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性教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Rm0103留言 | 贡献2017年5月18日 (四) 07:3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性教育英語:Sex Education)是關於人類的性器官生殖行为以及其他性學方面的教育

探討生殖行為的教育,一般將生命的過程分階段敘述,包括受孕胚胎胎盤的發展,妊娠分娩。包括預防性傳播疾病生育控制

雖然某些性教育已是許多學校的課程之一,在許多國家仍是備受爭論:爭論要教多少內容,爭論何種年齡的學童需要被教導避孕安全性行為以及爭論道德教育需不需要被包括在內或排除。

特別是在美國及不少西方國家,部分涉及性教育方面的主題仍有許多具爭議的討論。主要的爭議重點在未成年人的性自由是寶貴的還是有害的,性教育對避孕技術的教導如保險套或生殖控制藥片增加還是減少婚姻的枷鎖、青少年懷孕性病。後天性免疫不全症候群(愛滋病)的存在讓性教育的主題更加有急迫性。

性教育的道德

一般人將性教育視為減少如未受保護的性行為之類風險行為的必要措施,減少意外懷孕的可能性,以及使個體從事性行動時能作出明智的決定。

另一個對性教育的觀點,在歷史上受到性學家如Wihelm Reich和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James W.Prescott等的啟發,認為性教育的目的是個人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與社會控制的解放。這個觀點的提倡者關心一個政治問題:道德觀該由社會還是個人指導?性教育因此可以當作提供個體必須的知識來解放社會組織所造成的性壓抑,使個體自行做決定。性壓抑則可能被視為是社會性有害的。

對美國另一群眾大且有輿論力量的關注性教育議題團體來說,他們關心的政治問題是道德觀該由國家還是家庭指導。他們認為性行為的指導應該留在家門內,而性教育代表政府的介入。他們亦宣稱有些性教育課程意圖破壞先前存在的貞節的道德概念,且鼓勵接受如不同的性取向婚前性行為等行為,違反道德。但反對者普遍認為並有確實證據認為「貞節性教育」或「無性教育」,只會導致增加性病及青少年懷孕的比率,並無效解決相關問題。

除此之外廣義的性教育包括同性戀等性知識,但不是如某些保守派人士宣稱認為相關的性教育內容,會將學生教成同性戀。

美國性教育

在美國,各州的教育部門均有不同的性教育指引,部分州在5-6年級已有部分性教育,而大部分州分在7-12年級均有性教育,相關的內容性教育不一,包括教育避孕的方法、生育權及預防愛滋病等。很多家長認為青少年應該在中學時期接受性教育。在美國95%的成人和80%的青少年認為性活躍青少年應該要接觸到避孕措施。美國的青少年懷孕比率自1991年起已大幅下降。[1]

台灣性教育

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的性教育包含向學生用影片講解相關性知識,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藉由扮演特定的情景來了解如何處理應對相關議題,並有時以製作的教材道具以讓學生了解。[2]

台灣性教育的發展,早在1950年代,教科書已有相關知識列入「生理衛生科」。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後改稱「健康教育」內容亦包括性器官構造、月經、懷孕等生理知識的教導。2001年「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改列入「健康與體育」課綱規定,性教育相關知識循序漸進在小學4至6年級和中學7至9年級教導。[3]

LGBT列入性教育

在大多數國家裡,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合稱LGBT)並未列入正規的性教育體系內,這代表相關性行為資訊沒有被討論,它們所可能帶來的不同程度染病的風險也相對較高。保守派人士反對及不鼓勵提供這些額外的資訊,因為這可能似乎助長相關的性行為。性教育中應否包括同性性行為等,則在社會中存在爭議。然而將這些排除在討論之外,只是使非異性戀群體被隔離排斥、孤單、並得不到有用的資訊,使事態更糟,而相關人士倘若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會導致出現性病

參註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