆臺北市議會,自2014年12月25日開議,各政黨現有議員席次為中國國民黨27席、民主進步黨26席、新黨2席、親民黨2席、台灣團結聯盟1席、民國黨1席,另有無政黨2席,2016年2月1日起2席轉任立法委員,依法缺位不遞補。根據議長的選舉結果,泛藍陣營以一席之差多于泛綠陣營。
- 市府財政
- 民國57年(1968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21.92085億元,歲出總決算20.21345億元。
- 民國60年(1971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39.31083億元,歲出總決算38.98538億元。
- 民國70年(1981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346.89516億元,歲出總決算346.89516億元。
- 民國80年(1991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1290.13470億元,歲出總決算1290.13469億元。
- 民國90年(2001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1266.20935億元,歲出總決算1497.46224億元。
- 民國100年(2011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1641.28477億元,歲出總決算1730.32481億元。
- 民國101年(2012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1610.70920億元,歲出總決算1760.75235億元。
- 民國102年(2013年)臺北市政府財政歲入總決算1600.65345億元,歲出總決算1695.90267億元。
選舉
此章節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7月19日) |
從臺灣於清代設省,省会改於臺北城以來,臺北市一直是臺灣的政治中心。臺北市外省新移民族裔比例較高,為臺灣各縣市之最: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在2004年的調查研究顯示[13]:臺北市單獨認定自己為外省族群佔15.2%,高於全臺平均的8%;而據行政院1990年戶口普查的籍貫統計,在臺北市籍貫為外省人者有703,520人,約為當時臺北市人口比例的25.49%,是臺灣地區外省族群人數最多的行政區[14]。因此從數據上來看,外省族群在臺北的影響力較臺灣其他縣市大。由於外省族群支持泛藍陣營的比例較泛綠陣營來得高,這使得泛藍陣營在臺北市的選舉較泛綠陣營佔有優勢。
1987年解嚴之後,臺北市即成為集會遊行的重地。因素有三:動員與集結容易、媒體效果較佳、抗議或請願對象(政府機關)明確。以民主進步黨為首的泛綠陣營北上集結抗議是十分平常的事,此現象於即使經過兩次的政黨輪替後,依舊存在。2000年之後,主要政黨為爭取選票,會在舉辦選前一週的週末,在臺北街頭舉行大遊行為選舉造勢,不失為臺北街頭奇觀。即使臺北市民對於遊行與抗議已經司空見慣,但以逐次下滑的投票率來看,臺北市民近年來被政治動員的程度並未比其他都會區高。
- 近年選舉結果
臺北市近期選舉政黨得票率消長 | ||||
---|---|---|---|---|
選舉項目年別 | 第一黨派 | 第二黨派 | ||
黨別 | 得票率 | 黨別 | 得票率 | |
1996年總統副總統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38.90% | 民主進步黨 | 21.90% |
1998年直轄市長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51.13% | 民主進步黨 | 45.91% |
2000年總統副總統選舉 | 中國國民黨及 親民黨 |
61.69% | 民主進步黨 | 37.64% |
2002年直轄市長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64.11% | 民主進步黨 | 35.89% |
2004年總統副總統選舉 | 中國國民黨及 親民黨 |
56.53% | 民主進步黨 | 43.47% |
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 | 民主進步黨 | 34.67% | 中國國民黨 | 33.17% |
2005年國大代表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40.75% | 民主進步黨 | 38.27% |
