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 (電影)
教父 The Godfather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弗朗西斯·科波拉 |
监制 | 阿尔伯特·S·鲁迪 |
编剧 | 馬里奧·普佐 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 |
剧本 |
|
原著 | 《教父》 The Godfather 作者-马里奥·普佐 |
主演 | |
配乐 | |
摄影 | 高登·威利斯 |
剪辑 | |
制片商 | 派拉蒙电影 阿弗兰制片 |
片长 | 175分钟 |
产地 | |
语言 | 英语 西西里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派拉蒙电影 |
预算 | 650万美元[3] |
票房 | 2.45–2.86亿美元 |
前作与续作 | |
续作 | 《教父Ⅱ》 |
《教父》(英語:The Godfather)是一部1972年的美國犯罪電影,根據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編,法蘭西斯·柯波拉執導,由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主演。
《教父》是《教父三部曲》[4]的第一集,掀起黑幫電影新潮流,榮獲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三大獎項,被視為是經典電影之一。《教父》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評選中,獲影迷票選為第二名,而其續集《教父2》則榮獲第三名[5]。
情節介紹
1945年時,紐約黑手黨柯里昂家族領導人-教父維托·柯里昂育有三子一女,其中長子桑提諾(暱稱桑尼)·柯里昂衝動暴躁,次子弗雷多·柯里昂表現庸碌,而老三麥可·柯里昂稟賦聰穎,擁有成為「教父」的天份。不過麥可不愛江湖的腥風血雨,也並不想進入任何黑道事業,他不僅投筆從戎,獻身於美國陸戰隊,更有意和身為平民的女友凱伊結婚。
電影以維托的第四個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兒康妮婚禮揭開序幕,並且揭露角色關係。教父維托除了受到意大利的鄉親敬仰外,也仰賴他的養子湯姆·哈金律師。婚禮中,維托的教子─知名歌手強尼·方亭(Johnny Fontane)請求教父替其爭取好萊塢新戲的角色,教父維托以一句:「我會給他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I'm going to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答應,並且遣心腹的養子湯姆連夜趕去加州協調。好萊塢製作人杰克·華尔斯(Jack Woltz)死不接受,並且說明與強尼結仇的原因。華尔斯將湯姆趕了回去,但隔日醒來,華尔斯發現他床頭上滿是血跡,定睛一望,卻找到了他昨日向湯姆介紹價值60萬美元的種馬首級,而經此鉅變的華尔斯,立刻屈服。
湯姆回來後,毒梟索拉索找上教父維托,想洽談合作販毒。維托手執家族的大權,认为賭場與妓院足以撐起他的產業,而「盜亦有道」,賭博、飲酒、女色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但毒品足以毁掉人的一生,而且他供養的政客也不會支持他這樣做,決意不涉足毒品買賣,因此惹來索拉索的不滿。索拉索不但買兇行刺維托,又綁架維托的義子律師兼顧問湯姆;加上麥克勞斯基警長與索拉索串通,令麥可處處求救碰壁。麥可決定約索拉索和麥克勞斯基會談,假意求和,實則將二人刺殺。維托與湯姆的安全無虞,而麥可槍殺二人後,聽從兄長的勸告和安排,拋下美國的一切,逃回義大利老家西西里去避風頭,並在該地認識了一名美麗女孩,進而相戀成婚。
