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思巴字母
八思巴字 ꡖꡍꡂꡛ ꡌ | |
---|---|
类型 | |
创造者 | 八思巴 |
使用时期 | 1270年代到1360年代 |
书写方向 | 从左至右垂直 |
语言 | 蒙古语、藏语、梵文、汉语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
ISO 15924 | |
ISO 15924 | Phag (331), Phags-pa |
Unicode | |
别名 | Phags-pa |
范围 | U+A840-U+A877 |
八思巴字(八思巴字:ꡏꡡꡃ
ꡣꡡꡙ
ꡐꡜꡞ,转写:mongxol tshi,意为“蒙古文字”;蒙古语:дөрвөлжин үсэг,转写:dörvöljin üseg,意为“方体字”;藏语:ཧོར་ཡིག་གསར་པ་,威利转写:hor yig gsar ba,意为“蒙古新字”。)是蒙古元朝忽必烈时,由国师八思巴根据当时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种文字,用以取代标音不够准确的蒙古文字。然而此时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为大元和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因此八思巴字一直只有元朝采用,并主要用作为汉字标音符号。被明朝推翻之后,八思巴字遂废弃不用,但还在北元通行过一段时期。到了明末,蒙古高原的蒙古人被其他国蒙古民族同化,转而重新采用蒙古文字。
八思巴字蒙古语
自从元朝颁布八思巴文后,皇帝的蒙古文圣旨皆改用八思巴字拼写,学界称为八思巴字蒙古文。然而不少蒙古宗王的令旨,敦煌及亦集乃路黑城的民间契约或官方文书,仍然多数使用胡都木蒙古文写成。由于八思巴字精于准确标音,八思巴字蒙古文保留了大量中古蒙古语的资料,被视为研究蒙古语音韵学的宝库。
汉语音韵学
由于八思巴字是一种崭新的文字,当时元政府花了不少人力物力著书立说,指导国民如何使用这种文字。这些书籍包括有用八思巴字对译汉语或其他语言的资料。如元代朱宗文1308年校《蒙古字韵》[1]和在1325年后增补入陈元靓《事林广记》的《百家姓蒙古文》,后世人可利用它们来研究元代汉语的音韵系统,和发展成北方官话的过程。书写汉语时在八思巴制定的字母中去掉ꡘ(啰)、ꡢ(遐)、ꡥ(恶)三字,而增入ꡤ(法)、ꡚ(设)、ꡜ(诃)、ꡗ(耶)四字[2]的变体字ꡰ(敷)、ꡮ(审)、ꡯ(匣)、ꡭ(喻)。
辅音表
《蒙古字韵》中“见母”等清音没有同八思巴文的ꡀ(葛)等清音相对应[1],这个明显的错误,可能与采用八思巴文拼写蒙古语的惯例有关,如八思巴字ꡂ(ga)或ꡁ(kha)对应畏吾儿字ᠺ(ga或ka)而八思巴字ꡀ(ka)只用于梵语藏语借词;汉语三十六字母与梵藏字母之间的这种颠倒的清浊音对应,是元代八思巴字拼写汉语的既成事实,后来在清代1750年著《钦定同文韵统》的《华梵字母合璧谱》中复正华梵字母清浊对应。
No. | 声母 | 学术 拟音 |
八思巴 字母 |
名字 | 转写 | 藏文 字母 |
字母注释 | |||
---|---|---|---|---|---|---|---|---|---|---|
牙音 | 清 | 1 | 见 | *[k] | ꡂ | 𠱥[3] | g- | ག | ||
次清 | 2 | 溪 | *[kʰ] | ꡁ | 渴 | kh- | ཁ | |||
浊 | 3 | 群 | *[g] | ꡀ | 葛 | k- | ཀ | |||
清浊 | 4 | 疑 | *[ŋ] | ꡃ | 誐 | ng- | ང | |||
舌音 | 舌头音 | 清 | 5 | 端 | *[t] | ꡊ | 达 | d- | ད | 表示/d̪/ |