2006年直轄市長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53.81% | 民主進步黨 | 40.89% |
2008年立委區域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62.03% | 民主進步黨 | 36.40% |
2008年立委不分區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50.54% | 民主進步黨 | 33.15% |
2008年總統副總統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63.03% | 民主進步黨 | 36.97% |
2010年直轄市長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55.65% | 民主進步黨 | 43.81% |
2012年總統副總統選舉 | 中國國民黨 | 57.87% | 民主進步黨 | 39.54% |
2014年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 | 無黨籍 | 57.16% | 中國國民黨 | 40.82% |
2016年總統副總統選舉 | 民主進步黨 | 51.96% | 中國國民黨 | 37.49% |
城市榮譽/國際會展
- 1998年世界首都論壇-主辦城市。
- 2002年第一屆民主太平洋聯盟大會-主辦城市。
- 2002年世界資訊科技大會-傑出公共部門獎。
- 2004年世界盃五人制足球錦標賽-主辦城市。
- 2006年年度智慧城市-首獎城市。
- 2006年第二屆無線社群-最佳政府應用獎。
- 2007年維基媒體國際大會-主辦城市。
- 2009年夏季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城市。
- 2010年國際花卉博覽會-主辦城市。
- 2011年世界設計大會-主辦城市。
- 2015年亞洲廣告會議臺北大會-主辦城市。
- 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
- 2017年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主辦城市
姐妹市
- 美國
|
|
|
- 亞洲、歐洲、大洋洲
- 非洲、中南美洲
|
|
|
經濟
房價
臺北市平均房價為全臺灣之冠,2005年每坪27萬新臺幣;2006年31萬;2007年35.4萬;2008年37.7萬;至2009年7月已超過40萬[15];2012年12月全市平均房價來到每坪79萬元新臺幣[16]。相對於極度偏低的租金收益率,臺北市的房價堪稱全球最貴。
勞動力狀況
到2010年3月底為止,臺北市15歲以上之民間人口約有190萬人,勞動力有106萬人,就業者有110萬人,失業者4萬7千人,非勞動力94萬4千人;勞動力參與率55.7%,失業率3.9%[17]。在外籍勞工方面,到2007年7月底為止,臺北市有49,251名外國專業人員(白領外勞),數量全臺灣最多[18];藍領外勞則有36,778人,全臺灣第三[19]。
交通
臺北市的人口眾多,並與位於新北市內環臺北市的板橋、中和、永和、新莊、五股、泰山、林口、三重、蘆洲、土城、樹林、三峽、鶯歌、新店、淡水、八里、汐止、深坑和基隆市等大型衛星都區,形成大型都會區,因此市區的交通流量十分龐大。每逢尖峰時段或假日,經常會有大量人潮、車潮流動於市區內或臺北、新北兩市之間,導致市區內各重要幹道常出現交通阻塞(塞車)的情形。為求儘可能在短時間內疏散人潮、車潮,並減少塞車情形,因此除了一般道路外,亦興建多條快速道路與聯外橋樑。
此外,臺北市亦為臺灣大眾運輸最發達的都市,至2007年為止,整個大臺北地區的營運中的公車路線共有421條,平均每日載客161萬人次,並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線加入了聯營公車系統。捷運系統方面,臺北捷運營運路線總長度131.2公里,平均每日運量已達200萬人次。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於捷運、市區聯營公車、短程客運與公營停車場的非接觸式IC智慧卡—悠遊卡;並實施公車與捷運間的悠遊卡雙向轉乘優惠制度。
對外交通方面,除了有多條國道(高速公路)與省道通往全臺灣各地之外,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以及臺灣高速鐵路都行經本市並設站;其中,臺北車站為全市首要的交通樞紐。空運與海運則分別以臺灣桃園國際機場、臺北松山國際機場與臺北港為據點。