1948年,紐約黑幫為爭地盤互相廝殺,維托長子桑尼,乘機殺了菲立浦·塔塔基利亞之子布諾·塔塔基利亞,又由於妹妹被夫婿家暴,桑尼在接到妹妹打來的哭訴電話後,前去妹妹家,竟然意外地在公路上,遇到敵人設好的圈套給亂槍掃射而亡。而次子弗雷多没有领袖气度,被認為無能接手家族事業,教父維托也決定退位,召喚幼子麥可回來掌握家族。遠在西西里的麥可,也因為其身為柯里昂家族的身份而被對手盯上,貼身保鑣被敵人買通,麥可的意大利嬌妻,更因此成為他的替死鬼,在麥可面前被炸死於車內。嬌妻慘死的衝擊,帶給麥可巨大的刺激,麥可知道他的一生除了黑幫之外,恐怕再無他路,因此麥可接受了父親的召喚,回到美國,與原女友凱伊成婚,接手家族事業。
老教父維托,先與五大家族開了黑手黨委員會,在某些部分對五大家族讓步,換取各家族不追殺麥可之後,才讓麥可返美。維托也察覺到長子桑尼之死,極有可能是紐約黑手黨五大家族之一巴西尼家族所為,並且向麥可叮嚀,家族內任何一人通知他巴西尼要會面,那人就是叛徒。老教父維托與孫子安東尼嬉戲時病發去世,葬禮上,五大家族的人通通出動,而當麥可在對眾人察言觀色之時,他的心腹泰西歐來通知巴西尼的會議,而也間接透露泰西歐是叛徒,麥可要一次處理掉所有家族之敵,在康妮新生子的洗禮上,麥可成為其教父,此時影片以交叉式手法,將屠殺式報復行動貫穿在教堂的宗教儀式,麥可一面向神父承諾自己不再犯罪,卻一面指揮了大量的刺殺行動,包括:
- 五大黑幫家族之一史特基家族首領——安東尼·史特基,與他的貼身護衛從電梯出來時,遭到彼特·克雷曼沙刺殺身亡。
- 五大黑幫家族之一克里安諾家族首領——歐提里歐·克里安諾,離開旅館時被困在旋轉門中,遭殺手槍殺而死。
- 五大黑幫家族之一塔塔基利亞家族首領——菲立浦·塔塔基利亞,與一名女人在旅館做愛時遭到羅可(Rocco)與另一名殺手暗殺而死。
- 拉斯維加斯旅館大亨莫·格林,在他的旅館按摩時,被泰西歐以槍射入右眼而死。
- 五大黑幫家族之一巴西尼家族首领——艾米立歐·巴西尼,也是殺害桑尼的幕後元兇,在法院前遭到假扮警員的艾爾·奈瑞(Al Neri)槍殺而死。
最後,麥可也處決了家族叛徒泰西歐與妹夫卡洛,麥可告知卡洛坦白從寬,讓他退出家族事業,去拉斯维加斯享清福,於是卡洛承認了與巴西尼串通,殺害桑尼。但麥可並不遵守承諾,照樣命令克雷曼沙把卡洛縊死,麥可的新一任教父地位穩固。最後麥可領悟到重要的一點,就算投敵的是親人,也絕對不可饒赦。
麥可手下把他辦公室的門扉關上,這扇門將麥可與妻子隔開,間接暗示了兩人未來的婚姻危機,以及麥可邁向了與先前截然不同的人生。
演员表
- 马龙·白兰度饰演维托·柯里昂,柯里昂家族的老板,西西里裔美国人,娶了卡梅拉·柯里昂,生有桑尼、弗雷多、迈克尔和康妮并收养汤姆
- 艾尔·帕西诺Al Pacino饰演迈克尔·柯里昂,维托的第三子,最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退役,家族中唯一一个从大学毕业的成员,最初远离家族生意,在一系列的事件后从家族的幼子成长为无情的黑手党教父,是电影的主要角色
- 詹姆斯·肯恩饰演圣提诺·“桑尼”·柯里昂,维托的长子,生性急躁鲁莽,作为二老板,他是柯里昂家族的法定继承人
- 罗伯特·杜瓦尔饰演汤姆·黑根,维托非正式的养子,他是家族的律师和顾问,与柯里昂家族不同,汤姆是德裔和爱尔兰裔混血
- 黛安·基顿饰演凯·亚当斯-柯里昂,迈克尔的女友,不是意大利裔,后成为迈克尔第二任妻子,生有两个孩子
- 约翰·卡佐尔饰演弗雷德里克·“弗雷多”·柯里昂,维托的次子,特别的不可靠,也不太机灵,被认为是柯里昂兄弟中最软弱的一个
- 塔利亚·夏尔饰演康斯坦齐亚·“康妮”·柯里昂,柯里昂家族最小的孩子和唯一的女儿,她的婚礼宴会开启了电影
- 吉亚尼·卢索饰演卡尔洛·瑞兹,康妮的丈夫,有家庭暴力,是被桑尼介绍给柯里昂家族的,最终叛变倒向巴齐尼家族
- 理查德·S·卡斯特拉诺饰演彼得·克莱门扎,柯里昂家族的副头目,是维托·柯里昂和萨尔瓦托雷·泰西欧的老朋友
- 阿贝·维高达饰演萨尔瓦托雷·泰西欧,柯里昂家族的副头目,是维托·柯里昂和彼得·克莱门扎的老朋友
