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美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120.114.53.2留言2017年3月30日 (四) 13:04 现时关系編輯。這可能和當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異。

中美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中國

美國
代表機構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美國駐華大使館
代表
大使 崔天凱大使 (未定)
美國駐華大使館
中國駐美大使館

中美關係是指中國美國之間的雙邊關係。1784年,剛成立不到半年的美國就派中國皇后號到中國進行貿易。1844年,兩國簽署了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此後又簽了《中美天津條約》、《辛丑各國和約》等條約。1908年,美國免除清政府部分庚子賠款,用於清華大學的建設[1]。1913年,美國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美國促使日本歸還山東主權[2][3]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援助國民政府進行抗戰內戰。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後,因冷戰繼續受到美國的軍事支持。1949年後統治中國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曾與美國在朝鮮半島越南爆發戰爭,後出於共同對抗蘇聯的需要,關係逐漸「解凍」,並於1979年建交[4]。90年代以來,由於蘇聯解體,中美關係進入一個充滿摩擦與坎坷的時期[5]

中美關係被稱為是21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其目的是使中國發展成為一個富裕、強大、統一的中國;而美國的目的是作為全球領袖,同時保持國家安全與全球軍事、經濟霸權地位。因此,即使中國大陸實現改革開放,美國從中得利,但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社會主義制度依然存在。中國強大意味着中國模式的擴散,將會威脅美國的地位。美國希望通過利用朝鮮問題釣魚臺爭議台灣問題南海爭議藏南問題[7]以至局部經濟制裁(反傾銷調查)、間諜黑客攻擊等多方面遏制中國崛起

當前,兩國關係十分複雜,既非完全的敵人又非正式的夥伴,敵對與合作並存[8]。多數人認為中美兩國在歷史上沒有領土爭議的包袱,美國在科技上具有全球領先地位,但政治上等原因對彼此的不同看法,總體講,是合作多於衝突,共同利益遠大於彼此分歧。2011年的《中美聯合聲明》確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建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是中美雙方對中美關係的新定位和表述。2012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雙方將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作為主題,這一概念被高調推出[9]。現時中國將兩國關係稱為「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而中美兩國則被部分西方學者稱為兩國集團(G2)或中美國[10]

國情比較

簡稱  中國  美國
全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 美利堅合眾國
領土面積[11] 9,596,961平方公里 不包括臨海水(海)域領土 9,526,468平方公里 不包括臨海水(海)域領土
人口 13.68億[12] 3.29億
人口密度 144/平方公里 34.2/平方公里
人口自然增長率 0.44% [12] 0.77% [13]
城市化率 50.6%[12] 82.4%[13]
首都 北京市 華盛頓特區
最大城市 上海市 紐約市
政府 單一制 社會主義 一黨制 聯邦制 總統制 憲政共和國
建國者 毛澤東主席 喬治·華盛頓總統
現任最高領導人 習近平總書記[註 1] 唐納·川普總統[註 2]
外交代表機構 中國駐美大使館 美國駐華大使館
外交代表 崔天凱大使 馬克斯·博卡斯大使
主要語言 漢語 英語
宗教 參見中國宗教 參見美國宗教
民族 參見中國民族列表 參見美國種族及民族
GDP(國際匯率) $10.355 萬億 $17.416 萬億
人均GDP(國際匯率) $7,572 $54,678
GDP(購買力平價) $17.632 萬億 $17.816 萬億
人均GDP(購買力平價) $12,893 $54,678
GDP實際增長率 7.5% 3.6%
基尼係數(貧富差距) 46.2(高) 40.8(高)
人類發展指數 0.719 0.915
貨幣 人民幣 (¥) 美元 ($)
僑民 11萬美國人 379萬中國人
國防預算 $1880億 $6490億
武裝部隊人數 458.5萬 392.8萬
勞動力 7.88億 1.56億
移動電話 12.27億[14] 3.28億[15]

1949年以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國領導人

哈里·S·杜魯門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約翰·肯尼迪林登·約翰遜理查德·尼克松傑拉爾德·福特吉米·卡特羅納德·里根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比爾·克林頓喬治·沃克·布什貝拉克·奧巴馬唐納·川普毛澤東華國鋒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歷史

清朝

義和團運動時期的美國軍人(1900)

1784年,美國為開拓被英國所封鎖的海外貿易路線,派遣戰艦所改裝的武裝商船中國皇后號載著以人蔘毛皮為主的貨物,出發前往澳門港與清廷進行貿易。船隻進港後嗚砲十三響作紀念,並掛起13星的美國國旗,是為美國國旗第一次在中國範圍掛起。也很有可能是第一批美國公民進入中國,是為中美關係之始。[16]