大眾運輸
高鐵、臺鐵
大眾捷運
公車、客運
公共自行車
公路
國道高速公路
通過臺北市境內國道高速公路及交流道有 中山高速公路(東湖 - 內湖- 圓山 - 臺北)及其高架側線汐五高架(堤頂 - 下塔悠 - 環北)、 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南港 - 南港系統(接)- 南深路 - 木柵(接))及快速道路國道三甲(台北端 - 萬芳 - 木柵(接)、 蔣渭水高速公路(南港系統(接)。
快速道路
臺北市區的快速道路包括新生高架道路、建國高架道路、環河南北快速道路、水源快速道路、東西向快速道路(市民大道)、天母快速道路(堤頂大道平面段)、環東大道(高架)、洲美快速道路與信義快速道路。新北市部份則有新北環河快速道路、西濱快速公路(台61線)、東西向快速公路萬里瑞濱線(台62線)、八里新店線(台64線)及新北市特二號道路(台65線)等。 計畫路線方面,共有芝投公路(連接洲美快速公路及跨越關渡平原到三芝,全長19.8公里,由交通部公路總局主辦,工期預計4年)、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水台2線外環道路)等。
省道
臺北市有部分道路已經納入為省道系統之一部分,分述如下:
- 台1線:起點(行政院前,中山忠孝路口)—忠孝西路一段(與台3線共線)-北門橋-忠孝橋—三重
- 台2線
- 台3線:起點(行政院前)—忠孝西路一段-中華路一~二段-和平西路二~三段-華江橋—板橋
- 台5線:起點(行政院前)—忠孝東路一~七段-研究院路一段-南港路一段—汐止—基隆
- 台9線:起點(行政院前)—中山南路-羅斯福路一~六段-新景美橋—新店
航空
臺北松山機場(位於松山區) 桃園國際機場(實際位置在桃園市大園區)
港埠
臺北港(實際位於新北市八里區) 河岸碼頭:大稻埕碼頭(大同區)、大佳碼頭、美堤碼頭、三腳渡船頭
文化
臺灣各族群文化與全球文化在臺北市薈萃,蘊含臺灣原住民文化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濃厚閩南、舊都城風情的大稻埕、艋舺、大龍峒與剝皮寮、客家義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規儀的釋奠典禮,以及融合中國各地風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國粹與新住民文化等。清領、日治與戰後時期等,大時代的浪潮也為臺北市留下大量豐富的近代史及文化資產。
近年來隨著外籍勞工人數逐漸增加,外籍勞工所帶來的母國文化也逐漸受到重視,各種文化節、專門的廣播節目等針對外籍勞工的活動與休憩措施應運而生。2005年起舉辦的牛肉麵節為強調獨有飲食文化之下發展出來的民間活動,隨著戰後新住民族眷大量落戶於臺北,各種中國地方口味與飲食文化相互揉合後,發展出與臺灣傳統飲食習慣相融合的特色。此外,台北市作為一國際級城市,對於不同族群與文化個體展現尊重及包容,如同性戀族群的台灣同志遊行等。
臺北市也是臺灣的時尚與藝術中心之一,接受全球化浪潮的洗禮,並迅速發展出一套屬於自身特色的藝術行為。許多臺灣各地出身的藝術家、設計師與文化人們也都紛紛透過臺北的窗口讓全世界認識。
流行音樂
臺北是亞洲的流行音樂重鎮,也是華語流行音樂、文化創意、娛樂產業的樞紐中心。民主社會的多元開放風氣是促使臺北文化活動活絡的一大優勢。藝術、娛樂等文化創意活動密集頻繁,藝文表演場與展覽場地亦居全國之冠。除了流行音樂有國際團體、演藝人密集訪臺演出,每晚也都有不同的本土舞臺表演團體,同時在臺北市各場地個別巡迴公演。表現風格多元化,有醒世、創作實驗、冷僻、同樂、音樂、歌仔戲等劇別;主題不限政治、宗教、文化、社會,面向跨越地域之分。未來從士林臺北藝術中心、臺北城市博物館、臺北之門、華山藝文特區、松山菸廠文化園區與南港北部流行音樂中心等地標建築,將連結成一條L型城市文化創意軸線。
街頭文化
針對街頭藝人的各項表演,臺北市政府頒予執照,維護街頭公開表演人士所應享的權益、尊嚴並提高綜合素質[20]。
在通風良好且燈光充足的捷運地下街,亦常見為數眾多的學生正揮汗練舞[21]。在歷任市長的努力下,市府所推廣的文化活動已趨於多元化,而市民所認同的青少年活動亦非僅止於用功唸書考大學[22],有益身心、富正面意義的舞蹈運動皆能獲得市民和市府的青睞與讚賞[23]。中學生街舞社成員最主要的練舞場地分別是臺北車站、板橋、西門、雙連等捷運站,以及國立國父紀念館和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等5大場地;[24]。2008年9月已有街舞團體在國際展露頭角,取得亞洲區冠軍[25]。
閱讀風潮