- 艾尔·艾尔·勒提埃里饰演维吉尔·索洛佐,绰号“土耳其人”,一名与塔塔利亚家族合伙的海洛因毒贩,他想要通过维托·柯里昂的政治关系,同时寻找金融投资以及对塔塔利亚家族毒品生意的保护
- 斯特林·海登饰演马克·麦克劳斯基总警司,一名纽约市警察局的腐败警官,在索洛佐的工资名单上
- 兰尼·蒙塔纳饰演卢卡·布拉西,维托·柯里昂黑帮杀手
- 理查德·孔特饰演艾米利奥·巴齐尼,巴齐尼家族的老板
- 艾尔·马蒂诺饰演约翰尼·冯塔纳,维托的教子,一位举世闻名的歌手,该角色原型为弗兰克·西纳特拉
- 约翰·马雷 饰演杰克·沃尔茨,一位有权有势的好莱坞制片人
- 亚历克斯·罗科饰演莫·格林,一位柯里昂家族长期的合伙人,拥有拉斯维加斯宾馆,该角色原型为本杰明·西格尔
- 莫加娜·金饰演卡梅拉·柯里昂,维托的妻子
- 萨尔瓦托雷·科尔西托饰演亚美利哥·博纳塞拉,一位殡仪馆老板,在最开场时因为自己女儿被两个男孩严重殴打和强奸未遂,请求维托·柯里昂的复仇
- 克拉多·加伊帕饰演唐·托马西诺,一位维托·柯里昂的老朋友,为迈克尔逃到西西里时提供庇护
- 弗朗哥·希提饰演卡洛,迈克尔在西西里时的保镖之一
- 安杰洛·因范蒂饰演法布里奇奥,迈克尔在西西里时的保镖之一,他帮助准备了针对迈克尔的刺杀,结果杀死了阿波罗尼亚
- 约翰尼·马蒂诺饰演保利·加托,一名彼得·克莱门扎属下的士兵,维托·柯里昂的司机,参与了针对维托的刺杀
- 维克托·伦迪纳饰演菲利普·塔塔利亚,塔塔利亚家族的老板
- 托尼·乔治奥饰演布鲁诺·塔塔利亚,菲利普·塔塔利亚的儿子和家族的二老板,桑尼·柯里昂暗杀了他以报复维托·柯里昂的遇刺
- 西莫内塔·斯特凡内利饰演阿波罗尼亚·维特利-柯里昂,迈克尔遇到的年轻姑娘,后与迈克尔在西西里结婚,在一场针对迈克尔的刺杀中被杀害
- 鲁迪·邦德饰演库尼欧老板,纽约库尼欧家族头目
- 路易斯·古斯饰演扎鲁齐老板,底特律的扎鲁齐家族头目
- 汤姆·罗斯奎饰演罗科·兰波内,一名彼得·克莱门扎属下的士兵,最终成为柯里昂家族的副头目
- 乔伊·斯皮内尔饰演威利·奇奇,一名柯里昂家族的士兵
- 理查德·布莱特饰演艾尔·奈里,迈克尔·柯里昂的私人保镖和职业杀手,最终成为副头目
- 朱丽叶·格雷格饰演桑德拉·柯里昂,桑尼的妻子,与桑尼生有四个孩子
- 珍妮·利内罗饰演露西·曼西尼,桑尼的情妇
- 索菲亚·科波拉饰演婴儿迈克尔·弗朗西斯·瑞兹,迈克尔·柯里昂的外甥和教子
製作
柯波拉與派拉蒙
法蘭西斯·柯波拉最初並非派拉蒙的第一選擇,其他至少有兩位導演是派拉蒙的首選。義大利導演塞吉歐·李昂尼也有受到派拉蒙的邀請,但是他對於這部歌頌著黑手黨的影片沒有興趣。(他之後執導他唯一的幫派影片《美国往事》,是描述猶太裔美國人幫派的故事。)而根據當時派拉蒙總裁羅勃·艾文(Robert Evans)的說法,柯波拉在最初也並非想接下執導工作,同樣也深怕著讚揚黑手黨與暴力的效應。另一方面,艾文也獨鍾義大利裔的美國導演接掌工作,主要是因過去非義大利裔的美國導演所作的黑手黨電影票房都很慘淡,也因此,艾文希望觀眾能夠看電影像「吃義大利麵」。當柯波拉想到可將影片隱喻美式資本主義時,他決定爭取執導工作[6]。在當時,柯波拉曾執導過8部影片,其中最著名的為改編自舞臺音樂劇的《彩虹柚子》,而柯波拉也曾因與人合編《巴頓將軍》獲得奧斯卡獎[7]。柯波拉在當時也欠債40萬美元,主因是他監製的喬治·盧卡斯影片《五百年後》超出華納兄弟提供的預算所致。最後柯波拉在盧卡斯的建議下,接掌《教父》執導工作[8]。
柯波拉與派拉蒙影業之間也有嚴重衝突,而柯波拉甚至差點被換掉。派拉蒙之所以不信任在於製作開始時的不順利,但是柯波拉卻認為首周製作相當順利。派拉蒙認為柯波拉都無法按照進度,頻頻發生製作上與選角的失誤,徒增不必要的開銷。柯波拉在DVD的語音記事說過,他當時籠罩在替換導演的陰影下,儘管當時也極大的壓力,他還是堅持他的決定並且設法避免被替換。
派拉蒙在當時製作也面臨財務危機,只能將《教父》作為孤注一擲的賭注期望他能重振派拉蒙的事業,因此柯波拉也面臨了相當大的壓力。他們希望《教父》為廣大觀眾接受,並且要求柯波拉增加多一點刺激場面。而柯波拉也只好增加一些暴力場面來滿足派拉蒙的期待。
