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孙中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4.136.102.137留言2018年1月24日 (三) 10:32 電視劇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孙中山
中华民国国父
File:孙中山2017年版标准像.jpg
中华民国总统府新式标准像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任期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副总统黎元洪
前任首任
继任袁世凯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总理
任期
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前任首任
继任逝世后永久保留总理职衔
张人杰(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其他主要职务
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
任期
1917年9月10日—1918年5月20日
前任首任
继任岑春煊(主席总裁)
任期
1920年11月28日—1921年5月5日
前任陆镇东(主席总裁)
继任(护法军政府改组为广州中华民国政府
 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
任期
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
前任首任
继任陈炯明事件,护法运动被迫终止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创设,不再称大总统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陆海军大元帅
任期
1923年2月21日—1925年3月12日
前任首任
继任胡汉民(代任)
兴中会会长
任期
1900年1月24日—1905年8月20日
前任杨衢云
继任华兴会光复会
合并为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总理
任期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前任首任
继任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等数政党
合并组成国民党
国民党理事长
任期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前任首任
继任国民党改组重建为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总理
任期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前任首任
继任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个人资料
出生(1866-11-12)1866年11月12日
 大清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
逝世1925年3月12日(1925岁—03—12)(58岁)
 中华民国京兆地方协和医院
墓地南京市中山陵
籍贯广东省东莞
国籍大清(1866–1911年)
 美国(1904年3月14日–1909年3月11日)
 中华民国(1912年–)
政党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
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
配偶卢慕贞(元配;1884年-1915年)
大月薰(妻;1903年-1906年)
宋庆龄(妻;1915年-1925年)
陈粹芬(妾;1891年-1906年)[1]
浅田春(妾;1897年-1902年)
儿女孙科
孙娫
孙婉
宫川富美子
母校香港华人西医书院(香港大学)
职业医师政治家革命家作家社会活动家
签名
学历
经历
著作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注 1]),名,化名中山樵幼名帝象谱名德明载之逸仙日新,通称孙中山。生于大清帝国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是中华民国奠基人,亦是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4]:2936;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4]:2936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4]:2936。在日本东京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的号召下与华兴会以及光复会等组织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于东京黑龙会总部组成中国同盟会,孙中山主张使用状似日本军旗“旭日旗”的“青天白日旗”,反对使用黄兴所提出的井字旗作为革命旗帜,并在黑龙会等组织的支持下被推为总理。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4]:2936。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4]:2936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5]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4]:2936[6]

孙中山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时期,他依旧未有行动,28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的冷落[7]日本命令将兵遣师,侵入中国[8]:52。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9]:52。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9]:53。原本,孙中山提倡以武装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以建立中华民国,但民国建立以后,他得不到北洋军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于是遭受许多非议。他提出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影响中国政治至深,中国国民党尊其为唯一总理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名字

孙中山除了本名与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亦用过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笔名[10],多是为了摆脱通缉或隐蔽身份而取,部分则在于宣扬革命或是表达人生期望[11]。1912年以后,孙氏不再面临满清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档案均以本名“孙文”署名,他本人从来不以“孙中山”自称。在欧美,孙氏以其号“逸仙”或全称“孙逸仙”行。

性质 名字 释义
谱名 德明 族谱上的名字。
幼名 帝象 “帝”字,乃亲人为其拜契于“北帝”神,祈求护佑之意。[注 2]
在家乡上学时所取的训名[12]:355
明德 谱字,香山县的风俗是男子在结婚时由主婚的族内长辈按家谱排行立字,然后把“字”书写在木版悬挂墙上,称为“字架”[13]
载之 由名“文”而来,取“文以载道”之义。
号、教名 日新 取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1883年于香港皈依基督教受洗时的署名,亦即教名
号、教名 逸仙 汉语教师区凤墀牧师依“日新”之粤语谐音所改。
罗马化 Sun Yat-sen “孙逸仙”的广州话拼音。因孙氏曾任医生,故常被尊称为“Dr. Sun Yat-sen”。
化名 中山樵(Nakayama Kikori) 1897年,为掩护于日本流亡之行踪,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孙氏投宿旅馆时,想到附近有华族中山家宅邸。其当家贵族院议员中山忠能日语中山忠能明治天皇的外祖父,孙文亦钦佩明治天皇推动明治维新之举措,便为其取日本姓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 高野长雄(Takano Nagao) 纪念日本维新志士高野长英医师而命名。
通称 孙中山 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钊将日本人宫崎寅藏(即宫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梦》翻译为《大革命家孙逸仙》时,将本姓与化名连用,成为后人对孙文的通称。

此外,孙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氏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但孙后也曾批洪秀全不知民权、民主。

另外,孙在香港西医书院中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三人常住香港,“听夕往还,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四人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间之戚友交游,皆呼予等为‘四大寇’”[14]

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通常清政府对于犯人其在名字旁会多加水字旁部首,以视为江洋草莽大盗,如刺杀马新贻的“张文祥”被称为“张汶祥”。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与黄兴合称为孙黄

尊称“国父”

孙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后,当时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举行公祭时,军总司令樊锺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额(阔丈馀,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称“国父”,这是孙中山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15]

中国抗日战争中期,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 “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积极拉拢汪精卫;1940年3月29日,汪精卫和日本达成协议成立“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为了争取正统地位,1940年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决议,国民政府以孙“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同年5月29日,国民政府又发布明令,规定在政府公家机关、民众团体应一律改称国父,在中国国民党党内称国父或总理均可,民间已印就之图书文字,不必强令改易。

1941年5月29日,汪精卫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委员会第49次会议通过由陈公博提出的“手创中华民国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应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议案,自此之后,孙中山即在中国历史上确立其“国父”的地位[15]。 规定此后有关“公牍、教科书籍、报纸、刊物及一切文字称述总理或孙先生时,均应改称国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未以官方名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父为孙中山或其他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共产党在正式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通常使用称号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从未称孙中山为国父,但民间仍广泛称孙中山为国父。

家族背景

孙中山与全家人的合照,他在后排左数第五位
孙中山母亲杨氏葬于香港飞鹅山百花林

祖籍广东省东莞县。[16]孙氏祖先常德公,在元朝末年(约公元1350年)受到张士诚朱元璋等民族思想影响,随何真由广府人南迁广东中转站南雄珠玑巷迁来广东省东莞县长安镇上沙村定居,到第五世房礼赞公才搬迁至香山。根据孙文故居《孙氏家谱》所载,始祖、二世、三世、四世祖,都在东莞上沙乡居住,五世礼赞公才从上沙迁走,先辈族谱仍以上沙作为“故乡”。

孙文高祖父孙殿朝(1745年-1793年),高祖母林氏;曾祖父孙恒辉(1767年-1801年),曾祖母程氏;祖父孙敬贤(1789年-1850年),祖母黄氏(1792年-1869年);父亲孙达成(1813年9月26日-1888年3月23日),母亲杨氏(1828年-1910年);长兄孙德彰(1854年-1915年),二兄孙德佑(1860年-1866年),长姊孙金星(1857年-1860年)、二姊孙妙茜(1863年-1955年)、妹孙秋绮(1871年9月3日—1912年4月18日)。

孙文的祖先务农为生,曾祖父孙恒辉家有田产十馀亩,当时属小康之家,22岁时生孙敬贤,但于孙敬贤14岁即过世。

祖父孙敬贤依寡母为生,笃信堪舆,醉心术士们的风水之说,又常游山玩水,以致家道中落[17]。孙敬贤有三个儿子, 依序是孙达成(1813年-1888年,孙中山的父亲)、孙学成(1826年-1864年)、孙观成(1831年-1867年)。

孙达成在未成年时,孙家田产变卖已尽,生活日渐困苦,16岁那年,孙达成为生计所迫到离家37公里的澳门做鞋店学徒,32岁那年,才返回香山与崖口乡隔田村杨胜辉的女儿结婚。婚后,在家乡翠亨村依靠耕作养家糊口。孙学成年轻时,与同乡到美国加州淘金谋生,至34岁(1860年)才回乡耕作,可惜38岁即因病过世。孙观成则于年轻时,前往上海做工,至29岁(1860年)才回乡,耕田为生。1864年春,孙达成兄第三人曾共同批耕其先祖孙瑞英遗留在迳仔蓢一带山上荒田,种植果树。孙观成因家境艰难,再次到上海谋生,后在上海附近船上病死,享年37岁。

早年经历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生于大清帝国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父亲孙达成在澳门一家鞋店当学徒,32岁才与家乡的杨胜辉的女儿结婚。孙中山是家中排行第五的孩子,上面有二兄(孙德彰、孙德佑)及二姊(孙金星、孙妙茜),其中二兄孙德佑及长姊孙金星均在幼年过世,下面有一个妹妹孙秋绮。孙中山家里贫穷,他出生时,父亲已经53岁,母亲38岁,长兄孙德彰与他相差12岁。

1871年(清同治十年),长兄孙德彰与母舅杨文纳前往檀香山谋生,最初他在农场打工,后来向檀香山政府领地,自己在茂宜开垦经营农场(20°41′30.58″N 156°22′42.47″W / 20.6918278°N 156.3784639°W / 20.6918278; -156.3784639),事业有成。

1872年,孙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国学启蒙教育[18]:204。自称童年受一位太平军老战士的影响很深。

第一次前往夏威夷(1878年)

1878年5月,孙中山接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19]。1879年6月,到檀香山茂宜岛茄荷蕾埠孙眉开设商店当店员[18]:204。后入盘罗河学校习算术等科[18]:204。同年秋,孙于英国圣公会主教韦礼士英语Alfred Willis主持、采全英语授课的伊奥拉尼书院[20]:35内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正式认识基督教

孙中山17岁时的照片

1882年7月27日,孙毕业于夏威夷伊奥拉尼书院[18]:204夏威夷王国国王卡拉卡瓦亲颁英文文法优胜奖。

1883年春,孙进入夏威夷最高学府—美国公理会教会学校奥阿厚书院(相当于大学预科)继续学业[21]。同年夏天,入学不超过三个月,由于孙加入基督教意向不减,又经常劝说在夏威夷工作的华侨工人不要膜拜关圣帝君神像,兄长忧其触犯众怒,二怕双亲斥责,遂断绝资助,将17岁的孙文送回翠亨村家乡[22]:16-31

不久,孙与同乡友人陆皓东一起“捣毁偶像”,破坏翠亨村村中的北帝庙神像,不为乡人所容[22]:15

就读于香港拔萃书室(1883年)

1883年秋,孙赴香港入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23]。是年,孙与陆皓东一同到基督教纲纪慎会(又称公理会)位于港岛必列者士街的布道所,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牧师于1884年5月4日为他主持洗礼加入教会[24][25](陆则于1884年10月19日受洗[26]);在其所属教会存留之受洗名单中,陆皓东署名“陆中桂”(名单中排第四)[27],孙署名“孙日新”(名单中排第二,后以粤语谐音又改号“逸仙”),“日新”取《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

第二次前往夏威夷(1884年)

1884年春,孙转学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204。孙眉获知弟弟成为基督徒后,将其召回夏威夷,试图切断孙与教会之关系。几个月后,在基督教友人帮助下返回香港,由于中途辍学,孙并未取得中央书院毕业文凭[20]:36