民營書店方面,除了誠品書店、金石堂書店、墊腳石書店、三民書局、政大書城、茉莉二手書店、敦煌書局、蛙蛙書店、五南文化廣場等國內連鎖書店外,尚有國際連鎖書店葉壹堂、紀伊國屋書店、淳久堂、法雅客,獨立書店如專營同志性別的晶晶書庫,販賣二手書及罕見古冊典籍字畫的古今書廊二手書店、舊香居,蒙藏文化為主的青康藏書店,販售臺灣本土文化書刊的臺灣ㄟ店,宗教書店臺灣福音書房、基督教以琳書房、中國主日學書店、校園書房、靈糧書房,女性議題書店女書店,由文化部經營,專門展售政府出版品的國家書店;與其它特色書店如胡思二手書店、信鴿書店、亞典書店、唐山書店等。
文學
目前還沒有一本臺北文學史、臺北文學發展史、臺北地區古典文學史之類的著作出現。個別論文則有張家銘〈不同文化地景類型之行塑歷程─以臺北溫州街一帶與臺北文學森林為例〉、林秀姿〈重讀一九七○年以後的臺北:文學再現與臺北東區〉、呂素美〈日治時期的草山地景與漢詩書寫〉等文章,多著眼在文學地景及文學再現的問題,也有處理族群與文學書寫之間的關係,例如張琬琳〈城南舊事—臺北南區的族群變遷與文學書寫〉。
臺北市的文教基金會、文學團體、寫作班、出版社、大專院校文學系所等甚多,因此這些機構所辦的文學活動非常多,也非常多樣,在此無法一一列舉;至於官方—臺北市文化局也不遑多讓,頻繁舉行各式各樣的文學活動。以下幾個活動是比較重要而且長年舉辦,有臺北文學獎、臺北文化獎、臺北文學季、臺北詩歌節、漢字文化節等活動。
- 藝文類的基金會
- 臺北市是全臺灣文教基金會最多的地方。不少基金會積極舉辦或是金錢贊助文藝活動,像是九歌文教基金會、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耕莘文教基金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時報文化基金會等;一些基金會則偏重在文學研究的贊助或是推廣,像是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等。除了上述基金會,吳三連獎基金會、巫永福文化基金會、李江卻臺語文教基金會、金車教育基金會、信誼基金會、崇友文教基金會、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榮後文教基金會、賢志文教基金會等較知名者,皆設在臺北市。此外,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臺北市文化基金會,也是相當重要的文學活動相關基金會。
- 文學社團
- 位於臺北市的全國性文學社團相當多,有中國文藝協會、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中華民國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發展協會、中華民國筆會、中華民國新詩學會、中華民國漢詩學會、世界華文作家協會、臺灣歷史學會、臺灣語文學會等;地方性的文學社團則有臺北市天籟吟社。
- 臺北市籍作家
- 歷來出生在臺北市的作家、文學評論者非常多,日治時期有王詩琅、楊雲萍、楊千鶴、廖漢臣等,戰後出生在此的作家、學者更多,比較著名的有:小野、張大春、張曼娟、林文義、黃凡、羅智成、張國立、黃國峻、成英姝、舒國治、王文華、蔡康永等。由於臺北市二戰以後是中華民國政府集中最多資源的城市,因此造成許多外縣市出生的作家,選擇在此就業、定居。
藝文展演
臺北市有許多表演藝術場館,如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國家兩廳院(國家音樂廳、國家戲劇院)、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音樂廳、舞蹈廳及戲劇廳、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華山文化園區、新舞臺、城市舞臺、紅樓劇場、牯嶺街小劇場、水源劇場、大稻埕戲苑等。現代藝術的展覽場所則有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中華文化總會文化空間、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藝廊、伊通公園、鳳甲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數位藝術中心等。另有臺北藝術中心、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與臺北城市博物館正在規劃中。
典藏文物