選角
柯波拉在選角方面與派拉蒙又有些牴觸,其中以馬龍·白蘭度所飾演的維托·柯里昂為最。派拉蒙最初是希望勞倫斯·奧利佛擔任此角(後以健康問題拒絕),並且不希望由白蘭度飾演,主要鑒於白蘭度近期拍戲上的困難。一名派拉蒙高層提議由丹尼·湯瑪斯擔任,因為維托這個角色相當愛家,也因為這個觀點,當時的派拉蒙高層甚至說到「馬龍·白蘭度永遠不會在這部電影出現。」後來在一番懇求後,柯波拉才被允許讓白蘭度擔任此角色,但是白蘭度必須接受比自己之前片酬還低的價錢、螢幕試鏡,以及不得延誤製作進度[9]。白蘭度最後在試鏡上脫穎而出,並且在隔年奧斯卡獲得最佳男主角獎,但是他為了抗議美國政府對待印第安人不公而拒絕領獎。
派拉蒙最初希望勞勃·瑞福或雷恩·歐尼爾擔任麥可·柯里昂的角色,但是柯波拉想找個看起來像義大利人的美國人擔任此角,也因此艾爾·帕西諾獲得了柯波拉的青睞[10]。帕西諾在此時並不出名,他在先前只演過兩部小影片,也因此派拉蒙影業並不認為他適合這個角色,而主因更是因為帕西諾的身高並不高(5呎7吋,約170公分)[9]。後來在柯波拉威脅退出劇組的情況下,帕西諾才得以獲得演出角色的機會。其他如傑克·尼克遜、達斯汀·霍夫曼、華倫·比提、馬丁·辛、詹姆斯·肯恩都有參加試鏡[9]。艾維斯·普里斯萊(貓王)對麥可這角色也有興趣,但是並沒有參加試鏡。
其他角色甄選的部分,布魯斯·鄧、保羅·紐曼、史提夫·麥昆曾被認為是適合湯姆·哈金的角色,但是最終由勞勃·杜瓦擔任;席維斯·史特龍曾徵選卡洛·瑞茲和保利·蓋托(Paulie Gatto)的角色;安東尼·柏金斯則曾爭取桑尼的角色;米亞·法羅則參加凱伊角色的徵選。威廉·迪凡曾被視為是莫·格林的人選;馬里奧·阿多夫也曾爭取一個角色的演出。在當時不甚出名的勞勃·狄·尼洛,也曾參加麥可、桑尼、卡洛、波利的角色試鏡,他原本被選為波利的人選,但柯波拉與將他和《The Gang That Couldn't Shoot Straight》中的艾爾·帕西諾交換,而狄·尼洛在《教父2》演出年輕的維托·柯里昂,藉由此角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
在另一範圍上,《教父》與柯波拉家族也有相當的淵源。柯波拉的父親卡明·柯波拉,一生中曾擔任指揮家、作曲家,也為本片寫了一些配樂,甚至在片中擔任鋼琴師,而卡明的妻子也曾擔任片中的臨時演員。柯波拉的妹妹泰莉亞·雪爾飾演康妮·柯里昂,而柯波拉的嬰兒女兒蘇菲亞·柯波拉甚至飾演康妮的新生兒子[11];演員大衛馬密說:「當我知道站在我面前的蘇菲亞,是二十年前第一集中的小嬰兒,我突然有一種毛骨悚然之感」。柯波拉也讓他的兒子們飾演湯姆·哈金的兩個兒子,分別出現在桑尼揍卡洛與葬禮的鏡頭中。
拍攝
大多數的拍攝行程主要是1971年3月29日至同年的8月6日,雖然有一幕帕西諾與基頓的戲是在秋天拍攝,但是總計77天的拍攝日還是少於公司原先預估的83日。
拍攝地點[12]主要是在紐約以及其他的地方,紐約第五大道上已經關閉的「Best & Company」被裝成帕西諾與基頓聖誕節購物的商店。洛杉磯則不只一個地方被拍攝(主要是好萊塢製作人傑克·華爾斯的戲),其中有一幕帕西諾與基頓則是在加州羅斯拍攝。另外的外景包括拍攝西西里風景的Savoca與Forza d'Agrò小村莊。內景則是在紐約的Filmways影業攝影棚拍攝。
其中一個電影最早的震驚畫面,也就是杰克·華尔斯的种马马头被放置在床時,引來了動物保育人士的抨擊。柯波拉後來澄清片中的馬頭來自於一家狗食公司,劇組並沒有特別宰殺馬來拍攝影片。這段鏡頭則是在紐約華盛頓港拍攝[9][10]。
小說中,杰克·華尔斯是一個有戀童癖的老人,是藉由湯姆走出華尔斯的房間時,看到一名年輕女孩哭而發覺的。這段鏡頭電影被剪下,但是DVD中有收錄。
《教父》電影開始的鏡頭,也就是委託人包納薩拉(Bonasera)向教父請求委託的鏡頭,其中使用了連續變焦攝影鏡頭。這段維持約3分鐘的特別鏡頭,是由湯尼·卡普(Tony Karp)設計的電腦控制連續變焦攝影鏡頭所拍攝的[13]。
配樂爭議