1843年,顧盛擔任首任美國駐華專員,駐地在澳門。1844年,顧盛簽署了美國與中國的第一個條約《望廈條約》。1858年清政府在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與美國簽訂《中美天津條約》。1862年,美國在北京東交民巷建立駐華公使館。1878年,大清國在美國華盛頓設立永久性駐美公使館,首任公使陳蘭彬。1880年《中美天津條約續增條約》修訂後,美國暫停華人移民。美國國會根據修訂的條約,很快就制定了《排華法案》,並在1882年5月6日由美國總統切斯特·艾倫·阿瑟簽署,成為《美國法典》的一部分。1894年清朝駐美公使楊儒在華盛頓簽訂《限禁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17]。1898年3月28日美國在黃金德案中判決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都是美國公民。[18]

1901年,清政府與美國等十一國簽署了《辛丑條約》。1902年,美國政府抗議俄國在義和團之亂之後拒不撤兵滿洲違反了門戶開放政策。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後取代俄國取得滿州南部,美國和日本共同承諾要維持在滿洲的平等,但美國承認日本在華特殊利益(藍辛-石井協定)導致減低門戶開放政策的約束力。在金融上,美國努力維護門戶開放政策,成立了一個國際財團。中國的鐵路貸款通過它實現各國貨幣之間的兌換。1908年,美國免除部分庚子賠款,用於遊美學務處的建設[1]。三年間共組織三批近200人赴美留學[19]

中華民國

1960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問台北時與蔣中正宋美齡的合影

1913年5月2日,美國正式承認中華民國,與北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華盛頓會議簽署九國公約,各國應通過門戶開放政策維持中國的領土完整。1928年4月4日,在國民政府與美國政府就南京事件發表《寧案中美協定》,7月25日又簽訂《整理中美兩國關稅關係之條約》,這意味着美國已正式承認國民政府。七七事變後,美國宣布禁向中日兩國運送軍火[20]。1941年後美國與日本談判,希望促使中日議和,蔣中正電告美國政府不得犧牲中國以謀求對日妥協,要日本從中國撤兵及歸還侵佔中國之土地。美國政府隨後停止對日本供應戰略物資,並要日本只承認蔣中正領導之國民政府,無條件退出全部中國領土。1943年兩國於華盛頓簽訂《中美平等新約[21]。此時,中國抵禦日本獲列強正視與欽佩,國際地位提升。但蔣中正與美國駐華聯絡官約瑟夫·史迪威關係惡化後,中美政府因此產生間隙。1948年1月3日《中美經濟援助協定》於南京簽定。1949年解放軍占領南京和上海後,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停止對中華民國的軍事援助[22][23]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於發表「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的聲明。但韓戰爆發後,美國決定把台灣納入西太平洋防禦體系。7月29日,美國國務院指任命藍欽為駐華公使。1953年2月27日,宣布任命藍欽為美國第36任大使。1954年12月2日,於華盛頓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7年3月20日,駐台美軍上士雷諾誤殺國軍少校劉自然,引發台灣民眾反美衝突[24]。1959年,美國在台新聞處遷入日治時期「台灣教育會館」,新聞處原位於台北中山堂附近,因劉自然事件遭破壞。1960年6月,美國總統艾森豪訪問臺灣。1965年8月31日於台北簽定《美軍在華地位協定》,規範美軍在台灣司法適用管轄範圍[24]。1970年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副院長的蔣經國訪美期間遭留學生黃文雄刺殺未遂[25][26]。1971年5月22日,亞洲蔬菜研究及發展中心協議備忘錄建立。10月24日,美國雖然支持中華民國續留聯合國,但未能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入聯合國。1979年1月1日,美國正式與中華民國斷交。

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交前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美國並未外交承認這個政府,仍然與中華民國政府保持外交關係,並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華南之時,美國的駐華大使館也隨中華民國政府一起撤往台北,不過部分駐華領事官員們仍留在中國大陸,直到1950年才全部撤離。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建交的可能性也隨之破滅。朝鮮戰爭後,中國共產黨政權和美國的關係急速惡化,但雙方都意識到對方的存在,1954年到1970年,北京政權和美國之間在瑞士日內瓦以及波蘭華沙共舉行了136次大使級會談。1960年代末,由於蘇聯的威脅,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都意識到,改善雙邊關係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1969年3月中蘇爆發珍寶島衝突,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持續處於敵對狀態,而中美關係則開始正常化。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松上台後,為了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下令宣布放寬對華的貿易限制。