臺北市有許多大型博物館及典藏文物,其中位於外雙溪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為世界主要博物館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寶庫」,館藏約70萬件,大部分為承接清代皇室舊藏,包含眾多中國古代書畫、金石、器物、典籍等,尤其以宋代繪畫、中國青銅器與宋瓷為重。鄰近臺北植物園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則是收藏唐三彩、中國青銅器等華夏文物的著名博物館。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所所收藏自民初以來的大量考古遺物、青銅器、漢簡、圖書、中國民族學文物等國寶。國立臺灣博物館承接日治時期館藏,典藏豐富的臺灣史地資料、田野調查文物與自然標本等,是集合了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與博物館學為一體的博物館,有「臺灣現代知識的啟蒙地」的稱號。
另外還有其他各類型場館,如臺北探索館、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袖珍博物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楊英風美術館、郵政博物館、國軍歷史文物館、海關博物館、總統副總統文物館、琉璃水晶博物館、翡翠文化博物館等。
宗教
臺北市的宗教概況與臺灣宗教概况大致相同,以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為主。據統計臺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約為109間,道教約為174間[26],市內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著中國移民從移居地遷來。
早期世居臺北的凱達格蘭族崇尚萬物有靈的泛靈信仰[27]。16世紀西班牙會士曾傳入天主教,歷經荷西戰役後,被迫中斷。隨著17世紀漢移民帶來了屬於漢字文化圈的香火,逐漸改變臺北原生宗教風貌。在清領時期,臺灣社會普遍「重儒道輕釋佛」[28],民眾崇尚道教與儒教三綱五常觀念,佛教較不振。當時較富盛名的代表祭典屬「臺北迎城隍」[29]。清領後期西方傳教士馬偕博士為臺北帶來了西方的基督信仰的長老教會。
日治時期,傳統信仰受到一定程度壓抑,因推動內地同化政策、信奉日本神道教,總督府於劍潭山興建當時全臺最大的官方信仰中心臺灣神宮。二次大戰及國共內戰之後,大量新移民遷入,傳入諸多新宗派。1950年代之後,大規模南部、中部居民移入臺北,亦將其祖居地守護神分靈入城,此時期除了本地鄉土神以外,以祭祀媽祖、王爺、佛祖、菩薩等居多。大臺北地區佛道教寺廟數量之多,冠於北臺灣,教派之廣幾涵蓋各神佛,堪稱臺灣宗教總匯,不僅佛道儒,臺北市有臺灣唯一天主教總教區天主教臺北總教區、最多基督新教與伊斯蘭穆斯林信仰人口,並為臺灣西部基督徒比例最高的行政區。
- 信仰中心
- 佛教: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劍潭古寺、臨濟護國禪寺、東和禪寺、善導寺等。
- 道教:大龍峒保安宮、關渡宮、指南宮、艋舺青山宮、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松山慈祐宮、士林慈諴宮、臺北天后宮、景美集應廟、臺北市景福宮、行天宮等。
- 基督新教: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濟南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教會北投教堂、臺北市召會、真理堂、臺北靈糧堂、真耶穌教會等。
- 天主教:天主教臺北總教區、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等。
- 儒教:臺北孔廟。
- 伊斯蘭教:臺北清真寺、臺北文化清真寺等。
- 摩門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
體育
臺北市體育的主管機關為臺北市政府體育局。馬英九擔任臺北市市長期間(1998年—2006年),臺北市體育處對臺北市的體育發展以「處處皆可運動」、「人人喜愛運動」為目標,以全民、學校、高齡、青年、障礙和菁英等不同民眾,鼓勵運動,設立大型賽場公共運動空間,並規劃於12個行政區設立市民運動中心[30]。
大型體育場館方面,目前有臺北小巨蛋,中型體育場館包括天母棒球場、臺北體育館,用以舉行市級運動項目;除此之外,各行政區的區級休閒、運動中心也漸次啟用或著手興建[31],於2003年至2010年陸續完成啟用[32];每年並由各區的體育會舉辦不同規模的路跑競賽,以利於提升運動風氣。未來以現有松山菸廠為基地整建成的臺北文化體育園區(臺北大巨蛋)將整合體育、娛樂、商務、城市文化與歷史為一體的又一大型市民空間。
