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Louikingard/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Louikingard留言 | 贡献2017年4月15日 (六) 05:55 灭魏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早年生涯

人质之子

前267年,在魏国做人质的悼太子去世,秦昭襄王于前265年立次子安国君柱为太子。太子柱有二十多个儿子。太子柱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太子柱有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的母亲为夏姬,不受宠爱。异人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秦国多次攻打赵国,赵国对异人也不以礼相待。异人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1][2]

吕不韦阳翟(今河南禹县)或濮阳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起千金的家产。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异人后非常喜欢,得出“此奇货可居”的判断。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异人,并建议两人共谋富贵,张大彼此的门第。异人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认为,秦王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安国君被立为太子,即将登上王位。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在二十多个兄弟中,异人排行中间,又不受秦王宠幸,且长期被留在异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异人也无法同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他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异人同意吕不韦的分析,并请教对策。吕不韦表示自己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异人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异人为嫡子。异人于是叩头拜谢,他向吕不韦承诺,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现,异人愿意分秦国和吕不韦共享[2][3]

交易达成,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异人,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先拜见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东西统统献给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异人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常常表示把华阳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非常高兴。吕不韦乘机又让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阳泉君劝说华阳夫人,其说辞的要点为“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弛”。华阳夫人现今以容貌美丽甚被太子宠爱,亲属们也都因此居高尊位。阳泉君骏马盈外厩,美女充后庭。可是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一旦色衰爱弛或太子柱去世,华阳夫人及其亲属就可能面临危机。太子柱年事已高,他辞世以后,必定由他的某个儿子嗣位。如果这个儿子早就对华阳夫人及其亲属心怀不满,她们就可能面临杀身之祸。一本万利的对策是华阳夫人趁着这时貌美受宠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华阳夫人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立的儿子继位为王,华阳夫人最终也不会失势。在诸子中,异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他不仅贤达智慧,孝敬华阳夫人,并在各国享有盛誉,而且知道很难获得嫡子的地位。他的母亲不受宠幸,主动依附于华阳夫人。华阳夫人选择异人做嫡子,就会使自己无子而有子,异人无国而有国。如果华阳夫人得到父子两代秦王的庇护,她一生都能在秦国受到尊敬。此事必须当机立断,否则假使等到色衰爱弛后,即使想和太子说上一句话也很困难。华阳夫人对此表示赞同,就趁太子方便的时候,委婉地谈到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非常有才能,来往的人都称赞他。她含颦带泪,表示自己有幸能填充后宫,但非常遗憾的是没有儿子,她恳请能立异人为继承人,以便自己日后有个依靠。太子柱答应了,就和华阳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异人为继承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她人异人为嫡嗣,并将他的名字改为子楚。太子柱和华阳夫人都送好多礼物给子楚,而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因此子楚的名声在诸侯中越来越大[2][3]

吕不韦物色了一位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吕不韦和她一起同居,使她怀上了身孕。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转念一想,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为的借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到十二个月之后,生下儿子名政。子楚就立此姬为夫人[2]。赵政在前260年10月至12月之间生于邯郸,其时正值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而且秦赵同为嬴姓赵氏,他可能因此名为政,赵氏[4]

少年天子

前257年,秦昭襄王派王齮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这才得以顺利回国。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以子楚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出生在赵国的赵政年幼时与在赵国做人质的燕太子丹要好。子楚回国后,吕不韦让他身着楚服晋见原是楚国人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对他的打扮十分高兴,认为他很有心计,并特地亲近说自己是楚国人,坚定了以子楚为嗣子的信心。太子柱令子楚试诵诗书。子楚推辞说他自小生长于赵国,没有师傅教导传习,不长于背诵。太子柱只好作罢,让他留宿宫中。一次,子楚乘太子柱空闲时,进言建议派遣使者安抚当年在赵国结交的豪杰之士,太子柱为他的奇谋感到惊讶。异人的嫡子地位至此牢固。前251年秋,在位五十六年的秦昭襄王去世,太子柱继位为王,是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册封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赵政回到秦国[2][3][5]