与元配卢慕贞结婚(1885年)

1885年5月26日,孙奉父命返乡娶卢慕贞为妻[21]。卢慕贞自幼缠足,尽心操持家务,照顾公婆和儿女[28]:205。出生于累世积善的书香门第之家,父亲卢耀显曾至美国檀香山经商致富。二人婚后生了一子二女,即长子孙科、长女孙娫与次女孙婉;由于孙中山终日在外奔波,所以和元配聚少离多[28]:205

习医与悬壶济世

“四大寇”,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后立者为关景良。摄于香港华人西医书院

就读于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1886年)

1886年,孙持喜嘉理博士介绍信,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习医,开始鼓吹革命。[18]:205孙结识日后革命伙伴郑士良

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1887年1月-1892年7月)

1887年1月,孙转入香港华人西医书院(即现今为香港大学医学院[18]:205。恩师为康德黎。孙曾回忆:“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方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14]就读香港西医书院五年间,孙每于学课馀暇,皆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当时在香港只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三人,而上海归客则陆皓东而已,与陈、尢、杨三人常住香港,听夕往还,谈革命之言论,怀革命之思想,研究革命之问题[14]孙中山陈少白尢列杨鹤龄相依甚密,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故港澳间之戚友交游,皆呼为“四大寇”,为革命言论之时代[14]

1888年3月,孙父亲去世,享年76岁[18]:205。1891年10月20日,长子孙科诞生。

1892年7月,孙以首届成绩第一名毕业于西医书院[29][18]:205。并获香港总督威廉·罗便臣亲自颁奖。

在澳门行医(1892年-1894年)

毕业后,孙在澳门镜湖医院当医师[18]:205。12月,设中西药局于澳门[18]:205。 孙行医于澳门、广州[4]:2936。1890年,在香港读书时,孙与杨鹤龄陈少白尢列倡导者革命,时人称为“四大寇[18]:205。孙与陆皓东等畅谈、批评国事。

1893年春,迁设药局于广州,改名东西药局,藉医术掩护革命[18]:205

革命经历

上李鸿章万言书(1894年)

1894年初,孙在乡间用10多天时间草拟《上李鸿章万言书》,主张“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18]:206

1894年3月31日,孙中山长女孙娫诞生。

6月中,弃医,偕陆皓东天津上书李鸿章[18]:206。提出革新政治主张,被拒绝[4]:2936。旋游历北京、武汉,观察形势。[18]:2067月25日,甲午战争开打。李鸿章拒绝面会,请愿书后来刊载于上海万国公报[20]:49。10月,孙自上海经日本赴檀香山[18]:206

成立兴中会(1894年)

1894年11月24日,孙在檀香山欧胡岛募款[30],创立兴中会[18]:206,提出“振兴中华”口号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31]政纲[4]:2936。永和泰商号经理刘祥、卑涉银行(Bank of Bishop and Co.,Ltd.)华人经理何宽为首任正副主席,然不久,刘祥便退出兴中会。

第一次起义:乙未广州起义(1895年)

1895年1月,孙中山与邓荫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筹谋革命[18]:206。2月18日,孙召集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讨论筹备“香港兴中会总会”。时杨衢云谢缵泰等先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创立“辅仁文社”,孙以志业相近,与其接洽同操大业,然两派人马在领导权上相持不下。

2月21日,兴中会总会于香港“乾亨行”(中环士丹顿街13号,外悬商号招牌作掩护)[18]:206。3月16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并采用陆皓东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18]:206。各种分工活动即行展开,孙主持前方发难,杨主持后方支援。孙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重阳节(10月26日)为起义之日。

直到10月10日始以杨衢云任会长,孙获起义指挥权,底定香港兴中会总会与辅仁文社合并案[20]:62-63。与会者利用传统宗教信仰为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贰心,神明鉴察。”。兴中会选出杨衢云为会办(时称“伯理玺天德”,音译自英文President”),孙为秘书,指挥起义。

第一次起义,1895年10月26日(农历九月初九),孙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兴中会会友,准备乙未广州起义。可是因为事先泄密,接济未至而起义失败[18]:206。孙于汕头及西江沿岸募集两军,同时向广州进逼[9]:53。两军期于1895年10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东北,同时向广州进发[9]:53。不料会员部署略定,忽有密电驰至,谓西南、东北两军中途被阻[9]:54。两军既不得进,则应援之势已孤,即起事之谋已败[9]:54。11月7日,陆皓东等为首多数成员被捕处刑,孙则受到通缉[18]:206港府在清政府压迫下颁发放逐令,不准孙进入香港,为期五年[9]:53。11月,孙断然改装偕陈少白等赴日本,旋组织兴中会分会于横滨[18]:206。孙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

从1895年建立香港兴中会,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6年间,孙发动十次武装起义中,有六次是香港兴中会和同盟会香港分会,以香港为基地秘密发动。香港既是指挥和策划中心,又是经费筹集与转汇中心、军火购制与转运中心,海内外革命同志联络与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避难场所。[32]:57-70

1896年1月,孙再赴檀香山[18]:206。孙与其妻儿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获得踊跃捐输,佛银龙银蝠银各若干。3月4日,香港政府认为孙在港从事反清活动,威胁香港安定和秩序,于是签发驱遂令,禁止孙氏5年内踏足香港境内[33]。6月,自檀香山赴美国[18]:206。9月,自美国赴英国[18]:206

伦敦蒙难、完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

孙中山逃亡于英国伦敦期间的住处,今为纪念有一孙中山的浮雕像

1896年10月11日,孙被满清驻英国公使馆诱捕[18]:206。根据历史学者萧若元和权威学者黄宇和阐述,孙中山最初于满清驻伦敦使馆外游荡,并计划争取领使馆内华人支持革命,1896年10月10日,孙终得领馆内相熟朋友批准,于第二天容许孙中山进入满清使馆里巡视。翌日,使馆工作人员得悉孙中山将要前来,并设置埋伏,将孙中山拘捕[34][35] ,预备秘密押送回国处决。孙得机会说服公使馆内一名英国仆人协助,将求救字条转交康德黎。经康德黎奔走媒体后,英国外交部认为公法上清廷无权在英国领土上拘捕孙,使得此事成为国际事件。孙12天始脱险,撰《伦敦蒙难记[18]:206。孙因而名声大噪。11月,孙在伦敦应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之请,撰写《自传》。

1897年,孙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研究并考察欧洲政治,完成三民主义思想体系[18]:206

奔走海外经历、夏威夷出生纸与日本妻妾

创中西学校、化名中山樵

1897年7月,孙自伦敦经加拿大,8日抵日本横滨,旋创中西学校[18]:206。日本民党领袖犬养毅遣宫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孙[36]:36。引至东京相会,一见如故,抵掌谈天下事,大为快慰[36]:36。平山周某次带孙文至东京数寄屋桥外的旅馆“对鹤馆”住宿要登记姓名时,认为写日本式名字较安全,平山周想起日前经过日比谷“中山”侯爵邸,于是帮孙文填“中山”的姓,孙文自己则写上名字为“樵”,[37]于是孙开始使用“中山樵”的化名,孙中山因此得名[18]:206。更因犬养毅之介绍,广交日本朝野贤豪[38]:49。宫崎寅藏、平山周后来长期支持孙,透过他们,孙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12月,命陈少白成立兴中会分会于台北[18]:206

娶浅田春

孙于日本娶15岁的侧室浅田春。浅田春(1882年-1902年),日本静冈县清水町人,懂中文及英文,当时孙居住在横滨华侨温炳臣先生的家中,15岁的浅田春被找来担任孙的女佣兼秘书,被孙纳为侧室。是年孙31岁。浅田春1902年夏过世时,孙颇为伤心。

奔走建立革命联络组织

1898年兴中会会长杨衢云等人于日本的合照。前排左起︰安永东之助、杨衢云、平山周、末永节、内田良平;后排左起︰可儿长一、小山雄太郎、宫崎寅藏、孙中山(秘书)[39][40]、清藤幸七郎、大原义刚。

1898年春夏,孙来往于日本东京、长崎、神户、马关、横滨等地,结识菲律宾起义军代表马里亚诺·彭西英语Mariano Ponce[18]:207。秋冬,与亡命日本之梁启超会谈联合反清,未成[18]:207。1899年春夏,孙继续在日本作革命联络策动,并为菲律宾起义军购运军械[18]:207。12月,孙命陈少白创办《中国日报》于香港[18]:207

第二次起义:惠州起义(1900年)

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摄于1900年8月

1900年,中国发生庚子拳乱,引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孙借此机会联系两广总督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行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不过是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庚子条约,会面无疾而终。9月,孙与日本友人及原香港兴中会核心人物先赴香港,但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故孙命郑士良等人在广东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史称惠州起义)。[4]:2936由于孙临时改变军事路线向东北方向进军,未能按计划与新安、虎门的义军会合,该地义军被迫解散。四战四捷后义军枪支弹药无法获得补给,郑士良急电孙,孙在台湾致电宫崎寅藏速送枪弹,由于采购枪械事物的中村弥六从中渔利,所购全是废枪。起义失败告终[41]。孙亦返回日本。

1902年,孙抵达越南,在华侨中建立革命组织,在河内结交法国官员。[18]:21

娶大月薰(1903年夏)

1903年夏,孙在日本娶15岁的妻子大月薰,是1902年夏,大月薰因打碎花瓶而使双方认识。后生一女富美子。孙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改革命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夏威夷出生证明

1903年9月,孙离日再赴檀香山,希望再次在华侨中发展革命。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致公堂,成为致公堂“洪棍”。

为规避《排华法案》,[42]孙在当地侨领协助下,取得夏威夷准州政府当局发出的出生证明[注 3],和美国护照。[43][44][42]取得该证时亲友们做了孙中山在夏威夷出生的假证词。[43][42]

1904年,孙中山从檀香山赴美国,为阻止孙中山入境,清政府向美国举报孙中山护照有问题。[44]1904年4月6日,孙中山上岸后,被美国官员扣留并审问,他写下《自述证言》。[44][45]《自述证言》中称:自己于1870年出生在夏威夷伊娃英语Ewa Villages, Hawaii,三四岁时被父母带回中国。1904年之《自述证言》原件现藏于位于加州旧金山的美国国家档案局,目前仅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有复制件。[44]

1904年4月16日,旧金山移民局作出“拒绝孙中山入境”的决定。移民局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孙中山曾经在1896年以中国公民的身份入境美国旧金山。华裔报人“伍盘照”和旧金山洪门致公堂保释及代聘律师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1904年4月26日,孙中山委托华盛顿的拉斯顿与席顿律师事务所(Ralston & Siddons),向美国移民局提起上诉。1904年4月28日美国“商务及劳工部”作出复议决定:准许孙中山入境美国,理由是早在1896年的时候,夏威夷尚非美国属地,是夏威夷共和国时期,孙不可能拿夏威夷发的美国护照,所以1900年4月30日生效的“美国移民新法案”,自动赋予孙中山“美国公民”的身份,取得“夏威夷护照”,或者说“美国殖民地护照”,又称“疆省护照”。所以准许。孙之后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

