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葵涌邨

坐标22°22′03″N 114°07′38″E / 22.3673779°N 114.1273056°E / 22.3673779; 114.127305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222.166.130.175留言2017年5月19日 (五) 03:5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2°22′03″N 114°07′38″E / 22.3673779°N 114.1273056°E / 22.3673779; 114.1273056

葵涌邨
葵涌邨第3期
概要
類型租住屋邨
地點香港葵青區
坐标22°22′03″N 114°07′38″E / 22.367378°N 114.127306°E / 22.367378; 114.127306
托建方 香港房屋委員會
入伙年份1997、2005、2008
技术细节
座数16
其他信息
住宅套数13,700
单套面积138 - 562 平方英尺(ft²)
住户数13,500
認可人口36,800
地圖
地图
葵涌商場外觀及街市入口
葵涌商場中庭
百葵樓和合葵樓
(左起)曉葵樓、映葵樓及逸葵樓
大窩口邨望向葵涌邨,最前方為芷葵樓
葵涌邨第3期平台廣場
葵涌邨第4期園林利用了“竹”作主題花園
葵馥苑

葵涌邨香港公共屋邨,位於新界中葵涌大窩口以東及葵興以西,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荃灣新市鎮葵青區最大公共屋邨。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4個階段重建,重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採購)作總體設計,而其中部分期數更外判給幾間不同的大型私人建築師事務所作詳細設計,第3期由ARCA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4期由馬梁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第5期及第7期則由巴馬丹拿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和協興建築有限公司承建,外牆顏色以米黃色作主調,搭配白色及墨綠色,與近年的私人住宅發展選色相近。全邨於2008年4月完成後,共21座住宅樓宇,合計13,742個單位[1]。據立法會文件披露,葵涌邨共居住約4萬人,如以單一屋邨計算,葵涌邨現為全港居住人口最多的公共屋邨。[註 1]

葵馥苑共有兩座新十字型樓宇,名為安葵閣及樂葵閣;原設計是居者有其屋屋苑,後來因為政府決定停售居屋,於2002年改為紀律部隊宿舍

歷史

葵涌邨重建前屬徙置區,分為上邨(1-26座)和下邨(27-42座)。葵涌邨於1960年興建,1964-1965年入伙,屬荃灣區[註 2]第三個房委會公共屋邨,亦是荃灣區第三個大型公共屋邨。重建前的葵涌邨分別有42座住宅大廈及4座工廠大廈,住宅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區,通稱「葵涌新區」或簡稱「新區」,全部均屬第三型七層高共用廁所的徙置大廈,葵涌邨部份徙置大廈全黑色的外牆在當時一直是屋邨的特點;而工廠大廈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73年前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

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而位處大窩口道禾塘咀街交界、第三期對出的公園亦命名為「葵涌新區公園」。

葵涌新區公園

該邨的徙置大廈在興建時沒有獨立廁所,居民需使用設在大廈中間或末端的公共廁所。其後一些樓宇加裝獨立廁所,中間的公共廁所拆去。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三期重建,新樓宇分別於1997年、2000年和2005年落成。葵涌工廠大廈於2002年拆卸,原地納入葵涌邨並興建兩幢新住宅大廈——百葵樓和合葵樓,於2008年入伙,百葵樓和合葵樓也是房署首個項目試驗性採用全預製組件,連結構性部份都採用預製組件。

葵涌邨居民權益關注組

葵涌邨居民權益關注組的街坊,可謂是葵涌邨的「開荒牛」,葵涌邨1960年開始興建,1964、65年開始入伙。最初的街坊,都來至五湖四海,他們都因為各種的天災或清拆的原因而徙置到葵涌邨,自然形成了該地的地區生態。

設計

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邨內有4個公共空間,其中第3期平台種植葵樹 ,地面鋪上藍色地磚代表河流,與葵涌之名相呼應。葵涌邨獲2008年優質建築大獎的住宅類別優異獎。[1]

食水含鉛超標

資料

重建後樓宇

屋邨/屋苑 樓宇名稱(座號) 樓宇類型 落成年份
葵涌邨 春葵樓 (第1座) 和諧一型 1997
夏葵樓 (第2座)
秋葵樓 (第3座)
茵葵樓 (大窩口道小型單位大廈項目) 單向設計大廈 2000
葵馥苑 安葵閣 (葵涌邨第4座) 新十字型 2002
樂葵閣 (葵涌邨第5座)
葵涌邨 翠葵樓 (第6座) 新和諧一型 2005
碧葵樓 (第7座)
芊葵樓 (第10座)
映葵樓 (第15座)
旭葵樓 (第16座)
雅葵樓 (第17座)
綠葵樓 (第8座為附翼,第9座為主樓) 新和諧一型連新和諧附翼五型
芷葵樓 (第11座為主樓,第12座為附翼)
曉葵樓 (第13座為附翼,第14座為主樓)
逸葵樓 (第18座為主樓,第19座為附翼)
百葵樓 (第20座,重建葵涌工廠大廈項目第1座) 新和諧一型 2008
合葵樓 (第21座為主樓,但附翼則不計算在內。重建葵涌工廠大廈項目第2座) 新和諧一型連新和諧附翼五型