秦孝文王服丧期满,于前250年11月12日正式登位,在位仅三日就于11月15日去世,太子子楚继位,是为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尊嫡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为夏太后[1]。秦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蓝田十二县作为他的食邑[3]。大赦罪人,论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广施德惠,厚待宗亲族属,对民众施以恩泽。公元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合谋伐秦,秦襄王派丞相吕不韦前去讨伐,将东周的土地全部纳入秦国版图。秦庄襄王派蒙骜进攻韩国,韩国献出成皋巩县。秦国国界伸展到大梁,开始设置三川郡。前248年,秦庄襄王又派蒙骜攻打赵国,平定了太原。前247年,蒙骜攻取魏国高都汲县,又进攻赵国的榆次新城狼孟,攻占了三十七座城。王龁攻打上党,开始设置太原郡。同年,信陵君魏无忌率五国军队进攻秦国,秦军退到黄河以南。蒙骜打了败仗,解脱围困撤离了。前247年5月7日,秦庄襄王去世,十三岁的赵政继承王位,是为秦王政[1][4]

太后专权

秦王政初即位时,秦国已吞并了巴郡蜀郡汉中,跨过宛县占据了楚国的郢都,设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东,占据了河东郡太原郡上党郡;往东到荥阳,灭掉西周、东周两国,设置了三川郡。秦王政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招揽宾客游士,想借此吞并天下。李斯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秦王政年纪小,刚刚登上王位,把国事委托给大臣们。晋阳发生叛乱,前246年,将军蒙骜前去讨伐,平定了叛乱。前245年,麃公率兵攻打卷邑,杀了三万人。前244年,蒙骜攻打韩国,夺取十三座城邑。王齮同年去世。将军蒙骜攻打魏国有诡,并于前243年攻取了畼邑、有诡。前242年,将军蒙骜攻打魏国,平定了酸枣燕邑虚邑长平雍丘山阳城,全部攻下来,夺取了二十个城邑。开始设置东郡。前241年,韩国、魏国、赵国、卫国、楚国一起进攻秦国,攻占了寿陵邑。秦国派出军队,五国停止了进军。秦国攻下卫国,逼近东郡,卫君角率领他的宗族迁居到野王,凭借山势险阻,保住了魏国的河内。前240年,将军蒙骜在攻打龙、孤、庆都时战死,秦军回师进攻汲县。前238年,杨端和进攻衍氏邑[4][2]

秦王政年纪小,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子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2]

秦王政越来越大了,但太后一直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阴茎特别大的人嫪毐作为门客,不时让演员歌舞取乐,命嫪毐用他的阴茎穿在桐木车轮上,使之转动而行,并想法让太后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诱她。太后听说之后,真的想在暗中占有他。吕不韦就进献嫪毐,假装让人告发他犯下了该受宫刑的罪。吕不韦又暗中建议太后,公开判处嫪毐宫刑而不实际用刑,这样就可以让他以宦者的身份供职宫中。太后就偷偷地送给主持宫刑的官吏许多东西,假装处罚嫪毐,拔掉了他的胡须假充宦官,这就得以侍奉太后。太后暗和他通奸,特别喜爱他。后来太后怀孕在身,恐怕别人知道,假称算卦不吉,需要换一个环境来躲避一下,就迁移到地的宫殿中来居住。嫪毐总是随从左右,前239年,嫪毐被封为长信侯,获赐居住山阳的土地。宫室、车马、衣服、园林、打猎都听凭嫪毐的意愿。事情无论大小全由嫪毐决定。又把河西太原郡改为嫪毐的封国。嫪毐家中有奴仆几千人。那些为求得官职来当嫪毐家门客的多达一千余人[2][4]。正当秦国加紧进攻魏国,魏国“亡地数百里,亡城数十,而国患不解”之际,有人向魏景湣王献策,设法讨好嫪毐,协助他压倒吕不韦,这样既可以解除危难,又可以发泄仇怨。他的主要依据是,秦国吕不韦势力和嫪毐势力之间的斗争难舍难分,以至朝堂上下不知倾向哪一方更有利。所以当今之策,魏王应明确站在嫪毐一方,割让土地来贿赂秦国,把它作为缪毒的功劳;轻贱自身来尊奉秦国,因此而依靠嫪毐。魏王用国家来赞助缪毒,献策者认为嫪毐会获胜。魏王用国家赞助穋毒,也就博得秦太后的欢心,结交了天下最有权势的人。这样以来,天下人都会抛弃吕不韦而去跟从嫪毐,魏王的怨仇就报了[6]