次清 | 6 | 透 | *[tʰ] | ꡉ | 挞 | th- | ཐ | 表示/t̪ʰ/ | ||
浊 | 7 | 定 | *[d] | ꡈ | 怛 | t- | ཏ | 表示/t̪/ | ||
清浊 | 8 | 泥 | *[n] | ꡋ | 那 | n- | ན | 表示/n̪/ | ||
舌上音 | 清 | 9 | 知 | *[ȶ] | ꡆ | 遮 | j- | ཇ | 表示/d̠ʒ~ɖʐ/ | |
次清 | 10 | 彻 | *[ȶʰ] | ꡅ | 车 | ch- | ཆ | 表示/t̠ʃʰ~ʈʂʰ/ | ||
浊 | 11 | 澄 | *[ȡ] | ꡄ | 者 | c- | ཅ | 表示/t̠ʃ~ʈʂ/ | ||
清浊 | 12 | 娘 | *[ȵ] | ꡇ | 倪 | ny- | ཉ | 表示/ɲ~ɳ/ | ||
唇音 | 唇音重 | 清 | 13 | 帮 | *[p] | ꡎ | 末 | b- | བ | |
次清 | 14 | 滂 | *[pʰ] | ꡍ | 癹 | ph- | ཕ | |||
浊 | 15 | 并 | *[b] | ꡌ | 钵 | p- | པ | |||
清浊 | 16 | 明 | *[m] | ꡏ | 麻 | m- | མ | |||
唇音轻 | 清 | 17 | 非 | *[p̪] | ꡤ | 法 | f- | ཧྭ | 表示/hw/ | |
次清 | 18 | 敷 | *[p̪ʰ] | ꡰ | f¹- | ꡤ变体 表示/f/ | ||||
浊 | 19 | 奉 | *[b̪] | ꡤ | 法 | f- | ཧྭ | |||
清浊 | 20 | 微 | *[ɱ] | ꡓ | 嚩 | w- | ཝ | 表示/v~ʋ/ | ||
齿音 | 齿头音 | 清 | 21 | 精 | *[ts] | ꡒ | 惹 | dz- | ཛ | |
次清 | 22 | 清 | *[tsʰ] | ꡑ | 捺 | tsh- | ཚ | |||
浊 | 23 | 从 | *[dz] | ꡐ | 拶 | ts- | ཙ | |||
细 齿头音 |
清 | 24 | 心 | *[s] | ꡛ | 沙 | s- | ས | ||
浊 | 25 | 邪 | *[z] | ꡕ | 萨 | z- | ཟ | |||
正齿音 | 清 | 26 | 照 | *[tɕ] | ꡆ | 遮 | j- | ཇ | ||
次清 | 27 | 穿 | *[tɕʰ] | ꡅ | 车 | ch- | ཆ | |||
浊 | 28 | 床 | *[dʑ] | ꡄ | 者 | c- | ཅ | |||
细 正齿音 |
清 | 29 | 审 | *[ɕ] | ꡮ | sh¹- | ꡚ变体 | |||
浊 | 30 | 禅 | *[ʑ] | ꡚ | 设 | sh- | ཤ | 表示/ʃ~ɕ/ | ||
喉音 | 喉音 双飞 |
清 | 31 | 晓 | *[x] | ꡜ | 诃 | h- | ཧ | |
浊 | 32 | 匣 | *[ɣ] | ꡣ | 霞 | x- | ཁྭ | 表示/kʰw/ | ||
ꡯ | h¹- | ꡜ变体 | ||||||||
喉音 二独立 |
清 | 33 | 影 | *[ʔ] | ꡖ | 阿 | '- | འ | 表示/ɦ/ | |
ꡗ | 耶 | y- | ཡ | |||||||
清浊 | 34 | 喻 | *[j] | ꡝ | 哑 | ཨ | 零声母 | |||
ꡭ | y¹- | ꡗ变体 | ||||||||
半齿 半舌音[4] |
舌齿音 | 清浊 | 35 | 来 | *[l] | ꡙ | 罗 | l- | ལ | |
齿舌音 | 清浊 | 36 | 日 | *[ȵʑ] | ꡔ | 若 | zh- | ཞ | 表示/ʐ~ɻ/ |
表中汉语三十六字母归类依据张麟之《韵镜·三十六字母》。表中所列八思巴字母汉语名字依据元代盛熙明1334年著《法书考》和明朝陶宗仪1376年著《书史会要》,它们糅合了唐智广794年后著《悉昙字记》和北宋1035年著《景祐天竺字源》的译音。