1904年冬,孙中山携朱和中德国柏林,访问清国籍华裔留德学生。在宾步程的带动下,王发科、王相楚等留学生加入兴中会。在柏林逗留数日后,孙中山与朱和中法国巴黎,留法学生唐豸、胡瑛汤芗铭、向国华等十多人应邀入兴中会。孙中山在巴黎住在利倭尼街的瓦克拉旅馆。一天,汤芗铭、向国华、王发科、王相楚四人结伴来找孙中山去附近的咖啡馆喝咖啡,王发科、王相楚二人中途离席,到瓦克拉旅馆盗走孙中山的行箧中的党人名单及入盟书、法国殖民大臣致法属印度支那总督的信函。此为王发科、王相楚、汤芗铭、向国华四人合伙设计。得手后,四人到清国驻法国公使馆告密,公使孙宝琦训斥四人称:“你们加入革命党,是叛清朝;今来自首,又叛革命党。且陷害同学,人格何在!”孙宝琦收阅这四人盗取的文件后称,“今后你们要好好念书,安分守己,不要胡闹。”留法学生夏坚仲是孙宝琦的亲戚,得知消息后赶到使馆向孙宝琦疏通。孙宝琦乃将入盟者的宣誓书烧掉,将其余文件交给夏坚仲,夏坚仲通过邮局将文件寄还孙中山。但是,孙宝琦从法国殖民大臣致法属印度支那总督的信函中得知孙中山的安南起义计划后,即赴法国外交部交涉,导致孙中山的起义计划未能实现[46]

组建同盟会(1905年8月20日)

同盟会成立情形示意油画

1905年中再赴远东。7月19日抵日本横滨,当即由宫崎寅藏杨度等人介绍认识了黄兴,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47]:125。8月13日,孙在东京向留学生作公开演说,大为轰动;演说会场是东京富士见楼(麹町区饭田河岸),会场能容纳千人[36]:38届时爆满,后来者犹络绎不绝,门外拥挤不通;警吏令封门,诸人在外不得入,甚为喧哗[36]:38。又开门听其进场[36]:38

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上海蔡元培章炳麟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47]:126。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政纲,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中国同盟会以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正式宣示所进行者为国民革命与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并将创立者为“中华民国”;并举所誓之四纲,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道程序[48]

第三次到第九次起义

1905年10月,自日本经西贡马赛巴黎[49]:94。孙先抵越南河内,继续策划革命起义,1907年5月,孙命余丑发动潮州黄冈起义,历六日而败,是为第三次起义。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将孙驱逐出境,不过送其路费6,000元,日本商人铃木久五郎送其10,000元。孙收款后,留2,000元作《民报》经费[50],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合计日本政府右派人士共赠款2.3万日元,相当于现今1千万美金[51]

6月,孙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历十馀日而败,是为第四次起义。秋末临说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徐锡麟在安徽安庆起义,是为安庆起义,失败殉难。7月孙亲赴广西,指挥黄明堂发动镇南关起义,再告失败,是为第五次起义。

9月,孙命王和顺起义于钦州王光山,发动防城起义,是为第六次起义。

12月,孙被越南的法国殖民当局驱逐出境。南下南洋之后,在胡汉民汪兆铭等支持下,在新加坡晚晴园另成立同盟会总部,后搬迁到槟城

1908年 同盟会陶成章在新加坡《南洋总汇新报》发表《孙文罪状》。指责孙文“谎骗营私”,在汇丰银行有巨额存款,贪污两万银元的革命经费,有“残贼同志”、 “蒙蔽同志”、“败坏全体名誉”等三种十二项“罪状”,要求“开除孙文总理之名,发表罪状,遍告海内外”。陶成章在1912年被陈其美命令部下蒋介石暗杀[52]

1908年3月27日,黄兴法属印度支那率革命军进攻钦州,发动钦廉上思之役,是为第七次起义。4月,黄明堂发动云南河口起义,是为第八次起义。

1908年11月,孙中山在泰国期间访问美国驻泰国公使馆,面见美国公使汉密尔顿·金(Minister Hamilton King),要求美国政府给他颁发一本“美国本土护照”。1909年3月11日,美国国务院向汉密尔顿·金公使下发这样的决定:孙中山没有资格登记为美国公民或申请美国护照,理由如下:“美国公民享有权利,但也有责任和义务,他非但没有尽美国公民的义务,反而是全力投入中国的政治,尤有甚者,他是鼓动反政府的领袖,而本国政府与中国政府有友好关系”。

1910年2月,倪映典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是为第九次起义。3月,孙抵檀香山,改组兴中会为中国同盟会檀香山分会[18]:56

第十次起义: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赵声、黄兴等人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18]:66由于起义军和政府军力量悬殊,黄花岗起义很快失败,大批革命党被捕牺牲。[18]:66是役战死者为被捕57人,被捕后就义者29人。[18]:566共为86人。[18]:66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是为第十次起义。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图中远后方的红色建筑是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现在为辛亥革命博物馆,又称“红楼”

1911年,在同盟会中部总会推动下,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具体执行、共同策划发起武昌起义。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成功掌控武汉,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革命党咸起响应,引发各省宣布独立,终推翻清朝,导致清帝退位。

11月11日,孙抵伦敦,就武昌起义成功接受《滨海杂志》采访[18]:57,至11月20日离开[18]:58。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53]。据唐德刚口述历史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当时孙中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典华”的朋友的餐馆打工度日,对革命事并不知情,所以孙中山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54];但封从德据一封未经认证的邮件断言,辛亥革命之际孙中山正在美国犹他州小镇奥格登持续其演说募款之旅[55]。但孙长期以来一直为推翻清朝这一大事业募款,即便辛亥革命时孙亦在募款,这也只能说明孙当时在干他一直以来都在干的一件事,而不能说明孙当时对辛亥革命这一具体事件有详细的认知。

建立民国

筹款

1904年底,孙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活动宣传革命,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受到清政府全力追缉影响,自1907年起孙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1909年5月,孙中山自新加坡赴马赛转巴黎,在巴黎住了一个多月。[49]:957月,孙抵布鲁塞尔,马君武前往迎接。[18]:548月,孙自布鲁塞尔抵达英国伦敦。[18]:5211月,孙自英国抵美国纽约。[18]:65至1911年期间,孙大部分时间在旅途之上,曾环绕地球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1911年2月,孙在加拿大温哥华设立“洪门筹饷局”为革命筹款。[18]:645月3日,孙在美国芝加哥召集会议,商讨起义善后及再图大举等问题。[18]:677月,孙到美国委陌林埠[18]:68。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在美国进行募款活动而不在中国[注 4]。11月2日,孙从纽约出发,前往伦敦、巴黎游说西方政府与银行团终止贷款给清政府与支持中国革命。11月10日,在国外得悉“武昌已经为革命军占领”消息后,孙抵伦敦开展外交活动[18]:70。孙在伦敦草拟《告世界书》。[18]:70

民国成立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就职照片

1911年11月24日,孙从法国马赛启程,乘“狄凡哈号”邮轮,经停马来亚槟城新加坡香港。12月25日,孙到达上海[18]:72,偕胡汉民答称:“我没有一文钱。带回来的只是革命的精神!”。12月26日,孙与黄兴等在宝昌路408号(今淮海中路650弄3号)行馆召开中国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商讨组织临时政府方案[18]:73。在南北和谈进行之际,12月29日,同盟会连夜赴南京召集代表开会,提出成立政府,结果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9]:96。1912年1月1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10时,在南京总统府举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18]:72。孙宣誓就任[18]:72。是年1月底,组成临时参议院国会)。但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对这次选举的代表英语wikisource:The New York Times/1911/12/31/DR. SUN'S ELECTION IS NOT TAKEN SERIOUSLY的合法性提出疑问[58]

“大总统誓辞”如下: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

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

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

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

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59]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孙文

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均采用“五色旗”作为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

当时满清政权并未终结,袁世凯发起逼宫行动,最终临朝称制隆裕太后于1912年2月12日以宣统帝名义,宣布宣统退位诏。这是中华民国真正成立的前奏。期间,袁世凯曾遭中国同盟会炸弹暗杀,但行动失败,1月18日,孙中山以提出《五条要约》的方式向袁世凯摊牌,企图坐实南京临时政府。经过反复修改又于1月22日以公诸报端的方式将南北双方幕后谈判全部曝光,令袁世凯极其尴尬和不满,也让议和全权代表伍廷芳尽失颜面。1912年2月13日,袁世凯通电共和,根据南方独立各省及部分革命党人自始至终的意愿,孙中山提出辞职咨文,准备将总统一职让位给袁世凯。2月15日,孙中山祭明孝陵时向文武官员讲话[18]:8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6日,南京临时参议院决议,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月8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由临时参议院通过颁布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3月11日公布实施。内容是改变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内阁代大总统对参议院负责,使大总统成为空有其名而无实权的虚职,试图架空袁世凯。内阁由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组成,法院为司法机关[60]:4。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务部公署就任临时大总统,3月25日,袁世凯任命之内阁总理唐绍仪抵南京组织新内阁[18]:86。3月29日,孙出席临时政府各部总次长、卫戌总督、各军师旅司令官举行饯别宴会[18]:82

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1日)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孙中山辞职后不再过问政治[60]:5。4月9日,孙应鄂军都督黎元洪之邀抵武汉[18]:85。5月27日,孙抵翠亨村[18]:81。8月24日,孙应袁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

筹建国民党(1912年8月25日)

8月,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及国民公党,改组成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任理事长,黄兴、宋教仁等为理事,实际党务由宋教仁主持[60]:14。8月25日,孙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孙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即委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

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1912年9月10日)

9月10日,袁世凯“特授孙文以筹办全国铁路全国铁路全权将拟筑之路先与各国商人商议借款招股事宜”[61]。孙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62],希望透过开放外资,尽快完成建设中国铁路,自认为有相当详细之规划[63]:257-258、800、816、825-826[64][65]:137-151。1912年10月,孙委托王宠惠与英商签定广州至重庆兰州的铁路线,袁横加阻挠,不予批准[66]:416-419

讨袁护法

1913年2月11日,孙赴日本考察,藉以筹措外资兴建铁路[18]:93。2月至6月,袁世凯提供巨额,诱使国民党员另组政团,有国事维持会、政友会、超然议员社等从国民党分裂出来[60]:6。3月4日晚,孙在东京设宴答谢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内阁阁员应邀出席[18]:98。3月11日,孙与宋嘉树戴季陶等参观大阪《每日新闻》社[18]:91。3月14日,孙与戴季陶、马君武、宋嘉树、何天炯等出席神户国民党交通部正支部长吴锦堂在寓所所设午餐会[18]:94。同月,孙与黄兴等在上海横滨正金银行商讨集资讨袁[18]:96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车站遇刺,两天后重伤不治[60]:14。3月22日,孙在长崎获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消息[18]:99。暗杀宋教仁的人,从查获之宋案凶手与北京来往电文中[60]:14,有观点认为主使行刺的是袁世凯[67]:499,而直接布置暗杀的则是国务总理赵秉钧[4]:2936[68]:6。也有观点认为凶手是陈其美[69],还有观点认为孙中山的嫌疑最重[70],以宋教仁被暗杀和善后大借款为借口[71]