图谋帝业

剪除权臣

前240年,秦庄襄王的生母夏太后去世。前239年,秦王弟长安君成蟜率领军队攻打赵国,在屯留(今山西屯留南)叛变,结果他手下的军官都被杀死,那里的百姓被迁往临洮。前来讨伐成蟜的将军壁死了,屯留士兵蒲鶮又叛变,结果战死,死后还遭到鞭尸。前238年3月,秦王政抵达地,住宿于蕲年宫。3月24日,秦王政加冠,佩带宝剑。此前有人告发嫪毐实际并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后淫乱私通,并生下两个儿子,都把他们隐藏起来,还和太后谋议,若是秦王死去,就立他们的儿子继位。于是秦王政命法官严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牵连到相邦吕不韦。长信侯嫪毐东窗事发,趁机盗用秦王的大印和太后的印玺,发动京城部队和侍卫、官骑、戎狄族首领、家臣,试图攻打蕲年宫,发动叛乱。秦王政得知后,命令相邦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击嫪毐。在咸阳作战中,杀死数百人,秦王政都授给他们以爵位,连同参战的宦官,也授给爵位一级。嫪毐等人战败逃走。当即通令全国:如谁活捉到嫪毐,赐给赏钱一百万;杀掉他,赐给赏钱五十万。嫪毐等人全部被抓获。卫尉竭内史肆佐戈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都被判处枭刑。9月,对嫪毐处以五马分尸的车裂之刑以示众,夷三族。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至于他的家臣,罪轻的处以鬼薪之刑,即服为宗庙打柴三年的劳役。还有四千余家被剥夺了官爵,没收了家产,迁徙到蜀郡,住在房陵县[2][4]

平定嫪毐之乱后,秦王政想杀掉相邦吕不韦,但因其侍奉秦庄襄王功勋卓著,又有许多宾客辩士为他求情说好话,秦王政不忍心将他绳之以法。前237年10月,秦王政以吕不韦受嫪毐牵连为名,罢免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把吕不韦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又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络绎不绝,前来问候吕不韦。秦王政恐怕他发动叛乱,就写信给吕不韦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吕不韦一想到自己已经逐渐被逼迫,害怕日后被杀,就于前235年喝下毒酒自杀而死。秦王政所痛恨的吕不韦、嫪毐都已死去,就让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文信侯吕不韦死后,被其宾客偷偷安葬在洛阳北芒山。秦王政下令对于其家臣参加哭吊的,如是三晋人,就赶出国境;如是秦国人,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官剥夺其爵位,迁到房陵;俸禄在五百石以下,而未参与哭吊的,也迁到房陵,但不剥夺爵位。秦王政还宣布从此以后,掌管国事不遵循正道像嫪毐、吕不韦这样的,就登记没收他的家人充作奴隶,不得做官,全部照此办理。秋天,秦王政免除迁居蜀郡的嫪毐家臣的赋税徭役[2][4]