《教父》配樂師尼諾·羅塔的配樂在當年最初雖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但是最後卻被取消資格。原因在於羅塔曾使用他在艾杜亞多·德·菲利浦的喜劇作品《Fortunella》所寫的主題曲作為《教父》的主題曲,即使在那部喜劇中的主題曲是輕快斷奏的,但是旋律與教父的主題曲無異,也因此《教父》的配樂無法獲得奧斯卡的肯定。怪異的是,1974年的《教父2》同樣採取《教父》的主題配樂,但是卻獲得了當年的最佳配樂獎。
評價
《教父》一片一直廣獲全球影評的讚賞以及大眾公認的影史經典,被認為可能是史上最棒的電影。美國影評網站爛番茄根据84篇评论得出99%的新鮮度。《娛樂週刊》的投票中,《教父》同樣被認為是影史最棒的影片。《教父》目前還是AFI百年百大系列最新版本的亞軍,僅次於《大國民》後[14],最初的版本則為季軍,位於《北非諜影》後。而在2008年6月,AFI又票選了美國影史10種類型電影的前10名,《教父》一片經由1500名以上的成員票選後,成為幫派類型電影的冠軍[15]。
2002年,英國雜誌《Sight & Sound》舉辦的國際影評投票中,《教父》獲選為影史第四棒影片。《教父》與《教父2》同樣被美國國家影片登記部典藏,不過教父三部曲的最終曲《教父3》並未被收錄。
配樂方面,尼諾·羅塔所創的主題曲─(Speak Softly Love)同樣也廣為人讚賞,並且在後世常為人所使用。
《教父》同樣在票房上也取得成功,打破當時其他影片的票房紀錄。開幕首週,《教父》有$5,264,402的票房收入,並且在下映後一共賺進$81,500,000的收入[16],是其預算及行銷活動費用的14倍之多。後來在重新上映後,票房收入提高到1億3400萬美元。
名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認為《教父》可能是影史最棒的影片,而其陣容也無庸置疑的出色[17]。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 |
---|---|
1.最佳男主角─馬龍·白蘭度 | |
2.最佳影片─艾伯特·魯迪 | |
3.最佳改編劇本─馬里奧·普佐、法蘭西斯·柯波拉 | |
金球獎 | |
1.最佳戲劇類影片 | |
2.最佳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 | |
3.最佳戲劇類男主角─馬龍·白蘭度 | |
4.最佳原創配樂─尼諾·羅塔 | |
5.最佳劇本─馬里歐·普佐、法蘭西斯·柯波拉 |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
1.最佳原創配樂─尼諾·羅塔 |
《教父》亦在當年奧斯卡金像獎上大放異彩,獲得11項提名後拿回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獎與最佳改編劇本獎。其他的八項提名包括詹姆斯·肯恩、勞勃·杜瓦、艾爾·帕西諾分別獲得最佳男配角獎提名、最佳導演、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配樂、最佳混音。另外本片同樣也獲得了5項金球獎、1項葛萊美獎及其他大大小小的獎項。
發行
《教父》於1972年3月15日於美國上映,海外地區上映時間如下: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
日本 | 1972年7月15日 |
西德 | 1972年8月24日 |
義大利 | 1972年9月14日 |
阿根廷 | 1972年9月20日 |
瑞典 | 1972年9月27日 |
芬兰 | 1972年9月29日 |
挪威 | 1972年10月16日(奧斯陸) |
法國 | 1972年10月18日 |
澳大利亞 | 1972年11月2日 |
荷蘭 | 1973年1月18日 |
英屬香港 | 1973年10月11日 |
各地电影分级制度
國家/地區 | 級別 |
---|---|