二次革命

1913年3月23日,孙参观长崎三菱造船所后,下午即乘船返国[18]:99。孙中山力主兴师讨袁,但黄兴认为兵力不足,主张循法律途径解决[60]:6。提倡五权宪法的孙却反对法律程序解决,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是为二次革命,开民国武力解决政治争端先河[72]。“二次革命”因势单力薄,在两个月内被各个击破[60]:6。8月2日,孙由上海乘德国船舶潜逃至福州,之后转往台湾基隆,随即再乘日本船舶信浓丸赴日本寻求援助。10月15日,袁以北京总检查名义通缉孙及二次革命首要[73]。在日本内阁默许下,孙经门司神户,最后从横滨进入东京[注 5][74][4]:2936

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

1914年7月,孙在日本召集国民党员[60]:33,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68]:6。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72]。“中华革命党”宣布“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规定入党者都要按指印、立誓约,绝对服从孙中山,党员人数最多时只500人左右[60]:33。并且将党员按入党时间分成等级,享有不同待遇。部分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陈炯明等俱未有加入。7月8日,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在东京举行,孙选任总理[18]:1017月[来源请求]蒋介石东北策动讨袁军事时,孙中山对蒋表示,“日本人如果不将东北和台湾交还我们,并保护朝鲜的独立,我们国民革命运动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将这个意思告诉日本将领”。后在东北时,蒋将孙的话表达予“一位日本联队长”:“听了我的话大为不满,面红耳赤而去。第二天就请我离开东北。”[75]:163

中华革命党在各地组织活动,由于缺乏群众基础而屡遭挫折;1919年10月,孙中山又把中华革命党改组成中国国民党[60]:33

孙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1915年10月25日)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日本东京结婚

孙与卢慕贞分居多年,协议离婚。[18]:1021915年10月25日,孙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18]:102

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1916年3月22日)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明年为“洪宪”元年;前云南都督蔡锷潜离北京,绕道回云南,于12月底联同李烈钧、云南都督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向四川、贵州、广西三路出兵[60]:9。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18]:108。4月9日,孙、宋庆龄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举行小型声讨袁世凯集会(又称“帝制取销一笑会”)[18]:108。4月27日,孙为讨袁大计,离日返国[18]:111。5月1日,孙抵达上海公共租界[18]:111。5月9日,孙发表《讨袁宣言》,号召推翻袁世凯。6月6日,袁世凯逝世[18]:112。7月17日,孙在上海张园举行茶话会,与各界人士研讨袁死后之形势和建设方针[18]:112。10月31日,黄兴逝世[18]:120。11月24日,孙与前来吊唁之友人在上海哈同花园[18]:120

张勋复辟(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1917年6月,徐州张勋率军5,000人北上,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60]:11。7月1日,张勋在北京重新拥立清废帝溥仪,历时12天,史称张勋复辟[18]:121。皖系军阀段祺瑞乘机纠集旧部,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张军败退,溥仪再度宣布退位[60]:11。段祺瑞起兵驱逐张勋后,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18]:121。黎元洪去职,由冯国璋继任总统,段祺瑞复任国务总理,以“再造共和”功臣自命[60]:11

第一次护法运动“三次革命”(1917年7月6日-1918年)

中华民国军政府在“红楼”前合影

7月6日,孙等南下掀起护法运动[18]:121。孙中山即以维护临时约法为号召,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组织军政府[60]:11。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庆澜邀孙赴,并派程璧光之独立海军载孙中山、唐绍仪、汪兆铭、伍廷芳等人和部分国会议员南下广州。7月17日,孙抵达广州[18]:121。9月1日,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空军大元帅[18]:122。9月10日,孙正式就任[18]:122。孙在广州组织军政府,并就任海陆军大元帅,谋求北伐。蒋介石撰上对北洋军作战计划及滇粤两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之计划[68]:7。此计划受到孙赞许。

孙号召国会议员南下,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誓师北伐[72]。由于南方军阀本无诚意护法,故不久即酝酿议和[60]:11。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旧桂、滇系军人控制,孙实力有限,甚至“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孙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1918年5月,军政府改组,实权掌握在军阀手中[60]:11。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

孙中山上海故居

孙中山见事不可为,惟有黯然离去[60]:11。孙抵达上海后,与先到之宋庆龄住进华侨捐赠之莫利哀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18]:141

继续革命

成立中国国民党(1919年10月)

1919年10月,孙改组中华革命党,扩大吸收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68]:8[76]。1920年,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领粤军从福建返广东,打败盘踞在广东之桂系军阀,重建广东根据地[60]:33。陈炯明请孙中山重回广州。11月28日孙从上海回到广州。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7日-1921年6月)

1921年初,旧国会在广州重开,因不足法定人数,故称国会非常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60]:33。4月2日,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改总裁制为总统制。5月,孙中山宣布就职,辖区仅有广东,实权在陈炯明之手[60]:33。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7月24日,孙与宋庆龄在广州出席“出征军人慰劳会”[18]:137。1922年5月,直奉战争直系获胜,恢复约法和国会。在粤国会议员纷纷北上。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积极策划北伐,陈炯明志在割据,多方阻挠[60]:33。陈炯明主张停战,实行联省自治,而孙主张继续北伐,最终产生激烈冲突。是年夏,孙自桂回粤,免陈炯明职[68]:8。6月,陈炯明发动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舰与之作战,8月离开广州往上海[60]:33。9月至12月,孙在上海寓所3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国国民党负责人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张继杨庶堪讨论改组中国国民党问题[18]:148

联俄容共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因没有西方及日本金援支持,拒绝原因是不看好孙文政治资本,孙中山开始考虑与苏联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合作之可能[77]。1922年8月,苏联政府秘密通过马林与孙中山联系[60]:33;马林和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与孙中山多次会晤,讨论振兴中国国民党之问题[60]:29

1923年1月,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到上海与孙中山会谈,到月底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确立孙中山“联俄”政策,主要内容有:
1.苏联愿援助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2.苏联愿抛弃沙俄对华之不平等条约,另行开始中苏交涉;
3.中东铁路问题由中苏协商,暂仍维持现状;
4.苏联无意使外蒙脱离中国,苏军也不必立时撤退[60]:33

孙中山引入苏联金援改造中国国民党、建立党军的政策[77]。双方发表联合宣言,声明共产组织及苏维埃制度不能引用于中国,但苏联愿意援助中国完成统一及取得完全之独立[60]:29。孙越宣言俄方承认中国对外蒙古主权,承诺不在中国进行共产革命,认为共产主义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77];孙则同意苏联在无意进行帝国主义侵略的前提下让苏军继续留驻外蒙古。

共产国际合作后,苏俄方面给予孙大量军火银钱援助,并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孙中山创立党军北伐。孙中山派遣参谋长蒋中正率领代表团访苏,考察政治和军事,又聘用苏联代表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协助改组中国国民党[60]:29-30。1923年8月16日,孙中山派遣蒋中正访问苏联,向革命成功推翻俄罗斯临时政府的苏联学习建立革命军队的经验,隔年6月创建陆军军官学校别称黄埔军校。10月18日,孙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名义,委任鲍罗廷为中国国民党组织训练员[18]:160。12月29日,孙接受列宁共产国际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鲍罗廷到广州作孙顾问,以苏联共产党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77]

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孙愿意容纳于中国国民党内,一来是为了争取苏联援助,二来是为集中力量,壮大国民革命声势[60]:29。1924年1月20日至1月30日,孙力排中国国民党内反共势力干扰,坚持“联俄容共”,并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77]。大会主席团由胡汉民、汪精卫、李大钊等5人组成,苏联顾问鲍罗廷也出席大会;大会确立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决议中国共产党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但须服膺三民主义及遵守党纲党纪;与会代表百多人,包括20多名中国共产党党员[60]:30。同年,苏联支持外蒙古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未从外蒙古撤军。孙中山认为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民生主义已包括共产主义在内[60]:34

扫荡军阀

1922年底,孙中山策动驻广西之滇军、桂军及驻西江之部分粤军赶走陈炯明,夺回广州[60]:33。1923年1月16日,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和倒戈粤军合组西路讨贼军击败陈炯明部,陈炯明退守东江[78]。2月,孙中山回广东,再任大元帅,3月正式成立大元帅府[60]:33。3月2日,孙以大元帅名义,特任杨庶堪为大本营秘书长,朱培德为大本营参军长兼大本营护军司令[18]:165。当时陈炯明占据东江一带及潮州、汕头等地,与孙成相持之局[60]:33。4月20日,孙督师北伐讨贼,与参谋长蒋介石从广州火车北上[18]:168。8月14日,为纪念广州蒙难一周年,孙与宋庆龄同该舰官兵重登永丰舰[18]:161。11月9日,邓泽如等人联名上书孙[18]:170

1924年1月1日,孙与宋庆龄在广州大元帅府举行庆祝中华民国成立12周年暨授勋典礼[18]:189。1924年6月,黄埔军校正式开学,第一期有学员600多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苏联派出多名军官作顾问,并安排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军校就读或任教[60]:34。军校参照苏联红军制度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之方针,学生除学习军事外,还要学习革命理论,以提高政治觉悟[60]:31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讲,台下身着白色西装的欧洲人为苏联代表
孙中山晚年照(1924年),被引用在新台币100圆纸钞上

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以谭延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备北伐。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下旬直系第三军军长冯玉祥率军自长城前线回师占领北京,软禁总统曹锟,冯玉祥部和胡景翼、孙岳部组成国民军[60]:43。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回师广州击溃商团武装。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冯玉祥、张作霖、段祺瑞分别致电孙,请他北上共商国是[60]:43。11月,孙应邀北上讨论国是,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段祺瑞、张作霖等作斗争[4]:2936。孙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以谋求中国之和平统一,对外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民治[60]:43。11月17日,孙自北京抵达上海,与宋庆龄在上海寓所接见各界欢迎代表[18]:191。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宣称“外崇国信”,承认一切不平条约继续有效[60]:43。11月24日,孙与宋庆龄抵达日本神户[18]:195。针对孙中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段祺瑞宣布召开善后会议,只限各省首领、各省区长官、有功勋及特殊资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60]:43。11月25日,孙在神户与前来拜访之头山满长谈[18]:194。11月28日,在神户演讲《大亚洲主义》[18]:217

12月4日,孙抵天津,受到盛大欢迎,因劳累并受风寒,身体感觉不适[18]:217-218。年底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恽代英等也担任要职[60]:34。12月31日,孙扶病至北京,发表《入京宣言》,及对欢迎民众之书面谈话[18]:218。1925年1月,孙坚持速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是,段祺瑞却主张召开善后会议[18]:218

逝世

1925年1月1日,孙中山抵达北京后病情发作,入协和医院住院治疗。1月20日以后,病势严重,不能饮食,经西医诊断为肝癌末期,全肝已坚硬如木,癌细胞四处蔓延,无法割治;张学良说孙中山病重时,在天津见过一回,他对唐德刚说:“他的病,你知道怎么来的?他就是因为见我父亲以后病的,冷的。他本来有病,见我父亲的天很冷,大概在屋子里很热,感冒了;他病发了。”孙中山对张学良说:“现在国家的责任就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身上,而且,尤其是你们东北的年轻人,介乎这日、俄两大之间,你们很难应付。”[79]:317