王霸之佐

李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人之贤不尚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于是他辞别荀子,西向入秦。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秦王政刚刚即位。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邦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他借机与秦王政讨论国事,分析政治格局,提出一套剪灭诸侯、吞并六国、创建帝业的谋略。秦王政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政任命李斯为客卿[7]。大约在秦王政即位之初,韩国听说秦国好兴办工役等新奇事,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使它无力对山东诸国用兵,于是命水利工匠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要它凿穿泾水,从中山(今陕西泾阳县北)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欲用来灌溉农田。前237年,渠未成,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的阴谋被发觉,秦宗族和大臣们都请求秦王政把六国客卿一概驱逐,秦王政于是下达逐客令,大规模地进行搜索,驱逐在秦国做官的别国人,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秦王政,他首先列举秦穆公举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友秦孝公商鞅秦惠文王张仪之计,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等秦国先公先王任用外国卿相而建立丰功伟业的事实;进而罗列一些楚才秦用的现象;然后引据“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哲理,讲了一番“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的结论。他批评秦王政不分青红皂白地驱赶一切外来客卿是愚蠢的行为,这会导致内失民心而弱秦,外资敌国而结怨,严重危及国家安全。于是,秦王政就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他的官位也升到廷尉之职[8][7][4]

前237年,魏国大梁尉缭来到秦国,他劝说秦王政,趁东方六国衰落之机,不失时机的完成统一大业,避免重蹈智伯瑶吴王夫差齐湣王没有乘胜彻底消灭敌国而反被对手灭亡的覆辙。他建议秦王政不要吝惜财物,给六国权臣送礼,利用他们打乱诸侯的计划,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诸侯就可以完全消灭了。秦王听从了他的计谋,会见缭时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尉缭说:“秦王这个人,高鼻梁,大眼睛,老鹰的胸脯,豺狼的声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穷困的时候容易对人谦下,得志的时候也会轻易地吃人。我是个平民,然而他见到我总是那样谦下。如果秦王夺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实现,天下的人就都成为奴隶了。我不能跟他长久交往。”于是逃走,秦王政发觉,坚决劝止,让他当秦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始终采用了他的计谋,并由李斯实行[4]

秦王政平定嫪毐之乱,车裂嫪毐,扑杀二弟,将太后迁往雍居住。许多臣工认为这种处置方式既有悖孝道,又有损秦国形象。一批臣工先后进谏,秦王政大怒,下令说“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有二十七名臣子因进谏此事被处死。齐国茅焦不顾秦王政的警告,执意进谏。他劝说秦王政,秦国正以夺取天下为大事,而诸侯若听闻秦王有流放太后的名声可能会因此而背弃秦国。“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秦王政被劝服,于是立茅焦为仲父,位列上卿;于是把太后从雍地接回咸阳,仍让她住在甘泉宫[4][2][9]

韩非是韩诸公子,爱好刑名法术学问。他的学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老之学。韩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韩非看到韩国渐渐衰弱下去,屡次上书规劝韩王,但韩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韩非痛恨治理国家不致力于修明法制,不能凭借君王掌握的权势用来驾驭臣子,不能富国强兵寻求任用是贤能之士,反而任用夸夸其谈、对国家有害的文学游说之士,并且让他们的地位高于讲求功利实效的人。他认为儒家用经典文献扰乱国家法度,而游侠凭借着武力违犯国家禁令。国家太平时,君主就宠信那些徒有虚名假誉的人,形势危急时,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现在国家供养的人并不是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所供养的。他悲叹廉洁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他考察了古往今来的得失变化,所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著作。有人把韩非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政见到《孤愤》、《五蠹》这些篇章,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说这是韩非撰写的书。秦王政因此立即攻打韩国。起初韩王不重用韩非,等到情势吃紧,才派遣韩非出使秦国。秦王政很喜欢韩非,但没有信用他。李斯、姚贾嫉妨他,在秦王政面前说韩非是韩国诸公子。现在秦王要吞并各国,韩非到头来还是要帮助韩国而不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如今秦王不任用他,在秦国留的时间长了,再放他回去,这是给自己留下的祸根。不如给韩非加个罪名,依法处死。秦王政认为他们说的对,就下令司法官吏给韩非定罪。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叫他自杀。韩非想要当面向秦王政陈述是非,又不能见到。后来秦王政后悔了,派人去赦免他,但韩非已经死了[10]