1971年7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他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博士已經對北京進行了一次秘密訪問,而他本人已經受邀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杭州以及上海,並簽署了《上海公報》。在公報中,兩國承諾會為外交關係的完全正常化努力。美國認識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並對此不表異議,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將逐步減少在台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這使得兩國之間關係正常化的障礙——台灣問題——被暫時擱置,使得重新開啟兩國在貿易以及其他領域間的接觸與合作成為可能。1973年5月,美國政府在北京設立在華聯絡辦事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在華盛頓設立類似的辦事處。從1973年至1978年間,大衛·布魯斯喬治·布什托瑪斯·蓋茨倫納德·伍德科克等美國大使級外交官先後擔任過聯絡處負責人。1975年福特總統訪華,再次確定美方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1977年卡特總統上台後不久便重申上海公報的重要性。1978年12月15日兩國政府宣布,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27]

1980年代

1979年鄧小平訪美期間會見時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

1979年1月1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在《建交公報》中,宣布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根據《台灣關係法》與台灣進行非官方往來[28]。1979年1月底,鄧小平訪美,開啟了兩國之間一連串重要、高級別的交流。1979年3月1日,兩國正式在北京和華盛頓設立大使館。1979年8月,美國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對鄧小平的訪問進行回訪。1980年代是中美關係最好的時期。隨着1980年雙方高層與工作層級接觸的加深,兩國開始在更廣泛的議題上進行對話,包括全球與地區戰略問題、政治、軍事問題、裁軍問題、聯合國以及其他多邊組織事務等。

1981年1月20日,隆納·雷根就任美國總統。隨後兩國的關係因對台軍售問題出現短暫危機。1981年6月美國國務卿亞歷山大·黑格訪問北京,試圖解釋美國在與台灣維持非官方往來方面的政策。1982年5月,副總統老布什再度訪華。兩國在1982年8月17日簽署中美第三個聯合公報。美國承諾將逐漸減少對台的武器出售,而中方則承諾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是中方的基本原則。1984年美國總統雷根與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進行了互訪。1985年7月,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訪問美國,這是中國國家元首對美國的首次訪問。1985年10月副總統老布什再度訪,並且設立了美在華的第四個總領事館(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

1989年1月20日,喬治·赫伯特·華克·布希就任美國總統,並於同年2月訪華。兩國之間所進行的文化交流活動令兩國人民都對對方的文化、藝術以及教育成就都有更深的認識。許多中方的訪問學者以及官派留學生到美國進行學術交流。六四事件後,美國停止高層和官方的交流,並在1989年6月頒布命令與法令,禁止出售武器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多項經濟制裁,停止部分投資、貿易活動。在1990年夏天的七國集團高峰會上,西方國家敦促中國在政治經濟領域進行進一步的改革,特別是在人權領域。

1990年代

1997年10月29日,比爾·克林頓江澤民在白宮舉行新聞發布會。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很多美國人對打着共產主義旗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信任,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會成為東亞的霸權國家,挑戰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也有人質疑中國人權狀況,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人權保護薄弱的國家。美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對台灣的主權,這裡有意識形態和軍事戰略雙重因素。同時,不少中國人認為,美國有意削弱、分裂中國,並通過對台軍售、導彈防禦系統等方法來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對美國構成威脅。因此具有強烈的反美情緒。雖然兩國之間有很多分歧,兩國關係還是有許多保持穩定的因素。中美兩國是主要的貿易合作夥伴,在反對恐怖主義、防止核擴散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

1993年1月20日比爾·柯林頓正式就任美國總統。同年7月,中美發生銀河號事件。美國要求中國政府命令「銀河」輪返回出發地;或由美國人登船檢查貨物;或者索性停留在某個地點,聽候發落。美國還向該貨輪計劃停靠的港口所在國要求阻止該貨輪按計劃進港卸貨。其間美國派出軍艦、飛機對銀河號跟蹤監視,並要求銀河號返航。「銀河號」在印度洋的國際公海海域上被美軍軍艦截停並扣留長達三周之久。中國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沙祖康以中國政府代表、中方檢查組負責人的身份處理這次件事。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態度軟化並最終讓步,同意在第三方的參與下進行檢查。8月28日,沙特和美國的聯合調查人員對停靠在達曼港附近的朱科勒海軍基地的銀河號進行檢查。9月4日,「銀河號」貨輪上第628個,也是最後一個貨箱被檢查完畢,沒有發現任何化學武器,三方簽訂檢查報告。「銀河號」被迫中止正常航運長達33天。