1925年2月,善后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共两党均激烈反对,4月善后会议结束,一无所成[60]:43。2月18日孙中山自协和医院出院,移居铁狮子胡同行辕[18]:218。在内忧外患中,孙扶病入京,苦无成果,终于病情恶化[60]:35。孙改以中医治疗,先后经由著名中医陆仲安唐尧钦、周树芬三人共同诊视。1925年2月26日,停止服用中药,改回用西医治疗。此期间汤尔和汪精卫对中西医治疗爆发争论,汤尔和在《晨报》上发表〈关于孙中山病状的疑问〉,对中医治疗加以指责。3月11日,孙中山在遗嘱上签名,稍休后说几句话勉励各同志:“……生死本不足念,但所抱定的主义,还没有完全实现,总是遗憾。希望你们努力奋斗,使国民会议早日开成,达成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目的,我在九泉之下也安心了。”[80]:251。孙中山呼吸愈来愈困难,精神疲倦,在重复说著:“和平”、“奋斗”、“救中国”;医生因病人说话太多,就请孙入睡[80]:251-252。3月11日晚上6时半,孙中山手脚变冷,已不能再出声说话,医生说:已没有脉搏,请大家注意逝世时间;第二天上午3时,孙又醒来一次[80]:252。3月12日9时30分[18]:218,孙中山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停止[80]:252,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4]:2936

孙中山的确实死因,外界普遍认为是肝癌,近年根据协和医院存档的病理检查报告,认为孙原发胆囊癌,癌细胞转移到肝脏并救治无效[81]。3月15日大殓,3月19日移灵于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供各界瞻仰致敬[18]:218。沿路护送民众有12万人,3月20日开吊,民众前去吊祭更有几十万人[80]:253。4月2日出殡,由中央公园出发到北京西郊三十里之香山碧云寺,几十万民众把马路填塞满满,直到北京西直门;还有30万民众把马路填塞满满,直到北京西直门;还有2万多人步行直跟到香山碧云寺[80]:253。孙奉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18]:218

遗嘱

总理遗嘱的国事部分

1925年3月11日,孙签字于汪精卫执笔的《政治遗嘱》和《家事遗嘱》上[18]:218。孙在弥留之际,由汪精卫代笔[82]签署了两份遗嘱。孙弥留之际提到国事的遗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83]

5月16日,中国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接受先生遗嘱[18]:218

挽联

孙先生逝世后,多人致赠哀悼孙先生挽联:杨度:“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邵力子:“举世崇拜,举世仇恨,看清崇拜或仇恨是些什么人,愈见先生伟大;毕生革命,毕生治学,倘把革命与治学分成两件事,便非吾党精神”;陈炯明:“唯英雄能活人杀人,功首罪魁,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私情公义,全凭一寸赤心知”;北京大学台湾同学会:“三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熊克武:“与民国性命相依,讨贼成功身速死;失吾党创造先觉,枕戈待旦泪频挥”。

遗体

孙中山生前曾说,自己死后,希望能像苏联领袖列宁那样,保留遗体供民众瞻仰。他病故的第二天,国民党便与苏联政府联系,希望帮助为孙中山作遗体防腐处理和定制安葬列宁时使用的那种水晶棺。但那时苏联人认为,列宁是不可比拟的领袖人物,其他人不可能再享受这种殊荣。因此未能提供防腐技术,但同意提供水晶棺。当时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棺,现保存在北京碧云寺的中山纪念堂,供人瞻仰。孙中山病逝于北京铁狮子胡同行馆。苏联用火车运来的水晶棺到北京后,发现孙中山遗体因初期防腐技术处理不好,遗体皮肤开始变黑,已不能长期保存生前的状态,使用水晶棺已无意义。同时专家认为苏联的水晶棺仅适用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北方,在炎热潮湿的中国南方,遗体最多只能保存20年,所以最终未能使用水晶棺。孙中山的遗体最早安置在北京碧云寺内。四年后,南京的陵墓完工。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遗体从北京迁葬南京中山陵[84]。中山陵的墓室室内是一座半球形,中央是直径约4.3米的大理石坑,深1.6米,大理石圹四周围着一圈精致的白色大理石栏杆。石坑的正中棺椁上安放着就是孙中山身着中山装汉白玉卧像,卧像与其真人比例大小一样,由捷克雕塑家高畦雕刻。

思想与措施

孙文的思想大部分是他将中国道统和西洋欧美各家学说综合整理而来,但是也有少部分见解是其所独创。

孙文:“中国有一个道统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85]

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86]

“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区分”;广兴福利,大有为式的“万能政府”。

人民之权又称为政权,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

政府之能又称为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曾说“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似是受到达尔文进化论与俄国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

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以前,孙之政治主张类似洋务派,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革新。失败后,认识到扶清抗洋行不通。只有改革制度,才能成功救中国,于是走上革命道路。

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画

人生哲学:“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在哲学上,提出“知难行易”说,批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保守思想[4]:2936

天下为公

孙中山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87]

宗教信仰

孙中山出生在一个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家庭,主要信仰是佛教道教,幼名“帝象”,“帝”字乃亲人为其请求“北帝”(真武玄天上帝)神护佑之意。后来孙中山就读西方教会学校,14岁时在夏威夷读书曾接触基督教西方传教士,逐渐接受基督教,并且因为信仰缘故不惜放弃在檀香山学习。在香港拔萃书室开始信奉基督,并于1884年间(并非如一些史料所说之1883年)与陆皓东先后在美国公理会香港纲纪慎会堂受洗正式成为基督徒[24][25][26][88]。此时极为排斥中国民间信仰及其神祇如“北帝”、“关帝君”。但是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孙中山逃亡在马来西亚时,担任当地的洪门领袖,及宗庙领导人,曾经几次受到逮捕也是透过槟城宝福社大伯公庙的密道逃跑。

以下为其早年对宗教之言论:

孙中山曾抨击西方“用宗教来耗夺中国人的精神”[89],有人从其言论中提出孙中山信基督教或不信基督教的各种说法。孙中山晚年指出宗教“迷信”的弊端,1923年的公开演讲中说“就宗教和科学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优”。因为“科学的知识,不服从迷信,对于一件事,须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过细去研究,研究屡次不错,始认定为知识。”[90]在政治上,主张政教分离宗教自由

孙中山论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结合成一个民族。宗教在造成民族的力量中也很雄大,像阿拉伯犹太两国,已经亡许久,但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至今还是存在。他们国家虽亡,而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道理,就是因为各有各的宗教。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犹太人,散在各国的极多,世界上极有名的学问家,像马克斯爱因斯坦,都是犹太人。在像现在英美各国的资本势力,也是被犹太人操纵。犹太民族的天资是很聪明的,加以宗教之信仰,故虽流离迁徙于各国,犹能维持其民族于长久。阿拉伯人所以能够存在的道理,也是因为他们有穆罕默德的宗教。其他信仰佛教(误,事实上是印度教)极深的民族,像印度,国家虽然亡到英国,种族还是永远不能消灭。”

孙中山注意信仰的力量,以三民主义信仰团结革命同志。他曾说:“宗教之所以能够感化人的道理,便是在他们有一种主义,令人信仰。普通人如果信仰主义,便深入刻骨,便能够为主义去死。因为这个原因,传教的人往往为本教奋斗,牺牲生命亦所不辞。”“我们国民党要革命的道理,是要改革中国政治,实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我们的这种主义,比宗教的主义还要切实。因为宗教的主义,是讲将来的事和在世界以外的事;我们的政治主义,是讲现在的事和人类有切肤之痛的事。宗教是为将来灵魂谋幸福的,政治是为眼前肉体谋幸福的。说到将来的灵魂,自然是近于空虚;讲到眼前的肉体,自然有凭有据。那么宗教徒宣传空虚的道理,尚可收到无量的效果;我们政党宣传有可凭据的道理,还怕不能成功吗?!”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内容之一,孙中山曾论及民族主义思想以及民族和信仰的关系:“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或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结合成一个民族。”“中国人黄色的原因,是由于根源黄色血统而成。祖先是什么血统,便永远遗传成一族的人民,所以血统的力是很大的。”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信仰”:

“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其最后一任妻子宋庆龄回忆道:“孙中山明确地告诉我,他从来不信甚么上帝,他也不相信传教士(他们不是“伪善者”就是“受了误导”)”[91]宋庆龄认为,孙中山“从来没有感觉到耶稣教义和他自己的主义之间有任何矛盾。对他来说,社会革命就是把基督教义付诸实施。”[92]

然而其元配夫人说:“孙中山过身前一日云:‘我本基督徒,与魔鬼奋斗四十馀年尔等亦要如是奋斗;更当信上帝。’” 且孙中山脱险后写信曰︰

       “弟被诱擒于­伦敦清使馆十有馀日,

     拟将弟捆绑乘夜下船私运出境,船已赁运

     ,惟候机宜,初六七日内,­无人知觉,弟

     身在牢中,自为必死,无再生之望,穷则

     呼天,痛痒则呼父母,人之情也,弟­此时

     惟有痛心忏悔,恳切祈祷而已,一连六七

     日,日夜不绝祈祷,愈祈愈切,至第七日

     ,心­中忽然安慰,全无忧色,不期然而然

     ,自云此祈祷有应,蒙神施恩矣!”

  • 宫崎滔天所著《孙逸仙传》记载了孙中山自己对基督教的态度转变的回顾:“余于耶稣教之信心,随研究科学而薄弱。余在香港医学校时,颇感耶稣教之不合伦理,固不安于心,遂至翻阅哲学书籍。当时余之所信,大倾于进化论。”
  • 孙中山认为科学优于迷信的宗教:“就人类的来源讲,基督教说世界人类是上帝六日造成的。近来科学中的进化论家说,人类是由极单简的动物,慢慢变成复杂的动物,以至于猩猩,更进而成人”。“依进化的道理推测起来,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既成人形,当从人形更进化而人于神圣。是故欲造成人格,必当消灭兽性,发生神性还有人性,那么才算是人类进步到了极点。”[93]

家庭

  • 妻:
    • 第一任妻子:卢慕贞(1867年7月30日-1952年9月7日),1885年结婚,1915年离婚。育有一子二女。离婚后到澳门蛰居,1952年9月7日在澳门逝世,享年86岁[28]:206
    • 侧室陈粹芬(1873年-1960年),原籍福建同安,出生于香港屯门区,原名香菱,又名瑞芬,贫,父母早亡,1891年认识孙中山[28]:207。为孙中山革命时的伴侣。二人在屯门青山红楼租屋同居,曾与卢慕贞和孙科同在广州一地[28]:208。孙与陈未有过正式婚礼。1895年和孙乘“广岛号”东渡日本横滨同居,1907年“镇南关之役”随军到前线作战[28]:208。孙之兄长孙眉和孙之原配卢氏皆视陈为孙之妾。1911年离开孙,回到香港,与卢慕贞以姊妹相称,孙家将陈以妾之身份收入族谱;1915年到南洋隐居马来半岛,领养一女婴孙容,后改为苏仲英(后为孙中山侄孙孙治干夫人),后回香港居住,1960年10月21日逝世[28]:209-210。陈身故后亦下葬于孙家之家族墓园之内。
    • 第二任妻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1915年结婚,无子女。
    • 日本妻子:大月薰(1887年9月16日-1970年),1902年同居,1904年7月在横滨浅间神社结婚[28]:213-214。日本共同社报道,孙中山和此少女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宫川富美子[95];女儿出生后,孙中山离开日本,就再没有相见,据说仍有书信往来[96]。先后嫁给静冈银行总裁弟弟三轮秀司及栃木县足利市东光寺住持实方元心,1929年诞下儿子实方元信[28]:214-215
      • 女:宫川富美子(1906年5月12日-1990年5月6日)[97],1911年往横滨宫川梅吉家当养女,1956年大月薰对女儿说:“富美的读音就是汉字的文(日语“富美”发音与“文”字训读相同),取名富美子,就是表明你是孙文的女儿。”[28]:214-215
    • 妾:浅田春(1882年-1902年),孙中山日本妾侍[28]:210-211

