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
26°53′N 120°00′E / 26.883°N 120.000°E
霞浦縣 | |
---|---|
縣 | |
霞浦灘涂夕照 | |
霞浦縣的地理位置 | |
福建省寧德市的地理位置 | |
坐標:26°53′01″N 120°00′07″E / 26.88351°N 120.00186°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福建省寧德市 |
政府駐地 | 松城街道 |
面積 | |
• 總計 | 1,708.44 平方公里(659.63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475,936人 |
• 密度 | 279人/平方公里(722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289,598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閩東語福寧片霞浦話(大部分地區) 浙南閩語(沿海部分地區)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355100 |
電話區號 | 593 |
車輛號牌 | 閩J |
行政區劃代碼 | 350921 |
本地生產總值 | ¥201.68億 |
霞浦縣是福建省寧德市轄縣,建城1700餘年,是閩東最古老的縣份,閩東文化中心。位居台灣海峽西北岸,地處福建省東北部,陸地面積148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9592.6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南沿海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港口城市據《霞浦縣誌》載,「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
霞浦縣通行閩東語霞浦話又稱福寧話,其中三沙鎮當地居民方言大部分以閩南語浙南片方言為主。
霞浦縣曾長期是閩東地區的政治中心。早在3000多年前,黃瓜山一帶就有先民居住。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立福寧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為福寧府,皆以霞浦縣為治所。1913年,福寧府被撤銷,其政治中心的地位被福安縣(今福安市)取代,後又被寧德縣(今寧德市蕉城區)取代。
行政區劃
據《霞浦縣誌》,「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 晉太康三年(282年),劃侯官縣東北部置溫麻縣,隸屬晉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溫麻縣併入原豐縣(後稱閩縣)。 唐武德六年(623年),以原溫麻縣地改置長溪縣(一說復置溫麻縣,詳見《附錄·唐溫麻縣建置考略》),隸屬泉州(今福州,下同)。同年,長溪縣移治連江,改稱連江縣。武周長安二年(702年),與連江縣以白鶴嶺為界,復置長溪縣,仍屬泉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轄福安、寧德縣,隸屬福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福寧州,以州本部境域置福寧縣,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3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直屬福建布政使司。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同時置霞浦縣為附郭縣,霞浦縣屬福寧府。 民國2年(1913年),廢福寧府,霞浦縣屬福建省東路道(翌年改稱閩海道)。民國14年,廢除道制,霞浦縣直屬省轄。民國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4省、2特別市,霞浦縣屬閩海省。民國23年7月,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10月,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霞浦縣先後屬第二、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32年9月,增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霞浦縣屬之。民國36年4月,第八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一行政督察區,霞浦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直至霞浦被共產黨軍隊佔領前夕。 民國23年4~12月,中國共產黨在霞浦、福安、福鼎等縣的邊界地區,先後建立福霞、霞鼎、安福、霞鼎泰4個縣蘇維埃獨立政府,實行軍閥割據。 1949年10月,全省設立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霞浦縣屬第三專區(專署駐福安)。1950年3月,第三專區改稱福安專區,霞浦縣屬之。1970年7月起,福安專區專員公署移駐寧德,改稱寧德地區,到1990年底,霞浦縣屬寧德地區。21世紀,屬寧德市。
旅遊
- 楊家溪景區
- 一貝龍潭旅遊景區
- 高羅濱海旅遊
- 龍亭瀑佈景區
- 溪南白露坑
- 北歧灘涂
- 大京古堡
- 北兜沙灘
- 赤岸空海紀念堂
- 東沖半島
- 白露坑
交通
公路
瀋海高速公路福建段
鐵路
- 霞浦站 (溫福線)
水運
- 三沙港
- 鹽田港
- 溪南港
航空
- 水門機場(改建中)
文化
霞浦縣的畲族小說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