1996年3月23日,解放軍在中華民國總統選舉前夕舉行軍事演習。美國出動了兩個航空母艦艦群到台灣海峽。在台海危機解除後,兩國關係也開始逐漸回暖,高層交流增加,雙邊會談取得進展,雙方在人權、核不擴散以及貿易領域進行雙邊談判。1997年江澤民主席訪問美國,這是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中國元首首次訪問美國。1998年6月克林頓總統回訪中國。1999年5月美國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引發中國民眾遊行示威。10月,兩國就賠償傷亡家屬及財物達成協議。美國僅承認是誤炸,但是大陸民眾普遍不接受誤炸的解釋。

2000年代至今

2002年10月25日,江澤民伉儷與小布希夫婦合影
2006年胡錦濤小布希白宮會面

2001年1月20日喬治·華克·布希正式成為美國第43任總統。同年4月1日,中美發生南海撞機事件。經過磋商後美國總統布什寫信慰問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即「兩個表示遺憾的信件」。美方人員在被拘留11天後返國。兩國關係也隨着此次事件的降溫以及此後的一系列事件而重新恢復。2001年911事件後,中國公開支持打擊恐怖主義,中美開展了反恐方面的雙邊對話。中國在聯合國支持美國等聯軍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29]。美國不再將中國看作是最大的潛在威脅,轉而注重中東局勢以及恐怖主義威脅,美國認識到東亞局勢必須保持穩定。由於美國在反恐方面必須尋求中國的合作,令美國無法再在東亞製造針對中國的行動。2005年開始,美國提出中美兩國是「利益相關的參與者(Stakeholder)」的論點,着重強調雙方的可合作性。2006年10月9日北韓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進行了核試驗,引發朝核問題。中美對此進行緊密合作,推動六方會談。然而朝鮮在2009年宣佈退出六方會談,朝核問題至今未解。

2009年1月20日,歐巴馬成為美國第44任美國總統。同年3月8日發生無暇號南海事件。2011年11月,歐巴馬APEC峰會上正式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2012年5月份,中美兩國舉行了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本輪對話中,中方首次提出了中美「兩國協調」(C2)的全新概念,而且得到了美方的理解和支持。中方提出的C2理念,不同於美國學者曾經提出的中美「兩國集團」(G2)。G2的內涵是兩國共治、主宰世界。「C」可以是協調(Coordination)、合作(Cooperation),也可以是命運共同體(Community)。顯然,C2具有多重含義,如果中美能夠做到諸事溝通、協調、合作,將非常有利於世界穩定、發展和繁榮。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表示,這既符合中國一貫秉承的和平、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也符合中美關係的發展需求,更符合國際關係的發展趨勢。2014年米歇爾訪華,這是美國第一夫人歷史上第一次單獨正式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30],主要為「交流中美兩國教育」[31],避免人權等爭議話題,藉此推動華盛頓與北京的關係[32]2015年習近平訪美未能緩解中美關係高度緊張的局勢[33]

現時關係

2016年12月2日,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通話一事引起陸方不滿,加上川普事後納悶為何美方須接受一中政策等事,讓中美兩國關係再度回到劍拔弩張的狀態。2017年2月9日川習通話,川普承諾尊重美國「自己的」一個中國政策,兩國關係稍有緩和,但仍然互不信任。

2017年4月6日及4月7日,美國總統川普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會面。

政治

1913年之前美國承認清政府為中國的代表,1913年5月承認中華民國北洋政府,1928年承認南京國民政府。1949年至1979年之間,承認位於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的代表。1979年1月1日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同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隨後鄧小平訪美,開啟了兩國高級別的交流。1985年,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位訪美的國家元首。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分別於1997年、2002年訪美。而美國總統也曾多次訪華[註 3][34]

目前中美在安全領域的共同利益主要指防止核擴散、全球反恐合作、維護地區穩定和避免台海衝突等方面。美國的官方政策是通過與台灣的《台灣關係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個聯合公報,而構成美國自身的一個中國政策,此一個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然而美方雖未正式承認中華民國,但亦根據《台灣關係法》,美國對台軍售出口大批武器給中華民國,以作為防禦中華人民共和國之用。在美國有不少支持中華民國的聲音,主要是由於台灣島處於第一島鏈關鍵位置,對於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有極高的戰略利益。