纪念

中华民国与台湾

孙中山三次来台湾

孙中山当初便因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割让台湾,而加深其推翻清廷的革命决心。孙中山一生访台四次(备注:孙中山1924年最后一次登台,只随船泊港于基隆,并未上岸),寻求日本台湾总督府帮助其所需的人力与金钱、军火,也曾被软禁于梅屋敷[99],今日成为国父史迹纪念馆,连附近的道路一并改称“中山北路”。

中华民国台北市国立国父纪念馆,采用孙中山三次来台湾的说法:

第一次到台湾:1900年孙中山计划在惠州起义,本来想从香港内渡但不成功,于是折回日本,转渡台湾,拟由台湾设法潜渡内地,当时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十分赞同中国的革命,再加上义和团事变导致八国联军,中国北方已经陷于无政府的状态。于是儿玉总督命令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与孙中山接洽,允诺起事之后,可以相助。孙中山于是一面扩充原有计画,就地加聘军官,一面令郑士良即日发动,并更改原定计画,不直逼省城,而先占领沿海一带,多集党众,等待孙中山的到来,等到有武器的支援后,然后再行攻取省城。不料惠州起义后不久,日本内阁改组,新任首相伊藤博文的对华政策,与前任山县有朋内阁大为不同,禁止台湾总督与中国革命党接洽,又禁止武器出口及日本军官投入革命军,于是孙中山的计画乃遭到失败。孙中山在1900年9月25日,化名吴仲,从日本神户搭3,450吨的客轮台南丸来台。同行的有清藤幸七郎、宫崎寅藏内田良平、平冈浩太郎、平山周、尾崎行昌等人。9月28日抵基隆进驻台北,与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及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会晤。10月8日在台北新起町设立革命总司令部指挥所,在此策划惠州起义。新起町在割归日本以前称新起街,是艋舺后起的主要街道,现为长沙街。惠州之役失败,孙中山闻讯,于11月10日仍旧化名“吴仲”,乘横滨丸自基隆启航返回日本,后藤新平同行。孙中山在台前后停留44天,也获得菲律宾中古武器一批,曾与杨心如吴文秀等会面。该次会面,也为儿玉总督于同年出兵占领厦门的远因之一。

台北逸仙公园 (国父史迹纪念馆)

第二次到台湾:民国2年(1913年)讨袁失败后,8月5日孙中山化名汪国权,与胡汉民等随员二人,搭信浓丸秘密来台,由台湾总督派员接待,住进御成町梅屋敷。梅屋敷是台湾历史悠久旅社,建于1896年,1900年由新竹州山中移来古梅木200株栽作梅林,先为一小屋,后增建“吾妻别馆”兼作料理业。孙中山身著黑色洋服,由日人护卫村田省藏随行,进入梅屋敷,由主人大和宗吉、藤井悟一郎及佣人村上百惠接待孙先生用餐。餐后孙先生,挥毫“同仁”、“博爱”横幅相赠,署名“孙文”。民国35年(1946年)10月10日,因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李翼中之请,保留梅屋敷成立“国父史迹纪念馆”。民国43年(1954年)11月于纪念馆中设立纪念亭,蒋中正亲题碑文“匡复中华的起点,重建民国的基地”,以为中国国民党建党六十年纪念。纪念馆现由台北市公园路灯管理处管理。孙中山在台期间,曾与翁俊明晤商但无活动。8月中旬孙中山仍搭信浓丸到神户。2005年,台湾统派知名学者李敖曾以孙中山下榻梅屋敷的史实,质疑孙逸仙1913年的台湾之旅,有所谓嫖妓行为。该考证曾引起部分台湾荣民的严重抗议。一般学者则认为,该史实所称的高砂族艺妓,应只是单纯歌唱舞蹈表演的台湾原住民

第三次到台湾:民国7年(1918年)6月,孙中山辞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后,由广州搭船,经过汕头,然后搭乘天草丸由台湾转赴日本。7日下午4时抵基隆,胡汉民、戴季陶随行,目的是想和台湾同胞见面发表意见,宣传主义,以唤起民族意识,但遭台湾总督府阻扰,台湾官宪只派员到船中招待,下午5时即改乘信浓丸前往神户。

台湾纪念孙中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过世。消息传来,台湾一些知识分子立即著手筹备孙中山的哀悼会,并且创作讣文、挽歌与吊文,准备在会上宣读,不料台湾总督府得知以后,约谈一些筹备会的成员,要求他们不要在会上发表演说、宣读讣文与吊文、唱歌……极尽刁难之能事,所幸经过有志之士的周旋与妥协,哀悼会还是照常举行。当时,一位重要的新文学作家张我军使用中国白话文写了一首〈孙中山先生吊词〉[100],原本打算在会上宣读,却因当局禁止而作罢。

1940年(民国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令全国,赞扬孙文“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或“中国国父”。

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台湾各地也常见为了纪念孙中山“中山路”、“中山公园”、“中山堂”等名称的街道或纪念建筑,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即以孙中山名字命名为“中山博物院

至今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依然尊孙中山为国父,并于主要公家机关及各级学校悬挂其遗像,台湾民主化后,已无硬性规定,但不少的地方及公园仍有其铜像。

中华民国现今通行的新台币,拾圆、伍拾圆硬币及壹佰圆纸钞铸印有孙中山肖像,中央银行亦会发行孙文纪念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孙中山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的合照

孙中山于1912年卸任临时大总统后,曾与东莞上沙村孙氏族人合照。照片中,孙坐在前排正中,而参加此次会面的上沙孙族就有30多人。此照片至今仍保存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孙氏宗祠,可供游客观览。此外,还有两副昔日香山赠送上沙的对联(实物已不存)。

由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共产党采取联合政策,以及在他过世之后、其遗孀宋庆龄更是通过实际行动表达对共产党支持,故孙中山亦为自1949年之后、在中国主流舆论中仍享有崇高名望的中国国民党革命人士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先常见街道名称“中正路”大多被改,而“中山路”和“中山公园”等常见名称却多保留至今。现今中国共产党官方对孙中山评价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1989年1月26日,中国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建立中国南极中山站,该站是中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站中设有“孙中山先生纪念堂”。

天安门广场中特殊节日放置的巨幅孙文画像

2005年起北京天安门广场逢重大节日——劳动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被树立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前方。

中国共产党称孙中山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01]

在孙中山140周年诞辰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在孙中山组织领导和革命精神感召下,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在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孙中山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历史性功劳,复兴中华民族,并盛赞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102]

2015年11月8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通过《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决定》,决定于2016年11月12日举行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活动[103][104]

2016年6月9日,孙中山基金会、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山市公共外交协会等机构在广东中山联合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优秀中华诗词征集活动”。该次活动旨在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学习、继承与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与进取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格律诗词。因此,2016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日”[105]

香港

2009年11月,孙穗芳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表示,计画耗资700万元,于三年内铸造九尊孙中山铜像,竖立于香港的教育机构,寓意长长久久,并作为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106]

2010年6月12日,香港媒体披露,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将铜像放置于储物室近半年,引起孙穗芳不满,斥责香港中文大学做法不尊重孙中山先生[107]

2010年11月10日,几经波折之后,孙中山先生铜像终于竖立于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逸仙楼前[108]

其他

孙中山与维克多·雨果阮秉谦三人,被越南新兴宗教高台教尊为“三圣”[109]

评价

孙早年创立三民主义,为革命运动制定纲领。[110]:39晚年复吸纳新思想,赋予三民主义以新解释,推动国民革命发展。[110]:39策划反清起义,策动反袁、护法,致力打倒北洋军阀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国独立、自由和统一而奋斗。[110]:39各界对他评价不一,特别是对于近代中国暴力推翻政权不断,独裁专制越发恶劣的趋势,部分学者以孙中山为始作俑者,转向 “告别革命”的历史新观。旅美政论家陈破空于2011年发表的文论反思了孙中山的一生,得出总结:“一个革命的促进者,蜕化为革命的绊脚石;一个共和的鼓吹者,异化为共和的拦路虎。这就是孙中山的道路。”

著作

书籍:《三民主义》(1924年十六讲版)、《革命方略》、《五权宪法》、《中国革命史》(1923年)、《中国存亡问题》(1917年)、《建国大纲》、《建国方略》、《民权初步》(1917年)、《孙文学说》(1919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一)、《实业计画》(1920年)(后编为《建国方略》之二)。[18]:140

论文:〈中国法制改革〉(1897年)[111]、〈中国之铁路计画与民生主义〉(1912年)、〈三民主义〉(1919年文言论文版)、〈八年十月十日〉、〈中国问题真解决〉、〈支那保全割和论〉、〈中国第二步〉、〈农功〉、〈我的回忆〉、〈自传〉、〈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国之现状与未来〉、〈驳保皇报〉、〈民报发刊词〉、〈论据革命召瓜分者乃不识时务者〉、〈平时开口便错〉、〈对外宣言搞〉、〈钱币革命〉、〈平白的话〉、〈中国实业当如何发展〉、〈地方自治开始实行法〉、〈内政方针〉、〈发扬民治说帖〉(1923年)。

其他:《伦敦蒙难记》(1912年2月)、《赤十字会急救第一法》(译著)

最早出版的孙中山集录有胡汉民所编的《总理全集》[112]黄季陆所编的《总理全集》、1958年国防研究院编的《国父全书》、与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50年编的《总理全集》12册(后正名“国父全集”并由于右任题字),后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将孙中山著作、宣言、演说、电文……等加以整理并由蒋中正题“国父全集”四字,最早于1965年国父百年诞辰出版《国父全集》三册,后于1973年再次以前一版为基础补充近二分之一出版《国父全集》6册,1985年出版《国父全集》补遗,1988年由秦孝仪为首组织“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将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现存资料、中国大陆的《孙中山全集》与公私立机关经考证为孙中山思想的资料,以1973年出版《国父全集》和1985年出版《国父全集》补遗为基础全数整理编列为《国父全集》十二册,并于1989年11月24日由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113]

中国大陆则有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孙文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到1986年分别发行的《孙中山全集》,全十一册[114]。而从2009年开始,由中国大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尚明轩主编,并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在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以16卷本的新编撰《孙中山全集》问世。[115]

相关影视作品

电影

电视剧

纪录片

歌剧

  •  香港:《中山逸仙》,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歌剧院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委约制作的原创大型三幕歌剧,由黄若作曲、庄梅岩编剧、陈薪伊导演,于2011年9月30日至10月3日期间于北京作世界首演,中乐团版本则于同年10月13日至10月16日于香港作首演。[116]