横扫六合

灭韩

韩国三晋之一。韩国的祖先和周天子同为姬姓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一起打败了智伯瑶,瓜分了他的领地,他们三家的领地更大了,超过了诸侯。前403年,韩与赵、魏一起被列为诸侯。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施改革,但成效不彰。韩国是战国七雄中力量最弱的国家。它东邻魏国,西邻秦国,两个邻国都比它强大得多。韩国两面受敌,常被侵伐。加以韩国的经济条件较差,人口较少,因而国力难于兴盛。韩国多次参加合纵攻秦,却收效甚微。前254年,韩桓惠王朝秦,称臣纳贡[11][1]

为了令秦国无暇东顾,使韩国可以待变图存,避免亡国之祸,韩国想出一个“疲秦之计”。韩国命间谍水工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建议开凿引泾灌渠,以解决关中地区经常发生的旱灾。这个建议被秦国采纳。工程进行过程中,郑国的身份和目的被发觉,秦国要杀他。郑国坦然相告,他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秦国以为然,命他继续把此渠修成。此渠首起池阳瓠口(今陕西泾阳县境内),自西向东,横跨渭北高原,链接泾水、北洛水,延绵三百余里,可灌溉关中东部低洼的盐碱地四万多顷。渠水含有大量泥沙,不仅可以用来抗旱,而且有改造盐碱地之效,它使得关中沃野千里,没有饥荒年成。这一带的亩产量大幅增加,达到了六石四斗。秦国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因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8]

李斯借废逐客令之机劝说秦王政,建议首先攻取韩国,以此来恐吓其它国家,于是秦王政派李斯去降服韩国。韩王安为此而担忧,就跟韩非谋划削弱秦国。前234年,秦国进攻韩国,韩国形势危急,韩王安派韩非出使秦国。韩非游说秦国说,韩国向秦国称臣纳贡三十余年,经常出兵协助秦国攻打各国,其政治地位与郡县无异,而秦赵两国积怨甚深。赵国联络诸侯,秣马厉兵,与秦抗衡,是秦国的大患。现在秦国重臣主张先灭韩国,是非常不明智的。韩国虽小,但众志成城,未必可以一战而克。如果攻灭韩国之举导致诸侯震惊,韩国叛秦,赵魏国出兵,强化和各国合纵,这是赵之福而秦之祸。秦国成霸主之名的方略应当是首先把进攻的矛头对准赵国,并以各种手段破坏六国合纵,以迫使楚国、魏国向秦国称臣,齐国、燕国与秦国交好。赵国衰败,韩国必亡。待败赵国、灭亡韩国以后,再逐个击灭各国[4][11][12][13]

前233年,韩非死后,韩王安向秦国纳地效玺,请为秦臣。前231年9月,秦王政派军队去接收原韩国南阳一带土地,任命内史腾为南阳假守。开始命令男子登记年龄,以便征发兵卒、徭役。前230年,内史腾去攻打韩国,擒获了韩王安,收缴了他的全部土地。把那个地方设置为郡。命名为颍川郡[4]

灭赵

赵国是三晋之一。赵国和秦国有着共同的祖先。嬴姓先祖蜚廉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取名恶来,侍奉帝辛,后被周人杀死,他的后代就是秦人。恶来的弟弟名叫季胜,他的后代就是赵人。季胜的后裔造父善于养马驾车,得宠于周穆王,受封于赵城,从此就成为赵氏。造父的后裔奄父赵夙分别为周宣王晋献公驾驭战车,立下战功。赵夙封为大夫,他的后裔赵成子赵宣子趙簡子趙襄子等皆为晋国正卿,趙襄子又是三家分晋的主角之一。赵烈侯支持相邦公仲连进行政治变革。赵武灵王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练习骑射,仿照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装备,建立骑兵,使之成为军队新的主力兵种。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赵奢乐毅等,内安百姓,外据强秦,不断攻占齐国和魏国的土地。[14]

