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這是本頁的一個歷史版本,由AndyAndyAndyAlbert留言 | 貢獻2017年11月26日 (日) 01:59 歷史:​ // Edit via Wikiplus 不合規連結)編輯。這可能和目前版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
Universität für angewandte Kunst Wien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
創辦時間1867
學校類型公立藝術學院
校長Gerald Bast
職工人數340
學生人數大約 1800
校址奧地利維也納
網站http://dieangewandte.at
位置
地圖

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 (英語: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s Vienna,德語:Universität für angewandte Kunst Wien) 是一所維也納藝術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簡稱為Die Angewandte。該機構在1970年正式成爲大學。

歷史

1867年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建築學院在森佩爾(Gottfried Semper)的倡導下創立並指導教育實踐。19世紀末20世紀初,作為維也納分離派的溫床,大學處於先鋒的地位,其多元的教育環境培養了古斯塔夫·克林姆特(Gustav Klimt ),埃貢·席勒(EgonSchiele),奧斯卡·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等一系列決心與維也納學院派為代表的舊宮廷藝術決裂的藝術家,會同其他建築師與設計師於1897年創立了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

建築學院

從1899年開始,建築學院由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的弟子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執掌。1907-1908年霍夫曼向來訪維也納半年的20歲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提供了工作,分享了個人實踐經驗,並介紹了克林姆特等藝術家,對柯布早期設計起到了影響。同年霍夫曼與其門生約瑟夫·馬里亞·歐爾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 同德國的彼得·貝倫斯( PeterBehrens)等成立的德意志工藝聯盟,該聯盟不僅啟發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及密斯·凡德羅(LudwigMies Van der Rohe)的早期 建築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並促成了包浩斯學院的創立。 從1899年開始,建築學院由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的弟子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執掌。

1907-1908年霍夫曼向來訪維也納半年的20歲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提供了工作,分享了個人實踐經驗,並介紹了克林姆特等藝術家,對柯布早期設計起到了影響。同年霍夫曼與其門生約瑟夫·馬里亞·歐爾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 同德國的彼得·貝倫斯( PeterBehrens)等成立的德意志工藝聯盟,該聯盟不僅啟發了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及密斯·凡德羅(LudwigMies Van der Rohe)的早期 建築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並促成了包浩斯學院的創立。

1926年由建築系第一位女畢業生,奧地利首位女建築師瑪格麗特林·赫斯基(MargareteLihotzky)設計的法蘭克福廚房,是當今一體化廚房的原型。它改變了以往繁複的裝飾,為 現代烹飪提供了簡潔高效的空間,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德奧合併期間,由於希特勒對現代建築的批判和嚴苛藝術審查,大批學生和教授被趕出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的校園,散 落世界各地。但師生在建築教育上的影響並未停止,雕塑系畢業生歐文·豪爾(Erwin Hauer),50年代初於耶魯大學執教,他的極簡主義,連續性,模塊化的雕塑風格,影響了大批 當代建築幕牆設計以及建造,促進了極小曲面等數學曲面在建築學上的應用。60年代初保羅·鹿特丹(PaulRotterdam)在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以及藝術學院教授科學藝術史,哲學和 視覺藝術,深刻影響了尼爾·丹尼瑞(Niel Denari)等當代建築師的設計思想。

20世紀中後期由實用主義的現代主義大師W.霍爾茨鮑爾和後現代主義代表漢斯·霍萊因(Hans Hollein)執掌的建築學院,再次聚焦建築可能性討論。在霍萊因一切皆是建築的鼓勵下, 學生開展了多樣的建築實驗。值得注意的是,學校藝術與建築的相互交流一直非常頻繁,大批學生創作了與數位化,新媒體技術有關的作品,以及電腦輔助設計的研究。霍爾茨鮑爾 的學生,GMP的合伙人,尼古勞斯· 格茨(NikolausGoetze),以及霍萊因的學生,SPAN的建築師馬德朴(Matias del Campo),分別專注於代主義公共建築的實踐以及未來建築的探 索。

另一些學生對建築教育與研究充滿熱情,如沃爾夫岡·查佩爾(Wolfgang Tschapeller),就在1983年畢業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具有不確定性與漂浮感實驗建築語言,並於2012年起執 掌維也納藝術學院建築藝術系。1993年的畢業生胡博特·科倫普納(Hubert Klumpner),從2010年起作為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建築與城市設計系的主任,作為合伙人建 立了都市智囊Urban Think Tank在生態和社會設計實踐創新貢獻頗多,並於2012年榮獲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