轶闻

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孙中山档案照

冯自由《革命逸史》记载孙文喜欢下象棋,但棋艺不精:“中山毕生不嗜,读书之馀,间与人下象棋,然习之不精,好取攻势而懈于防守,故易为敌所乘,余与胡汉民何香凝等皆尝胜之。外国纸牌尤非其所好,然颇精于三十年前盛行之广东天九牌,乙巳(1905年)以前居横滨时,每与陈四姑(名香菱)、张能之夫妇玩之。”

1892年7月,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并且在学成绩满分,第一名毕业,由教务长康德黎博士颁发毕业证书。当时有十三位学生入学,但到毕业时仅有两位学生成绩合格能够毕业,孙氏及江英华。香港西医书院在当时尚是草创,仍未能获得香港当局的承认,无法取得香港的行医执照[注 8]。香港西医书院成立初期,毕业生只能以华人医生资格在港行医(当时法例无规管华人医生);并无法例上医生资格。在当时的远东地区仍属比较有开拓性的医学院,孙文毕业时,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有意将其延揽到其欲创办的北洋西医书院。[22]

许多反清革命家都持外国护照,尤其是有了伦敦遇难的经验,孙中山在1904年3月14日(倡导革命时期)以出生在夏威夷为理由申请美国公民,但在1904年4月7日从夏威夷前往旧金山时,遭到美国移民局官员怀疑并扣留,孙中山聘请律师[注 9],找了亲友作证并打赢官司[22],保留美国国籍。美国此时正实施排华法案。中国人除政府官员,少部份留学生外,一律禁止入境。孙中山是以宣誓方式取得夏威夷出生纸后,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117],申请得到美国护照入境,以免被遣送回大清帝国,并让孙中山之后可到美国东岸寻求各国人民支持革命。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离家私奔,在东京由日本律师和田瑞作证,同孙中山结婚。宋庆龄之父宋嘉澍闻之大怒,不能谅解,宋嘉澍夫妇追到日本,据日本人士回忆:宋嘉澍在大门口叫喊:“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孙中山出来后,宋突然往地上一跪,磕了几个头说:“我不懂事的女儿就拜托你了,请千万多关照!”之后转头就走。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与一些革命同志逃亡日本。当时有对前途失信心的人,想拿孙中山的八字去给命相师算一算,看将来是否有革命成功之日;换句话说,如果孙中山八字不好,那么革命便不会成功,他们可能就准备要各奔前程,另谋出路了。但当他们去询问时,孙中山骂他们不该这么迷信,并且说:“若我八字不好,难道我们就不革命了吗?”接著,他告诉那些意志不坚的人说,他的“八字”是“打倒军阀,继续革命”。

1923年2月20日,香港大学学生会请58岁的孙回香港大学做报告,在陈友仁陪同下乘汽车抵达母校发表演讲[118]。有问到孙于何时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他说:“……我之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至于如何得之,则我于三十年前在香港读书,暇时辄闲步市街,见其秩序整齐,建筑闳美,工作进步不断,脑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由市政之研究进而为政治之研究。研究结果,知香港政府官员皆洁己奉公,贪赃纳贿之事绝无仅有,此与中国情形正相反。盖中国官员以贪赃纳贿为常事,而洁己奉公为变例也。……于是觉悟乡村政治乃中国政治中之最清洁者,愈高则愈龌龊。……中国对于世界他处之良好事物皆可模仿,而最要之先著,厥为改变政府。现社会中最有力之物,即为一组织良好之政府。……我既自称革命家,社会上疑议纷起,多所误会,其实一中国式之革命家究不过抱温和主义,其所主张者非极端主义,乃争一良好稳健之政府。……学友诸君乎!诸君与余同受教育于此英国属地,并在同一之学校,吾人必须以英国为模范,以英国式之良政治传播于中国全国。”[119]

李敖引述陈鹏仁译著《宫崎滔天论孙中山与黄兴》一书记载,第29任日本首相犬养毅有一次问孙中山:一生最喜欢什么,孙毫不犹疑说:“Revolution”(革命),再问:那么第二呢?孙笑而不答,一再追问,孙答说:“Woman”(女人),犬养毅于是拍着手说,很好,并问:再其次呢?孙答:“Book”(书)。

注释

  1. ^ 孙文生日采用公定日期与公认说法[2],为其逝世后,广东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向时居澳门的孙氏元配卢慕贞求证生辰,卢氏据订婚时交换之八字查出,孙文生于同治五年(1866年)农历十月初六寅时公历11月12日)。然而孙文在1897年11月应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之请所著自述,则自称生于1866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与订婚八字相差10天。学者黄季陆推测十月十六的“十”字可能是“初”字笔误[3]
  2. ^ 孙文不信奉北帝庙之神佛,折断村内“北帝”庙中神像之手,被村人攻讦围剿,于是孙家安排其迅速离村,来到香港。
  3. ^ 证书申称“孙逸仙现住在茂宜岛的库拉。见证人证明孙逸仙于1870年11月24日(“11月24日”是兴中会成立之日)出生在夏威夷群岛。证书上的照片与本人相似。”出生证明书上签署的日期为1904年3月14日。[42]
  4. ^ 唐德刚表示:据某私人记述,武昌起义成功后,当时接到电报的孙中山正在科罗拉多州典华城(今译丹佛)友人卢瑞连开的餐馆中当“企台”端盘子[56]。但事实上,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人不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而是在犹他州盐湖城附近的Ogden,并用饭店信笺写信给友人谈募款之事。而他与革命党人旧金山致公总堂的黄云苏在1911年10月10日(中国的10月11日)才到丹佛,并下榻知名的布朗皇宫饭店英语Brown Palace Hotel (Denver, Colorado)(Brown Palace Hotel),该饭店现在仍保留孙中山当时的入住签名簿,并展示在会议室与饭店Facebook专页中。入住饭店后,孙中山才收到武昌起义的电报[57]
  5. ^ 孙中山致日本有司小池张造私函原件内曾提出以二十一条相匹敌之条件,以换取联日、讨袁。该函件由日本学者松末英纪教授从日本战前档案中影印,并在1986年于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发表
  6. ^ 原名《国父孙中山》,2011年9月4日改为现名
  7. ^ 此为以孙中山在推动二次革命期间为背景的虚构剧本电影,另有同名漫画,但此漫画是以恶搞为基础的虚构剧情
  8. ^ 见香港1892年教育年报(电子版载于http://sunzi1.lib.hku.hk/hkgro/view/s1893/1383.pdf),第13页,20条,译文大意:经过五年训练,西医学院的首两名学生于1892年7月毕业。虽然他们的资格仍未为政府承认,但一班独立的考官认可他们可以在药物、外科及接生方面执业。
  9. ^ 亦有说法是得到旧金山洪门致公堂保释并代聘律师。