赵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主要对手。秦王政即位以前,秦赵之间的大战主要有阏与之战长平之战邯郸之战。其中长平之战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赵孝成王急于战胜秦军,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劝谏,执意启用简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结果于长平战败,被迫割地求和。赵国共损失有生力量四十五万人。尽管赵国数年后在魏楚联军协助下赢得邯郸之战,并乘胜进击,迫使秦国放弃此前占领的魏地河东郡、赵地太原郡和韩地上党郡,使秦军东进势力受挫,然而赵国未能阻挡秦军的东进步伐[1][15]

秦庄襄王于前249年灭亡建都于东周国,又于前247年趁魏、赵与燕大战之机,夺取魏赵大片土地。然而由于引发信陵君率五国联军救赵,合纵攻秦,秦军败退[1]。前246年,将军蒙骜又平定赵国晋阳,再次设置太原郡。前245年,麃公率兵攻打卷邑,杀了三万人。前244年,蒙骜攻取韩国十三座城邑。前243年,攻克有诡。前242年,将军蒙骜攻打魏国,平定了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邑(今河南延津东北)、虚邑(今河南延津东)、长平(今河南延津长垣西北)、雍丘(今天河南杞县)、山阳城(今河南焦作东南),全部攻下来,夺取了二十个城邑。开始设置东郡。秦国通过攻取魏韩的城池,不断向中原发展。自设立东郡并进一步扩大战果之后,秦国国土向东大大延伸,已与齐国接壤。在赵将庞煖的组织下,韩国、魏国、赵国、卫国、楚国发动了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攻秦。前241年,秦军击退五国联军,又攻下卫国[4][14]

前236年,赵国以庞煖为将进攻燕国,夺取了貍阳城。还没有收兵,秦国主将王翦、次将桓齮、末将杨端和三军并为一军去攻打邺邑,没有攻下,先夺取九座城邑。王翦就另外去攻打阏与橑杨,留下王橑继续攻打邺邑。王翦统率军队十八天,让军中年俸禄不满百石的小官回家,十人中挑选二人留在军队。桓齮夺取了邺城,王翦又命令他率兵去攻打栎阳,自己攻打阏与,都攻了下来。前234年,桓齮攻打赵国平阳邑,杀了赵将扈辄,斩首十万人。赵国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前232年,秦国大举出兵,一路到达邺县,一路到达太原,攻占了狼孟,李牧再度击败秦军。但此时赵国领土仅剩下邯郸及其附近一些地区[4][14][15]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曾率赵军多次击败齐、魏、韩等,有攻城野战之功,位居上卿。秦赵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判断失误,未采用廉颇之谋,结果全军覆没。前251年,赵国以廉颇为将,大破燕军,迫使燕国割五城请和。廉颇任相邦,受封为信平君。赵悼襄王即位,任命乐乘取代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逃奔魏国。前235年,赵幽缪王即位,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幽缪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幽缪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幽缪王报告,廉颇虽然已老,但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他坐着时,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心里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廉颇最终死在寿春。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他久经沙场、足智多谋、功勋卓著,统帅十五万大军防御匈奴,设计诱敌深入。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前230年,赵国发生大饥荒,百姓中传出民谣说:“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前229年,秦大举兴兵攻赵,王翦统率上党秦军攻占了井陉。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围攻邯郸城,并令羌瘣率兵助战。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幽缪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幽缪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幽缪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4][14][15]

前228年,王翦、羌瘣等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幽缪王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此时距李牧之死有三个月。秦王政到邯郸去,找到当初与母家有仇的人,把他们全部活埋了。秦王政返回,经由太原郡、上郡回到都城。同年,秦王政的母亲帝太后去世。赵幽缪王的异母兄长赵公子嘉率领他的宗族几百人到代地,自立为代王,向东与燕国军队会合,驻扎在上谷郡[4][14][15]