阿根廷 | PG |
澳大利亞 | PG |
奥地利 | 15 |
比利时 | PG |
巴西 | 12 |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 11 |
加拿大艾伯塔 | 12+ |
加拿大曼尼托巴 | PA |
加拿大安大略 | AA |
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省份) | 15 |
加拿大魁北克 | 13+ |
加拿大(Home Video) | 18 |
智利 | 18 |
哥伦比亚 | 18 |
丹麦 | 15 |
芬兰 | K-15 |
法國 | -12 |
西德 | 16 |
英屬香港 | IIB |
冰島 | 16 |
印度 | 11 |
以色列 | PG |
義大利 | M14 |
日本 | R-12 |
马来西亚 | 18 |
墨西哥 | C |
荷蘭 | 9+ |
新西兰 | R18 |
挪威 | 15 |
帛琉 | 15 |
波蘭 | PG |
葡萄牙 | M/18 |
新加坡 | M18 |
韩国 | 15 |
西班牙 | 13 |
瑞典 | 15 |
臺灣 | PG |
英国 | 18 |
美国 | R |
DVD
2008年9月23日,派拉蒙影業將會發行《教父》系列三部曲完整收藏版(The Godfather: The Coppola Restoration Collection)的Blu-ray Disc與DVD,這次最新的版本將會收錄先前發行DVD的內容以及其他更完整的花絮。Blu-ray Disc的版本將會有4片光碟,DVD版本則會有5片。
幕後花絮除了收錄先前發行的DVD版本內原先有的外,其他還有一連串的額外內容,將會在全新的版本中呈現:
|
|
《教父》最初是在2001年10月9日所發行的教父三部曲典藏版DVD內收錄,其中包括三部曲以及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的訪談、幕後花絮(The Godfather Family: A Look Inside)、紀錄片、刪除片段等。其他也包括(Francis Coppola's Notebook),內容描述著柯波拉拍攝期間隨身攜帶筆記本的內容;攝影鏡頭的掌控、尼諾·羅塔與卡明·柯波拉的配樂。或者是影片內柯里昂家族的谱系、時間走向,甚至是奧斯卡獎上的得獎感言。
原聲帶
教父 | ||||
---|---|---|---|---|
尼諾·羅塔的原声带 | ||||
发行日期 | 1972年 CD:1991年3月26日 | |||
类型 | 原聲帶 | |||
时长 | 31:02 | |||
唱片公司 | 派拉蒙(原始版本) / MCA Records (CD) | |||
制作人 | 法蘭西斯·柯波拉 | |||
评价 | ||||
| ||||
教父专辑年表 | ||||
|
《教父》的配樂由尼諾·羅塔負責主要配樂,卡明·柯波拉則輔助配樂的工作。《教父》的配樂一直廣為人讚賞與喜愛,主題曲(The Godfather Waltz)與配樂(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都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名曲,後世一直廣為使用與流傳。
曲目
- (Main Title)– 3:04
- (I Have But One Heart)– 2:57
- (The Pickup)– 2:56
- (Connie's Wedding)(卡明·柯波拉)– 1:33
- (The Halls Of Fear)– 2:12
- (Sicilian Pastorale)– 3:01
- (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Speak Softly Love)– 2:41
- (The Godfather Waltz)– 3:38