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仍期望盡量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宣稱必要時不排除發動戰爭,也就是不放棄武力犯台,延續毛澤東的「以武力解放台灣」。[35]

軍事

衝突

中美撞機事件的EP-3機員離開海口。

中美兩軍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期間曾互為對手[36]。韓戰期間,美國總統杜魯門派遣第七艦隊巡邏台灣海峽,以防解放軍解放台灣」或國軍反攻大陸[37]。1979年後,兩國在部分地區有所交鋒,但也保持交流合作。1999年,美軍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事件使中美兩軍關係降到「冰點」。美國國會通過的《2000財年國防授權法》、《迪萊修正案》等限制美國軍隊的交流範圍。2001年又發生中美撞機事件。2009年3月8日,美國海軍無瑕號南中國海海域執行搜索監聽中國海軍潛艇任務時[38][39],與5艘中國籍船舶遭遇[40],其中兩艘艦艇向無瑕號逼近至不到8米,擋住無瑕號的去路,迫使無瑕號必須緊急下,防止艦艇對撞[41][42]。中國船員還試圖破壞無瑕號拖曳的聲納陣列[43]。2014年8月19日,美國海軍一架P-8巡邏機飛抵海南島以東220公里抵近偵察,中國海軍航空兵一架殲-11B戰機起飛對其進行例行性查證,引發中美雙方口水戰[44][45]2015年美軍F-18戰機降落臺南機場事件引發中方的抗議和憤怒,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美國聯邦政府展開交涉[46]。不過美國表示此事件純屬意外,並再次強調一個中國的立場並不會改變[47]

對話

2011年馬倫上將參觀殲11

中美建交後兩軍機制性不斷發展。1986年11月,美國第七艦隊的三艘軍艦訪問青島,這是美國艦隊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港口,也是中美兩軍第一次大規模的面對面接觸[48]。1989年4月11日,中國海軍鄭和號訓練艦北海艦隊司令馬辛春中將率領訪問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總部珍珠港,這是中國海軍軍艦第一次訪美。一個月後,第七艦隊旗艦「藍嶺」號等三艘軍艦回訪了上海[48]。1997年「中美國防部防務磋商機制」建立,至今已舉行十次防務磋商。中美兩軍還在海上軍事安全磋商、人道主義救援與減災和軍事環保等方面建立了定期磋商機制。2005年10月拉姆斯菲爾德首次以美國防部長身份訪華,訪問第二炮兵司令部,這是外國軍隊領導人首次參觀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美軍太平洋總部司令法倫在2005年9月和2006年5月兩度訪華,並首次邀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觀摩美軍關島軍事演習。2007年5月美軍太平洋司令基廷訪華,並參觀了直接對台海作戰的南京軍區,在訪問其間表示理解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願望,並願意提供相關協助。2011年5月,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訪美期間參觀了美國最先進的F-22戰鬥機。2011年7月,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爾·馬倫上訪問中國,參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和二炮基地[49]。2013年9月,美國空軍參謀長馬克·威爾士上將訪華期間,參觀了中國現役主力戰機殲-10並坐進駕駛艙。2014年4月,美國時任防長哈格爾訪華時,曾登上中國航母遼寧艦。2014年5月,解放軍總參謀長房峰輝上將訪美期間,曾參觀「里根」號航母和「科羅拉多」號瀕海戰鬥艦。2014年7月15日,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喬納森·格林納特上將訪華時曾走進中國海軍總部,在旅順海軍基地還登上了中國海軍最新服役的056型護衛艦580號大同艦和230號039B型潛艇進行參觀。2015年6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范長龍訪問美國,參觀波音公司位於西雅圖的1家工廠、3處美軍基地以及「里根」號核動力航母[50]。2015年10月,中國海軍「鄭和號」訓練艦對美國進行了為期4天的友好訪問,中方指揮員還參觀了美海軍夏威夷軍區司令部[51]

合作

2015年中美軍艦聯合演習(052C型、054A型、伯克級提康德羅加級)