20世紀末期,由藍天組創始人,伍爾夫·普瑞克斯(Wolf Prix)執掌的建築學院進入了全新的時期。他開放,激進的建築實踐也體現在他的建築教育理念上—強調對技術的批判性利用 以及社會與政治參與的重要性。由於與維也納應用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每年的先鋒建築師個展以及維也納建築會議,幫助建築系吸引了當時大部分的解構主義建築師以及當代建築理 論家來學校任教及舉辦講座。其中,扎哈·哈迪德於2000年接手了霍爾茨鮑爾以及ZviHecker的第一建築研究室,她的合伙人舒馬赫帶來了她的空間探索以及最早的飽受爭議的參數化 主義探索。格雷格·林恩於2002年接替霍萊因掌管第二研究室,他帶了了當時對於工業新技術的敏感直覺,以及CNC工具機。普瑞克斯的第三研究室對建築的物理,環境,技術,材料 等新方向充滿了好奇。至此當今三個研究室的基本構成基本奠定。

第一建築研究室

對於研究室的教學內容,扎哈與舒馬赫常常有著不同的看法。表面上看來,扎哈的建築設計是激進和先鋒的,但她的建築教育實踐卻繼承了霍爾茨鮑爾的實用主義,她對學生建築探 討的專業性和全面性有很高的要求,並強調研究可以實現的可能性。扎哈對於藝術的介入以及不同尺度及類型設計的興趣可以在很多設計題目上體現出來。從2000年到2007年,扎 哈的個人建築風格與其在應用藝術學院的教學方法同步,多元的概念探索與不確定性的建築語言還沒有使她的建築披上參數化的外衣。這一時期扎哈主導的設計題目有:2000/01媒體概念(Concept from Media) -尺度的概念,媒介的思考; 01/02未來為何(What’s Next) - 摩天大樓之後的大都會生活『對於世貿中心大廈的反思; 02/03大都會生活形態(Forms of Metropolitan Living),03/04仿生建築(Bio mimetic),04/05新都市幾何(NewUrban Geometries) - 從類型學到拓撲學,05/06壓縮的複雜性(Compressed Complexity) - 密度, 多樣性,複雜性,獨立性,06/07同時與延遲(Simultaneity & Latency) - 定位,洞察,感知。在這一系列研究中,扎哈認為具有完全流動性的建築有可能得到實現,這裡寬鬆的課 程框架和不受約束的學術環境可以加快她對建築邊界的探索和實踐。

而垂直班級使得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互相學習。所有的設計任務都是團隊作業,促使學生培養合作能力以及發現 自身特性的需求。類比於傳統古典樂領域中的大師班,扎哈認為這裡五年教育的長時間接觸和訓練,足以使學生學到成體系的設計方法,發展獨立工作的能力。

舒馬赫認為扎哈在維也納的教學相較於AADRL的實驗精神更為傳統與實際。在2007年以後,由舒馬赫主導的題目從服裝設計,家具設計,汽車設計,遊艇設計到裝置設計,住宅設 計,直到大型公共建築設計,最後到城市設計,舒馬赫在這十五年的教學中逐步完善了自己對於參數化主義的理論框架的設計補充。他的符號學探索,建構優化探索,殼結構探索也 逐漸在研究室內得到反覆試驗。畢業設計被要求具有較為真實的設計任務書,並在最終設計中給出完整的,合理的解決方案。實際上,大部分畢業生帶著畢業設計,自己進入了其倫 敦公司,開始進行與畢設題目相關的建築實踐,例如北京大興機場,邁阿密高層,Z遊艇設計等。另有學生展開了具有延續性的個人實踐。而舒馬赫更強調應用美院的研究環境所帶 來的不同執業可能性。他的一些學生,如阿吉木門格斯的助手,ETH建築機器人研究室的研究員,羅斯.拉古魯夫工業設計的主創設計師,為他的理論的宣傳做出了幫助。

第二建築研究室

林恩的探究方式更為直接,他把教學計劃作為個人興趣的延伸,在最大限度的自由環境下頻繁的更換研究興趣和方向,但是其內在的理論基礎以及訓練方法卻使學生有機會其他層面 上得到延續和發展。初期(2000-2007),出於對新的工業技術,例如機器人組成結構細節,機械設計組合方式等的興趣,他提出了由面到體的研究方向。

2007 在面的類型研究上,研究室經歷了拓撲拼接,摺疊面,拐點,摺痕等不同面的處理方式的探索。配合的面建造方面的探索是反照率,模切,注塑等技術手段的延伸。在體的研究上, 他要求學生進行了襯裙疊層,超平疊層,音形結構,梭織體塊,氣囊表皮,編譯氣囊等不同方法的實驗。在研究過程中,他不斷帶來在美國耶魯大學的年輕建築師們(Brennan Buck,Justin Diles,GuvencOzel等),提供技術和理念的更新,同時積累教學經驗並在數年後回到美國在不同學校進行教學實踐。部分畢業生例如茱莉亞· 亞柯納(Julia Koerner)等 畢業後也成為他在UCLA教學的助理,茱莉亞將在林恩研究室的數字生產技術帶入時尚界,她與Iris Van Herpen合作,負責一系列3D列印時裝的設計及生產。