近年則由於國際能源危機所致,市府積極鼓勵市民多從事戶外休閒活動[33]。例如興建公園、廣闢綠地、整平騎樓走道[34],方便市民帶著家犬與家人在外一同遊樂;並學習法國巴黎,鼓勵民眾親近水岸;與廠商合作,在觀光景點添置並推廣自行車(鐵馬)以為代步工具[35],首開優良風氣之先,間接改善交通,也為地球減少空氣污染貢獻心力[36]。
臺北市曾舉辦許多國際性體育競賽,如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2004年世界五人制足球錦標賽、威廉·瓊斯盃國際籃球邀請賽、臺北101國際登高賽、2004年世界花式撞球錦標賽、臺北國際馬拉松比賽(包含國道馬拉松)、IAU世界盃超級馬拉松比賽等。另外還有許多國內性體育競賽,如「健康活力·運動臺北」十二行政區路跑賽、新光摩天大樓登高大賽、三商巧福盃路跑賽、舒跑盃路跑賽、中正盃錦標賽(範圍涵蓋各類運動)等;中華職棒每年固定於天母棒球場舉行部份場次的例行賽;超級籃球聯賽則固定於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體育館(俗稱「白館」)進行例行賽。2013年亞洲羽毛球錦標賽也於臺北小巨蛋舉行,這是臺北市舉辦最大規模的國際性羽球賽事。
國際大型綜合體育賽事方面,臺北市在2009年舉辦第21屆夏季聽障奧運,並將於2017年主辦第29屆夏季世大運;另外,臺北市申辦奧運的構想也已經被提出。
廣播電視
臺灣絕大多數主流廣播電臺、电视臺、網路媒體總部或營運中心均設駐於臺北市,旺盛的大眾傳播媒體及產業環境促使臺北市成為臺灣媒體產業的中樞,但也常因過度地倚傾臺北播報新聞,而使得報導角度多半重於北部或濃厚的地域性。
免費無線網路(Wi-Fi)
臺北公眾區免費無線上網(Taipei Free)為臺北市政府提供的公共免費無線網路,從2011年7月1日在臺北市正式啟用。Taipei Free可以在捷運站、市立圖書館、政府辦公部門、主要道路上,以及部分公車(多為油電混合公車)上收到訊號。無線網路名稱為「TPE-Free」(公車上之無線網路名稱為「TPE-Free Bus」)。
目前Taipei Free的熱點總數5,720個,2014年3月的月使用人次最高,達4,316,546人次。Taipei Free啟用後,引領中央政府與各縣市跟進推動公共免費無線上網建設,促進全臺免費無線上網環境的良性發展。2014年1月15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將免費無線上網(Free Wi-Fi)與夜市、故宮、青少棒、全民健保及小籠包等久享國際盛名、公認是臺灣典型形象代表的事物,並列為「臺灣十大世界第一好」。[37] 同年2月14日,英國每日電訊報也將臺北與紐約、巴黎、赫爾辛基、佛羅倫斯、特拉維夫、香港、澳門、伯斯等9座城市,共同評選為「全球最方便的免費無線上網城市」;其中更特別將臺北市列舉為9座城市之首。顯見Taipei Free對臺灣公共免費無線上網建設的發展、對國際觀光商務人士吸引力的強化、以及對臺北市國際形象的提昇,都有相當正面效益。[38]
教育
日治初期的1900年代,臺灣第一座西式小學芝山巖學堂成立於芝山岩地區(今士林國小)。隨後普設於臺北各地的國語傳習所、公學校、小學校等更奠下了臺北現代教育基石[39]。195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之後,投入龐大教育經費的初中、高中與大學,更成為臺灣北部甚至全臺灣的「明星學校」,在高中或大學聯合招生制度盛行時,尤其明顯。特別是明星高中或國立大學的熱門科系,每年考季都有相當激烈的入學競爭。即使在聯招幾近廢止的今日,「升學主義」的情形仍延續著[40],而作為全國首善,臺北市的教育資源與其他縣市相比,仍較為豐厚、優渥[41]。
目前臺北市轄下有臺北市立大學、160餘所的公私立中小學,以及12年義務教育,此外還有臺北市立兒童新樂園、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及臺北市立動物園,並在各區設立運動中心、社區大學、樂齡中心、圖書館等,提供市民休閒育樂與學習進修的機會。
- 學術研究
臺北市是臺灣全國學術研究中心,國家級研究重鎮的中央研究院即座落於南港區。另外專門典藏國家圖書與漢學研究中心的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圖書館、臺北市立圖書館與各大專院校圖書館:諸如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均有豐富館藏等。其中,國家圖書館所特藏的善本古籍中,多件均為古代流傳至今的孤本,如尚書表註、東都事略、宋太宗皇帝實錄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珍貴古籍。