(註:以上座號以房屋署Estate Property 的紀錄為依歸。)

重建前樓宇

設施

葵涌邨內設兩層高商場,名為葵涌商場,亦設有街市、停車場和公共交通交匯處,滿足居民基本需要。商場內設有港鐵特惠站,提供大窩口站兩元乘車折扣優惠。

交通

地方行政

葵涌邨現共分為兩個選區,以上角街及大窩口道為界,葵涌邨第五期(曉葵、映葵、旭葵、雅葵、逸葵樓)及第六期(百葵、合葵樓)為葵涌邨北選區,現任議員為街坊工友服務處梁錦威;而第一期(春葵、夏葵、秋葵、茵葵樓)、第三期及第四期(翠葵、綠葵、碧葵、芊葵、芷葵樓)與鄰近的葵馥苑合組成「葵涌邨南選區」,現任議員為街坊工友服務處黃潤達

著名居民

治安問題

在1960至80年代,舊葵涌邨(重建前的葵涌邨)出現許多治安問題,以邨內青少年問題最嚴重。1970至80年代警方每日派2支特遣隊日以繼夜監察葵涌邨,若少管制一會兒,青少年很容易在邨內做反,變得無法無天。導致問題嚴重與當時葵涌邨的設計、家庭及居住環境有很大關係。

先天因素 家庭背景 舊葵涌邨於1960年代早期落成,入伙早期,居民主要是長沙灣的艇戶和漁民,教育水平較低,不懂教導子女,令子女容易誤入歧途。
居住環境
  • 舊葵涌邨建築密度相當高,座與座之間密密麻麻,有最大的空間都用作為街市,衛生情況極差。
  • 當時,房屋署規定,以一個10歲或以上的人士可擁有24平方呎的公屋單位面積,10歲以下的人士可擁有12平方呎的公屋單位面積,但當時一個家庭多數是有多個10歲以下的人士,所以一般居住在舊葵涌邨的家庭單位面積都是很細小的,有些甚至是5至10個人居住在一個面積只有129平方呎的單位內,居住環境相當擠迫,導致年輕的小朋友從小已常在邨內的遊樂場、公園或球場嬉戲流連。
黑社會的操控
  • 年輕人多、青少年多成為黑社會招兵買馬的好地方,當時葵涌邨完全符合要求,導致舊邨全邨共42座,但有39座被不同的黑勢力支配,童黨問題嚴重。
    • 香港電台紀錄片《鏗鏘集》「葵涌黑點」(播放日期:1985年4月21日)所說,舊葵涌邨黑社會分佈大致為:
      • 上邨第1座-第13座:自稱是新義安勢力範圍。
      • 上邨第14座-第18座:自稱是和勝和勢力範圍。
      • 上邨第19座-第22座:自稱是十四K(孝)勢力範圍。
      • 上邨第23座-第26座:自稱是和利和勢力範圍。
      • 下邨第27座-第33座、第36座-第39座:自稱是十四K(拜爐)勢力範圍。
      • 下邨第34座-第35座:自稱是十四K(梅)勢力範圍。
      • 下邨第40座-第42座:沒有自稱是任何黑社會勢力範圍。
  • 邨內毒品問題也是十分嚴重,毒品隨處可見,無論信箱、廁格、草叢等隱閉地方都是青少年/黑勢力收藏毒品的好地方。
後天因素 一戶兩屋
  • 1980年代中期,較富裕的舊葵涌邨居民遷往當時較新的屋邨居住,單位空置,於是政府將一些葵涌邨擠迫的家庭分配空置的邨內單位給予居民,令有一戶兩屋的情況出現,但也是導致青少年問題的原因。
  • 雖然空間比以前大,但兩個單位很多都是不相連的,不同的樓層甚至不同的座數,邨內有近6成的家庭都擁有兩個單位,有些家庭父母與子女分開居住,令父母無法照顧子女,子女容易四處流連。
天台小學 葵涌邨的天台小學位於大廈的天台,小學環境差,設施簡陋,多數接受低收入及有問題的兒童入讀,令學生讀書氣氛不好,學生因而荒廢學業,放學後便出外嬉戲。

相關影片

註釋

  1. ^ 而全港佔地面積最大、座數最多的公共屋邨,是位於離島區東涌逸東邨,共有25座大廈。
  2. ^ 荃灣區後來分拆為荃灣區及葵青區

参考资料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