在中期的研究(2007-2011)中,林恩將自己對於布爾運算的研究延伸到了教學實驗中:大量的布爾運算體量處理帶來了新的空間感受可能性,同時研究室所配備的CNC工具機也提供 了實際操作的機會。而近年來由於興趣方向的轉變,他把自己對於可移動建築的興趣投射到教學中。從工業革命到控制論到機械生產革命,林恩每學期自己選編的1000多頁閱讀材料 為學生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林恩對建築細節解決和圖紙的要求也提高了作品的質量,大量獨特的建築方案層出不窮。這學期的機器視覺(Machine Vision)更是對現在機器人對 建築設計的批判與反思,在無人機的幫助下,研究室開始探索機器對建築形式和空間的認識,以及其視角在建築設計中的啟發與潛力。

第三建築研究室

普瑞克斯的研究一直是跨越邊界的尋求社會政治干預的。從最早的力學流體模擬對建築的影響的研究,到其帶領學生到墨西哥建造一個真實的全尺度的社區中心,以干預當地社會對 建築認識,再到08年對能量設計研究室的建立,進行對熱力學建築,能源成型的探索,他的研究室一直在尋找對未來建築的答案。十幾個新興建築事務所例如SOMA,the next ENTERprise等在其羽翼下成立,並被推薦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等活動。他在任內完全取消了本科建築教育,僅保留研究生項目,以此促使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帶來更多新鮮的知識和 想法。2005年他建立Postgraduate研究生項目UrbanStrategies,該項目分為研究建築與都市計畫邊界的Urban Technique項目,以及由HernanDiaz Alonsoz主持的Excessive項 目,該項目使有一定經驗的學生能夠在實驗室的環境內完善自己的建築語言。

2011年接任的漸近線事務所創始人哈尼·拉什德(Hani Rashid)的領導下,事務所向幾何原型的探索拓展,未來高層的可能性進行了深入討論。哈尼的研究相較於普瑞克斯的粗放顯 得更為細緻,在細節要求和圖像處理方面,哈尼給予了學生更為嚴格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他一直運用在紐約的資源對研究室進行整合和改造。

1968年五月,由賽德瑞克普萊斯(Cedric Price)客座編輯的Architectural Design雜誌,對應當年的RIBA年會的「教育建築」主題,提出了「怎樣教育」的標題。這本大約五十年 前出版的的雜誌封面以智能手錶的蒙太奇,寓言了未來游牧式建築教育以及建築實踐在數字時代的推測,而被稱作的第一本全面討論二十一世紀建築教育文集選用了即將消身匿跡的 畫圖板,隱喻了建築教育面臨的危機。文集中體現的當下建築教育的局限性和與實踐的脫離很難使人報以樂觀態度,對未來教育環境的摸索與討論也是不足的:技術上的滯後性合同 質性以及社會討論的折衷性使得各個學校在相似的指導方向下,利用同的工具及技術,進行很多重複性的實驗。數位化設計,環境性能成為熱點,只有兩位新任系主任闡明了他們對 公司提供工業技術積極支持影響建築教育的警醒和建築自主性喪失的批判,其他大部分建築系負責人對數位化設計課程在國家課程計劃的通過,每個班被贊助而擁有3d印表機以及獲 得工業機器人有沾沾自喜的態度,並沒有更深層次的討論,這也說明了傳統學院官僚式管理層面下的建築教育的落後性。建築教育文集認為,好的建築學教育需要提供藝術學校的放 任和探索性,科學實驗室的技術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律師的專業性和工人的實踐性。也許我們可以重新審視森佩爾在170年前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創立時的建議:技術的進步是無 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學院應該提供開放自由的教學和行政環境,教育培養新型的匠人,讓他們學會藝術而理性的方式,理解並且開發利用機器的潛力。

 知名校友

該校畢業的知名校友有如下[1]

    • Walter Bosse (1904-1979), 現代主義銅像雕塑家
    • Dorrit Dekk (1917-2014), 平面設計師、版畫家、藝術家
    • Brigitte Kowanz (1957-), 藝術家
    • Matthias Laurenz Gräff (born 1984), 藝術家
    • Hugo Markl (1964-), 藝術家
    • Pipilotti Rist (1962-), 視覺藝術家
    • Felice Rix-Ueno (1893-1967), 紡織藝術家
    • Stefan Sagmeister (1962-), 設計師
    • Stylianos Schicho (1977-), 藝術家
    • Eva Schlegel (born 1960), 藝術家、維也納美術學院教授
    • Pola Stout (1902–1984), 紡織藝術家
    • Matthias Tarasiewicz (1979-), 策展人、研究者
    • Erwin Wurm (1954-), 藝術家
    • Lisbeth Zwerger (1954-), 插畫家

 參考資料

  1. ^ Elisabeth., Al Chihade,. Die Hochschule für angewandte Kunst in Wien und ihre Absolventen von 1970 bis 1995 : Auswertung von Fragebogenantworten, Beurteilung der Ausbildung und beruflicher Werdegang. Wien: Österreichischer Kunst- und Kulturverlag https://www.worldcat.org/oclc/49659216. 1999. ISBN 3854371837. OCLC 49659216.  缺少或|title=為空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