参考文献

引用

  1. ^ 孫必勝:族譜註明‧陳粹芬是孫中山側室. 《星洲日报》. 2010-11-21. 
  2. ^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二十三條. 劳工部法令查询系统. 
  3. ^ 黄季陆. 〈關於國父生辰的考證〉. 《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 台北: 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辞海编辑委员会 (编).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ISBN 7532600831. 
  5. ^ 國父孫中山先生. 
  6. ^ 毛泽东: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7. ^ 遭李鸿章冷落孙中山失望下发起革命. 多维新闻网. 2014-06-10. 
  8. ^ 孙文自述、甘作霖译. 《伦敦被难记》布里斯特耳1897年英文初版,上海商務印書館1912年5月中文譯版. 《孫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近者日本命将遣师,侵入吾土,除宅居战地之人民外,罕有知中日开衅之举也者。”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孫中山全集》第一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10. ^ 孫中山的名號稱謂獵趣.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10-07-29] (中文). 
  11. ^ 李纾. 辛亥年孫中山在倫敦化名考. [2018-01-12] (中文(中国大陆)). 
  12. ^ “孙文”是北洋政府时期北方军人对孙中山习惯称谓,见唐德刚:〈从北京政变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刊唐德刚著、张学良口述:《张学良口述历史》,台北:远流出版,2009年3月1日初版
  13. ^ 李伯新,《孙中山史迹忆访录》,页67
  14. ^ 14.0 14.1 14.2 14.3 孙文. 第八章〈有志竟成〉. 《孫文學說——知難行易(心理建設)》. 
  15. ^ 15.0 15.1 國父的由來.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中文(台湾)). 
  16. ^ 《孫中山的家世——資料與研究》.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2015-09-16] (中文(中国大陆)). 
  17. ^ 尚明轩. 《孫中山傳》. 思文化. 2014. 
  18. ^ 18.000 18.001 18.002 18.003 18.004 18.005 18.006 18.007 18.008 18.009 18.010 18.011 18.012 18.013 18.014 18.015 18.016 18.017 18.018 18.019 18.020 18.021 18.022 18.023 18.024 18.025 18.026 18.027 18.028 18.029 18.030 18.031 18.032 18.033 18.034 18.035 18.036 18.037 18.038 18.039 18.040 18.041 18.042 18.043 18.044 18.045 18.046 18.047 18.048 18.049 18.050 18.051 18.052 18.053 18.054 18.055 18.056 18.057 18.058 18.059 18.060 18.061 18.062 18.063 18.064 18.065 18.066 18.067 18.068 18.069 18.070 18.071 18.072 18.073 18.074 18.075 18.076 18.077 18.078 18.079 18.080 18.081 18.082 18.083 18.084 18.085 18.086 18.087 18.088 18.089 18.090 18.091 18.092 18.093 18.094 18.095 18.096 18.097 18.098 18.099 18.100 18.101 18.102 18.103 18.104 18.105 18.106 18.107 18.108 孙中山著、叶匡政编:《孙中山非常言:论道1896-1925》,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9. ^ 转引自吴伦霓霞等编:《孙中山在港澳与海外活动史迹》,广州: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香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第7页
  20. ^ 20.0 20.1 20.2 20.3 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 《孫逸仙》. 台北: 时报出版. 2010. 
  21. ^ 21.0 21.1 國父的求學. 孙中山学术研究网. 
  22. ^ 22.0 22.1 22.2 22.3 吴相湘. 《孫逸仙先生傳》上冊. 台北: 远东图书公司. 
  23. ^ 中山史迹径,孙中山在香港(香港大学图书馆)
  24. ^ 24.0 24.1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seven members in the interior belonging to our mission, and two here, one I baptized last Sabbath,a young man who is attending the Government Central School. We had a very pleasant communion service yesterday..." - Hager to Clark,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7, p.3
  25. ^ 25.0 25.1 "...We had a pleasant communion yesterday and received one Chinaman into the church..." - Hager to Pond, 5 May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18, p.3 postscript
  26. ^ 26.0 26.1 "...Yesterday, 19 October, we also celebrated the Lord's supper in Hongkong and received one on profession of faith. He had heard about the gospel from one of our members who is a student in Hongkong, and he seems to be a quiet but sincere believer..." Hager to Clark, 18 October 1884, ABC 16.3.8; South China v.4, no.22, p.6. 信件日期虽为1884年10月18日,但似乎喜嘉理在开始写信后,花了数天才完成。
  27. ^ 中华民国台北国父纪念馆图片介绍
  28. ^ 28.00 28.01 28.02 28.03 28.04 28.05 28.06 28.07 28.08 28.09 28.10 萧若元说、刘文慧统筹、Jo Cheung撰稿及编辑、于非资料搜集. 《中國近代被消失的八十年終極版》(下). 香港: Hong Kong New Media. 2015. ISBN 978-988-14176-8-8. 
  29. ^ “1892年,余与孙先生同时毕业于雅丽氏医院,余年廿一,孙先生年廿六。同班三十馀人,仅吾二人及格而已。”见《江英华回忆录》
  30. ^ 罗家伦. 〈興中會成立日期之史的考訂》. 《中山先生行誼》下冊 初版. 台北: 台湾书局. 1995年10月. 
  31. ^ 后来在香港,誓词于1895年改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32. ^ 刘蜀永. 《香港的歷史》. 北京: 新华出版社. 
  33. ^ Order of banishment,1896-03-04,by the Governor in Council,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34. ^ 萧若元,"萧遥游 第75集", MemeHK, 2014-02-24
  35. ^ 黄宇和, 孙逸仙伦敦蒙难真相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36. ^ 36.0 36.1 36.2 36.3 36.4 蒋永敬. 〈孫中山三大領導風格〉. 吕芳上主编 (编). 《論民國時期領導精英》.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09. 
  37. ^ 黄宇和《孙中山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台北市:联经,2016),页24。
  38. ^ 孙中山. 〈孫文學說〉第八章〈有志竟成〉. 《國父全集》第一冊. 台北: 近代中国出版社. 1989. 
  39. ^ FOCUS 香港烈士楊衢雲被遺忘的辛亥革命. 香港: 《都市日报》. 
  40. ^ 回首香江醫療百年. 明报月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2). 
  41. ^ 沈晓敏、倪俊明著:《喋血南国:辛亥革命在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42. ^ 42.0 42.1 42.2 42.3 陈艳群. 孫中山先後六次赴檀島 累計七年. 世界新闻网 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June 08, 2011 06:00 AM. 
  43. ^ 43.0 43.1 陈艳群. 孫中山出生證件 非偽造. 世界新闻网 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June 08, 2011 06:00 AM. 
  44. ^ 44.0 44.1 44.2 44.3 孙中山曾与林肯同登外国邮票 中国地图为背景. 中国新闻网. 
  45. ^ 孙中山与美国特展美国在台协会举办
  46. ^ 胡为雄. 《帝制的终结(下)︰辛亥天变》.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1. ISBN 9787801709967. 
  47. ^ 47.0 47.1 唐德刚. 〈同盟會這個革命大拼盤〉. 《明报月刊》1991年12月号 (香港: 明报杂志有限公司). 
  48. ^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黃花崗起義、烈士陵園(1895-1911). 博讯文坛. [2010-01-27]. 
  49. ^ 49.0 49.1 49.2 唐德刚. 〈武昌起義的經緯〉. 《明报月刊》 (香港: 明报杂志有限公司). 1992年3月. 
  50. ^ 朱育和等著:《辛亥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51. ^ 田原总一朗. 日本近現代史の「裏の主役」たち:北一輝、大川周明、頭山満、松井石根……「アジア主義者」の夢と挫折. 小学馆. 2014-06-13. 
  52. ^ 邓文仪. 第八章〈槍殺陶成章〉. 《蔣主席》. 上海: 胜利出版社. 1945. 
  53. ^ 李筱峰:〈孤峰对话〉,2006年4月12日
  54. ^ 历史资料:成都血案、武昌起义、鄂州约法、民国公报-1911(简体中文)
  55. ^ 历史资料:武昌起义时,孙文并非在丹佛打工(简体中文)
  56. ^ 唐德刚. 《晚清七十年(5)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 ISBN 9573235153. 
  57. ^ 关春英 (编). 透過文物說歷史: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正在美國丹佛市為革命籌募經費.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2011-10-14. 
  58. ^ DR. SUN'S ELECTION IS NOT TAKEN SERIOUSLY. 《纽约时报》. 1911-12-31 (英语). 
  59. ^ 孙文《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60. ^ 60.00 60.01 60.02 60.03 60.04 60.05 60.06 60.07 60.08 60.09 60.10 60.11 60.12 60.13 60.14 60.15 60.16 60.17 60.18 60.19 60.20 60.21 60.22 60.23 60.24 60.25 60.26 60.27 60.28 60.29 60.30 60.31 60.32 60.33 60.34 60.35 60.36 60.37 60.38 60.39 60.40 60.41 60.42 60.43 60.44 王尔敏校订. 现代教育研究社编辑委员会 , 编. 《會考版中國歷史(中學五年級適用)》. 香港: 现代教育研究社. 1993. ISBN 962-11-2588-X. 
  61. ^ 《任命状》第360号,2012-09-10
  62. ^ 李寒 (编). 中国军史:1925年孙中山逝世. 中国广播网. 
  63. ^ 《国父全集》第二册,台北:近代中国,1989年
  64. ^ 徐高阮:《中山先生的全面利用外资政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3年5月
  65. ^ 王尔敏:《孙中山与中华民国》,台北:国家图书馆出版品,2011年4月
  66.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下冊. 第三版. 香港: 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6. 
  67. ^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书局. 1973.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陈布雷等编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传记文学出版社. 1978-06-01. 
  69. ^ 张耀杰. 《谁谋杀了宋教仁》. 团结出版社. 2012: 327. ISBN 9787512606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4). 
  70. ^ 楚望台:宋教仁先生是被谁刺杀的?. 共识网. 2010-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1. ^ 中央政府与国民党之问题,《大公报》,1913-06-01
  72. ^ 72.0 72.1 72.2 二次革命與討袁護法.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中文(台湾)). 
  73. ^ 国父生平事迹简表·民國2年.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中文(台湾)). 
  74. ^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C. Martin Wilbur著作SU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内亦有引英日文史料证明。
  75. ^ 李云汉. 〈蒋中正先生与台湾〉. 《近代中国》. 1995年10月, (第109期). 
  76. ^ 改組政黨與北伐.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中文(台湾)). 
  77. ^ 77.0 77.1 77.2 77.3 77.4 三鉴斋. 孫中山“聯俄容共” (中文). 
  78. ^ 〈人物誌-陳炯明〉. 孙中山学术研究资讯网. 
  79. ^ 张学良口述、唐德刚著. 《張學良口述歷史》 初版. 台北: 远流出版. 2009-03-01. 
  80.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刘中和编著. 《國父傳》. 中华伟人传记丛书. 台北: 益群书店. 1984. ISBN 9575520858. 
  81. ^ 揭秘孙中山最后的日子:死于胆囊癌
  82. ^ 执笔人汪精卫为何篡改孙中山先生遗嘱?(图)_读书频道_新浪网
  83. ^ “革命尚未成功”——孙中山遗嘱全解密. 中华网. 2005-04-04 [2007-10-13] (中文(中国大陆)). 
  84. ^ 遭李鸿章冷落孙中山失望下发起革命. 多维新闻网. 2014-06-10. 
  85. ^ 蓝培纲. 植樹節憶孫中山先生. 大纪元. [2010-11-18] (中文(台湾)). 
  86. ^ 孙中山. 三民主義. 维基文库 (中文(台湾)). 
  87. ^ 俠客行-霍元甲. 中华人网. [2010-08-28] (中文). 
  88. ^ 孫中山在香港加入基督教時的受洗名單,孫日新即孫中山、陸中桂即陸皓東. 
  89. ^ 《中国国民党为九七国耻宣言》,民国13年9月7日。
  9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孫中山全集》第8卷.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08-01: 316. 
  91. ^ 1966年4月13日宋庆龄致爱泼斯坦的信。见《宋庆龄书信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52页
  92. ^ 《斯诺文集》第一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09页
  93. ^ 黄昌谷记: 《孙大元帅对全国青年联合会演说词》 演说中只引述进化论说法,仍以神性为目的。
  94. ^ 94.0 94.1 中山政协. 孫中山兩女名考. 中山网. [2009年7月] (简体中文). 
  95. ^ 95.0 95.1 95.2 我们促成孙中山孙女与日本外孙相认
  96. ^ 《明报》副刊“问到底”,李察〈孙中山的三大兴趣是什么?〉,1996-06-24
  97. ^ 独家专访:孙中山外孙宫川东一追溯孙中山的日本婚恋与血脉 .毛峰
  98. ^ 宫川东一:孙中山82岁日本外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99. ^ 梅屋敷旅社位于台北车站附近。
  100. ^ 这篇吊词后来收录在1965年3月1日《传记文学》第6卷第3期,以及张我军的相关著作。
  101. ^ 余英杰 (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北京: 新华社. 2006-11-12. 
  102. ^ 余英杰 (编). 孫中山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大會在京舉行 胡錦濤講話. 新华网. 2006-11-12. 
  103. ^ 全国政协:举办活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新华网. 2015-11-08 [2015-11-08]. 
  104. ^ 关于举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的决定. 新华社. 2015-11-08 [2015-11-08]. 
  105. ^ 纽西兰,《乡音》/第883期,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106. ^ 孙穗芳:斥七百万铸九铜像星岛日报
  107. ^ 孙穗芳:中大不尊重孙中山东方日报
  108. ^ 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典礼
  109. ^ Caodaism: A Vietnamese-centred religion. [8 May 2009]. 
  110. ^ 110.0 110.1 110.2 现代教育研究社编辑委员会:《会考版中国历史(中学五年级)(教师手册)》,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1993年
  111. ^ 中国法制改革(英译中)
  112. ^ 可参考《总理全集》--中山档案信息网
  113. ^ 可参考《国父全集》--中山档案信息网
  114. ^ 可参考《孙中山全集》--中山档案信息网
  115. ^ 《孙中山全集》16卷本问世
  116. ^ (HK).pdf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及香港歌剧院委约创作《中山逸仙》,香港歌剧院新闻稿,2011-08-05
  117. ^ 美在台协会首次出示文件证明 孙中山是美国人. 《光华时报》. 2011-06-06. 
  118. ^ 辛亥革命百年庆典 香港应积极参与,中国评论新闻网
  119. ^ 孙中山. 我之革命思想發源地為香港——在香港大學的演說. 1923-02-20. 

来源

外部链接

参见

中国国家元首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前任:
鄂军都督黎元洪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元首 继任:
袁世凯
新头衔
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第一任
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南方割据政权元首
新头衔
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
(首次)
1917年9月10日-1919年5月21日
继任:
岑春煊
(主席总裁)
新头衔
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
自立中华民国非常时期政府
中华民国非常(时期)大总统
1921年5月5日-1923年2月21日
陈炯明叛变
政权中断
陈炯明被逐出广州
重建政权
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陆海军大元帅
(三次)
1923年3月2日-1925年3月12日
继任:
胡汉民
(代理)
政党职务
前任:
杨衢云
兴中会会长
第二任
1900年1月-1905年8月20日
兴中会、华兴会及光复会
合并为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 中国同盟会总理
1905年8月20日-1912年8月25日
中国同盟会、统一共和党
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
和共和实进会等
合并为国民党
国民党成立 国民党理事长
1912年8月25日-1914年7月8日
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
中华革命党成立 中华革命党总理
1914年7月8日-1919年10月10日
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成立 中国国民党总理
1919年10月10日-1925年3月12日
党章永久总理
1919年10月10日-
继任:
张人杰
(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