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 |
---|---|
國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歌》 Državna himna Bosne i Hercegovine | |
首都 | 薩拉熱窩 |
中央政府 所在地 | 薩拉熱窩 |
最大城市 | 薩拉熱窩 |
官方語言 | 波士尼亞語 塞爾維亞語 克羅地亞語[1] |
官方文字 | 波士尼亞語 塞爾維亞語 克羅地亞語 |
族群 | 波什尼亞克人(48%) 塞爾維亞人(37.1%) 克羅地亞人(14.3%) 其他0.6%[2] |
宗教 | 伊斯蘭教 東正教 天主教 |
政治體制 | 聯邦制 共和國 議會制 委員會制 聯邦 民主制 |
法律體系 | 歐陸法系 |
國家憲法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憲法》 |
政府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議會 |
• 主席團輪值主席 | 巴基爾·伊澤特貝戈維奇 |
• 主席團輪值主席 | 巴基爾·伊澤特貝戈維奇 |
• 部長會議主席 | 丹尼斯·茲維斯迪奇 |
面積 | |
• 總計 | 51,197平方公里(第127名) |
• 水域率 | 0.8% |
人口 | |
• 2014年估計 | 3,871,643[2](第129名) |
• 密度 | 75,62/平方公里 |
GDP(PPP) | 2016年估計 |
• 總計 | 421.57億美元[3](第108名) |
• 人均 | 10,937美元[3](第103名) |
GDP(國際匯率) | 2016年估計 |
• 總計 | 163.24億美元[3](第112名) |
• 人均 | 4,235美元[3](第103名) |
貨幣 | 可兌換馬克(BAM) |
時區 | UTC+1(CET) |
• 夏令時 | +2 |
行駛方位 | 靠右行駛 |
電話區號 | +387 |
ISO 3166碼 | BIH |
家用電源電壓 | 220 V |
家用插座標準 | C、F |
家用電源頻率 | 50 Hz |
人類發展指數 | ▲ 0.735[4](第81名)-高 |
基尼係數 | 36.2[5] |
地理最高點 | 馬格利奇山(海拔2,386米) |
最長河流 | 博斯納河 |
海岸線 | 20千米 |
互聯網頂級域 | .ba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各地常用名稱 | |
---|---|
中國大陸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臺灣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
港澳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Bosna i Hercegovina/Босна и Херцеговина,簡稱波黑或波士尼亞)是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首都薩拉熱窩。
波黑為組成原南斯拉夫的六個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成員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社會主義共和國)之一,於1990年代,南斯拉夫戰爭時期獨立,並且根據《岱頓協定》,波黑目前是國際社會的受保護地區和公認的獨立主權國家,波黑議會由歐洲議會所選出的高級代表所監督。
該國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兩個實體,其一為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聯邦(又稱穆斯林和克羅地亞聯邦),其二為塞族共和國。2000年處於國際監護的布爾奇科市設立了特區,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第三個政治實體—布爾奇科特區,雖然布爾奇科特區在名義上是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兩個政治實體共同治理,但是事實上該區的地位卻等同於第三個政治實體,因為該區具有等同於其他兩個政治實體的相同權力,並且直屬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所管轄。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本身僅為歷史學上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時至今日在該國仍然沒有直接使用這兩個地理區域名稱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僅有使用種族名稱波士尼亞人跟克羅地亞人(波赫聯邦)、及塞爾維亞人(塞族共和國)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存在而已。
歷史
波黑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早期居民為伊利里亞人。該地於公元前168年由羅馬帝國占領。455年時東哥特人將該地區占領,6世紀時東哥特人被東羅馬帝國擊敗,現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南部地區一度成為東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阿瓦爾人於6世紀和7世紀時開始入侵,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也相繼進入巴爾幹半島。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內,波斯尼亞以及黑塞哥維那地區多次分屬周圍的各個國家。1377年時特弗爾特科·科特羅曼尼奇(Tvrtko Kotromanić)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波斯尼亞王國,但1463年時奧斯曼帝國入侵,波斯尼亞被奧斯曼帝國所併吞。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以武力、宗教人頭稅等方式迫害當地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並規定,凡是穆斯林,可進入上層社會;農民如改信伊斯蘭教,可免交某些捐稅。[來源請求]過去的學者認為,在現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的穆斯林大多是由於這種政策所造成的。然而近年來的研究則認為波斯尼亞人改信伊斯蘭教多數並非被迫。[6]
奧斯曼帝國還強迫[來源請求]占領區兒童從小脫離父母和家庭,進行集中教育和培養,使之成為近衛軍的一種兵源,迫使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後代土耳其化。他們還將其占領地區的人分等級,給予不同地位。凡是為其統治服務、效力的地主、軍人等享有很高的地位,而仍舊信仰基督教的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普通平民則被稱為「賴雅」(源自阿拉伯語「畜牲」一詞)。[來源請求]
1908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一起成為奧匈帝國的領地,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族民族主義者所刺殺(參見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後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成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的一部分,該王國後來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成為軸心國傀儡國克羅地亞獨立國的一部分,戰後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名義又重歸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此時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正式確認為南斯拉夫的一個聯邦共和國,其邊界採用的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邊界[來源請求],與當地實際民族的分布頗有出入。
