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二次四平战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47.8.237.204留言2017年11月2日 (四) 07:04 战前部署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四平战役 (1946年)

战役中的东北民主联军重机枪阵地
日期1946年4月4日-5月18日
地点
结果 国军击败东北民主联军,占领四平、长春,将其赶过松花江。
参战方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1、6(欠207师)、71军和第52军195师、第60军182师 东北民主联军第1、2、3、7师;第3、7(欠9旅)纵队;保安第1、359旅
指挥官与领导者
战略:中華民國國軍蒋介石
前线:中華民國國軍白崇禧
中華民國國軍杜聿明
中華民國國軍孙立人
中華民國國軍廖耀湘
战略:毛泽东
前线:林彪 高岗 黄克诚
伤亡与损失
6,868
被俘1770。根据中共第四野战军战史,另据国军四平长吉会战战斗详报:‘“此战含追击作战阵亡官兵1363人,负伤2496人;失踪606人。”’
8000余人
25000余重伤,根据中共第四野战军军战史。另据国军四平长吉会战战斗详报:“打死民主联军26146人,伤56306人。

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共称二战四平四平街保卫战,是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东北国军与中共东北民主联军发生的战役

战前部署

1945年9月9日,日本正式投降。10月30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东北保安司令,调遣经过对日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及其它国军精锐进军东北,这些国军大部分美式装备,经过美军训练[1]。31日,来到东北的中共部队和当地的东北抗日联军等整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后称东北民主联军),已经6年半没带过兵的林彪任司令[2][3]

10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4]高岗说:“‘勾子(屁股)’靠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11月21日,林彪表示不同意见:“应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后,再选弱点突击”,但毛指示林彪“死守四平,寸土必争”,“化四平为马德里”,林回电表示执行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歼灭战”[3][5][6]

1945年11月,中共东北局领导人彭真和林彪发生意见分歧,林彪不顾彭真的反对,采纳黄克诚的意见放弃城市,率部撤出沈阳、绥中、兴城、锦西等地。当天,苏联军队就将中长铁路以及沿线城市全部移交给了国軍。1945年底,国共美三方开始和平谈判,中共中央对于东北的战略决策趋向和平解决。11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建议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建立地方武装,以备翌年春天的决战。1946年1月10日,国共代表张群和周恩来在《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命令和声明》上签字,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时间定为1月13日24时。1月26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中央关于目前东北工作的方针问题给东北局的指示》:“(略)我党目前对东北的方针,应该是力求和平解决,力求国民党承认我党在东北一定合法地位的条件下与国民党合作,实现民主改革,和平建设东北,在目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只有这个方针才是正确的。”“(略)在军事上我应采取完全防御的姿态,不应有任何进攻挑衅的行为,在完全防御的有理的条件下来击败蒋军的进攻。”[7]

1946年3月13日,苏联军队从四平撤出。3月17日,中共调集军队1万余人攻克四平市,击毙守军500余人,俘获国民政府遼北省主席刘翰东及其各厅、处官职人员150余人和警察总队官兵3000余人,辽北省政府顷刻瓦解。此为“一战四平”。3月25日,中共释放刘翰东、徐鼐等辽北省政府要员。刘翰东等人经海参崴于27日飞赴锦州。

经过

1946年4月4日,杜聿明孙立人率国军精锐进攻10万东北民主联军,由开原沈阳法库向吉林东北民主联军进攻,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于四平以南地区实施运动防御。8日-16日,双方历经泉头战斗、兴隆泉战斗、大洼战斗,东北民主联军取得局部胜利,但并没有阻挡住国军整体的推进[8]

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市只能像以前“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一样打阵地防御战,未能发挥运动战优势。18日,国军逐步进至四平外围部分阵地,双方激战国军进展不大,国军没有想到共军会坚守四平,逐次添加兵力进攻亦使进攻效率未能达到最高。20日,国防部长白崇禧抵四平前线,明白东北民主联军意在坚守,遂集中各方向部队迂回围攻四平。右路国军廖耀湘军长带领精锐新编第6军向东迂回攻击四平,65團在威遠堡打垮了東北民主聯軍第三縱隊主力,连连攻破阻挡的守军,占领重要高地塔子山[8]

5月18日,见势不妙又迟迟得不到毛撤军指令的林彪发出电报:

敌本日以飞机大炮坦克掩护步兵猛攻,城东北主要阵地失守,无法挽回,守城部队处于被敌切断的威胁下,现正进行退出战斗。

林彪发出电报没得到命令即自行下令撤军,次日毛泽东“补”了同意撤退的电报[6]

战后

东北民主联军在撤退中大量出现逃兵,作戰科長王繼芳攜帶大批文件投奔国军。东北民主联军放弃了工事甚好的大城市长春。国军把东北民主联军赶过松花江並一擧佔領長春、吉林等七十多個城鎮,為國共內戰中的吉長之役。蒋介石描述:“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中共称为“长征”)逃窜时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9]

5月31日,黄克诚发出电报:“毛主席:东北情况很混乱,很难阻止敌人占齐齐哈尔哈尔滨,假使退出哈齐,能取得和平停战,则坚决退出求得停战,来整理内部,以求再起,时机紧急,请考虑。”林彪撤退到舒兰后旧患病复发病倒。不过中共在东北也做了局部反击,5月底鞍海战役策反国军2700余人,6月初东北民主联军在拉法、新站战斗中获胜,士气稍振。

东北国军“战略受政略影响,专注重城市及交通线之占领,忽略歼灭共军主力”[10]。国民政府应美国总统特使乔治·马歇尔的强烈要求,结果蒋介石极有争议的下了六月停戰令停止追击,错过了国共内战中影响双方最终命运的机会。6月国共双方在南京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6月下旬开始国共双方重点转移至中原战场,至10月中旬,东北双方一直无大战事[11][12]

争议

当时立场倾向国民政府大公报曾报道东北民主联军驱赶老百姓当先锋[13]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梁肅戎,曾经回忆到民主联军驱赶百姓当炮灰的做法:“共軍發動人海戰術,把老百姓組成隊伍,一波波的往前趕,打得老百姓的屍體堆積如山。國軍也不忍心再打下去,共軍則踏著死屍,攻進四平。[14]

参考来源

  1. ^ 《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 编,1949年10月,196页。
  2. ^ 林彪简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检索日期2009年11月2日[1]
  3. ^ 3.0 3.1 《雪白血红》张正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8月,ISBN 978-7-5065-1048-6。第8章“独霸东北”。
  4. ^ 《东北解放战争大事记》丁晓春、戈福禄、王世英 编,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7月,ISBN 7-80023-007-4,第15页。
  5. ^ 《雪白血红》第9章“最后一战”。
  6. ^ 6.0 6.1 *《雪白血红》第10章“四平不平”。
  7. ^ 《文史精华》月刊2013年第二期《彭真、林彪在东北局》。
  8. ^ 8.0 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军事历史研究部 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
  9. ^ 《苏俄在中国:中国与俄共三十年经历纪要》蒋介石,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第3版,第十八节存档副本.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5). 
  10. ^ 《四战四平》四平市博物馆 编,1985年,第1集,第20页。
  11. ^ 《雪白血红》第12章“又一声‘撤’之后平”。
  12. ^ 《雪白血红》第11章“春之冬”。
  13. ^ 大公报:可耻的长春之战
  14. ^ 梁肅戎. 第三章 目睹東北的悲劇. 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 天下文化. 1995年11月30日. ISBN 957621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