觀光旅遊
臺北市治轄幅員雖與臺灣其他縣市比起來不算寬廣,卻擁有許多人文景觀。其中,古蹟數量與博物館數目,不但居於全臺灣首位[來源請求],也存在著有別於其他城市的特殊風情。2011年被寂寞星球旅遊雜誌選為2012年全球最棒的十大旅遊城市,以及被福斯新聞網選為2012年全球十大「物美價廉」旅遊景點[42]。 臺北的夜生活以不同型態充斥在臺北各區域。像是寧夏路老舊社區中的傳統夜市,範圍包含數條街道的士林夜市及萬華夜市,東區新興商圈的PUB、陽明山的北投溫泉,都可視為臺北夜生活型態的一部分。也包含士林官邸、國立故宮博物院。大安森林公園、饒河商圈、貓空等...也是親子遊玩的好去處。
美國社群新聞網站BuzzFeed在2015年3月選出全球53個城市「一生至少必須造訪一次」,台北市排名第20名[43]。
城市象徵
臺北市市徽於1996年公開徵選產生,設計人為張維懿。市徽獲市議會通過前先以「臺北市政府府徽」之名義使用,2010年9月20日市議會通過市政府將《臺北市市徽市旗設置辦法》修正為《臺北市市徽市旗設置自治條例》後成為正式市徽[44][45]。
- 以毛筆寫意手法寫出北字,下方置黑色TAIPEI及灰字臺北。
- 紅色代表熱情,表現臺北市充滿活力的多元文化創造力,並傳達臺北人的活潑與熱情。
- 黃色代表溫暖,表現臺北人的友善、人情味,以及溫暖的包容力。
- 綠色代表和平與希望,表現臺北市著重環保及樂活的綠色都會。
- 藍色代表理性與自由,表現臺北市為國際科技化、智慧及創新的城市,並展現水岸城市的健康與清新。
- 以紅、黃、綠、藍飛墨所組成的市徽,充分展現台北市熱情、溫暖、友善、自由、和平及健康之旺盛生命力,亦說明臺北市在文化、環保、科技的創造與堅持,並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兼容並蓄,展現多元文化的豐富精神。[46]
- 歷史市徽
-
第一代市徽,使用於1920年至1981年10月19日,以小篆的「北」字為概念設計。
榮譽市民
|
|
|
相關條目
参考文献
引用
- ^ 國家符號:國都的選定. 中華民國國史館. [2011-01-05].
國都必須因應事實需要不斷搬遷:元年3月遷都北京;16年4月,奠都南京;26年11月,遷都重慶;35年5月,還都南京;38年4月,遷都廣州;38年10月,遷都重慶;38年12月,遷都臺北。
- ^ 考古臺灣>臺灣史前文化>十三行文化. 臺東縣馬蘭國小.
- ^ 【馬關條約】的中日英文本異同考 (PDF). 權赫秀. [2016-03-17].[失效連結]
- ^ 城市吸金力 北京第8、台北40
- ^ 臺灣各氣象站氣候資料. 中央氣象局. [2012-12-21].
- ^ 熱破紀錄!台北38.7度 百年來6月最高溫 盆地熱島效應 38.7度台北史上第三熱 熱翻!全台10個測站 破當地最高溫紀錄
- ^ 熱爆! 台北38.7℃ 史上6月最高溫 - 焦點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 台北又飆37度 6月第8天再破紀錄 - 大紀元. 2016-06-27.
- ^ 中央通訊社. 台北5天高溫逾38度 破歷史紀錄 - 生活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 ^ 臺北氣溫39.3度 再創新高,香港電台,2013年8月8日(繁體中文)
- ^ 中央氣象局. August 2011 [2009-03-16].
- ^ 近期各月人口統計資料 – 表八、各鄉鎮市區戶數及人口數統計表. 內政部戶政司人口資料庫. 2017-01 [2017-02-13].
- ^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4年12月.
- ^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編. 中華民國7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臺北市: 行政院戶口普查處. 1992.
- ^ 北市中古屋 每坪破40萬
- ^ 北市今年房價 平均漲逾10趴 - 財經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 勞動統計月報 勞動力狀況-按地區分. 行政院勞委會.
- ^ 外國專業人員統計表-依申請類別、縣市別分類.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 ^ 外籍勞工統計表-依縣市別分類.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 ^ 劉榮. 北市街頭藝人會考 秀絕活. 自由時報. 2008-11-24.
