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自中
陈自中(1238年—1276年),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南宋末大都督行军司马。
陈自中在1276年提兵拒守闽浙交界分水关,护送秀王赵与择入闽。 陈自中在分水关阻击南侵的元军十多日,多次给予蒙古铁骑以迎头痛击。 “食尽援绝,军帅欲降之,不从,朝服南向,再拜而死。” 在泉州与元军作战时壮烈牺牲,家眷全被虏往大都,最终英勇殉国。 后被追封为温国公,谥号康顺。母亲为温国太夫人,称杨太夫人。[1]他的兄长陈宜中是南宋末年的宰相。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命属屠睢率师50万平百越。秦军开辟了一条由江西循余干水(今信江)越过武夷山入闽境浦城,折向龙泉、丽水 至温州的道路。秦末,东瓯王率军从鄱阳令吴芮助汉灭秦及秦亡后又助刘邦灭项羽,都走此路。当时东瓯(今温州)除海道外,只有这条古道与其他地区相通。宋时 对此道路进行改善,龙泉青瓷除走水路外,也有由官吏商贩经此道贩运至温州港口集散。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北后,从句章(今宁波)到东瓯及东瓯至闽越之间有一条沿海的陆路已贯通,以东瓯至闽越一段较早,即由今温州,经 瑞安、平阳、福鼎至福州。《汉书·朱买臣传》记:“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除,千人不能上。”泉山即今大罗山,该路是当时沿海一带军事要道。当时温州至瑞安、平阳古道有三条:西路傍山是最早的古道﹔东路沿海滨,三国孙吴建立横屿船屯后,此道更为重要﹔中路是温瑞平运河塘路,五代吴越 后成为主要通道。平阳向南有横阳古道和南港古道。横阳古道是滨海道路,自平阳越横阳江(今鳌江)、金乡、马站至蒲门,与闽省沙埕相接,浙闽商贩由此出入, 宋代闽省财赋亦由此海口转运。南港古道由平阳县城起经钱仓、灵溪、桥墩门至分水关。平阳城至桥墩门是沿河塘路,为后汉天福(公元947年)吴越王钱弘宗修 筑。桥墩门至分水关浙闽古道终点为分水关,在浙闽交界山腰处,海拔398米,为五代闽王所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和闽王常交战于此。宋末永嘉陈自中随秀王入闽 自尽于此。清代马森作《分水关》诗云:“山关闽土尽,征路楚山近。晓雾连空暗,炎天过雨晴。人来千树杪,鸟杂百泉声。每憾篌舆阔,唯从石罅行。”
东晋南朝时古道有所发展
东晋、南朝温州的陆路交通在两汉、东吴基础上有所发展。南朝宋元嘉五年至八年(公元428—431年),永嘉太守谢灵运开通剡县(今嵊县)至始 丰(今天台)通回浦(今临海)古道。此后,从钱塘(今杭州)、山阴(今绍兴)至回浦、永嘉(今温州)可不绕道句章、鄞县。该道对浙江南北交通起了很大作用。
唐代的古道以长安为中心,浙江境内有两条。一条是自杭州经越州(今绍兴)至明州(今宁波)。宋靖康(1126—1127年)时,此道经奉化、宁 海、临海、黄岩、大荆、乐清至温州(南宋为瑞安府),长约750里,此为海滨古道,自唐至清均为驿道。另一条是自睦州(今建德)经兰溪、婺州(今金华)、 永康、缙云、处州(今丽水)、青田至温州,长约680里,是浙江中部至南部的要道,自唐至清也是驿道。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乐清知县刘默捐俸修筑乐城通恩门至琯头塘路,长约80里。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永嘉郡守沈枢筑温州至瑞安间70里塘河,“石塘百里,巨石纵横麟萃”,塘岸全用大石块构筑,成为一条平直的大道。
元代的驿道称大道,南路通浙江至福州。其中严州(今建德)至丽水走陆路,丽水至温州走水路。庆元(今宁波)、台州至乐清走陆路,乐清至温州走水 路。道路修治由地方官负责。《元典章》规定每年九月一日起平治道路,令佐贰官监督附近居民修理,十一月一日使毕,重要道路陷坏积水影响行旅,则不拘时月差 本地人修理。元代曾强令拆温瑞塘路河岸石块筑城,塘路损坏。
明、清的古驿道都以北京为中心。明嘉靖元年(1522年)曾修温瑞南塘桥梁47座。明万历间(1573—1619年),推官王允麟署乐清县掾,开新路自琯头经乌牛,越胜美尖北长界岭、罗溪抵港头,过江至府城。
清代称驿道为官马大路和官马支路。浙江境内有5条官马支路,其中从宁波至温州、从兰溪至温州均与原径相同。初时温州官路由衢州、龙游、越侵云岭 至遂昌松阳下瓯江经丽水至温州。清顺治八年(1651年)闽浙总督驻衢州,将温州官路改走遂昌,不久又改原道。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瑞安邑人洪 守一捐资并发起修筑瑞安东门至帆游堤塘40余里、桥梁50余座。
行善者纷纷在古道上建路亭
温州的古道,驿道开通后,行善事者纷纷建造路亭,瑞安寺前的下马亭、伏虎亭、浮舟亭都建于宋绍兴至咸淳年间。明、清代建亭更盛,尤以清乾隆、道 光年间为多。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建路亭列为民间交通设施项目,民建公助造路亭。1990年底,全市尚有路亭、路廊2000余座。
路亭、路廊大多建在山道岭背、或渡头桥边、或县乡镇界,供行人憩息。清咸丰十年(1860)在乐清清江建有清江渡头亭。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八月在瑞安飞云江渡北岸新建“待渡亭”,亭联写道:“少住为佳,看南浦飞云,西山雨卷”﹔“请君快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1922年 文成县南田乡华盖山和天耳山之间建有“辞岭亭”,以志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棣篡位,刘基次子刘玉被逮入京时,与家乡亲友辞别于此。1940年在瑞 安和今瓯海交界处的帆游堤塘上建有“永瑞亭”,楹联写道:“谈谈笑笑听听口音,坐坐行行歇歇脚力”。平阳与瑞安水陆交通要津的平阳宋桥乡方安桥头建有著名 的“普济亭”,日间行人避风雨,夜间供行旅投宿。1979年5月,由福鼎、泰顺、平阳三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分水关南三岔口联建“友谊亭”,以志三县人民和睦相处。
古代路亭多为石、木结构,民国时期大多为砖木结构,新中国重建和新建的路亭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州的民间路亭造型独特,优雅别致,是独具一格的民间建筑文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