70年代,南斯拉夫承認「講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的伊斯蘭教徒」為穆斯林族(即波黑獨立後的波士尼亞克人),使原本構成南斯拉夫主體的民族由五個提升到六個。新承認的穆斯林族,人口次於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位居南斯拉夫第三位。[來源請求]
1992年2月19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在境內塞爾維亞人抵制的情況下,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投票結果顯示,約占人口62.8%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支持獨立。3月3日,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議會在塞爾維亞人議員缺席抵制的情況下宣布獨立,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4月6日,就在歐洲共同體承認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獨立的當天,其境內5個塞爾維亞人自治區宣布聯合成立塞族共和國,獨立於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之外,但依然留在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之內。塞爾維亞人的行動立即招致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的鎮壓,駐紮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的南斯拉夫人民軍亦招穆斯林和克羅地亞兩族武裝部隊的攻擊。[來源請求]4月7日,南斯拉夫人民軍出動飛機轟炸了克羅地亞族武裝力量的彈藥庫,武裝衝突驟然升級。衝突由首都薩拉熱窩向外蔓延,釀成全面內戰。
1994年3月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的穆斯林和克羅埃西亞人雙方同意共組聯邦,以共同對抗境內塞爾維亞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代頓和平協定,結束內戰,並把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分為波黑聯邦以及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在這次的內戰中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共有20萬人死亡,超過200萬人流離失所。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境內繼續駐紮維和部隊,2004年底由歐盟所取代。
2006年10月1日,大選舉行。[7]10月18日,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布,波什尼亞克族的哈里斯·西拉伊季奇、塞爾維亞族的內博伊沙·拉德馬諾維奇和克羅地亞族的澤利科·科姆希奇當選為主席團成員。議會代表院42個席位中,民主行動黨獲得9席,波黑黨獲得8席,獨立社會民主聯盟和波黑社會民主黨分別獲得7席和5席,餘下席位被其他一些政黨和政黨聯盟獲得。[8]2007年2月9日,以尼科拉·什皮里奇為部長會議主席的政府宣誓就職。[9]
-
Odzak
-
1992年薩拉熱窩被圍期間被坦克命中着火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議會大樓
-
1995年圍困升級後的薩拉熱窩
-
位於薩拉熱窩的BBI商業購物中心,該中心還是半島電視台巴爾幹半島分台總部
-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主席團辦公樓
政治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主席團由三人所組成,每人各屬一個民族(波什尼亞克人、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任期為四年,四年中每人輪流就任八個月主席團主席的職位。主席團成員由人民直選,其中波黑聯邦選出波斯尼亞人、克羅地亞人成員,塞族共和國選出塞爾維亞人成員。
主席團提名部長會議主席,由議會通過。部長會議主席負責任命各部長。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議會擁有立法權,分為兩院:人民院有15名成員,每個民族各5名;代表院有42名代表,三分之二來自波黑聯邦,三分之一來自塞族共和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憲法法院掌握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全國的最高司法權,由9名法官組成,其中四人為波黑聯邦所選出,二人為塞族共和國選出,三人由歐洲人權法院選出,並且不能是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或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鄰國的公民。
行政區劃
根據1995年11月21日所簽署的岱頓協定,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被區分為兩個政治實體:波赫聯邦與塞族共和國,雙方各自統領一半的國土,擁有自己的首都、政府、國旗、國徽、總統、議會等。
位於波士尼亞東北的布爾奇科特區為一自治區,直屬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政府。
地理
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鄰國有克羅地亞、塞爾維亞以及黑山共和國。境內90%為崎嶇山地,迪納拉山脈斜貫西部,與克羅地亞沿海地區相隔,西南部為石灰岩高原;平原僅限於河流兩岸。薩瓦河(多瑙河支流)為北部與克羅地亞的邊界。南部在亞得里亞海上只有一個20公里長的出海口涅姆。
外交
經濟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在南斯拉夫時期便是聯邦內較貧窮的地區之一,獨立後又發生了內戰,經濟受到嚴重損害。目前波黑經濟正在漸漸復甦,同時還要進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貨幣為可兌換馬克,曾經和德國馬克保持一比一的匯率。德國馬克由歐元所取代後,可兌換馬克繼續和歐元保持固定的匯率。
人口
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境內波什尼亞克人(Bоšnjak)約為48%、塞爾維亞人約為37.1%、克羅地亞人約為14.3%。境內的宗教分布則為伊斯蘭教(約為46%)、東正教(約為36%)、和天主教(約為14%),為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三大主要宗教。
參考文獻
- ^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統計局. 关于波黑.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統計局. [23 February 2012].
- ^ 2.0 2.1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work=世界概况. 中情局.
- ^ 3.0 3.1 3.2 3.3 Bosnia and Herzegovina.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April 2016 [2016-06-12].
- ^ 人类发展报告2011 (PDF). 聯合國.
- ^ 家庭收入分配 – 基尼系数. 世界概況. 中情局.
- ^ Bringa, Tone. Being Muslim the Bosnian Way: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a Central Bosnian Villag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18. ISBN 0-691-00175-8.
- ^ 何毅,波黑舉行全國大選 登記選民約275.5萬人,新華網
- ^ 連國輝,王海昉,波黑全國大選最終結果揭曉,新華網
- ^ 連國輝,王海昉,波黑新政府宣誓就職,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