2013年11月12日至14日,中美兩軍在夏威夷舉行首次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聯合實兵演練。這是中國軍隊首次派出實兵到美國舉行演習[48]。2014年6月,中國派出了「海口」號導彈驅逐艦、「岳陽」號導彈護衛艦、「千島湖」號綜合補給艦和「和平方舟」號醫院船等組成中國海軍水面艦艇編隊分別從三亞市、舟山市軍港起航,前往夏威夷珍珠港參加「環太平洋—2014」多國軍事演習,這是中國首次參加這一類型的軍事演習[52]。2016年7月1日中國解放軍五艘軍艦從舟山啟航抵達夏威夷參演「環太平洋—2016」[53],規模僅次美國和加拿大位居第三,戰艦為驅逐艦西安號和導彈護衛艦衡水號,另有和平方舟醫院船、綜合補給艦高郵湖、援潛救生船長島號,前往夏威夷途中與美國兩艘驅逐艦會合並聯合演習空中威脅應對,具備防空能力的中美4艘驅護艦,分區域擔負對空防禦任務。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小型演習由西安號擔任旗艦,指揮美國軍艦。環太軍演正式開始後中方不再參與高強度戰爭內容,只參與反海盜和人道救援科目,此次特點在於美國製造了一個美軍潛艦艙段的模型放於水下,由中方援潛救生船長島號放下小潛器在水下演練對接,確保有救援美軍遇難潛艇的能力。[54]

經貿

概述

1980-2015年間美元人民幣匯率

中美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經常左右着中美關係的大局,主要涵蓋投資貿易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美國在華投資涵蓋了極其廣泛的領域,幾乎每個領域都能看到美國人的身影,美國已經成為中國外資的主要來源地。美國企業在中國設立了超過2萬個合資企業獨資企業。中國一些大公司正在成為跨國公司,也在美國有投資。

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的核心政經人物有美國方面的前美國商務部駱家輝、美國貿易代表柯克美國財政部賈克·盧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等;中國方面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等。對於中美經貿關係,奧巴馬政府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擴大互惠的經貿關係;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壟斷性的行業,如郵電、基礎設施、電信、金融服務;希望中國大陸能在中國國內市場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提高人民幣匯率,以此削減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美國能進一步開放美國國內市場,取消貿易壁壘,允許中國物美價廉的消費品進入;希望美國能對中國中西部的投資加以關注;希望美國能理解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上所作出的努力並支持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希望美國能夠理解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是個漸進的過程,重點在於人民幣市場匯率的形成機制的完善;希望美國能夠理解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無助於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只能使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商品代替中國製造的產品進入美國。

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恢復時,雙邊貿易額只有1288萬美元,到了1978年增長到9.9億美元。而自1979年至1988年的十年中,中美雙邊貿易額從24.5億美元躍升至82.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4.4%。2014年,中美雙邊貿易規模達到5551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14200億美元。目前,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而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 [55]

關稅貿易

中美進出口走勢
時至今日,中國生產(made in china)商標已經佔據世界民生商品20%以上,成為世界工廠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從2001年的281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2023億美元。中美貿易總額已經從1992年的330億美元發展到2011年的4466億美元。由於統計口徑差距,美國商務部統計數據,對中國逆差從2001年830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2955億美元,貿易總額增長到2011年5032億美元。美國對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超過其國內同類產品的產出。有觀點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保護國內市場對外國產品施行很多貿易限制,包括貿易壁壘、進口、投資缺乏透明度、進口產品需要許可、法律法規對外國企業的不平等以及要求外國企業通過輸出技術以換取市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部分限制已經取消,但仍存在一些貿易壁壘。

低端組裝工業從亞洲新興工業國家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逐漸成為加工產品鏈條中的最後一環。由於美國對進口產品只計算總價格,很多台灣日本韓國的產品在中國進行加工最後一道工序後才出口到美國,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的部分被高估。進入21世紀中美貿易逆差問題成為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的主要問題,並由此涉及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貿易逆差,2011年達到2023億美元(中國統計數字)或2955億美元(美國統計數字)美國國內儲蓄不足,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就勢必產生貿易赤字。美國對華實行貿易制裁,限制美國具有競爭力的軍事等非經濟目的的高新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全球貿易失衡的一部分,根本原因是深度的經濟結構問題。全球化時代中發達國家為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把落後產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其產品因具有價格競爭優勢深受發達國家消費者歡迎,發達國家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巨大,由此導致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巨額貿易逆差。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東盟國家就是這類發展中國家的典型。而中國的加工貿易政策是世界上最寬鬆的,原產地證發放標準極低,有大量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利用這項政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加工出口基地,經由香港再出口發展到第三國(地區)的迂迴貿易。主要在於通過第三方(主要是香港)的轉口貿易是否計算進入中美貿易逆差中。