- ^ 洪敏隆; 劉榮. 北市地下街、民主紀念館 練舞聖地. 自由時報. 2008-09-01.
- ^ 吳仁捷. 青春無敵到火車站~~~尬舞!. 自由時報. 2008-09-01.
- ^ 吳仁捷. 學者:應適度開放閒置空間. 自由時報. 2008-09-01.
- ^ 誠品網路編輯群. 《街舞狂潮》導演蘇哲賢專訪:追逐夢想,重要的是過程中的熱血,而不是結果. 誠品站. 2010-09-15.
- ^ 街舞亞洲奪冠:我們來自臺灣 苦練一年勝出 街舞史最好紀錄
- ^ 臺北市宗教查詢網站. 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 ^ 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content.asp?id=3562&keyword=%BC%CC
- ^ http://www.guoxue123.com/tw/03/107/009.htm
- ^ Yahoo奇摩.
- ^ 臺北市體育白皮書 (PDF).
- ^ 臺北市體育處
- ^ 臺北市運動地圖資訊網
- ^ 陳曉宜. 禮讓單車北市推廣友善空間. 自由時報. 2005年10月17日 [2011年2月28日] (中文(繁體)).
- ^ 林恕暉. 騎樓整平成效好 其他縣市擬推動. 自由時報. 2009年3月10日 [2011年2月28日] (中文(繁體)).
- ^ 洪敏隆. 公共自行車停車柱 被民眾卡位. 自由時報. 2009年3月10日 [2011年2月28日] (中文(繁體)).
- ^ 洪敏隆. 捷運新電聯車亮相 新增車廂內監視攝影設備及自行車停放區. 自由時報. 2005年12月28日 [2011年2月28日] (中文(繁體)).
- ^ Tina Hsiao. 10 things Taiwan does better than anywhere else. CNN. 2015-02-11
- ^ Donald Strachan. Free Wi-Fi networks: the world's most connected cities. The Daily Telegraph. 2014-04-29
- ^ http://www.npf.org.tw/post/2/6213
- ^ http://www.ed.ntnu.edu.tw/~seph/0322-2.htm
- ^ http://w2.nioerar.edu.tw/basis3/21/kk4.htm
- ^ 福斯新聞網:物美價廉 臺北入選十大旅遊點,聯合報,2011-11-29
- ^ 此生必遊城市票選 台北第20名.蘋果日報,2015-03-19
- ^ 臺北市法規提案流程查詢系統 - 法規提案詳細內容 - 修正臺北市市徽市旗設置辦法 - 市政會議審議通過
- ^ 臺北市市徽市旗設置自治條例
- ^ 北市府網站管理員. 認識臺北. 2009-04-14.
- ^ 前輩畫家「廖德政個展」開幕剪綵典禮 馬英九總統蒞臨祝賀. 臺灣創價學會和樂新聞.
来源
- 书籍
-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 黃昭堂,《臺灣總督府》,鴻儒堂出版,2003
- 莊永明,《臺北老街》,時報出版,1991
- 緒方武歲,《臺灣大年表》,臺灣文化出版社,1943
- 李乾朗,《臺北市古蹟簡介》,臺北市民政局,1998
- 又吉盛清,《臺灣今昔之旅:臺北篇》,前衛出版社,1997
- 陳漢光、賴永祥,《北臺古輿圖集》,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7
- 施雅軒,《臺灣的行政區變遷》,遠足文化,2003
- 《臺北市寺廟概覽》,臺北市民政局,1994
- 文章
- 陳柏瑋,《臺北市、高雄市選民的政黨偏好差異:以2002年北、高兩市市長選舉為例》
- 網站
外部連結
前任: 南京市 臨時駐地:成都市 |
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 1949年12月10日 - |
現任 |
前任: 臺南市 (清代臺灣府) |
臺灣首府 1885年 - |
現任 |
新頭銜 | 大清帝國臺灣省省會 1885年 - 1895年 |
末任 原因:清朝割讓臺灣主權給日本 |
新頭銜 日本取得臺灣主權
|
大日本帝國臺灣首府 1895年 - 1945年 |
末任 原因:中華民國接管臺灣 |
新頭銜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
|
中華民國臺灣省省會 1945年 - 1956年 |
繼任: 中興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