- (Apollonia)– 1:21
- (The New Godfather)– 1:58
- (The Baptism)– 1:49
- (The Godfather Finale)– 3:50
電玩遊戲
2006年,美商藝電首先發布了教父的遊戲版本。馬龍·白蘭度在去世之前的配音因為與過去落差太大,改由另一個相似聲音取代。其他演員如詹姆斯·肯恩、勞勃·杜瓦、艾巴·維戈達等都有配音,唯艾爾·帕西諾並未配音,原因在於帕西諾已經將他的聲音使用權賣給另一款遊戲。
參考資料
- ^ Marc Laub and Murray Solomon are listed as uncredited editors by some sources; see Allmovie Production credits
- ^ 2.0 2.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Block-Wilson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Francis Ford Coppola's commentary on the 2008 DVD edition "The Godfather – The Coppola Restoration"
- ^ 《教父》、《教父2》、《教父3》
- ^ IMDb Top 250. IMDB. [2008年10月9日] (英语).
- ^ 《The Kid Stays in the Picture》.(2002年).艾文生涯紀錄片.
- ^ Jon E Lewis (编). New American Cinem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4–17.
- ^ 賀恩, 馬可斯·. The Cinema of George Lucas. New York City: Harry N. Abrams Inc. 2005: 46. ISBN 0-8109-4968-7.
- ^ 9.0 9.1 9.2 9.3 《教父》DVD收藏記事《一窺內幕》(A Look Inside)
- ^ 10.0 10.1 《教父》DVD收藏記事─法蘭西斯·柯波拉
- ^ 蘇菲亞·柯波拉曾在《教父2》飾演一名無名的移民女孩,帶領維托到紐約。她在《教父3》則擔綱重任,飾演麥可的女兒瑪莉·柯里昂。
- ^ 教父:拍攝場景
- ^ (英文)﹒"Doing the impossible - Part 1 - The Godfather" - - Art and the Zen of Design
- ^ (英文).美國電影學會."Citizen Kane Stands the test of Time"
- ^ AFI's 10 Top 10. 美國電影學會. 2008年6月17日 [2008年6月18日].
- ^ The Godfather (1972) - Box office /business. IMDB. [2007年8月23日].
- ^ (英文).Michael Herr for Vanity Fair
外部連結
- 《教父》在Filmsite.org(英文)
- Godfather Films
- The Godfather Trilogy
- 開眼電影網上《教父I》的資料(繁體中文)
- 豆瓣电影上《教父》的資料 (简体中文)
- 时光网上《教父》的資料(简体中文)
- AllMovie上《教父》的资料(英文)
- 爛番茄上《教父》的資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教父》的資料(英文)
- TCM电影资料库上《教父》的资料(英文)
- Metacritic上《教父》的資料(英文)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教父》的资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