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途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Happyseeu留言 | 贡献2017年9月6日 (三) 22:35 首段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唐朝《地藏十王經》第五圖「第二七日過初江王」。讚曰:「二七亡人渡奈河,千群萬隊涉江波,引路牛頭肩挾棒,催行鬼卒手擎叉」

三途川(三途の川。さんずのかわ、さんずがわ)是東亞民間傳說中的河川,出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略稱:地藏十王經),被認為是陰間與陽世的分隔。

河川位於日本群馬縣千葉縣等地,名稱和來源均與此傳說有關。

三途川(冥界)

土佐光信所繪十王圖中的三途川

三途川在《地藏十王經》中稱為「葬頭河」[1],又稱作「三途之川」、「三途河」、「三瀨川」、「渡川」等,為陽世和陰司的分界線。一般認為是佛教《十王經》的概念,三途川的「三途」,乃出於《金光明經》中的地獄餓鬼畜生三途(三惡道),中國人稱之為奈河,上有奈河橋,有牛頭馬面把守,生前罪惡深重者,將要被推落此河的血污池,受到蛇蠍侵咬。此河又稱「忘川」,河水有迷魂作用,是孟婆湯的原料。

一般認為《十王經》在飛鳥時代中國傳入日本,在日本受到信仰是在平安時代末期,實際上是佛教和民間信仰融合的結果。信仰中三途川有地府十王配下的懸衣翁、奪衣婆,他們將死者衣服取下,懸掛於樹上,視其輕重,探知死者生前為善或作惡。

日本民間則無奈何橋的說法,說此河並無橋可過,要雇船通過,必須付六個銅錢作為船資,故必須陪葬六文錢,無六文錢的死者,會被剝下衣服代替渡船費。平安時代末期因此把渡船費定為六文,江戶時代末期,奪衣婆作為民眾信仰的對象,曾引發熱潮。

賽之河原

積石

三途川的河原稱作「賽之河原」(賽の河原。さいのかわら)。

賽之河原是比雙親早亡的子女,為早亡的不孝而受苦的場所。

這些子女為完成雙親的供養,在賽之河原堆積石之,在塔完成前,會不斷的破壞塔,所以「賽之河原」也用在「徒勞」和「得不到回報的努力」之意。

然而,這些子女最終會被地藏菩薩救濟。

賽之河原據說源自京都鴨川桂川的合流地點「佐比之河原」(さいのかわら),是庶民設立地藏小佛、小石塔送葬的場所,但是,通說是佛教的地藏信仰和民俗的道祖神「賽神」習合的結果。

實際存在的河川

群馬縣

流經群馬縣甘樂郡甘樂町利根川水系:白倉川支流的小河川。源自上信越自動車道甘樂PA南側付近,往北流和白倉川合流。從水源地到白倉川的合流地點約2.5km。

千葉縣

千葉縣長生郡長南町河川,一宮川水系:一宮川的支流。源自千葉縣長生郡長南町,在長南町和茂原市交界付近和一宮川合流。從水源地到一宮川的合流地點約4.5km。

宮城縣

流經宮城縣刈田郡藏王町阿武隈川水系:濁川支流的小河川。源自宮城縣刈田郡藏王町賽之磧付近,往東北在藏王町和柴田郡川崎町的境界付近和濁川合流。流路約1.8km。

青森縣

往恐山的道路上的三途川和太鼓橋

陸奧市正津川上游的別名,源自靈場恐山的所在地:宇曾利湖。

關連項目

  1. ^ 成都麻大聖慈恩寺沙門藏川述. No. 20 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 卍續藏 (X) 第1冊. 葬頭河曲於初江邊,官廳相連,承所渡前大河即是葬頭,見渡亡人名奈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