美國議員舒默格雷厄姆提議在國會通過的《舒默-格雷厄姆修正案》要求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商品徵收27.5%的懲罰性關稅(即報復性關稅)。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006年3月31日向美國國會提交的《2006年度關於外國貿易障礙的全國貿易評測報告》,其中涉華部分71頁(總共700多頁)

文化

價值觀

美國的價值觀代表了現代公民社會普遍信仰的普世價值,即「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憲政、博愛」。中國目前的價值觀則偏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以消除貧困是改善人權的核心內容。[56]

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六四事件的處理方式引起包括美國等西方國家的一致譴責。1990年12月18日至19日,美國負責人權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理查德·希夫特對中國進行訪問,標誌着中美人權對話的開始[57]。此後,美國政府接受了許多民運人士和其他被中國政府打壓的人士的政治避難申請,如柴玲魏京生李洪志陳光誠等。[58][59][60]

人員交流

據統計,有11萬美國人在中國生活[61],379萬美籍華人在美國[62]。據美國中文網綜合報道,截止2016年3月,持學生簽證(F visa)和短期職業培訓簽證(M visa)在美國學習的中國大陸留學生數量達35萬3069人[63]

注釋

  1. ^ 一黨執政下的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地位在國家元首之上,權力也高於政府首腦。習近平的頭銜依官方次序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
  2. ^ 美國為總統制國家,總統身兼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三軍總司令。
  3. ^ 尼克松(1972)、福特(1975)、里根(1984)、老布什(1989)、克林頓(1998)、布什(2001、2002、2005、2008)