灭魏

魏国是三晋之一。魏氏是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和周天子同姓。周武王伐帝辛之后,高被封在毕国,于是就以毕为姓。毕公高的后代中断了封爵,变成了平民,有的在中原,有的流落到夷狄。他的后裔毕万,侍奉晋献公,因战功晋升为大夫,封邑于魏。毕万的后裔魏桓子参与三家分晋而立国。前445年,魏文侯即位。他励精图治,率先变法,礼敬贤人,以子夏段干木田子方为师;重用李悝西门豹吴起等文臣武将。魏文侯支持李悝实行政治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的国家。魏武侯魏惠王进一步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魏惠王时期是魏国由强到弱的重要转折点,他在位前期与诸侯交战互有胜负;但后期则连连败绩。一次是伐赵国,被齐国派田忌孙膑用计大败于桂陵;再一次是伐韩国,又被田忌、孙膑大败于马陵;另一次是被商鞅率秦军打败,尽失河西之地。这几次大败使魏国兵力耗尽,国力空虚[16]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和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弟。信陵君待人宽厚、礼贤下士,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信陵君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但魏安釐王畏惧弟弟贤能,不敢任用他处理国家大事,迫使他长期流亡在外。后来魏安釐王一度把上将军大印授给信陵君,使他担任统帅军队的最高职务。秦王政担忧信陵君将进一步威胁秦国,就派人用万斤黄金到魏行贿,收买信陵君的仇家,让他们在魏安釐王面前诋毁信陵君。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无中生有地祝贺魏无忌立为魏王。魏安釐王经常听到诽谤信陵君的话,信以为真,派人代替魏无忌担任上将军。从此信陵君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他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痛饮烈性酒,常跟女人厮混,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前243年,信陵君终于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同年他的兄长魏安釐王也去世了[17]。前242年,秦军攻下魏国二十座城,设置为秦国的东郡。前241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及其附庸卫国。从此秦国与齐国接壤,对韩国、魏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前240年,秦军攻下魏国的汲邑。前238年,秦军攻下魏国的垣地蒲阳衍邑,进逼魏都大梁[16]

前225年,秦将王贲去攻打魏国,引汴河的水灌大梁,历时三月,大梁城墙塌坏,魏王假被迫投降。秦军俘虏了魏王假,取得了魏国的全部土地,设置为郡县[4][16]

灭楚

楚国芈姓国。司马迁《史记》说楚国的祖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楚国先人鬻熊曾为周文王立下功勋,周成王因此把他的后人熊绎封为楚子。周夷王时期,周王室衰落,而楚国却有发展,熊渠自称他是蛮夷,不必和中原各国的名称谥号一样。于是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春秋以来,楚国迅速发展,长期称霸一方,与齐国、晋国争霸。前390年,吴起从魏入楚,受到楚悼王的器重,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吴起明法审令,淘汰并裁减冗员,停止疏远王族的按例供给,来抚养战土。吴起加强楚国军事力量,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楚悼王去世后,吴起也被反对变法的王室大臣联手攻杀。吴起死后,许多变法措施没有坚持下去[18][19]

  1. ^ 1.0 1.1 1.2 1.3 1.4 1.5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3. ^ 3.0 3.1 3.2 3.3 战国策卷七·秦策五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5. ^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6. ^ 战国策卷二十五·魏策四
  7. ^ 7.0 7.1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8. ^ 8.0 8.1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9. ^ 说苑卷九·正谏
  10. ^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11. ^ 11.0 11.1 史记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12. ^ 韩非子卷二·存韩
  13. ^ 韩非子卷一·初见秦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15. ^ 15.0 15.1 15.2 15.3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16. ^ 16.0 16.1 16.2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17. ^ 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18. ^ 史记卷四十·魏世家第十
  19.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