表中舌上音“知、彻、澄、娘”和半齿半舌音[4]“日”选取了对应龈颚音的拟音,因《蒙古字韵》未采用八思巴文中对应卷舌音的字母ꡫ(ḍa)、ꡪ(ṭha)、ꡩ(ṭa)、ꡬ(ṇa)和对应齿龈音的字母ꡘ(ra)。八思巴文拉丁转写因人而异没有既定标准,表中拉丁转写方法同于藏文。
元音半元音表
No. | 学术 拟音 |
八思巴 字母 |
名字 | 转写 | 藏文 附标 |
字母注释 |
---|---|---|---|---|---|---|
1 | *[i] | ꡞ | 伊 | i | ི | |
2 | *[u] | ꡟ | 邬 | u | ུ | |
3 | *[ɛ] | ꡠ | 翳 | e | ེ | |
4 | *[o] | ꡡ | 污 | o | ོ | |
5 | *[e] | ꡦ | 也 | ee | ཻ | 有时混用为介音*[y] |
6 | *[w] | ꡧ | 呙 | w | ྭ | |
7 | *[j] | ꡨ | 耶(轻呼) | y | ྱ |
表中的四个元音字母的顶杠在词中和词尾位置时需要去掉。
其他影响
八思巴字虽然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但由于当年蒙古帝国的幅员广阔,加上因为行军的原因,这种文字实际上流传的区域比常人想像中大。例如:今时今日在语言学上对八思巴字的研究最深入的,除了中国的学者以外,亦包括俄罗斯及日本的学者。当中,俄罗斯的学者主要是研究有关八思巴字跟其他中国西北的文字,如:西夏文及女真文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当年蒙古人的入侵带来了不少铸有八思巴字的令牌及器物,这些器物都成为了日本方面研究这种文字的珍贵材料。
统一码标准
统一码联盟过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纳入编码范围,但由于八思巴字的文献主要以中文为主,而在大中华以外地区又少有其他文献,所以进展一直十分缓慢。后来由于电脑上字型技术的成熟,使网络上出现了不少有关创作字型的讨论区。在这个偶然的环境下,有人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编码问题。其后Unicode基金会向中国大陆的代表请教有关八思巴字的编码。在各国学者的努力合作下,编码终于在2003年完成,并于2006年夏季推出的统一码5.0版开始出现[5]。统一码5.0编配了56个编码点与八思巴字,从U+A840到U+A877。尚有其他字型的变体,透过复杂文字编排亦可表示出来。详细编码如下:
八思巴文 Phags-pa[1][2] 统一码码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A84x | ꡀ | ꡁ | ꡂ | ꡃ | ꡄ | ꡅ | ꡆ | ꡇ | ꡈ | ꡉ | ꡊ | ꡋ | ꡌ | ꡍ | ꡎ | ꡏ |
U+A85x | ꡐ | ꡑ | ꡒ | ꡓ | ꡔ | ꡕ | ꡖ | ꡗ | ꡘ | ꡙ | ꡚ | ꡛ | ꡜ | ꡝ | ꡞ | ꡟ |
U+A86x | ꡠ | ꡡ | ꡢ | ꡣ | ꡤ | ꡥ | ꡦ | ꡧ | ꡨ | ꡩ | ꡪ | ꡫ | ꡬ | ꡭ | ꡮ | ꡯ |
U+A87x | ꡰ | ꡱ | ꡲ | ꡳ | ꡴ | ꡵ | ꡶ | ꡷ | ||||||||
注释 |
参见
注释与引用