參考文獻

  1. ^ 1.0 1.1 Bruce A. Elleman. Diplomacy and Deception: The Secret History of Sino-Soviet Diplomatic Relations, 1917-1927. M.E. Sharpe. 1997年: 155. ISBN 978-0-7656-0142-1. (英文)
  2. ^ Pugach, Noel H. American Friendship for China and the Shantung Question at the Washington Conferenc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77, 64 (1): 67–86. 
  3. ^ Griswold, The Far Eastern Policy of the United States (1938) pp 326-28
  4. ^ 丁咚. 次冷战和中美关系的未来. 縱覽中國. [2016-12-07]. 
  5. ^ 吳國光. 论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 《當代中國研究》. 1996年, (第2期) [2016-12-07]. 
  6. ^ Clinton seeks stronger Asia ties. BBC News. 2009-02-16 [2014-12-19]. 
  7. ^ 張廣凱. 美国驻印度大使赴藏南达旺地区 中方:坚决反对. 觀察者網. 2016-10-24 [2016-12-08]. 
  8. ^ 汪洋:中美關係像夫妻 不能離婚收場,亞太日報,2013年7月12日
  9. ^ 網易.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再获确认 “习奥会”后将走向新高度(图)_网易新闻中心. news.163.com. [2016-11-13]. 
  10. ^ Boston Study Group on Middle East Peace.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Resource Library: Viewpoints: Moving the G-2 Forward. Fpa.org. 2009-05-14 [2010-06-27]. 
  11. ^ Population by sex, annual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PDF).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12. ^ 12.0 12.1 12.2 CIA2015年2月數據
  13. ^ 13.0 13.1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us.html
  14. ^ China's mobile subscribers up 0.7 pct at 1.23 bln in November. 
  15. ^ U.S. and World Population Clocks  — POPClocks. Census.gov. [2013-110-0]. 
  16. ^ 广州迎来“中国皇后”号来访与美中商路建立226周年. 美國領事館. [2016-12-08]. 
  17. ^ 梁碧瑩,艱難的外交:晚清中國駐美公使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50頁
  18. ^ Glen, Patrick J. Wong Kim Ark and Sentencia que Declara Constitucional la Ley General de Migración 285-04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Jus Soli Principles, and Political Morality. University of Miami Inter-American Law Review. Fall 2007, 39 (1): 67–109. JSTOR 40176768. 
  19. ^ 黃延復. 清华园风物志.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 20–23 [2016-11-21]. ISBN 978-730-21155-4-0 (中文). 
  20. ^ 〈蘇聯、英國、美國對華援助〉. 《明報》. 2015-08-09: 新聞專題A12-A13版. 
  21. ^ 百年傳承 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 力爭平等. 國立故宮博物院. 
  22. ^ Kim, Joungwon Alexander. The China White Paper, August 1949 (Originally Issued as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 (3573) Far Eastern Series (30) (Book Review). World Affairs. 1 October 1967, 130 (3): 211–212 [April 24, 2016] (英語). 
  23. ^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U. S. Govt. Print. Off. 1949 (英語). 
  24. ^ 24.0 24.1 栗國成. 1957 年台北「劉自然事件」 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 (PDF). 東吳政治學報. 2006, (第24期) [2016-12-08]. 
  25. ^ 我要真正的人權 黃文雄自勉成為全職公民, 人物專訪: 101年傑出校友, 國立政治大學, 2012-05-18
  26. ^ 曾開槍行刺蔣經國 黃文雄獲選政大傑出校友, ETtoday,2012年05月18日
  27. ^ 茅家琦《蔣經國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演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397頁。
  28. ^ 當時的台灣電視新聞視頻
  29. ^ 聯合國安理會第1373號決議
  30. ^ 美国总统夫人首次单独访华,将与彭丽媛会面. 新浪網. 2014年3月19日. 
  31. ^ 米歇尔访华背后的“第一夫人外交”. 新華網. 2014年3月22日. 
  32. ^ 美第一夫人与习近平会面. 美國之音. 2014-03-21. 
  33. ^ 习奥会成果未达预期,分歧难消. 紐約時報. 2015-09-26 [2015-09-26]. 
  34. ^ 中美关系概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 [2016-12-08]. 
  3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分裂國家法 第八條
  36. ^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263頁。
  37. ^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529頁. 2012 ISBN 978-7-5432-2049-2
  38. ^ Officials: Ship in China spat was hunting subsMSNBC 2009-03-10
  39. ^ 美國防部官員承認美監測船在中國南海蒐集情報新浪網 2009年3月11日
  40. ^ 中國否認艦艇騷擾美國監測船BBC 2009年3月10日
  41. ^ 美國海軍測量船用消防水龍頭向中國艦艇噴水新浪網,2009年3月11日
  42. ^ 專家分析軍船對峙之謎蘋果日報 (香港),2009-03-11
  43. ^ 美指中方圖毀無瑕聲納新浪網 2009年3月22日
  44. ^ 美軍談殲11攔截P8:猶如法拉利繞着笨重校車轉圈
  45. ^ 簡氏:殲11未來將迫降美軍P-8 以獲取技術
  46. ^ 2015年4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例行记者会.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5年4月2日 [2015年4月5日] (中文(簡體)). 
  47. ^ 美国军机离台结束两天意外之旅. 美國之音. 2015年4月4日 [2015年4月5日] (中文(簡體)). 
  48. ^ 48.0 48.1 48.2 中美80年代军事合作秘闻:超7变"枭龙" F-14敞开看. 國防部網站. 瞭望東方周刊. 2014-02-18 [2016-12-08]. 
  49. ^ 马伦向美总统报告:永远不要和中国打仗 赢不了. 軍情觀察. 2011-07-14 [2016-12-08]. 
  50. ^ 美媒披露范长龙访美行程 将访3处基地1艘航母. 國際在線. 環球網. 2015-06-08 [2016-12-08]. 
  51. ^ 王鳴鳴. 中美军事交流常态化的战略意义. 《環球》雜誌. 2015年10月28日, (第22期) [2016-12-08]. 
  52. ^ 陳志芬; 葉靖斯. 中國軍方派四艦艇參加「環太平洋」聯合軍演. BBC中文網. 2014-06-09 [2016-06-10] (中文(香港)). 
  53. ^ 聯合報-2016環太平洋軍演
  54. ^ 央視-我海軍參演「環太」
  55. ^ 高虎城.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撰文谈中美经贸关系. 人民網. 人民日報. 2015年9月21日 [2016-12-08]. 
  56. ^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 國新網. 2016-10-17 [2016-12-08]. 
  57. ^ 中美人权对话今在华盛顿举行. 新民網. 2010年5月14日. 
  58. ^ 學運領袖. 北京愛國民主運動日誌. [2013年12月28日] (中文(繁體)). 
  59. ^ 民運人士要剝光豬驗證 港英高層力勸黃雀核心:別走近海邊. 《蘋果日報》. 2009年5月22日 [2013年12月28日] (中文(繁體)). 
  60. ^ Melinda Liu. Still on the Wing; Inside Operation Yellowbird, the Daring Plot to Help Dissidents Escape. 《新聞週刊》. 1996年4月1日 [2013年12月28日] (英語). 
  61. ^ : A guide to success in China, by Americans who live there
  62. ^ Selected Population Profile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8-09-29]. 
  63. ^ 美国际学生数量达120万 中国留学生35万. 人民網. 2016年5月1日 [2016-12-08].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