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 (州轄市)
外观
臺中市 臺中市/たいちゅうし Taichūshi | |
---|---|
日本臺中州(臺灣)的市 | |
市章
| |
國家 | 日本臺中州(臺灣) |
面积 | |
• 1942年 | 29.6655平方公里(11.4539平方英里) |
人口 | |
• 1942年 | 10萬1272人 |
• 行政中心 | 〒臺中州臺中市幸町1丁目11番地(今台中市西區民權路97號) |
• 日本戰敗投降、撤離台灣 | 1945年 |
今属于 | 臺中市 |
全國地方公共團體編號:消滅時尚未使用 鄰近自治體:大里庄、大平庄、北屯庄、西屯庄、南屯庄 |
臺中市(日语:台中市〔臺中市〕/たいちゅうし Taichū shi */?),為台灣日治時期時1920年至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台中州。轄今臺中市西區、北區、東區、南區以及中區。
沿革
- 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施台灣市制後成立台中市。最初市轄域內分為台中、頂橋子頭、公館、東勢子、旱溪、下橋子頭、樹子腳、番婆、半平厝、後壠子十個大字。
- 1926年台中市實施町名改正。
- 1932年(昭和7年)9月15日,大屯郡北屯庄邱厝子之一部劃入台中市新高町(府令44號)。
- 1941年(昭和16年)9月13日,大屯郡北屯庄乾溝子、賴厝廍、邱厝子併入台中市,北屯之一部併入臺中市宮北,南屯庄土庫、麻園頭併入台中市(府令170號)。
-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轄區,市域改制為臺中市 (省轄市)。
行政區分
今市轄區 | 大字 | 備註 |
中區 | 台中 | |
東區 | 台中、頂橋子頭、旱溪、東勢子 | |
西區 | 公館、麻園頭、土庫、後壠子 | |
南區 | 台中、頂橋子頭、下橋子頭、樹子腳、半平厝、番婆 | |
北區 | 台中、後壠子、宮北、邱厝子、賴厝廍、乾溝子 |
昭和10年(1935年)10月28日,台中市發布〈台中市告示第24號〉成立區,並發布〈台中市訓令第8號〉區長職務規程,將台中市劃分成以下各區。區設區長,負責區內之治安、防災、清潔衛生、統計資料收集、道路、橋樑等公設物的管理。
昭和17年(1941年)二戰時期,為整合台灣人的保甲組織及日本人的町會組織,並改組強化各區而成的戰時動員機構,將區改制為區會。8月28日發布《台中市區會規程》(台中市訓令第8號),區會的名稱與區域依照區的名稱與區域,並由區長充任會長。
區分 | 區域 | 備註 |
第一區 | 壽町、幸町、旭町、千歲町、明治町、利國町、村上町、末廣町、公館 | |
第二區 | 橘町、寶町、榮町、大正町、綠川町 | |
第三區 | 錦町、新富町、新高町 | |
第四區 | 柳町、若松町、川端町、初音町 | |
第五區 | 梅ヶ枝町 | 後壠子於 昭和17年併入第12區 |
第六區 | 樹子腳、半平厝、柳町、番婆、下橋子頭 | |
第七區 | 頂橋子頭 | |
第八區 | 老松町、木下町、敷島町、有明町 | |
第九區 | 櫻町、楠町、曙町、花園町 | |
第十區 | 干城町、高砂町、旱溪、東勢子 | |
第十一區 | 宮北、邱厝子、賴厝廍、乾溝子 | 昭和17年新增 |
第十二區 | 麻園頭、土庫、後壠子 | 昭和17年新增 |
歷任首長
台中市尹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1 | 金子惠教 | 1920年12月 | 1923年2月1日 | 松田茂(代理) |
2 | 川中子安治郎 | 1923年2月1日 | 1925年12月16日 | |
3 | 遠藤所六 | 1925年12月16日 | 1928年9月18日 | |
4 | 小島仁三郎 | 1928年9月18日 | 1930年3月29日 | |
5 | 名和仁一 | 1930年3月29日 | 1932年4月 | |
6 | 古澤勝之 | 1932年4月 | 1933年10月 | |
7 | 曾根原弘 | 1933年10月 | 1935年9月 | |
8 | 藤田淳教 | 1935年9月 | 1939年4月 | |
9 | 安詮院貞熊 | 1939年4月 | 1940年6月 | |
10 | 藤田正義 | 1940年6月 | 1940年10月 |
台中市長
任次 | 姓名 | 就任時間 | 卸任時間 | 備註 |
---|---|---|---|---|
1 | 藤田正義 | 1940年10月 | 1943年1月 | |
2 | 山下若松 | 1943年1月 | 1944年3月 | |
3 | 佐藤武 | 1944年3月 | 1945年10月 |
行政組織
- 市徽:於日治時期1921年(大正十年)配合台中市役所落成,經公開徵選再由市協議會(市議會前身)議員投票決定而產生的,在台灣總督府鐵道部台北鐵道工務課的中村與松所設計的作品作為市章。今日臺中公園砲台山望月亭、台中放送局的建築上亦可見到。戰後該圖章由省轄台中市沿用為市徽。[1]
人口
昭和11年當時的統計
- 總人口 74,839人
- 詳細包含
- 內地人(日本):16,400
- 本島人(台灣):56,330人
- 朝鮮、外國人:2,109人
- 詳細包含
公立醫療教育
- 高等教育
- 中等教育
- 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學校(今 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 台中州立台中第二中學校(1946年年,原校舍轉交臺中農業學校(今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使用;同年遷至省立第二女子中學校校地與該校合併,定名為「省立臺中第二中學」,即現今的臺中市立臺中第二高級中等學校。)
- 台中州立台中第一高等女學校(今 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為臺中女子最高學府
- 台中州立台中第二高等女學校(戰後1946年與臺中第二中學校合併,省立臺中第二中學因此改男女合校)
- 台中州立台中商業學校(今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 台中州立台中農業學校(今 國立中興大學附屬臺中高級農業職業學校。1937年創校於今第二校區(臺灣大道與惠中路口),二戰時遭炸毀,遷至當時臺中第二中學校校地)
- 台中州立台中家政女學校(今 臺中市立臺中家事商業高級中等學校)
- 台中州立台中工業學校(今 臺中市立臺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
- 初等教育
- 官署醫院
- 台灣總督府台中病院(今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
- 台灣總督府城北病院
交通
- 鐵路
- 指定道路
昭和14年(1939年)當時包含以下「指定道路」
- 台中南屯道
- 台中沙鹿道(今臺灣大道)
- 台中公館道
- 台中南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