- ^ 1.0 1.1 《蒙古字韵》自序:圣朝宇宙广大,方言不通,虽知字而不知声,犹不能言也。《蒙古字韵》字与声合,真语音之枢机、韵学之纲领也。尝以诸家汉韵证其是否,而率皆承讹袭舛,莫知取舍。惟《古今韵会》于每字之首必以四声释之。由是始知见、经、坚为ꡂ(ga)。三十六字之母备于《韵会》,可谓明切也。已故用是详校各本,误字列于篇首,以俟大方笔削云。至大戊申清明前一日信安朱宗文彦章书。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蒙古字韵》·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朱宗文撰。宗文字彦章,信安人。前有刘更《序》,又称为朱巴颜。盖宗文尝充蒙古字学弟子,故别以蒙古语命名也。按《元史·释老传》,元初本用威乌尔字以达国言。至世祖中统元年,始命帝师制蒙古新字,其字仅千余,其母凡四十有一。其相关纽而成字者则有韵关之法,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则有语韵之法,而大要以谐声为宗。字成,诏颁行天下。又于州县各设蒙古字学教授,以教习之。故当时颇有知其义者。宗文以《蒙古字韵》,字与声合,而诸家汉韵率多讹误,莫知取舍,因重为校正。首列各本误字及重入汉字。次列总括变化之图。次字母三十六字。次篆字母九十八字。次则以各蒙古字分韵排列,始《一东》,迄《十五麻》,皆上冠蒙古文,下注汉文对音。先平声而附以上、去、入声。每一蒙古字,以汉字音注,自四、五字至二、三十字,末附回避字样一百六十余字。盖文移案牍通行备检之本也。元代国书、国语,音译久已传讹。宗文生于至正间,虽自谓能通音译,而以南人隔膜之见,比附推寻,实多不能吻合。即如陶宗仪《辍耕录》载元国字以可侯字为首,而是书又依《韵会》以见经坚訇(ꡂ)字为首,其字母已不相合。而《元史》既称首有二合、三合、四合之法,而此书乃用直对,而不用切音,甚至累数字以释一音。清浊重轻,毫无分别。又字皆对音,而不能翻译成语。观《元史》及诸书所载蒙古字诏旨行移,皆能以国语联属成文。是当日必别有翻译之法,而是书概未之及,遂致湮没而不可复考。盖其时朝廷既无颁行定式,官司胥史,辗转传习,舛谬相仍。观于国姓之“却特”而讹作“奇渥温”,载之史册,则其他错互,大概可知。且刊本久佚,今所存者惟写本。其点画既非钞胥所能知,其舛误亦非文士所能校。不过彷佛钩摹,依稀形似,尤不可据为典要。…… - ^ 这四个八思巴字同样用于拼写蒙古语。
- ^ 𠱥:Unicode U+20C65,口卉。
- ^ 4.0 4.1 沈括《梦溪笔谈》:今切韵之法,先类其字,各归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齿音十,半齿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为五音,天下之声总于是矣。每声复有四等,谓清、次清、浊、平也。……至于所分五音,法亦不一。如乐家所用,则随律命之,本无定音,常以浊者为宫,稍清为商,最清为角,清浊不常为征、羽。切韵家则定以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征、羽。其间双有半征半商者,如“来”、“日”二字是也。皆不论清浊。
张麟之《韵镜·调韵指微》:舌中有带齿声、齿中有带舌声者,古人立“来”、“日”二母,各具半征半商,乃能全其秘,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所以分为二,而通五音曰七。 - ^ Unicode 5.0.0
参考资料
- A Handbook of Phags-pa Chinese
- 罗常培《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ISBN 7-5004-4275-0
外部链接
- (英文) BabelStone:'Phags-pa Script
- (英文) Omniglot:Phagspa Alphabet
- (英文) Ancientscripts: hPhags-pa
- (日语)日本爱知县立大学:“パスパ文字('Phags-pa script)を知る”
- 八思巴文简介 | 古今文字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